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白痴观后感(共10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36:26

篇一: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呼唤阳光——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特意嘱咐我,必须看。后来,我终于有时间把这部印

度电影看了一遍,感觉非常的好,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前段时间,也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非常好看,让人深思。前几天

,看了史泰龙的新片《敢死队》,感觉非常失望,有一种黔驴技穷之感。就好象当年看张艺谋的

《满成尽戴黄金甲》一样。我认为,一个电影,过于依靠外在的影象来刺激观众,就说明对内在的

东西信心不足。

昨天吃饭,和儿子说到这个话题,儿子认为《敢死队》拍摄的也很好,他说,《阿凡达》不

一样吗?我说不一样,我说《阿凡达》是为了拯救一群人,《敢死队》是为了拯救一个女人。儿子说

,我看一样,《阿凡达》是为了拯救那个女人,才决定拯救那个群体,《敢死队》也是通过救一个女人

,救一个岛的人。我想了想,认为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维了,不能小瞧。

我就和儿子说,改天一起看《三个白痴》。

《三个白痴》这部电影中反映的是印度80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好同学,途中,开始回忆他们走过的

大学生活。

一个同寝室的同学非常奇特,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学里的各种传统发起挑战 。非常教条古板的系主任成了传统教育的代言人。填鸭式的教育严重压制着学生的创造性, 那些充满个性和想象的学生遭到无情的打压和摧残。一号男主角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向学校的僵化

体制发起挑战,闹出一个又一个笑话,让人在笑的同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产生深刻的思考。

压制人性的教育使许多有才华的学生整天学着他们并不喜欢的专业,有些人在压力和打击之下,

选择了自杀。

大学后期,三个人在男一号的引导下,真正的发现了自我,挣脱了束缚,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生

活方式。一次紧急救人行动展现了自主学习的长处,女儿成功生产使系主任对这些淘气小子的看法

也发生了改变。多年以后,男一号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并找到了自己爱情。

故事的结局虽然充满理想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到当代印度人心中的梦想与渴望。

整个故事非常好看,内容充实,批判深刻,风趣幽默,扣人心弦。影片将印度的传统歌舞蹈和

剧情进行了有机结合,感觉不再生硬,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人心旷神怡。

影片对现实社会中许多教育的弊端和社会的弊端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些现象,

在中国也都存在,但我们却很少能看到类似水平的文艺作品。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

电影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我们,即使有类似的好作品,也很难有机会通过宣传部门的审核, 让其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在这方面,中国的文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观看一个时代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特征。中国和印度一样, 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人都刚刚解决了温饱,都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充满了渴望,

人们都呼唤着有更多好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一个宽容的外部环境对好作品的出现,起着致关重要

的作用,所以,呼唤禾苗成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呼唤阳光和雨露。

篇二: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看片名觉得是部无厘头剧,但实际是一部让人笑中带泪的励志片,三个白痴观后感。三个好兄弟为实现个人梦想,挑战传统,挑战应试教育,与校长血拼到底。兰彻、莱俱、法汗,三个人中,兰彻学习最好,家境殷实,莱俱的家庭对他来说犹如泰山压顶,有病重的父亲,退休的母亲,待嫁的姐姐。他总是在一种恐惧的心态下学习生活。法汗的志向根本不在工程师,而是想当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只有兰彻是真正热爱机器,喜欢钻研,憧憬当一位工程师。在整个片子的前半部分,兰彻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告诉他们应该为自己活,不要负担太重,不要恐慌,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跟着兰彻帮别的同学做课题,当成功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学生已经不堪重负自杀了,和兰彻一起戏弄校长,最后学习成绩一泻千里。莱俱觉得不能再和兰彻厮混下去了,因为兰彻有着一个有钱的爸爸,而他什么都没有,所以莱俱抛下了兄弟情分,和另外两个兄弟分道扬镳。但关键时刻,兰彻却救了他的父亲,莱俱幡然悔悟,三个人又成了好兄弟。

这部戏里有很多自杀的情节,描述出了印度青年人在重压下想解放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内心挣扎与憔悴,最终以“我放弃”的姿态,向世界宣布投降。法汗与莱俱一直认为兰彻有着先天的优越,直到多年之后在寻找兰彻的途中,才知道当年的兰彻只不过是有钱人家花匠的儿子,为了帮家中的少爷完成学业,取得一直文凭,才进修的大学,当然他的爱好就是学习知识,他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观后感《三个白痴观后感》。 ◆分享好文◆

电影的结局是个欢乐的收尾,法汗和莱俱在一片秀色风光中找到了兰彻,他已经成了一名科学家,并且和孩子们一起教学娱乐,过着快乐的日子。

我对于电影的奢求不多,能让心情放松一下足矣,如果能够在放松之余,能够发自内心情不自禁的大笑几声,那便是极大的享受了。我搞不懂,那些导演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以至于他们的作品只是一味的、锲而不舍的、异想天开的给人民大众添堵?子欲弑其父,父而残其子;子而烝其母,母而私其子??难道这就是大导演们的艺术世界吗?好的电影不但能够让人笑几声,轻松一下,而且更可以让人在不加重生活重担的前提下心甘情愿地思考思考,想想人性呀,理想呀,希望呀,未来呀,正义呀,永恒呀,神圣呀??之类。但看了我们的大片这一切你就别想了,窝火地铁青着脸怀着想跟人干一仗乃至毁灭整个世界的愤怒心情从非人间的电影院出来,纳闷着我们的大片怎么就能这么天才地把兽性和龌龊发挥到及至,如果人在这时候思考点什么的话,那么就只有无边的绝望了,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根没有思维的芦苇。这难道就是国产片和国外片的唯一的区别?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影片中兰彻的影响力虽然大,但查图尔是个例外,没有接受改变,当然,影片结尾查图尔的示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望杜的强势,有求于人,不得不尔。查图尔的形象在我们国家也不陌生,他们是老师眼中的乖宝宝,好学生,品学兼优,又红又专。对于填鸭式教育的忠诚使查图尔在演讲时吃了个大苦头,丢尽了面子,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促成了影片开始时查图尔与兰彻的赌约。对于查图尔和兰彻两人各自的成功的对比,也许是件有意思的是。一个是美国大公司的经理人,一个是蜚声印度、有400项发明专利的大科学家,两个人都挺成功的。按照我们通常世俗的理解的话,似乎成功的大公司经理人更牛气一些,因为人家是管理层嘛;我们视野里的科学家,很少有牛到这个程度的,当然院士阶层是例外,因为他们也都是有级别的!而事实上,在我们国家,真正让人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科学家似乎并不多。我只记得我小时候,那大概是二十几年之前的事了,科学家还是很流行的词汇,当时,在作文里和各种媒介的宣传中经常可以听到“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之类的

豪言壮语,其为人熟知的程度可以同现在小学生留言薄里“长大了要傍大款”的宣言相提并论了。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真不是写观后感的料儿,看的时候很激动,但看完就完了,文笔实在细腻不起来,又不能如瀑布一般一泻千里。但信仰告诉我,一定要坚持完成这篇日志,做人一定要持之以恒。。。

篇三:《三个白痴》观后感

班级:2013级物理学 学号:201304014111 姓名:胡伟

《三个白痴》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是我在高中时看的,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一看就被里面的背景音乐震撼了,也被里面唯美的爱情和纯洁的友情所感动。后来又看了一部名曰《功夫小蝇》的印度大片,又被里面的剧情深深震撼。先来谈谈对本部电影的感触吧。

知人论世,高中老师经常这样教育我们,那我们看看这部电影的资料吧。

《三个傻瓜》,还有个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是一部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由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兰(Farlan)(马德哈万 R Madhavan饰),拉祖(Raju)(沙尔曼·乔什 Sharman Joshi饰)与兰乔(Rancho)(阿米尔·汗 Aamir Khan饰)间的故事。该片一上映就打破了印度电影的票房纪录,创下了宝莱坞电影上映首日、上映首周和全球票房的最高纪录。2011年12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一经上映后红遍全亚洲,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的深层思想引起了很多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共鸣,一个具有教育,诙谐搞笑,发人深思的励志成才故事,同时也将人物关系刻画的惟妙惟肖。对人生当中的友情,爱情,亲情的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完美的倒叙,引人入胜。本电影是以两个帅哥拉朱和法涵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第一!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凭借着自己聪慧的大脑,发明了400多项发明,也收获了爱情和友情,简直帅呆了。

记得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有这样几句:“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法涵的拷问。人生苦短,只有做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事,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兰彻对拉朱的拷问:“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很多人追悔昨天、惶恐明天,却往往忽视了眼前最重要的今天。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害怕战胜自己。当兰彻的两个好朋友都圆了自己人生梦想的时候,兰彻功成身退,他转身去寻求自己的梦想,以自己真实的身份——法撒克·旺度,开始自己的旅程。其次,影片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触及到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印度的高自杀率及现代人的个人兴趣与就业关系等问题。其实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在中国也并不罕见。作为刚刚才体验过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且还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大学生,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很感慨。我们长久以来接受“标准答案”的毒害,认真理、认死理,而缺乏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中国的学生会考试,听闻不少托福满分的学生被外国一流大学拒绝的新闻,外国大学也怕,怕那些只会填标答,而没有自己思维能力的学生。也许是讽刺这一现象,于是影片开头就出现了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教授让兰彻定义什么是机器,兰彻解释:“机器就是帮我们减少人力的东西”教授不满意,另一个同学用冗长、复杂、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定义完机器,教授非常满意;兰彻于是戏弄教授,他要拿书,他是这么描述的:“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

插图或无插图??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弄得教授一愣一愣的,让人觉得十分畅快,大呼过瘾。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让我很感动的场景: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泪流满面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同时又把他最珍爱的太空笔送给兰彻(他曾说过要把这支笔送给他认为最优秀的学生),校长在说这话时应该是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客观上承认了兰彻、但主观上又不愿意承认这么一个异类。而这恰恰说明兰彻成功了。

我在看完影片的时候,略感失落,尽管结局很完美。因为在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只是一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的学生。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画上句号之后,我们也许只能向网友评论的那样“带着意犹未尽、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这部片子表面是讲三个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但在故事的最深处,它既批判了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弊端,也表示了学生的不满。透过喜剧的情节,看到的是“三个白痴”的捣乱,片中的主人公一直在强调,学习不能照本宣科,要活学活用,学自己想学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不要做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人!留给校长考虑的问题,也是留给我们大家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体制,老师们该如何去培养出更多的人?等等。

最后,我也用这部电影最后那一句话来结尾吧:“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篇四:《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

已经忘了自己是第几次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了,我已经从第一次看它时的纯粹佩服男主人公兰测的聪慧与不囿于传统规则的性格,转化为对这种教育现象或者说背后的教育问题的思考。

兰彻是一个异于周围“正常人”的天才少年,他的独一无二让死气沉沉的校园生活变得更有意思,兰彻面对高年级的不合理欺辱,不像其他人一样胆小怕事,在所有新生都无奈屈从的时候,兰彻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对于其他人来说,被高年级的学长欺负是历年来的“惯例”,没有一个新生敢提出质疑和反抗,在他们心中即使有质疑和不满,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依然只知道认可,而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和他们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当然我也是有这个问题,就是明知道自己要改变一些问题,但有时候宁愿得过且过也不真正的去实施改变自己,然而自己却一味的伤感和抱怨。“这些知识我们初中就学过,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只有兰彻真正的用在了实践当中”,就像法涵说的一样,所有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真正用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人却寥寥无几。希望我在生活中能时常提醒自己坚持自己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遇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电影中被原始规则毒害的不光是一群年轻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也看起来是死脑筋,他们禁锢在传统的意识和自己以为的正确方式里不能自拔,若有人反抗,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维持自己的“真理”。这也是思想过于死板、不愿改变自己的真实反映。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习惯了长期以来的模式,他们的内心并不罪恶,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扼杀了年轻人梦想的种子以及学习的快乐。她们沉浸在固化的模式中太久太久了,忘记了给国家的未来一丝新的可能性。有些人会说,印度的国情要求国人大面积的成为工程师来建造国家,认为这个影片是在阻碍印度的发展等等。我想说,无论国家如何、 教育模式如何,学生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专业及工作的权利。即使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自身,而不是默默的在死规则里沉寂下去。一个人将自己的热爱变成工作,他会快乐的学习、幸福的工作生活一辈子,在他所处的领域,极有可能会由他创新出许多可能。 相反,一个人待在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或学习中,他的内心没有热情的火焰,甚至是一潭死水的混日子。他的生活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我们终有一天会走向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我希望我们这一批教师不会只重视于孩子的成绩,更多的应该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梦想。

现实和影片一样,能够出人头地的人可能会是刻板学习的人,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否认这种方式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也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所有人。当遇到像查尔图一样“刻苦学习”的学生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就应该肯定他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让他学会劳逸结合和灵活思考。这样的话,死板刻苦的学生的生活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对于像法涵和拉加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可能不太优秀,但他们或者有其他的兴趣爱好,或者内心存在一定的恐惧与无奈。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生内心有更强大的信心在学习道路上更愉快地前进。

总之,无论在哪,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个热爱生活、自信勇敢的人!

篇五: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

真是部好片子,老师介绍的可真是不错啊,三个白痴——观后感。

可是假兰彻(旺度)这号人物,少见,或者说根本就是绝迹。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和旺度的另外两个死党一样,一个呢累赘太多,抱着家里所有的期望,苦学无用,第二个,兴趣不对,被逼着学,本非所愿怎么学得好呢,只为一纸文凭。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自己找上门。我更觉得应该是追求兴趣。

兴趣的力量很大,我想不少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呢?全都在苦于高考制度,中国外国都一样。人才,素质教育这个东西,不好说。一是,一时半会儿实现不了,社会不齐心协力啊,观后感《三个白痴——观后感》。 ◆分享好文◆二是凡是学生受尽高考制度,长大了,谁还会去管它,自己过了这个卡,只会记得高考是条好路,只是自己走不好,虽然心里还是知道它怎么讨人厌,但还是会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知道劝孩子看开,却只会说这是为孩子好,孰不知……什么是真的为孩子好?

发挥兴趣。现在的我们为何不去做,被弄得没兴趣啊,被学习搞的完全没了兴趣,题目让人失去一切,麻木。对学习有兴趣的大多是成绩好的学生,被好成绩熏陶出来的,一旦没了,脆弱呗。除非在失去前把自己内在的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如果真那样,绝对是个人才,但未必是教孩子的好手,因为自己成功的太多,就以为一定好吗?在学习成绩上成功的,其实大多都未必知道自己依何而胜。大多拿老师的那一套传授给他人。当然啦,既然有了境界,这些想必不在话下,说不定很懂教育呢。可这类人毕竟也少啊。

实践,又是这个问题。不是不知道道理,只是苦于实践。这实践,第一点——意识,所有人的意识。第二点——基础,物质基础。第三点——团队,志同道合,各大领域。第四点——实践。

篇六:三个白痴观后感-从创造力的角度

三个白痴观后感

总体感受

整部片子给我一种振奋之感,它处处透露着一种大胆和创新,一种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人以吹散腐朽污浊之后的清新之感。

起初看到片名,以为主人公是像阿甘那样智力有缺陷的人,但却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结果后面猜对了,前面却想错了。他们能考上排名第一的大学,智力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什么片名这么取呢?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导演是想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他们不是白痴啊,为什么说他们是白痴?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影片中,院长骂过他们是白痴,这个白痴的意思不是智力缺陷,而是应该指他们的行为不合乎规范,是与传统为敌,与主流为敌的,这种特立独行是没有好结果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结果他们却成功了,比影片中传统的代表人物查图尔还要成功,这就讽刺了当前墨守成规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三人不是白痴,那么相反地是不是意味着院长是白痴呢?这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的教育制度是白痴呢?

看片子的时候联想到两件事,一是,您在邮件中写了一句话:“我不想勉强你们,我只是希望,如果你们真的喜欢心理学的话,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当时觉得这句话好突兀啊,看完电影觉得颇有感慨。记得影片中法涵说了一句:兰彻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喜欢什么就专攻什么。所以我想您是很希望我们是因为喜欢才选择这条路的,如果是为了混学位,总觉得有点悲哀。由此我想到了法涵的一句话:许多人上学,都是为了混个学位,没有学位就意味着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漂亮老婆,申请不到信用卡,得不到社会地位。这真是个非常现实的对于人们的心理的写照。

二是,想到了您以前上课的时候教我们怎么去解决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比如如何去应付一些不要脸的人,当时听了这些方案就觉得眼前一亮,让人连声称秒。在这部电影中处处体现了一种大胆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观念,这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中国一直以来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考公务员的人却有增无减,实验班开到了小学,幼儿园入园要智力测验等等,孩子学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能考第一,正如电影里兰彻讲课的那个片段,对于新的知识表现出的不是兴奋,而是压力。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大学里,拿奖学金的人大多数是会考试的人,会背书的人,考完试之后再问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了。考研考第一名的人对心理学的了解实在让人火大,一问三不知。在考研之前,某位老师说:考研考的就是你们的记忆力,答案书上都可以找到。对此我是失望的很,大学里的很多考试亦是如此,很多同学却乐此不疲,有时真的感叹教育制度的悲哀。

不少人问我心理学出来干什么啊,找工作不好找吧,我却一直坚持着一个观点,只要你真正学到点东西,就不怕。以前和大家一样,考前背背书,这门课也就过了,现在我会去问自己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也算是成长了吧。

影片中创造性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斯腾伯格(Steinberg,1999)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造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是既新颖又适用的。依据这个观点,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均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但主要集中在兰彻身上,以下对其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对理论的实际应用

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兰彻刚入学时,对学长无理要求的抗争;二是女主人公的姐姐临产时,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顺利产下婴儿。正如法涵所说: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这里之所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是因为其创造的产品不落常规,却有极强的实用性。这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体现,我们觉得吸尘器怎么可以用来接生呢,它是用来打扫卫生的,往往这种功能固着是抑制我们的创造力的一个因素。这里应该还涉及到另一个因素,即实践的倾向。现在教育并没有教我们去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也就很少有那种试图应用的倾向。

2. 对传统观念的质问

这在影片中有四处体现,一是,开学的时候问院长为什么宇航员不用铅笔?这个问题其实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很容易想到的问题,也应当是个正常的发问,可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学校的学生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那现在假设这样一个情况,如果这些话不是出自院长之口,而是一个清洁工说的,我们肯定立马就会想到这种反驳的观点。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就是权威。而权威不仅会抑制受众的创造力,还会抑制权威本身的创造力,作为一个权威,对反对意见的批驳会让自己停滞不前。

二是兰彻被院长拉倒讲台上去上课,他所讲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育人应该更注重一种思维和习惯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灌输。应该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热情,而非只重视你是否是第一。这里出现的影响因素是获得知识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地探索。

三是考试成绩出来,兰彻对排名制度的质问。这种制度下成长的孩子必然是充满了压力,这种方式培养的都是A型人格,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的使用则会削弱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而变成对社会地位,对名利的追求,这就将学习的动机由内部转向外部。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英语,刚开始大多数人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慢慢地就变成如何去应试。所以一旦外在压力撤销,便毫无学习的理由。这里就出现一个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即对学习动机的归因,当然也应该包括对择业动机的归因。

四是,在法涵的家里,质问其父为什么不让法涵选择摄影师职业。这和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本来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们却普遍认为大学的教授比清洁工阿姨尊贵。一个职位所能带来的名利是决定工作的贵贱的因素,而非该工作本身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选择工作的理由也转向了外部,即它是否有高的薪水,是否能带来高的荣誉等等。这里涉及到一个领域的适合性的问题,就是说,你所从事的领域是否是你所感兴趣的,所擅长的。现在的职业咨询就是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3. 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影片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处处透露着一种大胆,一种与众不同。一是,兰彻建议毫米买件校服混进教室上课;二是,上课时,对什么是机械装置的回答;三是,

洗澡的时候突然停水,用消防水栓洗澡;四是,考试时间已过,考官不收他们三人的考卷,想到的解决办法。

这里我要提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行为确证(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2006),即我们往往搜集一些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念,尤其是当我们的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这可以解释一个疑问,有学者认为,当人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造性问题解决或测验时,他们产生的观念要少于单独个人(曹守莲,创造性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2003)。而在该文章中也提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我想可以用行为确证来解释。在群体讨论的时候,如果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我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正确性,就会花大量精力去寻求支持我们的证据,这就必然导致我们思维的封闭,无法提出更多的观念。

此外另一个因素是群体的差异性,群体越同质,我们的思维就越容易极化,群体内观念趋于一致,这必然会抑制创造力的发挥。这也可以解释上面的疑问,如果研究者选择的被试过于同质的话,彼此之间相互确证,反而会比单独个体想到的要少。

综上所述,我从该片中总结出的几个影响因素是:功能固着,实践的倾向,获得知识的方式,对学习和择业动机的归因,领域的适合性,行为确证和群体的差异性。其实关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早已有人总结过,我只是就此片谈谈吧。

对影片中人物的简要分析

1. 兰彻,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似乎也造就了他不拘一格的行为方式,比如大庭广众之下用浇花的水洗澡,把车直接开进医院病房。充满自信和洞察力,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渴求真理,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心胸豁达。

2. 莱具,转变最大的一个人物,也是最幸运的一个人物,抛开了身上的种种束缚,获得了不卑不亢,真诚坦率的人生态度(本文来自:zuowenZHoukan.c om 作 文 周刊:三个白痴观后感)。

3. 法涵,一个在父母阴影下长大的人,一直欣赏着兰彻的与众不同,跟随在他身边,坚信着他的人生态度。

4. 院长,一个传统教育制度下的悲惨人物,传统观念的守卫者,骨子里渴望变革,却害怕因此而付出代价。

5. 洛勃,被压力谋杀的人,富有才华,渴求真理,却不如莱具幸运。

6. 查图尔,传统教育制度下诞生的典型人物代表,为得第一不择手段,不追求真理,只追求名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唯唯诺诺,低三下四。

对于我的启发

它里面所反映的东西我一直在经历,我像法涵一样由父母决定自己的道路,像莱具一样不敢打破常规。或许我应该像影片中所说:只需要一点勇气,你的人生就截然不同。导演给三人的结局非常好,我想这也是我看的热血沸腾的原因吧,他给了我一种信心和勇气。“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我想只要我真心的去渴求知识,渴求进步,我会获得应有的成功。

其实要说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我想真的微乎其微,我只是从中找到一种奋斗的勇气和信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要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此外,莱具重生后的那种人生态度是我所追求的,只是苦于没有方法,只能时时提醒自己。

所说的这些也只是关于为人,至于学术方面,我只是把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试着去运用,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事。老实说,要说我究竟想研究什么,我真的还不清楚。我一直在按照你研究生手册上的要求在做,我觉得非常合理,不少导师时不时的拿一篇文献给学生翻译,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一篇文献一篇文献的看,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还有我觉得学社会心理学的孩子很幸福,因为社会心理学的书充满了乐趣和智慧,很好看。

后记

影片真的很好看,已经看了三遍了,内容自是无话可说,里面的音乐和舞蹈也都很不错。影片的后半段设置了一个悬念,当初还以为是这两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兰彻只是他们虚幻出来的,后来才恍然大悟。

最后的那段风景真的好漂亮啊,就像一幅画,我想我以后我一定要去西藏看看。

感觉还有很多要说,只是感觉脑子不够用了,一团浆糊……

篇七:《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王书焕

故事发生在印度。而电影的主角兰彻,则是一个在每学期42场考试、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帝国理工”中出现的一个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却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捉弄学长,让大家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他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故事最后才告诉观众,兰彻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小佣人,从小爱读书,这个富人决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约定消失并且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这部电影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二,乐观的心态更重要。

其三,朝着梦想努力,追求卓越。“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追求的应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你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己。“有位智者说:学习是

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现代教育教育体制的弊端。这种教育,磨灭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还让学生承受了他们不该承受的压力。印度是这样,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国应该更是如此。每年总能听说有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家长的责问、老师的打击而选择了死亡。片中的乔伊就是这样。众说周知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我们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却不知道第二个。这是现代的教育体制教我们的。

总之,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永不放弃,乐观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剧剧情与动听的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

篇八: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之前,我看过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影片能够在印度以及全球出名,原因是电影利用喜剧的表演手段来讽刺印度当今的教育制度。看完这部影片除了感到搞笑之余,还引起了我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思考。 主人公兰彻是一个有钱人的园艺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到大都喜爱读书,还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他成为一名科学家。兰彻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朋友是法汉成为摄影师,另一位朋友拉朱成为工程师。当然,还有两个人物是最搞笑不过,一个是“消声器”查托,因为他是书呆子,还由于他的死记硬背,最后在教师节的演讲台上闹出笑话。 另一位就是这间大学的校长兼教授

“ Virus” , 教授冷酷无情的教学方式,最终因为兰彻,教授改变他对原有的教学方式。 电影有一个场面让我很深受感动,法汉家境是中产家庭,相对拉朱家里条件要好。可是,法汉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法汉并不想成为工程师,而是想成为野外的摄影师,面对父母的希望和自己梦想,他左右为难。后来,兰彻看懂他的心思说: “如果你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抛弃你自己的梦想,你会抱憾终生,你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法汉回到家后,他下定决心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刚开始他的父母不接受他的想法,但他说:“爸妈,你们让我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吧!我从来对工程师这个职位没有兴趣,我不想抱憾终生,当你们看到我成为摄影师,照片上的我是多么开心。” 后来,法汉的父母最后答应他。 其实,天下间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愿意他们从事薪水较不稳定的职业。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使他们抱憾终生失去自己的梦想 ( 个人观点) 校长兼教授 “Virus” 是一个专制、冷酷、自私的人,电影有一个场面真的让人看得很心酸,这是对教育方式的讽刺,有一个学生,他制作直升飞机,但,教授不愿意接受他的作业,就一口否认他的作品。后来,这个学生最终选择自杀了。校长对于他的离开,并没有作出反应,反而,他还用冷酷无情的话来打击他的父亲。 还有一个场面学生是分等级,照毕业相时,能够与校长坐在一排的为 “优生”, 而坐到最后一排的为 “差生”,兰彻是全校第一名,让校长彻底的无语了,而 “消声器” 查托是第二名,兰彻的朋友法汉、拉朱为 “差生”的行列。兰彻就对校长说 : “你不觉得这样的照相方式有点不好吗?”校长就说: “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兰彻说:“我认为照毕业相不应按成绩排名的次序,这样就会等级了,我的成绩排第一就与你同座,而我的兄弟在最后的一排,你说,这不是有等级吗?” 我觉得学生不应该分等级,虽然,有优生也有差生,但是,他们都是学生,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而不是用冷酷的等级来判断他们的优劣。(个人观点)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笑点就是 “消声器”查托,常常被兰彻恶作剧,“消声器”虽然是很用功,而且很多老师都很喜欢他。但,他没有真的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这是不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讲求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就会是读书这个含义大大的降低。亚洲国家与西方的教育制度不同在于,我们过分的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没有透彻的理解和动脑想问题,所以有些方面我们教育落后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反而,让他们去做不擅长的职业,虽然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会影响孩子自身意愿。(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 教育既不是冷酷也不是无情,应该结合实际来对教育进行反思,有助于孩子的未来。

篇九:《三个傻瓜》观后感杜红霞

三个傻瓜观后感 而在现代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在于,它不能交给学生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且又无法抵制来自社会的负面的影响,譬如庸俗,譬如变态,再比如雇人破处的美少女……。多数做父母的把孩子扔给学校与社会,或者偷闲,或者忙着挣钱,——而后,又抱怨社会与学校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是很不道德的一件事。家庭教育与亲情教育,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你抛弃最基本的东西,而去追求空中的楼阁,注定将是人生的悲剧。故事中,兰彻的成功其实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是个孤儿!他没有那么多的约束与压力,他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支配自己的人生,所以他快乐积极,成功与否反而是其次的了。故事的结尾,院长痛哭流涕,无疑也是宣告传统教育对人生与人性的失败。人生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金钱。

这部虽然只是喜剧,可是真的很有深度。因为它批判了那种教育制度,其实中国也是这种制度,为了学位为了分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也曾经很恨这样的制度。觉得老师只为了分数,而不是知识。可是现实是无奈的,为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还是屈服与这样的制度。有些东西,太大了,很难靠人为改变。既然不能改变它,就选择适应它。虽然我并不赞同那样的制度,也很欣赏电影里兰彻的勇气和能力,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像他那样,虽然他讨厌那样的制度,以及教法,但是他依然因为他的兴趣,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第一的好成绩,不仅理论成绩好,而且能用于实践。真的很难得!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仍有这样难得特别的学生,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很聪明,而且很重友谊,真是个很完美的人。不过,这是电影,所以他能这样获得了“病毒”的钢笔,而且成了出名的人。我不是说现实中不可能,只是会很困难。其实有些成功的人,就是在大学里,自己退学,出去闯世界的。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还要其他些人,我想不起来了。这部电影是部很励志的电影,特别适合给学生看,不是鼓励他们全都退学,不学习学校理论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在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用于在实践中。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人,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没什么实践能力,没创新精神的人,所以很难跟世界上那些大国相比了。

篇十:《三个傻瓜》观后感

从《三个傻瓜》提炼出

的学习之道

在高中的时我便看过《三个傻瓜》,但因为这只是作为紧张学习中的放松,所以我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部很有趣很好笑的的喜剧,没有对它进行什么深入思考。而近期再次看了《三个大傻》,却久久不能从对其的思考中走出来。

《三个傻瓜》把故事背景定在三个大学生的身上,他们三个的问题,也正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所要思考或者面对的问题,所以,观看这部电影,对于我,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特别是在学习上。

对学习的认识

首先我觉得这部影片传达了一个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兰彻无疑是影片中将这一点做得最好的。他在开学刚到时便利用尿是盐溶液会导电的原理教训了企图玩弄他的学长。用法罕的话说: “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与之相反的是查托,是个典型“背多分”,为了背书还会吃增强记忆力但是会放臭屁的奇怪药丸。他只是一股脑儿把东西装进脑子里,却不深入探索其中的含义,这使他在学生发言时因为只背稿但不懂其含义而大大出糗。还有在第一节机械课上,兰彻对机械简单实际的定义,他完全按书上内容对机械的定义,以及后来兰彻在发明方面累累的硕果,他在求兰彻与其合作的滑稽姿势,可得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是一个能灵活运用其所学之人,而不是只懂死记硬背照搬照套的人的结论。“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兰彻如是说。

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树立学以致用的观点,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若是只记住了一大堆理论知识,却不会运用到生活中,那这段学习就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失去了它的意义,也等于说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学最终什么都没学到,浪费了时间精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或许我们不是天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但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所学知识的深义,并不断尝试将其与现实结合,即使成不了兰彻,也可以受益匪浅。

大学生该怎样学习

看完影片我们可以知道兰彻认真研究机械工程学并年年考第一并不是因为要全国最好理工学校的毕业证或一纸第一名的证明,更不是因为要得到一个好的就业单位的青睐,而是为了自己对机械的兴趣,是对工程学的热情执着。对于总是考倒数的法罕,兰彻有段非常经典的话:“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这段话无疑戳中了我们很多大学生。我们中有很多选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而是因其较高的就业率,或是就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了本专业,还有因学校专业调剂进入本专业的,自己却对本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是越学越厌恶。这样对专业学习是有很大阻碍的,没兴趣没动力没收获,没收获又反向导致了没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便对学习怠惰了,兴趣也不会从一种怠惰厌恶的情绪中产生,没有兴趣的专业学习自然是不会在这个专业里有什么大成就。这样的学习比起有兴趣有激情全力以赴地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精尽地掌握这门专业的技能来说,是浪费了自己几年大学的时间精力,也让自己失去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快乐,大大降低了幸福度。

影片中法罕在与父亲交谈后得到了父亲的理解,与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摄影“结婚”了,成了著名的动物摄影师,过上了自己想过的幸福生活。现实中我们也可以跟法罕一样“逆袭生活”,即使专业不顺心,我们也可以通过转专业、双学位、辅修等途径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还可以是通过图书馆里面浩如烟海的资料来自学。又或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掘本专业学习中有趣的事情,自觉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知识与快乐。

大学生应该学什么

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除了专业知识,我们首先要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压力。为什么是先说压力呢?影片中有一幕十分令人心痛,就是乔伊因为自己的制作的直升飞机没有得到“病毒”校长的认可被勒令无法毕业,而在宿舍里自杀了。兰彻说得对,乔伊的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受到了太大的精神压力,压垮了他,使他选择用死亡来逃避。现在也不乏大学生自杀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承受不了来自各界的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以求“解脱”,残忍地让白发人承受送黑发人止

痛。不要让大学成为一个高压锅,要给它放放气,适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能使自己放松的事情,或找人倾诉也好,一定要控制“压强”,不要让它“炸毁”你的身心健康。

其次是不要畏手畏脚,被太多恐惧捆绑。拉加也热爱工程学,为什么他总是只考了倒数呢?用兰彻的话来解释:“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向神明祈祷用)比手指头还多。为考试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言简意赅。

还有就是要勇敢的面对自己该面对的事情。法罕鼓足勇气与父母坦明了自己想学摄影的意向,并最终得到父母的理解。而兰彻则差点因勇气不足与姵娅失之交臂。他一毕业便消失不敢告诉姵娅实情,不敢勇敢面对自己对姵娅的感情。要不是神队友助阵,他就要错过女神了。

最后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句话一直贯穿着整个影片: “All is well”。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突发事件,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在心中对自己说才 “All is well”,在稳定自己的情绪的同时,鼓舞自己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