富与贵议论文(共6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48:51

篇一:高三语文作文素材之孔子

作文素材之孔子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

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战国)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明)朱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清)顾炎武: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现)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二、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

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理解

材料加工: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选择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三、成品展示(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

篇二:作文经典素材一

作文经典素材一(孔子)

1、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

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

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

篇三:作文题(1)

话题1——(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2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好的印象,他倡导的一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以天下为己任”“.人无信不立”“困厄中的歌唱”“.知其不可而为之”,请以《总想为您唱首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话题3

故事新编:《孔子开店》。发挥丰富想象,合理联想,写一则故事。

话题4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他的思想智慧结晶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所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远不止这些,请你从?论语?中任选一角度完成一篇作文。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话题5庄子对名利淡然,所以能抵制世间的各种诱惑,养浩然正气。现今我们又是否应从庄那里学点浩然正气呢。请以《养浩然正气御诱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话题6

试论“锲而不舍”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话题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委曲就会保全,弯曲就会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有人说,《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话题8

阅读下面材料,请以“像——那样活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阅读自然,开发智力;大自然是一位无言的导师,聆听自然,启迪人生。

话题9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所以他“穷亦兼济天下”,请以“穷亦兼济天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主定文体,定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

话题10读先秦诸子,总是惊诧。惊诧于孔子困于陈蔡而仍旧讲诵弦歌不衰;惊诧于庄子放弃相位而宁曳尾涂中;惊诧于孟子伸张道义而粪土权贵;惊诧于墨子奔走呼告只为救民水火。也许在那样的年代,依然有一股力量催促鞭策着这群矢志不移的智者,这就是信仰。以《信仰——伟大的力量》题,写一篇作文。

话题11

以墨子为对象,以《读你,如沐阳光》写一篇对墨子评论的作文。

话题12

从《劝学》中撷取一两个劝学的名句加以评议,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0字。

话题13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话题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识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0字。(6)不得抄袭。

话题15

先秦诸子思想精深,令后人景仰,从诸子中选择一人以“与你为邻”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话题16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况。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

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是一个同学的文章,题目叫《给感情一把尺》。

墨者无敌

高二(1)班 蔡秀云

平和的阳光静静的泻在桌面打开的语文书上,“墨子”的名字在金黄色的阳光下奔跑跳跃,闪出一道奇异的华彩。迎着窗外飞来的柔和的光线,我想:二千四百年前,这土地上也应该为同样的一抹阳光所笼罩吧!只是阳光,才不会在意脚下是否硝烟弥漫,焦土一片。大约那些日子里阳光要恶毒的多吧!头顶上的炎炎烈日正做着歹毒的诅咒:我这样残酷恶毒的阳光尚且不能阻挡两国间永无休止的战事,你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于事何济?于是乎,诅咒的阳光穿透你的肌肤,让沾满汗水的衣服将你紧紧包裹,脚下炽热的沙粒将你脚板上磨出的一个个水泡又重新磨平,装满你言论竹筒的背囊带子深深嵌入你的肩膀。你拄着已被汗水滋润的竹杖,一刻不停的向前,十日十夜,无止无息。楚宋两国开战在即,你宁可磨平自己的脚掌,又怎忍心看两国人民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

为了两个与你毫无干系的国家不至于生灵涂炭,你用你坚毅的脚板,硬生生踏出一条只属于你一人的“长征”。

千辛万苦,尘满面,鬓如霜的你到了楚国都城郢。这其实只是一切苦难的开始而已。为了不义之战的罢休,为了一个乱世的大同,为了“兼爱非攻”,你在心中,拔剑,直指这一丑恶黑暗的社会。一己之力,势单力薄,你却坚定的挥舞手中利器,旨在撕开一片可透过阳光的缝隙——仅此而已。可现实却是:公输,楚王,公输,楚王。你一遍遍周旋于两人之间,得到的只是含糊的应答和无理的推脱,我不知道你是怀着怎样的一腔怒火,我只知道你一次次做着你应该做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面对充分的事实和证据,面对你一次次强大的语言攻势,楚王那原本固若金汤的心理防线,一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终于赢了。而真正的赢家,却是楚王,是宋楚两国即将罹难而未罹难的百姓啊!你早已忘却这是第几次胜利,但你确乎知道“任重而道远”啊!走出宫殿,你长吁一口气,因为天确乎明朗了许多。一抹阳光穿过云层,温柔的落在你身上,那明媚的阳光,不正像是今天斜倚在课本上的那一袭春光吗?窗外春风来,小心的翻过几页书,我看见这页书上微笑着的,正是你庄严朴素的画像。

冬天:我读《论语》

高二(8)班 刘婉

北雁南飞,入冬了,人们裹紧了衣衫。

寒风萧瑟,人的心入冬了,需要一本书来滋养。抽出一本《论语》,折服于孔老夫子的豁达,既然已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就不妨“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君子吧。 春秋乱世,多少仕人放下笔墨,荷蒉担条,选择退隐山林。又有多少当今自视潇洒的儿郎欣然赞同隐士之风。隐者不可击,当击者乃隐而讽凤者也。退隐也算是超然世外的境界,值得尊重,因为那是他们选择人生的权利。但像长沮这类人,自视清高,讽刺孔子却是“人

不知”的表现。殊不知孔子从政乱世退于有道之时的想法可比自己躲避乱世只愿尽才干于清明之时的境界更高一层。而且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也不输看破红尘的心境吧。再退一步讲,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即使你不赞同孔子的做法,你这所谓的高尚隐士还没这么点度量和修养来尊重孔子的决定,不以唇相讥?

而孔子呢?面对接舆的“何德之衰?”,桀溺的“岂若辟世之士哉?”依然能毫不动摇地说出“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决心为百姓谋福,推崇礼乐,到处游说。面对“凤鸟不出世,河不出图”,也能回国继续传播礼乐。

这是怎样的执着,怎样的豁达!

的确,高处不胜寒,伟人的心是孤独的,圣人的心更是孤独。因为有那么多人称他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是迂腐,是徒劳。而真正的圣人恐怕就“圣”在这一点吧,即使是无可挽回,也要坚定理想;即使是众人不解,也是不愠而为。

圣人的行迹如何追随?我们都是一介平民。有多少人在人生的岔子口选择了人多的那条路:有多少人在填报志愿时舍弃理想,只为今后的安逸平稳填报热门;又有多少人在众人的不解眼神中迷失了方向??

想想大学生背负着一片猜疑声回农村养苍蝇致富的故事吧,她的父母、邻居、老师、同学在起先该是花了多少口水劝她不可为之。她的心也一定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冬天的严寒,但她挺下来了,她成功了。

所以,当我们崇高的志向理想快被众人的口水淹没时,当我们的心经历着严冬寒风的折磨,冰雪的尘封时,不妨拿出一本《论语》,学着继续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走自己的路,只要你有你的理由,至于“人不知”就学做君子“不愠”吧。

冬天,愿读到《论语》的不止我一个。

冬天:我读《论语》

高二(8)班 鲁燕

读书何为?学为人而已!人到世上的一生,不过是在践行一个“人”字。怎样做好这个人,这个冬天,孔子给我指明了道路。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颜回的回答,人要克己复礼!作为学生,总是不得已地遵守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虽知学校也是从全局考虑,为学生着想,但总难以让一身傲气的我们心悦诚服。就如最近“不得使用违禁电器”的通告,心里是很不满,毕竟湿着个头很不舒服,因而免不了抱着侥幸心理――用了哪里就会被查出来了,一次次地满足自己。但想到孔子的克己复礼,就觉得自己实在是不应该的了。于是,约束了自己,不做不合礼的事。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哪里还用的着老师的随机抽查?又哪里还用的着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扣分制度?人啊,应该学着克己复礼! 举一反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看似是孔子给老师的教导,然而从中更是流露着对学生们的要求:主动学习,举一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接受,学和思不能分离.这对我有着极大的触动。向来,我不好问,不是没有疑惑,而是不愿多问,以至于到如今,学科上不免漏洞百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我将跟随孔子的训导,开出一条新的学习之道.

孝从心而出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于孝,孔子认为侍奉父母时保持着敬爱和悦的神色,即从心而出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从懂事起,就已知道要孝敬父母,但似乎却从未真正做到过,甚至就连孔子不以为孝的“有事,弟子服其老,

有酒食,先生馔”也没做到。每次回家,我总以作业多为由而一头扎进房间,对家事几乎不参与;每次来学校,又总挑剔的要求这个那个以满足我一周的食欲,但却从未反思过我该做家务,父母也应尝尝鲜,我更应该敬爱和悦来面对他们的关心和爱的教育。这个冬天,一份心孝,真正萌芽,实践孝,将真正从心出发。

《论语》,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圣人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跟随圣人的步伐,昂首于天地之间,我们的心灵必也会随之高大。

这个冬天,翻开《论语》,任凭仁礼的狂风在心中一次次激荡波澜??

篇四: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重庆 赛德 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牟方利整理 09.3

高考作文临考计策

技一: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此术适合胸无点墨之学子,只要改装形似,即可跻身优秀作文行列,可谓兵贵神速之法。先于心中默记一篇美文,其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看好作文要求,紧扣题目、话题、材料,用旧瓶装新酒。此术可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定能修成正果。

技二:熟背几则万能材料,以一当十。

此术简便易行,往往几周训练即见效果。所背之材料,必须文臼兼美,有大家风度,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甚至为之心动,即可达到目的。如下面这则材料: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臵,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若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可改装如下:

古之骚人墨客,无不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从而成就旷世美名。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经历心灵的抉择,找到自己的位臵,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从对比中可发现,开头结尾略有变动,死扣话题即可。阅卷者即使博学,也不可能阅尽天下美文,因而观之惊叹,大笔一挥,画为高分。呜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技三:采用大量修辞,大事词藻,求语言之优美绝伦,愚人耳目,且不管腹内草莽。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其他修辞如比喻、反问、对偶等。如果是考生本人独创,另当别论,可惜大多是剽窃来的拼盘,可悲可叹。 技四:写好开头结尾,趁阅卷之虚而入,取得不错分数。这些开头,盛装威步,俨然大家手笔,仿佛文采飞扬,阅卷老师岂能判为低等?且看下列开头:

1.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感动。(?感动?为话题)

2.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3.有一种人生叫作伟大,有一种肩膀叫作巍峨。(以?肩膀?为题)

上述三例,可以管窥投机开头。此外开头术多种多样,如题记式、诗歌式、数字式,不一而足。学生各有专长,根据实际要求灵活采用,实效性强。

技五:牢记一部作品,牢记一个人物,牢记一个事件,根据要求作适当改装。如无论什么作文,我都可以写?海子?。写?转折?,我可以说海子的死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写?肩膀?,我可以说海子的肩膀是世界上最诗意的肩膀;写?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说我想握住海子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以?读?为题,那更好写了,读海子,读海子的诗,读海子的人生,读海子的灵魂,读海子的哲学,读海子的痛苦。凡此种种,以不变应万变,高考作文,你奈我何!

技六:作文新八股。此计最适合无话可说的考生。第一段,背一段题记,接下来点题扣题,举一个例子,再举一个反例,再比喻论证,再说一个历史人物,再引用背过的一段话,最好抄两句诗歌,字数还不够,再加一个排比段,加一个现实材料段,最后再点题扣题,用一句诗结束文章,保证意味隽永,余味悠长。

技七:采用小标题式,将文章分成三到五块,眉目清晰,层次明朗。每一部分结合题目要求,写一个人物,先点题,再叙述人物事迹,语言要优美,最好是背上一段,最后评论、点题扣题。

技八:改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编乱造,以求取创新美名得高分。如屈原投江、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朱丽叶、和伟人对话,等等等等。

技九:假文言假戏剧假诗歌让人耳目一新。

技十:全文用比喻式展开,双线索,容易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策略多多,难以卒述,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段落也作了明确要求,不能少于八段,段少了阅卷难受,段多了太零碎,所以人为切割,讲究形式上的美感,同们可以好好揣几招,然后看熟下面一些资料,可以让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一.孔子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舓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玄宗(唐):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朱嘉(明):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钱穆(现):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三)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臹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材料加工: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理解

材料加工: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舓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选择

材料加工: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臹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幽默

材料加工: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源泉

材料加工: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臹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诚信

材料加工: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寻觅

材料加工: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四)成品展示 (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舓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舓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二.庄 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臼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二)名家点评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二、素材运用

话题1: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舓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舓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换一种角度

材料加工: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过程,因为不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绵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夏日黄昏》节选)

偶翻《庄子》,看到了这样一行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话题3:魅力

材料加工: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舔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话题4: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

话题5:买镜

材料加工:(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节选)

(二)心有明镜,活得超然。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心有明镜》节选)

篇五: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高考作文临考计策

技一: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此术适合胸无点墨之学子,只要改装形似,即可跻身优秀作文行列,可谓兵贵神速之法。先于心中默记一篇美文,其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看好作文要求,紧扣题目、话题、材料,用旧瓶装新酒。此术可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定能修成正果。

技二:熟背几则万能材料,以一当十。

此术简便易行,往往几周训练即见效果。所背之材料,必须文臼兼美,有大家风度,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甚至为之心动,即可达到目的。如下面这则材料: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臵,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若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可改装如下:

古之骚人墨客,无不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从而成就旷世美名。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经历心灵的抉择,找到自己的位臵,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从对比中可发现,开头结尾略有变动,死扣话题即可。阅卷者即使博学,也不可能阅尽天下美文,因而观之惊叹,大笔一挥,画为高分。呜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技三:采用大量修辞,大事词藻,求语言之优美绝伦,愚人耳目,且不管腹内草莽。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其他修辞如比喻、反问、对偶等。如果是考生本人独创,另当别论,可惜大多是剽窃来的拼盘,可悲可叹。

技四:写好开头结尾,趁阅卷之虚而入,取得不错分数。这些开头,盛装威步,俨然大家手笔,仿佛文采飞扬,阅卷老师岂能判为低等?且看下列开头:

1.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感动。(?感动?为话题)

2.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3.有一种人生叫作伟大,有一种肩膀叫作巍峨。(以?肩膀?为题)

上述三例,可以管窥投机开头。此外开头术多种多样,如题记式、诗歌式、数字式,不一而足。学生各有专长,根据实际要求灵活采用,实效性强。

技五:牢记一部作品,牢记一个人物,牢记一个事件,根据要求作适当改装。如无论什么作文,我都可以写?海子?。写?转折?,我可以说海子的死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写?肩膀?,我可以说海子的肩膀是世界上最诗意的肩膀;写?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说我想握住海子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以?读?为题,那更好写了,读海子,读海子的诗,读海子的人生,读海子的灵魂,读海子的哲学,读海子的痛苦。凡此种种,以不变应万变,高考作文,你奈我何!

技六:作文新八股。此计最适合无话可说的考生。第一段,背一段题记,接下来点题扣题,举一个例子,再举一个反例,再比喻论证,再说一个历史人物,再引用背过的一段话,最好抄两句诗歌,字数还不够,再加一个排比段,加一个现实材料段,最后再点题扣题,用一句诗结束文章,保证意味隽永,余味悠

长。

技七:采用小标题式,将文章分成三到五块,眉目清晰,层次明朗。每一部分结合题目要求,写一个人物,先点题,再叙述人物事迹,语言要优美,最好是背上一段,最后评论、点题扣题。

技八:改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胡编乱造,以求取创新美名得高分。如屈原投江、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朱丽叶、和伟人对话,等等等等。

技九:假文言假戏剧假诗歌让人耳目一新。

技十:全文用比喻式展开,双线索,容易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策略多多,难以卒述,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段落也作了明确要求,不能少于八段,段少了阅卷难受,段多了太零碎,所以人为切割,讲究形式上的美感,同们可以好好揣几招,然后看熟下面一些资料,可以让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一.孔子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舓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玄宗(唐):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朱嘉(明):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钱穆(现):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三)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臹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挫折

材料加工: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理解

材料加工: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舓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选择

材料加工: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臹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幽默

材料加工: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源泉

材料加工: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臹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诚信

材料加工: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寻觅

材料加工: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本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m 作文 周刊:富与贵议论文)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四)成品展示 (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舓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舓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二.庄 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

篇六:《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

《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谈骨气》可谓影响深远,备受语文教育界同人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曾撰文《语文问题说――续“另一种声音”》指出:南于受错误的议论文知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这篇课文教错了。时隔十年之后,徐江教授与朱金恒老师又对这篇课文本身写作的逻辑性发动了猛烈抨击,发表《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里的缺失》一文。

可以看到,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篇课文对中学议论文教学又要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我国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从议论文知识重构视角对《谈骨气》进行细读,对于引导课堂教学适宜地解读这篇课文,对于议论文知识现状的改善,有着非常熏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谈骨气》有没有中心论点

文章起始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单独成段,为的是强化读者对它的接受效果。这句话与其说表述的是一种“实然”,是一种事实判断,不如说是表述了一种“应然”,是一种价值期待,它的真正本意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的号召: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这一点上,徐江先生在十年前对某些中学语文教师将其当作事实判断、当作中心论点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实那仅仅是一句情感性的宣言,是文章的引子。”这无疑是真知灼见,但他进而又表明白己持此种看法的根据――因为这句话没有现实针对性,就与实际不符了。《谈骨气》的写作背景很清楚:文章写于1961年春,之前,由于国家领导层决策的失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和我国签订的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这几年面临着严重困难。文中所言“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针对的即是此种背景。

为什么说文章首句不是中心论点呢?这是因为,作为一篇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杂文,文章主旨并非要证明什么,而是要发出号召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按照议论文两分法(证明文――阐明文),文章应属于阐明文,其任务是:提出论见,进而向大家解释清楚自己的论见。文章在第一段发出“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个号召之后,第二段跟着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可以使之更具体。第三段和第四段说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骨气的先辈,他们的事迹中蕴含着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这仍然是在激励我们在当下要有骨气,和第一段暗中契合。第五段至第九段则通过三个事例来将“有骨气”这一抽象的精神内涵在第二段阐释的基础上阐释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对“怎么做叫有骨气”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第六段首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以及第八段“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这两句话清清楚楚地透露出作者举例的用意:用事例表现、阐明

“怎么做叫有骨气”,而非要证明什么。最后一段则阐明提出号召的现实意义,并在赋予“骨气”以新内涵的同时再次提出号召,和文首遥相呼应。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谈骨气》不是证明文,它没有提出一个论点并下功夫来证明它,而是围绕“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一系列论见(1.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2.怎么做叫有骨气;3.提出这个号召有什么现实意义),并阐明之。这是典型

的阐明文的写法。

二、《谈骨气》运用的阐述法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三、解读《谈骨气》所引用的三个事例

下面,我们对文中所引三个事例进行解读。上文提到,这三个事例在文中的出现,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怎么做叫有骨气”。当然,这三个事例并非如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一一对应,尽管这样理解可以给人一种秩序感和整齐美。第一个事例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全部体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并非如徐、朱两位老师认为的那样只能体现“威武不能屈”。第一,文天祥虽然那时任何富贵也没有,但他只要投靠元朝,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然后去放纵、去享受。富贵对常人的诱惑是难以克制的,但文天祥心志不乱,高贵的灵魂没有屈从此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他克制住了自己。这种做法不正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最好诠释吗?他这种刚强不屈的人格

不正是有骨气的体现吗?此可谓“富贵不能淫”。第二,文天祥被抓,关在一个阴湿的地牢里,是个一无所有的“阶下囚”,但他没有改变自己为了民族利益而抗击元朝入侵的正义行为,这又体现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精神境界。此可谓“贫贱不能移”。第三,文天祥在北京,野蛮的元人用暴力折磨他,然而此威势武力也没有使他屈服。此可谓“威武不能屈”。

文中所举第二个事例也很值得揣摩品味,这是因为,吴晗先生对此事例的叙事话语和《礼记?檀弓下》中故事原文的叙事话语不太一样。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在故事原文中,黔敖这个富人确实如徐、朱两位老师所言,真是一个慈善家,尽管在施善时一开始他态度不好,没有给饿者以起码的人格尊重,但他能够知错就改,还是不错的;而文中穷人也确实有点酸,人家都承认错误了,你何必要矜持到底呢?到了《谈骨气》中,故事却成了“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还说:“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这种写法被当作“修改历史”和“添油加醋”,受到了徐、朱两位老师的指责。我们如果深究一下此文作为一篇杂文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就很容易知道吴晗先生笔下的这位富人是有所指的,即当时以老大哥姿态而非平等伙伴姿态压制中国的苏联,而穷人即是我们自己。这样,文章对《礼记》故事原文的所谓“添油加醋”式的发挥就不仅可以理解,而且还值得借鉴学习,即:借用人们通常熟知的话语,给以个人化的诠释,使原话语承载起新的内容,以适合自己表达的需要。这种旧词新用手法,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徐、朱两位老师批评的所谓本段写作违背了论据使用的基本精神――真实性,应是批错了方向,因为这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如上文所述,根本就不是被当作论据来使用的。顺便提出来:第一个事例中,吴晗先生将“富贵不能淫”解释为“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要较一下真,似乎与本意也有偏离,但这种发挥性的新解其实也是因为现实需要而有意为之,绝非作者对经典的理解偏差所致。

第三个事例用来生动地表现什么是“威武不能屈”,争议不大,在此不展开论述。

尽管徐、朱两位老师对《谈骨气》写作的逻辑性提出的质疑在我们看来是不成立的,但这种对经典选文进行质疑的精神还是非常宝贵的。事实上,《谈骨气》这篇文章也绝非完美无缺,比如文章第四段说:“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接着,文章用事例具体阐述“有骨气”的表现。这三个事例中,文正祥的事迹和闻一多的事迹毫无疑问,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但第二个事例就不行。

四、反思《谈骨气》解读中体现出来的议论文知识

对《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争议是很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体会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我们通过对《谈骨气》的细读,当然也可以对已有的议论文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构。

议论文实际上可以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用证明文的

思路来解读阐明文,必然会觉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议论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为阐明文是不需要论据和论证的。分析阐明文,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论题、论见及对论见的阐述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的论证知识需要细化,太笼统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比如证明文的例证法,语文教材一般只笼统地说: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要保证和实现知识的实践价值,至少要说清楚:举例论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枚举事例,而孤立的简单枚举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需要以较为深入的、能够超越事例表象的具体说理分析来配合,做到事实和雄辩有机结合。相反,只会简单举例支撑论点而不会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只习惯于选择听话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敢、不善于利用反例展开论述,会使学生形成懒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还如孙绍振教授所言:“选择了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结果,无视这样的矛盾,论证就必然是盲日的。”过去不少教师教《谈骨气》,都爱讲本文用三个事例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学生也接受了举几个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的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会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更不用提初步的辩证思维了。

不少老师认为《谈骨气》中孟子的三句话与下边所举三个事例一一对应,一个事例体现一句话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当然”的知识。此类模式化的、习惯性的认识应该还有不少。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细读,无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议论文中对经典的引用,根据写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讨议论文的语用价值,从语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辞,看看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场合对文章写作的影响,也是议论文解读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真正读出文章本意。

如果《谈骨气》真的引发了我们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使议论文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