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观后感(共10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18 03:31:15

篇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

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篇二: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难忘的岁月》 观后感

《难忘的岁月》讲述了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影片首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银幕,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期间,曾担任7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做了大量工作,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

影片艺术地展现了这段重要的党建历史,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伟人题材”,尊重史实,也有艺术加工

据了解,《难忘的岁月》由著名导演史凤和(曾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自编自导。史凤和坦言,编写剧本的活不比导演轻松,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他从陈云纪念馆借回来的书不少于20本,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谈剧本”是史凤和的生活写照。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史凤和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史料,在描写人物情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譬如,陈云生前喜欢听评弹,影片不仅加入了这些细节,还增加了陈云拉二胡的镜头。

史凤和说:“陈云拉二胡时,他在沉思,而他拉的曲子是《光明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不经意的小细节,来放大剧中人物的情怀。”

电影《难忘的岁月》一经亮相即得到了广泛关注。6月24日晚,该片在“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典礼”之“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环节亮相,独特的题材意义获得各界高度关注。6月28日晚,影片亮相“光辉的历程伟大的复兴——湖南省纪念建党95周年国产影片农村地区展映活动启动仪式”,受到韶山观众热捧。

松雅湖中学党支部吴婷

篇三:观后感

纪念建党95周年

-《难忘的岁月》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拍摄了纪念片《难忘的岁月》,我单位于10月20日组织了党员干部一同进行观看,这是中国首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银幕。《难忘的岁月》讲述了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 电影《难忘的岁月》以艺术的手法讲述了陈云同志担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的故事,是第一次把延安时期党建工作搬上大银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本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前往。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党的力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21万人,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政党。这期间,曾担任7年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做了大量工作,对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维护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地位。电影《难忘的岁月》塑造了高士其、陈学昭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投奔延安、建设延安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形象,还原了革命圣地的火红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

《难忘的岁月》由著名导演史凤和(曾执导过《袁隆平》《毛泽东与齐白石》)自编自导。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史凤和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史料,在描写人物情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譬如,陈云生前喜欢听评弹,影片不仅加入了这些细节,还增加了陈云拉二胡的镜头。电影《难忘的岁月》一经亮相即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片在“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新力量、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典礼”之“中国电影向建党95周年致敬”环节亮相,独特的题材意义获得各界高度关注。 在建党95周年之暨,《难忘的岁月》让我们重温了一遍党的历史,党的发展,这对我们这些后一辈的党员同志对党的发展历程又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共同祝愿中国共产党95华诞生日快乐!。

篇四:观后感

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给把人类带上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把对崇高的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西方的哲学大家康德墓碑上有这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俞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越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的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

头上的星空为世界观,宇宙观;心中的法则乃人生观,价值观。一个民族不能够抬头仰望星空,这个民族行之不远。但是,抬头仰望星空的同时,低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黄土大地。因为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国名经济增长的指数如何,科技进步的程度如何,

袁隆平观后感

军事装备力量如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切记,切记,文化不要断层,民族精神不要流失。

目前的世界是以国家来划分的,爱国主义就是永远不变的律条。

一个国家的荣誉就像太阳一样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谁都躲不掉。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是永存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爱国主义都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永远也不过时的时尚。时尚乃时间加崇尚。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更要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育出来井冈山历史,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最震撼人心的展现。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尸体也腐烂在这泥土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信仰的脊梁,遇挫折而不倒。信仰赋予了我们短暂的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人生最重的是精神,

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林县人民用智慧和信念创造的人间奇迹。

铁人精神:“爱国 创业 求实 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为祖国分忧,为民

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精神的力量要靠精神来打倒,千万不能物质的力量打倒了精神的力量。倘如物质的力量打倒了精神的力量,那么失落了精神家园的人,就会产生一种叫道德虚无感,接下来就会是物欲横流和金钱万能。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牵跑了,现代人的亲情被金钱割裂了。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林说:“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毛泽东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放郏县 淮海战役 解放上海

不同的历史时期,报效祖国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身份的人报效祖国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不分大小事;爱国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只要愿意去做,谁都能做到。

-雷锋 孔繁森 袁隆平

一个人如果因为他的存在,会让这个国家,社会,民族,甚至人类社会有进步,他才是活得有意义的人,他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马克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洒下热泪。”

凯恩比说过:“人性的完善是六个字 信仰 求知 仁爱”

人格的完美:可敬 可亲 可爱

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原因就在于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有一颗赤诚之心。

-钱学森

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从感性的角度讲,爱国别无选择,就像人不能 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

从理性的角度讲,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祖国的昌盛,兴衰决定着个人命运的尊卑。

爱国是一种责任,爱国是无条件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离不开,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奋斗。

篇五:观后感

点滴梦想的力量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今天我看《开学第一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泥石流发生时,一位父亲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看自己的女儿有没有受伤。可他看到的是一片泥沙。他不停地刨着泥沙,接连三天三夜!最终,他找到了女儿的发卡,还有——满身泥沙的女儿韩旋。他悲痛欲绝,亲手把女儿的辫子洗得干干净净,再重新编好……

是啊!只要坚持,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

我的梦,中国梦!相信我们的梦,就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更加幸福,去实现梦想吧。

一转眼,充实而又有意义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去。我们又将迎来紧张的学习生活。今天,全国两亿多名中小学生聚集在长城脚下,共同观看这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

这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很简单,那就是人要有梦想。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深深地感动了:在舟曲发生泥石流灾难时。有一位父亲,他快速跑回家里,看看女儿有没有被泥沙埋没身体。跑回家里,映入眼前的是泥沙,显然,女儿已身处泥沙里了。他不辞辛苦,拼命地刨开泥土,想再看看女儿。经过他三天三夜地努力。终于,他发现了发卡和女儿。女儿的身体全是泥沙,他女儿身上的泥沙全部洗掉,还帮她重新梳妆。我想这应该是父亲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上吧!

我当时也在想是什么让他这么做呢?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吧!是啊!我小时候也有许许多多梦想:当医生帮助有困难的人;当老师教

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当收银员为他人提供便利……这些梦想,成了我生活的方向盘,指引我,将我引向成功的道路。

我的梦,中国梦。我们现在一点一滴的梦想,可能会成为祖国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为了祖国美好的每天,大家努力吧!

有了梦想,就是有了希望

梦想是什么呢?是梦中的想法,还是能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的想法?我一直对“梦想”这个词,懵懵懂懂,直到看到《开学第一课》,我明白了……

四个班会,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二节班会。

刘伟,一个双手截肢的年轻人,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热爱上了钢琴,为了追求他的钢琴梦,为了实现他的音乐梦,他开始了梦想之旅。没有双手,只好用双脚来弹奏乐曲,那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是,刘伟却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练成了这个特殊的本领。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那是用脚趾弹奏的音乐,那是梦想的声音。灵活的脚趾在琴键上跳跃,琴声却是哀伤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却觉得好熟悉,它,在诠释梦想,如怨如诉,却轻快灵巧。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梦想,用行动来证实想法,这是梦想……

小时候,我也有很多的梦想,现在,我却喜欢上了作家这个称号,我想为很多人写文字,写好多好多的文字,创造很多很多的幸福。梦想,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实现梦想,就得克服困难,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我想,一个人有很多的梦想,但不是每个梦想都会实现的,我们只要选择一个目标,并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当我们努力过后,却仍不能抵达梦的彼岸,我们——无悔,至少,我们努力过,至少,我们付出过。天空划过翅膀的痕迹,而我们,却已经飞过……

我的梦,中国梦,世界梦!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梦想。有了梦想,就是有了希望,有了光芒。每一个人的梦想拼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完整,美丽的世界。宏伟的长城,是通往未来世界的时光隧道,它将见证我们的梦,中国的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才会去奋斗,去努力,去追求。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梦想是什么?

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梦想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梦想,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

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

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并走向成功。

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

上帝没有给我们翅膀,却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会梦想的大脑。于是让我们大家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愿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比如:当一个飞行员、当一名化装

师??,而且有的梦想是实现了,但有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而在许多梦想成功者的背后却有着一个个让人想像不到的困难。《开学第一课》—— “我的梦,中国梦”就让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

篇六:观后感集合

科技哲学党支部组织观看专题教育片"人民的好儿女"活

动总结

近日,我支部安排了全体党员以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人民的好儿女》纪录片,之后还组织大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读了其它先进人物的事迹的简介。一些先进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真是触摸深藏于心,激发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作风。从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到共产党员无私的精神,坚忍不拔,不计个人得失,甘为孺子牛的高洁品格。这些优良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能引起的夸奖和眼泪。他们博得了社会的认可,因为他们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个人社会角色出发,从小事做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他们和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虽然不同,但是在面对艰难困苦\坚守自己信念方面都是一样的,勇往直前,誓不罢休的。每一个党员,在入党举起右手宣誓的庄严时刻所说的誓言就是他们的毕生信念。这些人物在建设国家,奉献国家的道路上同样都是真铮铮铁骨的英雄, “人民的好儿女”是人们对优良共产党员最真实的评价。我们希望每个共产党员中能够在这些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最脚踏实地的实际举动,标记好共产党作风,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成功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部分党员观后感言集合

观《人民的好儿女之种子情深——李登海》有感

他就是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李登海。今天在党支部的组织推荐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之种子情深李登海专集。

通过电视专集我可以清晰的看到李登海的以下众多优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价值观被扭曲的社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一,立志。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农民,1949年出生的李登海在年轻时候尝尽了吃不饱饭的艰辛,从此立志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吃饭问题,他要走这条路上奋斗下去,这一条路就走了一辈子。

二,吃苦。李登海为了让玉米种子获得更多的研究空间和时间,从山东奋斗到海南。期间各种各样的天气灾害,人为破坏让玉米种子事业饱受危难,可是李登海坚持下来,不管任何困难都挺过来,这才成就了登海种业全国闻名的事业。

三,学习。李登海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玉米种子领域,他看到美国期刊上的玉米亩产超过中国亩产很多,一步一步的学习,试验,实践,最终让中国的玉米种子亩产量走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另外,作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登海种业在业界也是十分出名,业绩一直名列前茅,董事长李登海功不可没。这是年轻人的楷模,是年轻人的榜样。通过党支部这次组织学习,我深刻的体验到年轻人只要志存高远,敢于吃苦,善于学习,一定可以在自己专业领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也将在千万个李登海的努力奋斗和积极贡献下,高傲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滕达

2012.2.21

《人民的好儿女》观后感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的系列片,通过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让我更感觉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多么的荣幸,并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感。由于我在毕业后,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数控车床操作工,对从事机械加工的艰辛与辛苦也有所体会,所以我对《知识工人有力量――李斌》的光荣事迹更加有感触。后来由于升学没能继续做下去,当我想李斌的这种敬业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李斌1980年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电气厂成为一名学徒工,认真工作的业余还自己深造,攻读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专业。1986年被单位选派劳务输出瑞士冯劳尔公司,不仅自学德文,二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外方的认可,成为该公司第一位能够操控数控设备的中国人。李斌深深感受到:数控化是液压工业的必由之路。回国后又通过自己努力将原来只能制造一种零件的洋机器,变成了能生产24种零件的全能机器;加工程序由7道减为2道;厂里45台数控机床工效提高25倍。甚至由他主持技术公关被客户列为商务合同的特殊条款。1997年大病初愈后,又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夜校学习了自动化控制专业,并获得硕士。在大病后的几年里,厂里经历了亏损和调整的剧烈震荡,面对其他企业的重金相聘,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选择与单位共患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工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996年成立“李斌班组”,使数控工段成为上海液压泵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03年全国第一个以普通工人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成立”。2006年主持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四年努力,终于打破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和技术封锁。2010年1月15日,胡总书记来到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基地考察,称赞道:“这就是我们树立的典型!”。

我最钦佩他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新知识和技术。不管是在他年轻做学徒的时候,还是在他青年时成为技术“招牌”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身影,在较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坚持挤出时间学习已经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是学习较高难度的课程技术,还取得连外国专家的称赞。作为一名学生,我明显在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方面欠缺,把握不好学习的时间和适当的安排。对我而言,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才能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李斌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对知识、对技术的追求,还有更宝贵的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术,无私的传授给其他人,不仅自己要做技术专家,而且要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这是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体现,也是党员无私的奉献,更是为祖国的技术实力添砖加瓦。

李斌不仅是机械制造业的榜样,也是我们每个党员的标楷模。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学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工作者都应学习李斌的这种学习,工作于奉献精神,做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旭

2012-2-24

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张伯礼观后感

医者父母心。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医生都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救死扶伤,助人于危难病苦之中。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在我国更是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和信赖。

1948年出生的老中医张伯礼同志30多年来,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带领科研团队构建了中药组分数据库,揭示了中药成分、作用机理,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抗击非典期间,他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他设立“勇搏”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先后培养了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张伯礼不仅最大程度上履行了救死扶伤的基本职责,还在中医药研究、中医教育标准化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推动了中医在现代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的好儿女。

余婷

做人民的好儿女

——观《人民的好儿女之吴孟超》有感

2012年感动中国这样描述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医者仁心,这位老者便是引领中国肝脏外科最高水平的医师吴孟超。通过党支部组织收看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我对吴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看着他不离弃的手术台和他在手术台上坚定的眼神,我感觉得到吴老做为一名老党员所教于我们这年轻一代一生受用的精神和品质。

在观看《人民的好儿女之吴孟超》的记录片时,我注意着吴老的每一句话,他说话干练并且道出了做为一名党员我们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短片中北大女孩王甜甜肝部的肿瘤虽是良性,但靠近大血管又非常的大,看过的医生都说只能做肝移植。而当她最后找到吴孟超医生时,吴老为了让这个年轻人在漫长的日子里不受异体排斥的煎熬,有健康的体魄,决定为她做切除手术。他对甜甜妈妈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一线

希望、百分之百,这两个极其简单的词语却给病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对医生的职业----救死扶伤最好的诠释。这台手术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有人说这关系到吴老的荣誉,吴老刀下从没有下不来手术台的病人,若这例手术不成功,将使吴老荣誉大损。而吴老说,荣誉算什么,个人算什么。个人本来就是医生 ,医生就是应该为病人服务。在吴老眼中,无论是怎样的个体,只要在工作之中就必须保持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责任尽到了,就是对病人和自己最大的安慰。而对于荣誉一词,只是别人给予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只有责任和义务。同事在谈起吴老精湛技术时曾提到,吴老幼年家境贫苦,他在马来西亚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这为他吴氏刀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吴老一直珍藏着他用过的第一把割橡胶用的刀子,他觉得这可以让他回忆起那段苦难岁月,这苦难岁月也是一种财富,吃苦和不轻言放弃是一名医生最应该具有的品质。正是这种耐吃苦的品德和坚毅的性格,吴老18岁时坚定回国学医,只要有手术每早8点准时出现在手术室前的洗手池边,83岁还可以做完一例长达9小时的高难度手术,90岁依然保持每天必做一例手术,他这一辈子都放不下手术刀。吴老每时每刻都对自己的工作有着高度的热情,他每走一步都会写出下一步的目标和愿望,他像是一匹要奔向草原的老马,浑身有着一股不愿停歇的使不完的劲儿。他放不下手术刀,惦念着更多需要救助的病人;忘不了把技术传授于下一代,惦念着中国肝胆外科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说:“我一个工作都不放,临床工作、治病救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研究生、科学研究我也不放。我想这肝胆外科还要往前发展,要站到国际上的顶尖地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有很多时候在探讨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吴老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回答着这个难题,那就是用一辈子的全神贯注去做愿意做和喜欢做的事情,给别人快乐从而回报给自己快乐。

吴老是一名老党员,他一生爱国爱党,他曾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吴老在工作之余最喜欢穿的就是那身绿军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妙手仁心,这四个字背后承载着更多的付出与奉献。跟着吴老的脚步,我做为年轻一代的党员,学习的是树立高远的目标、保持坚定的信念、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心做事、踏实好学、勤恳创新,迈出铿锵有力的步子,扩散更多的光与热,做人民的好儿女。

张若琳

《人民的好儿女》观后感

最近我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系列片,每个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深深感动了我们,然而印象最深刻的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中鹿小学教师--赵世术,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鸡西分公司东海煤矿安全培训教师--宋德金。

赵世术,1977年师范毕业,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

王万青,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的他,风华正茂年龄,就奔赴阿万昌草原。为了牧民的健康,为了民族的团结,将青春热血洒在了茫茫草原。为多少人治好了病,他无法陈述。如今六十七岁的他还忙碌在草原巡医。当荣誉挂肩时,只有一句纯朴的话语,那就是“今生无悔”。正因为有王万青一样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才谱写出了多民族和睦共处、亲如一家的壮丽乐章。

宋德金,被誉为“矿山的保尔”,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鸡西分公司东海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时任通风区区长的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处理一次瓦斯事故时,将灾难留给自己,双眼失明。身残志不残。针对90%的矿难都是矿工不懂安全知识所致的现实,为了矿工“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主动承担安全知识教育。九年时间,举办安全培训班161期。无论刮风下雨、炎炎烈日,都在爱妻的搀扶下准时到达。矿工们尊称他为“送安全”。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来,该矿均未发生矿难,为矿山安全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看完影片,我们叩问自己,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是感动。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相信每个看了人民儿女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篇七:读后感

读哈佛女孩刘亦婷有感

寒假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封面上是灿烂的刘亦婷,那阳光般的笑容吸引我打开了这本书。当我仔细阅读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我被刘亦婷刻苦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更被她父母持之以恒的系统教育的精神所感动。我感叹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父母,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及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力,是无法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及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和训练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是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同时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之后,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张欣武写了本书,讲述被哈佛大学喻为具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刘亦婷的培养过程。刘亦婷的父母刘卫华、张欣武都在成都市的某杂志社工作,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女儿刘亦婷身上,精心培养。可以说,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成功个例。 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在各个学习阶段,刘的父母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小学阶段,作者认为这个阶段老 师的态度与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来自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 学习兴趣。同样的道理,来自老师的冷眼和打击也有极大的杀伤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 学校的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有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及时为孩子提供“ 心理支撑”,帮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师鼓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励。如果老师能想方设法地表扬每一个孩子“肯努力、爱学习”,要替孩子们谢谢这样的老师! 以激发学习斗志为例——不同处境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对处于劣势的孩子而言,最为有效的引导办法是,“一步分做几步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因为处于劣势的孩子普遍比较自卑,特别需要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找到自我肯定的心理依据,从而增强自信心,唤起努力奋斗的愿望和勇气。对处于优势的孩子而言,则要用“天外有天”来 防止自满,那些不断更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比“不要骄傲啊”这种令孩子反感的空泛敲 打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继续奋斗的热情和渴望。 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不少父母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忘记了孩子昨天的基础,恨不得孩子马上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以至于失去应有的耐心。这样做的父母不论是出于追求完美,还是出于虚荣攀比,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这样的家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期望值在山顶,孩子的基础在山脚,即使孩子从山脚攀登到山腰 ,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离山顶还是差得远,父母还是不满意,不高兴,动不动就用榜样来贬斥孩子,甚至还要打骂。孩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厌恶学习,甚至会把兴趣转移到消极或危险的方面去。其实,不论什么基础的孩子,只要立足自己的现有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都能形成富有发展潜力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 “感觉良好”不仅对大人重要,对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让孩子在正面事物上“感觉良好”,孩子就容易对正面事物感兴趣。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为 “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真心地为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灵舒展 ,才能形成最具发展潜力的好个性,才有机会创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书中还提到周弘先生的《赏识你的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剂良药 。周弘先生不仅让先天耳聋的女儿学会了说话,还把她培养成了少年大学生、留美博士生, 他的秘诀就是:用教婴儿学走路、学说话的耐心和信心对待学习落后的孩子,把“你不行” 变成“你能行!”一份10题9错的答卷,在他嘴里竟能变成:“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 ,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比爸爸当年强多了,再努努力,说不定还能多做对几道呢! ” 我想,做父母的做老师的若能这样赏识激励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地向前

发挥学生自主能力 创设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 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我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正方形,从摆1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到连着摆2个、3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的实际操作。来诱发他们对摆50个、1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思考。师生就会很自然的转到学习知识上来。

再如用袁隆平的科学水稻和“神舟”三号宇宙飞船这些跟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提出问题。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数学学科中存在的一些规律,还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了社会知识。数学中渗透了语文,政治思想的教育。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来想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三、开放题材,联系实际,拓宽自主学习的世界。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在课前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比吗?让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比?身高与两臂平伸的长度比?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并引导学生想想在生活中的用处??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开放题,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探索新知识。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性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在比较中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说,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认识问题的正确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解决多个相同数相乘时的书写时,乘方的应用就是一个捷径,假如这时仍有学生用原始的方法把它写成很长的一个样子,你会怎么想呢?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要想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在学习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带“有色眼镜”看人,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篇八:袁隆平

袁隆平事迹http://www.gmw.cn 2007-05-21 [字号:大 中 小]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

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江泽民、温家宝、李鹏、乔石、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江泽民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

献。”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人物小传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1949年~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精神品质

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曾目睹有人挨饿的场景起,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强烈使命,对此他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有人说,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其实应该说人生的种种困难境遇都被他挺过来了。他曾遇到过政治风暴带来的险恶,经历过环境条件伴随的艰苦,遭受过科研攻关出现的挫折,品尝过天伦亲情割舍的愁苦。然而,他面对种种困难从来不屈服,而是矢志不渝,坚强地战胜困难。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困难在他面前

变得渺小,杂交水稻研究的一道道难关被他攻克。出了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他把情浓浓地洒向了祖国人民。前几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观点,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为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则以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他还以博大的情怀认为,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二是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上的又一创新之举,他能成功吗?袁隆平院士说:“我的个性就是总觉得不满足”。他的“不满足”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使超级杂交稻又一再呈现绚丽夺目的光芒。2000年实现

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对此,76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诀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经过三系、两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及现阶段超级杂交稻的探索,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基本理论,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始终保持着实干家的本色,田间地头就是他的实验室。攻关早期,10年间有7个春节在海南试验基地度过。如今虽年过七十,但仍坚持下田观察,每天两次(只要在单位),不论日晒雨淋,从不间断。有一次,省里有领导来看望他,竟是在试验田里见到了他。他每年赴海南三亚坐阵主持超级杂交稻的南繁研究,在这里,全国协作研究的形势异常红火,来自各地的专家们总是

篇九: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观后感范文

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观后感范文(一)

2015年10月17日,我和家人看了《圆梦中国 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总共有四大项,有见义勇为奖、敬老爱亲奖、诚实守信奖、敬岗爱业奖。他们一个个都让我感动。其中,让我最为震惊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见义勇为奖获得者徐丽华老师,另一个是敬岗爱业奖获得者王国强。

徐丽华是一位老师,教书是老师的天职,而她却为了救学生而牺牲了自己。她用弱小的身体挡住大汽车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难以抹去,让我永远记忆犹新。殷老师,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会这样做?但我想一定是您的善心驱使您这样做的吧!您真是太伟大了,不只您教过的学生,我想所有的学生也都会像他们一样为您的离去感到悲痛。我多么想自己能变成一个神医,能让您起死回生啊!可我不能,只有请微风带去一颗我最真诚的心,我为我们有您这样的老师骄傲,我要向您学习,我会向您致敬,您的壮举会永远激励我:做一个好人。我会祝福所有像您一样的好人一生平安!

王国强是一位航天技术的研究者,他的发明更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粗了伟大贡献。然而他的名字里却有一个强字,国强的强,这也正是最能代表他的一个字。他是个名人,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是多个重大奖项的获得者。但他却很少出现在领奖台上,因为他太忙了,他不是在航天研究基地,就是在去航天研究基地的路上。王国强曾做过这样一个梦:在丰收的季节,他研究的火箭也升空了,奇怪的是他的火箭像高月球那么高,航天技术是世界顶尖技术水平,而他就坐在火箭下面乘凉,这就是他的火箭下乘凉梦。这不明显地告诉我们王国强迫切希望现实中的航天也能发展这么好么?我真是太幸福了,因为有这样一位敬岗爱业的人在我们身边,我们怎能不感到幸福呢?我在想,如果说世界上每个人都像王国强一样,那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反正我以后一定要像袁隆平爷爷学习,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颁奖晚会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这种精神将会延续,他们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做出更多喜人的成绩,更多感人的事。

2015年9月20日是全国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这是一次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评选范围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共有254位获得提名、53位获得道德模范称号。道德模范的评选涉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别。我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这个颁奖典礼。耳边是主持人饱含深情的语言,眼前是那一个个真实故事的再现??

他们中有舍弃自己的货物不顾、在洪水面前积极救人,让儿子和自己走在最后的退休教师李明素;有照顾几个孤寡生活又不能自理老人长达30多年的农民林秀贞;有在疾驶而来的汽车面前把六个孩子推出去,而自己却献出生命的殷雪梅老师;有为夫还债,常年奔波的吴秀君;有为了病人耽误了失去了孩子的维族赤脚刘医生;有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站在领奖台上,台下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枚道德模范的奖牌是对他们可歌可泣行为的最好诠释。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在评选结束之后为父捐肝的事迹。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孝子故事广为传唱。然而随着社会物质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耳闻目睹的更多的变成了父母的付出,什么《哈弗女孩刘亦婷》等更是认定了孩子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父母的较量。在这种情境下,弘扬"孝老爱亲"显得就特别重要,而他赵明亮为身患肝癌的父亲捐献肝脏就为天下的儿女在孝敬父母方面作出了榜样。虽然当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手术成功率挺高的,但我们都能看出他决定为父亲的性命与病魔赌一把的决心。太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母亲为了儿子如何如何,父亲为了女儿怎样怎样,这些子女为了父母牺牲些什么的例子太可贵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让不赡养老人、丢弃孩子的悲剧不再发生吧。我从国家举办这次活动中,看到了党和国家树立、弘扬一种良性的、不容置疑的正气的决心。我从参加投票人之多、人之广,参选人之各行各业、各族各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我从雷鸣般的掌声中听出了赞同、听出了承诺。同一种力量,把我们凝聚在华夏大地上。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在道德模范事迹的感召下摒弃了陋习,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不可欺,中国人不可欺,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一定会如雄狮般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篇十:开写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看了2015年《开学第一课》,我的心中不禁涌起澎湃的爱国之情。

本期节目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仿佛感觉书中的英雄们就站在我的面前,杨根思、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威逼利诱,他们是那么勇敢、坚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这种舍生忘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时刻激励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了立志报效祖国。

《开学第一课》是我们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它博大的胸怀里,我不仅知道了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爷爷等爱国、爱党的科学家,更结识了白欣鑫、张敬知、练靖雯、李典怡等一大批新时代红旗下的好少年,他们的故事,时刻都在感染着我,教育着我。要热爱党,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面最光辉、伟大的旗帜,它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还有什么能让这面光辉的旗帜倒下?它经历了曲折道路的考验,还有什么能让这面光辉的旗帜偏向?我坚信拥有13亿人民的支持,我们伟大的党会高举着这面光辉的旗帜,引领着我们中华炎黄子孙去创造更加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