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议论文(共6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25 03:19:57

篇一:咬文嚼字作文评析

写足关键词

——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看法。/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邨也认为?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而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以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咬文嚼字’的精神,非锱铢必较不可。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找准关键词

话题范围: 读书的态度

矛盾: 不求甚解(会意) 咬文嚼字(锱铢必较)

二、理解辨析关键词

理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态度,各自有什么含义?

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书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

咬文嚼字(锱铢必较): 用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揣摩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美。

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

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咬文嚼字?的本意,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重视精神实质)。但材料中引用朱光潜的话,给咬文嚼字加上了双引号,这就说明这个词不是用本意而是语境意。联系其美学家的身份,可推知朱光潜说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炼和吻合,具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以揣摩文字的方式来体会、调整思想和感情。也就是用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揣摩文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之美。

三、从概念上写足关键词——明确阐释关键词

阅读时“咬文嚼字”,便是一字一句认真细读,对每一个字词细细斟酌。而不求甚解,则是阅读时只追求文章的整体感悟,不过分深入地研究字词。——李书贤

“咬文嚼字”,意指阅读时吃透每一个字背后的含义,反复斟酌词句。“咬文嚼字”核心在于认真领悟文字之精华,是一种尊重文字的态度。在你对一篇文章“咬文嚼字”的时候,你就开始了品味文章精华的过程,通过一字一句的琢磨,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咬文嚼字”是一种不放过一字一句的精读的态度,它是对书中蕴含的知识的追求,是对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的揣摩,是对字里行间的存在的价值的审美。 四、从标题、观点句上写足关键词——标题、观点句紧扣关键词

(1)标题:须得“咬文嚼字”方能会意

中心论点:只有经过“咬文嚼字”,才能心领神会。

分论点一:“咬文嚼字”帮助我们领会写作者想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深层思想。

分论点二:“咬文嚼字”帮助我们融入审美情境,领悟文字之美。

(2)标题:读书,何必“咬文嚼字”

中心论点:读书不必过分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才是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态度。

分论点一:“不求甚解”比“咬文嚼字”更能从整体把握大多数书的内涵。

分论点二:“不求甚解”比“咬文嚼字”更能促进人们利用有限的时间读更多的书。

五、从分析上写足关键词——赋予关键词以具体内容

(1)理论分析(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者具体是什么关系)

例一:“咬文嚼字”是在“不求甚解”之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这是一个通过对字词的推敲来揣摩文章主旨的过程。精彩的、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往往藏在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字形式中,唯有“咬文嚼字”,通过揣摩词句一一发现这些语言形式与作者思想的吻合之处,才算得是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精华。如果将读书比作喝茶,那么“不求甚解”如同闻香,一“闻”之下,就能把握“茶”的精华之气,知道这茶大体上的优劣。而“咬文嚼字”,则如同品茶一般,于细细品味之中,从茶汤之色、茶味之清、茶韵之幽感受不同泡茶人冲泡的独特茶香,感受其巧妙变化,知道这茶好在何处,从而得到更深层的美的感悟。茶汤、

茶味、茶韵,就是文章的字、词、句。离开了对具体词句运用的揣摩,仅凭整体感悟把握文章,就好比喝茶的过程中只闻香气却不品茶水,始终美中不足。所以说,读书少不得“咬文嚼字”的态度。

例二:“不求甚解”是“咬文嚼字”的基础。“咬文嚼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一句的研究,就像细品美食一样细嚼慢咽,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不求甚解”则相反,它指向泛读的方法,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思想,需要的时间较短。两者比较而言,“不求甚解”其实更容易上手,因为它只要求把握主旨,目标是在短暂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适合比较大众化、基础性较强的阅读。而“咬文嚼字”要求读者的知识水平更高,在领会文章大意之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赏品味。读者先要读得懂意思,才能进一步揣摩文字的妙处。 例三:“咬文嚼字”有助于吸收书中精华。吃饭的时候,你把每道菜慢慢咀嚼,感受它在你舌尖上起舞,每一种滋味都触碰你的味蕾——细嚼慢咽使你产生美妙的感受。读书也是如此,“咬文嚼字”就是对文字的“细嚼慢咽”。当你把书中使用巧妙的文字拿出来,反复琢磨、推敲,分析作者为何要用这个字,用这个字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你就吸收了书中的精华,更加深透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这就达到了“会意”的效果。磨刀不费砍柴功,“咬文嚼字”花费的时间纵然比“不求甚解”长一些,但都能达到“会意”的目的,而且还能让你把书读的更透

篇二:咬文嚼字 作文

《咬文嚼字》公布2010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2-28 18:47: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关闭

关闭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经常听见有高三生抱怨说高考作文难,我很想对这些学生说: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实并不难!虽说写文章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文学底蕴差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弥补的,但细一分析,底蕴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照样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拿高分还是有一定的捷径可以走的。

从写作体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建议高考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记得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说过:“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种极端学生准备的。好学生可以达到满分,差生可能连20分都拿不到。”所以针对大多数介于?天才?和?庸才?

之间的学生,议论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2011届高考生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定要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的。一般将议论文分三大板块:一是提出鲜明而清晰的中心论点,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二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三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上述议论文写作模式概况一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这样写。

议论文中的内容填充很重要,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修辞、引用、立意、书写、预言等。多用修辞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引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做到“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书写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一些技巧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至理名言用在写作上同样适用,想写好作文,就要多思考、多读书、多练笔。同时,各位高考生要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北京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感情真切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 字迹难辨

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2.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问题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意蕴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说明:1. 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 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 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个字扣1分。

4.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52。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

一、关于议论类文章

1.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类文章,可以按48—52分档次赋分。

2.凡在“三基本”的某一方面达到较好级别的,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依次类推。

3.对于借助随笔、杂感甚至杂文样式表达思想阐发主张的议论类文章,要反复审读,谨慎赋分。凡那些能够做到思想深刻、议论风生、纵横捭阖的特别优秀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直至满分:凡那些只会借助随笔或杂文写作形式,而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的文章,不能误判高分,而只能按一般议论类的文章标准去如实赋分。

4.考虑到议论类文章的立意,多为解释“提示语”(材料)的文章,因此,凡能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提示语”的内涵与精神,便可视为有亮点,提高两个档次向上给分。

篇三:咬文嚼字范文

? 高三年级范文:

规范语言文字是一种责任

高三(6)班 刘畅 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并且在文章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语言文字的差错。这件事引发了极高的关注,我认为《咬文嚼字》杂志社在面对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时,可以在对方是著名作家的前提下,大胆指出语言文字中存在的差错,这足以表现出杂志社对于规范语言文字这件事的重视,甚至把规范语言文字当做了一种责任,此举难能可贵。

当今社会,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忽视了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忽视了几千年来祖先智慧的结晶,这十分令人痛心,而《咬文嚼字》杂志社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冒着被质疑的压力,鼓起勇气,帮助作家,同时也帮助读者一起规范语言文字,从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规范语言文字的决心和责任感。

同样让我对“规范语言文字”有感悟的是最近备受关注的第二届“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较为生僻的词语,更让我更正了一些生活中常用但是经常误读、误认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和许多人规范的使用语言文字。并且,第二届听写大会还增加了“解冻冰封汉字”的活动,使有些汉字在网络上得到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规范语言文字的行列中来。我觉得该节目的设立与创新,也体现了节目组对于规范汉字的一种责任感,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把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传播到广大群众当中去。在加深人们对于汉字认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提醒国人还肩负着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

其实,除了杂志社、电视台,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和普通百姓已经意识到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了,让我们也快快行动起来,一起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吧,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对批评你的人心存感激

高三(5)班白雪松

人们总爱抱怨,我为什么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总有人仿佛故意刁难我……

那好,那就让这些批评消失吧!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不接受批评,那么他会变成什么样呢?一个完美的人?不,充其量只是个完美的空壳。如同没有啄木鸟光顾的树,外表似乎坚实;内芯,早就被蛀虫侵蚀成一团枯朽,轻轻一推,便会倒地化为一堆破碎的废墟。人亦是如此,若没有别人来指出自己的错误,便会使错误逐渐膨胀,吞噬并腐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甚至扭曲人的是非观,让人以错为对。

人都有两双眼睛,一双存于外在,观察世界;另一双存于内在,审视心灵。外在的眼睛会被风沙迷住,会被雾霾挡住视线,内心的眼亦是如此,若内心的世界空气污浊,充满尘埃和雾霾,那么心中的眼睛便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

让我们再想:若有一场大雨降临,将雾霾冲刷殆尽,让天空重现那一片蔚蓝,那么人们一定会说这是一场及时雨,一定会对它心存感激。那么此时,若心灵的世界有一场大雨降下,洗尽心中尘埃,让内心的眼睛得以正视心灵的世界,人们是否应该感谢这场心灵之雨呢?

答案当然也应该是感谢。

可是,许多人“并没有!”

有些人在面对批评时,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愤怒,或对批评者恶语相向,甚至使用暴力,对批评者大打出手。

呜呼,愚者也!其胸中生尘也久矣,其心眼之蔽也甚矣!

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批评与建议,甚至责难,就像是一场降在心灵的雨。面对这样的雨,无论小雨淅沥,还是暴雨倾盆,我们都应心存感激。

若一个人长期不接受批评,那么他的心就会如长久未经洗礼一样:雾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即使不用生活的压力与打击,只消一点点挫折就可破碎不堪,化为尘埃……

而一个人如能坦然面对批评,甚至欣然接受暴风骤雨般的责难,并能心存感激,那么他的心灵便也会如接受了雨的洗礼。虽然下雨时,天空阴沉而压抑,雨水拍打着心灵,一切似乎都在变糟;但雨过天晴后,心灵又会重见蓝天。如此看来,我们实在应该感谢批评自己的人,就像铁凝、莫言所做的那样:感谢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咬文嚼字”。

别做那尘埃中的愚者,要做个心灵的智者;对批评你的人,请心存感激。

互利共赢

高三(6)班 张冬旭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或是吸引别人关注而不择手段,他们单方面的索取,到最后获得的却是别人的嘲笑或唾弃,所以,想要达到目的一定要懂得互利共赢。

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为当代著名作家挑错,此举得到了作家们的认可,很多著名作家虚心接受批评并表示会积极改正。杂志社挑错不仅使作家们认识到错误,更规范了语言文字的使用,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良性发展,而作家们积极回应不仅代表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体现出会以身作则使用正确恰当的文字的态度,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咬文嚼字》杂志的人气得到了提升。在这里,作家与杂志社可谓共同获利,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实,不仅是作家与杂志社可以互利共赢,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网购也是如此。京东商城凭借低价高质的商品和快速的物流打入市场,而消费者在京东商城购物可以节省花销,同时,消费者又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提升京东商城的人气,使京东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可以说,京东商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受益亦是彼此依赖的,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互利共赢的道理。

今天,想要在社会中发展就一定要遵循利益的共同化原则。中国与欧洲企业合资,为欧洲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大门就意味着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加和利润的逐年增长,企业前景会一片光明,而中国与欧洲公司合资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企业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与欧洲通过企业合作都直接或间接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如果中国对欧洲商品进行严苛的限制,或欧洲公司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严格保密,那么合作就无法进行,也就无法达到互利共赢。长此以往,中国技术停滞不前,欧洲公司销量惨淡,世界会被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方块,也许又会回到封闭和孤立的状态。

还有很多例子都让我们意识到互利共赢是成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我们也应意识到生活中为人处事时也要想着互利共赢,也就是为人方便,于己方便。双方的满意才是最终的满意。总之,我们应放弃单方面的索取,应学会互利共赢!

篇四:咬文嚼字,让“高考优秀作文”更优秀

咬文嚼字,让“高考优秀作文”更优秀 江苏 夏正兵 每年高考后,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阅卷组都会推出一批优秀作文,目的是通过范文对作文题目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解读,启发并引领高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向“优秀”靠近。但如果用挑剔的眼光来阅读“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诸多不足。 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被刊登在2012年6月25日《扬子晚报》上的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看看有什么问题。 【原文呈现】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人们说,社会是和谐的,所以“一个都不饶恕”的鲁迅是要撤退的;人们说,社会是有爱的,所以沉郁顿挫的杜甫是要被重新解构的。似乎那些亘古的忧虑是天地间大爱中的刺耳杂音。 可是我们时常见到的是,肤浅者用富丽堂皇的“爱”的金线织出灿烂却脆弱的锦绣华图,而先圣却凝着忧郁沉涩的目光将“爱”字写得那么巨大、沉重。 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在传播上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愈是传播得泛滥,愈让人觉得理性的匮乏与交流的无望。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欣赏俏皮的、近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他的离题。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一团和气的清明局面下,弥漫的是虚假的爱,真正包藏的是不怀好意的祸心。没有那戳破假象的忧虑的诤言,爱的阵地迟早会失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为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他的铁骨风范与理性本质似乎干扰了大跃进的一派繁荣,但他那恼人的谏言却真正把新中国拉回了悬崖边。不和谐的忧虑中,是柔情似水。 然而胜负已明,时代渐远,战血为雨露洗得干干净净,人们便以为先前的世界太平了,爱的表达方式再也不是沉重的忧了。就像喜羊羊总是会战胜灰太狼一样必然,爱的诠释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爱。 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可以理解。但窃以为, “忧”时时刻刻都应当是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它自出生起便与爱捆绑在一起,借用数学的语言讲,忧是爱成立的必要条件。“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非但是末世,即使是开明的盛世,也要有那么几个急人民之所急,忧天下之可忧,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他们是时代的瑰宝。 没有忧的爱,就像没有纬线只有经线的布,一扯便断为两截。 【字斟句酌】 高考阅卷专家对本文的评价是: “深刻的思想、老道的语言,直陈世态之伪美、无忧之爱的虚浮。”“论述简洁清晰却又鞭辟入里,凸显了忧之于爱的价值以及大忧方显大爱的观点。”“一气呵成,气势博大,痛快淋漓。”的确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但是语言表达方面有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三段首句“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首先这句话有文言成分,理解费力,读起来不够流畅。另外“悖于爱”一词不符合考生要表达的意思,因为由第二段末“先圣却凝着忧郁沉涩的目光将‘爱’字写得那么巨大、沉重”一句可以看出,考生要表达的观点并不是“忧”“悖于爱”,只是不能直接表现爱而已。同样在第三段末,考生明确谈及“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这也表明“忧”并不是“有悖于爱”。可以将此句改为“总希望改变所有不能直接表现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 “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此句明显是个病句,搭配不当——“天下苍生”不能直接修饰“大爱”,做“大爱”的定语。此外“表态方式”令人费解。在“天下苍生”前

面加上“拯救”二字可消除搭配不当的错误;把“表态方式”改成“表达方式”更为妥当。 “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 ‘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不能独立成句,应在“一番”前加上“经过”以消除语病。“精彩”与“涂鸦”感情色彩不统一,可以给“精彩”二字加上引号表示讽刺,或者直接改“涂鸦”为“修饰”。 第六段首句“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一句中“人情固重难而轻易”的含义是指重视难

做到的事,轻视容易做到的事。结合上文的语境,上文批评与嘲讽了“无忧之爱”,而无“重视难做到的事,轻视容易做到的事”的含义,可以把这句改为“好易而怨难,喜愉快而厌沉重”。

篇五:高考议论文范文精选

【答案】 ⑵感谢挑错 ⑶梅兰芳 ⑷章太炎 ⑸“怎么样” ⑹原一平的做法 ⑻反面例证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从铁凝、莫言闻过则喜、感谢挑错的角度来立意的高分作文,中规中矩,成为阅卷时的一类卷样卷,深得评卷者的好评。原因有三:

一是立意精准,素材丰富。考生匠心独运,题目是“感谢挑错”,短短四字,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作者的概括材料的能力。本文素材丰富,选取了三个正面事例:梅兰芳先生的事例详尽且形象生动,简洁而富有镜头感,让人印象真切;章太炎先生的事例叙议结合,要言不烦,注重假设说理,事例论证效果好;原一平的事例运用了因果论证方式,先果后因,突出了文章核心观点的论证力度。反面事例孔庆东微博事件则略写,形成集束式正反对比的论证力量。

二是逐层递进,章法有序。“感谢挑错”,这种提取材料关键词组合而成的观点直抵材料的核心内涵,立意准确,切题;且在论述中形成了从“一种姿态”到“一种行动”的层进式的说理。“感谢挑错”的姿态与智慧已是难能可贵,易于除谬守正;“感谢挑错”的态度与行动更显非凡风釆,更能体现追求卓越的精神。层层深入,使得行文论证由平面化走向了立体纵深化。

三是善于扣题,且行文质朴中透着生动形象。除去题目外,仅在文中“感谢挑错”一词就出现了十一次之多,显示了强烈的扣题意识。行文总的来看,质朴刚健,但不乏比喻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如“铲去错误的毒瘤,让真理之花绽放” “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等比喻贴切形象,也给文章添彩不少。

【答案】 ①笛卡尔 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卷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尔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的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所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言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相得益彰。

【答案】 ①平凡世界 淡淡花开②平凡的月季花与沙子的追求 ④段首 ⑤外国

⑥杜鲁门弟弟 ⑦“望子成龙” ⑧甘愿平凡,安于平凡 ⑨收束全文,呼应题目

☆名师点评☆

这是辽宁卷中的一篇标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1.立意具体鲜明,见解新颖独特。开头以对比方式表明观点,结尾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明确观点:取一叶淡泊,在平凡的世界,淡淡花开。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亦时有新颖深刻之语。

2.论证方法多样,论证充分有力。文章除了采用例证法,还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中观点进行了多层面的充分论证。

3.语言生动形象,语意含蓄隽永。文章的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充满浓郁的诗情,显得含蓄隽永,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等诸多句子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答案】 ②“唯有拥有一颗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与挑错的心,人生境界才不断升华,生命才日益趋向不朽与伟大” ④正面 ⑤曹禺 ⑥反面 ⑦李经纬 善待错误 ⑨面对挑错的态度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从善待错误的角度来立论的髙分作文。观点立意普通却准确恰当,该文之所以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原因如下:

一、注重辩证思维,论据充实到位。本文通过简单分析材料,准确提出中心论点,标题旗帜鲜明,语言出彩。论证时运用了正反对比手法,正面详写曹禺的清醒与自知,反面用例李经纬的倔强与专断,形成鲜明对照,结论不言自明。

二、注重文化气息,打造文化作文。本文不落窠臼,避陈出新,用了一般考生很难想到也不易记忆的曹禺对待黄永玉批评信的理性态度的事例,且引用了信中批评原文,顿时让阅卷者刮目相看;另外引用了前段时间去世的季羡林先生、于是之先生的对待错误的事例,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显示了该考生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议论文体典范,结构层次分明。文章以“引论—本论—结论”贯穿全篇,沿着“什么是善待错误”“为什么要善待错误”“怎样做到善待错误”的逻辑顺序来谋篇布局,给人留下全面、深入、有条不紊的印象。

【答案】 ⑴方圆之用,善莫大焉 ⑵入世为方,出世为圆

⑸痴心为方,明哲为圆 ⑺激进为方,渐进为圆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抓住方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意,中心突出;主体部分采用横向并列式结构,借助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态度、情感、方式三个层面,借助曹操、尼采、民主革命等典型材料,论证“方圆”的重要意义。内容充实,用例丰富典型简练。其间正反说理,加强了论证的力度。最后点题升华,首尾呼应。该文扣题紧,引例典型,感情饱满,内容充实,有很强的说服力。内容评为一等上。

在表达方面,为了有力地论证论点,作者除了引用名言,还大量引用典型的人物材料,语句多用长短句、排比句,增强了论证的力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形象,书写美观,表达评为一等上。

篇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 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字音词意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采。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点铁成金: 多比喻把不好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岑寂: 寂静

蕴藉: (言语、文字、神情等) 含蓄而不显露

流弊: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段)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段)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第三部分(8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

一、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5、 “套板反应——套版反应,易生流弊

1、作者引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区别,区别在哪里?

(1)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3)“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2、(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3)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3、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4、(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4)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修辞?

5、引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套板反应?

王嫱、西施——“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端木遗风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用铅字排印书籍)

杀青——写定著作(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

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无创作动机。

(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2)遇事往深一层想。

写作目的:

明确: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二、写作特色

1、 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

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2、有理有据,说理充分。

3、语言平易而生动。

本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但又绝不俚俗粗陋,而是富有文学韵味,称得上大俗大雅。

如“推敲”一段的议论。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

4、逻辑严密

(转载自:www.ZUOwenZhoukAn.com 作文周 刊:咬文嚼字的议论文)

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课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拓展延伸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闹 )

着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小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