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读后感(共9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16 03:34:28

篇一:物理读书笔记

研究物理学史的意义

马克思说:“任何事物都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实践的积累;历史的透视;逻辑的分析。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物理学史的学习和研究,有着广泛的重要意义。

1、引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讲“库仑定律”时,让学生了解在电学发展史中不只库仑,还有卡文迪什、富兰克林及普里斯特利等科学家都为此项工作进行过不懈的努力,最终由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直接进行了证明,后人为了纪念他,把电量单位规定为“库仑”,这样的史实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同时还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了解物理学史,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描述了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人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过这一个细小的现象。正是他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1800年哥尔茨坦曾发现过这种现象;1887年克鲁克斯曾发现过未知射线使他的底片变黑,他却以为是底片质量问题??。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以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要有目的地观察,亲自动手实

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学物理学史,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入相对论的门坎。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察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同样,1956年,当精确的实验结果把“ τ-θ疑难”尖锐地摆到物理学家们面前时,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敏锐地审察了从未被人怀疑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从而导致了物理学理论的一个突破性进展。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困难或问题的认识,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批判的头脑,质疑的精神,是打开未知科学大门的钥匙。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仅仅像通常所做的那样从内容的衔接上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真实的物理学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示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阐明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所导致的深远后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完全必要用物理学史上的精彩事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永远不闭塞怀疑的目光。

4、引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伽利略想象的一个理想实验。学习物理学史,正是一种思维的训练,通过人类揭开自然界之谜和艰难的探索历

程,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掀开遮蔽真理的帷幕的那种科学创造的震撼与激动,从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中,获得科学方法论思想的某种升华。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比单纯学到科学知识收效更大、时效更长。为什么有些学生往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呢,这足以说明他们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科学方法,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

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5、学习物理学史,能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内容服务

现行教科书中关于物理理论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很容易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源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感到深奥莫测,也很容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僵化的绝对化的理解。实际上科学不是静止不动的,认识始终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过程。教师在讲授“原子和原子结构”一章中,可以介绍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发现电子—汤姆孙模型— α散射实验—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玻尔量子化原子模型—索米菲椭圆轨道模型,直到量子力学建立,人们对原子结构和原子内电子的运动有了基本正确的了解,但至今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讲物理学史内容,浪费上课时间。其实结合物理学史讲清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讲述它的成功,讲它解决了哪些问题,当然也要讲清它的缺陷和局限,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亲身经历”一下各部分物理知识的“系统发育过程”,不仅会消除对这些知识来源的神秘感,而且还会从知识的更替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局限性,认识科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而只记住一些物理概念、数据、定律和公式,并不表示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知识的实质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内容,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6、学物理学史,认识数学在物理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伽利略发现落体规律的全过程,还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科学家们都离不开数学。爱因斯坦为了研究相对论,前后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数学。牛顿为了建立力学理论,而遇到数学困难,他知难而进,提出“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因此,从物理学史的讲解中,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这座基石上建起高楼大厦。此外,讲授物理学史内容,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集体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想及树立辨证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课本的物理内容与物理学史的联系相当密切,只要我们能积极地进行探索,充分运用物理学史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还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中,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学的过去,才能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的未来,对物理学史相关知识的探究,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物理学属自然科学,“人性化”问题属人文学科范畴,如何使“二者渗透”,如何以人为本,在传授物理知识,讲述物理规律,特别涉及到物理学的发展时,我们的教学要具有亲和力,不仅见物,还要见人,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微笑着,自信地学习物理学该有多好!

篇二:物理的本质-读后感

《物理学的本质》读后感

通过对《物理学的本质》这篇文献的阅读,我了解了在物理学发展这条路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从作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介绍中,也反映出了作者对物理学本质的看法。

首先他提出依靠直接的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一点我觉得不难理解,因为不光光在物理发展史中,物理学家探求物理原理的过程与实验观察是如影随形,从我最初开始学习物理,老师总是带着实验器械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演示、讲解或者导入,也总是在强调要注意观察,我们也经常需要去实验室自己亲自做一些实验。尤其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物理名词和物理理论,每每这个时候,老师的首选总是用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便容易的接受了那些抽象的东西。所以从始至今,在我的潜意识里,实验与物理是不可分割的,那物理学本质特征的宝座之一必然非它莫属。

接着,作者通过碰撞与第一个守恒定律引出了物理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一些经过实验检验的假设还会经受随后的修正。我认为这是在说物理学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已有的理论是具有相对性的,即在一定条件下成立,通过不断的修正,我们又可以将此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拓展到了其他条件中进行说明和应用中。例如,牛顿三定律,起初人们认为它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这个经过大量实验检验,但是随着物理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不可以被牛顿定律所揭示的运动,从而引入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并在非惯性系中寻找了可以应用牛顿三定律的转换方法。所以物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展并不是将原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将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完善该理论。

作者还提出随着新的发现,物理现象的多样性在无限扩张,在这不同的领域件它们是有本质的联系的,这也是物理本质的一个特征。光学、热学、力学、电学、磁学等,经典物理、量子物理,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被人做彼此独立的研究领域,课本上也有所划分,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物理学巨大的统一。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应该算是电学和磁学之间的关系了,不用多说,只要上过高中物理的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联系有多么的紧密。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说:物理就是要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来理解一个由基本粒子和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宇宙。看到这里,我才真正对物理学的本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在全文中贯彻了很多关于本质的细节特征,但是总是对物理学本质没有什么精确的理解,作者最后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物理的本质只需要这么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虽然这只是作者的看法,但是它确实给我对物理学本质的认识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因为这门课程是研究物理教学的,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到了研究生才学习物理本质,而且对物理的本质很模糊,甚至就没有这个概念,一个人在学习一件事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首先就要了解这件事酒精是什么事物等等。我认为是我们从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没有给我们进行引导认识的意识,只是让我们先观察一些物理现象进而走入题目的解答,那么在那时,我们学习物理的大方向就只是狭隘的被规定在应试这个范围之内,顿时觉得学了这么多年的物理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门特别的科学,真是费解。那么既然我们在这个时候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会对我的课堂进行设计,将这一个一度被忽视的板块带回,让我的学生认识物理的本质特征和物理的发展,这样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到物理的精髓。

篇三:物理读后感

读后感

1、红外技术的物理基础及其军事应用

红外线是由于物质内部分子振动和转动能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它是一种电磁波,处于可见光谱红光之外,特点是热作用显著。红外线的波长介于可见光与无线电波之间,从0.76~1000?m,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个波段,具有红外光电效应、红外辐射、红外反射、大气传输特性四大特性。红外光电效应是红外技术得到应用的关键,通过光电效应转换可使人眼看见红外线照射的物体。红外辐射差异体现了目标与景物的温度分布,通过光—电—可见光转换,称谓可见光图像即可从复杂的背景里识别目标。能透过或能较多透过大气的红外波段称“大气窗口”。三个大气窗口有着不同的应用。军事上,红外夜视、红外制导、红外侦查、红外火控、红外雷达、红外通信、红外隐形等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红外夜视即借助于光电转换器,把红外线转变成可见光以实现夜间观察。主动式红外夜视利用人眼对红外线不起视觉效应的物理特征,让红外线在敌我空间传递信息。被动式红外视仪也可叫热像仪,本身不带红外光源,依靠姐艘目标发射的红外线而成像,是目前最先进的夜间视器材。它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不易被对方干扰、作用距离远、穿透性较强。 红外成像制导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红外制导前部装有红外引头,导引头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经处理产生能控制导弹飞行的电信号,把导弹引向目标,提高命中率。

红外侦察优点:能24小时工作;能适应不良天气;能提供定时信息;能把捕捉目标和攻击结合起来;有远距离探测和透过能力;能识别伪装;排除电子干扰等。是实现红外侦察的一种重要方式。

红外技术在火控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目标搜索和跟踪。与激光测距仪结合可以获得目标距离,在近距离内正好填补了雷达的空白,其未来的应用将非常广泛。

利用红外技术研制的新型红外雷达具有搜索、跟踪、测距等多种功能,精度很高,可达几分的角精度。可用来警戒空中、地面或海上侦察及导航,配合武器系统投射,测量并记录洲际导弹的运动轨迹等。

红外通信保密性高、通信距离远。军事后勤方面,利用红外技术可诊断治疗多种疾病、加工食品、烘干喷漆;利用红外测温仪或热像仪可实行不接触检查输电线路的鼓掌;利用红外报警装置可警戒、监视敌情等。另外,红外技术还可用于气象测量、测距的、红外引信等。 红外隐形技术采用热抑制技术降低乙方的红外辐射能力;施放红外诱饵,设置假目标。

可以保护己方的军事目标,同时还能消弱敌方的力量。

2、降落伞与跳伞塔

截面积为A,流体中以速度v,р是流体密度,c称为阻力系数,一般来说,阻力的大小与圆柱体表面积的形状及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通常把阻力公式写成

FR=cpAv2=bv2(b=cpA)

阻力系数可由风洞实验确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伞匀速下落,此时的速度即终极速度为v∞=mgmg ?bcpA

跳伞塔建造高度要根据跳伞员下落的距离y与下降速度v的关系来确定。

mdv22=v??v bdt

2mv?m1n2?1n此式通过变量分离与代换、积分可得y?2bv??v22cpA1?v?1???v???2

即跳伞员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路程与速度的关系。

将实际数据代入可得跳伞塔建造高度。我国现有伞塔高度为25~85m。

3、洲际导弹的射程

普通物理学中抛射体运动的方程式为

x?(vocos?)t,y?(vosin?)t?12gt 2

vo是初速度,θ为初速度的仰角,y的方向铅直向上,而x是与它垂直是一个固定方向的坐标。把洲际导弹的运动近似地看成是绕地球中心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抛运动的叠加,把前者看成是“水平”方向(“x方向”)的匀速运动,后者看成铅直方向(“y方向”)的匀变速运动。

洲际导弹绕地心O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可近似认为是地球半径R,故这一运动的向2v0cos2?心加速度为。两种运动叠加后,导弹在y方向的加速度为 R

2?v0cos2???,即铅直方向的有效加速度。 ?g*????g??R??

以g*代替g,有

1?v2cos2?x?(vocos?)t,y?(vosin?)t??g??2?R

由普通物理知,抛射体的最大高度及水平射程分别为 ?2??t ?

22v0sin2?v0sin2? s? H?2gg

以g*代替g,可得导弹飞行的最大高度及“水平”射程分别为

22v0sin2?v0sin2? H?s?22222g(1?ccos?)g(1?ccos?)

式中,c?vo/gR,c<1, 当???c2时,导弹的最大射程为

sm?c2R

?c2,β为导弹发射点与落地点之间的大圆弧所对的圆心角。

求解有心力的开普勒问题,可得最大射程为

1c2

tan?222?c?m

4、GPS的原理与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部分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10km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卫星的运行轨道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卫星上装备有相当高精确度的铯或铷原子钟,藉此精确的时间方可得到从卫星到接收机精确的距离。当收到四颗卫星的信号时,可做三维空间的定位。全球定位系统的地面监控部分包括五个监控站、三个主控站和一个注入站。全球定位系统的用户部分可以是一个手持型或是安装于载具上的GPS接收机。

GPS的定位是利用卫星基本三角定位原理。GPS接收装置以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测量距离,以距离来判定卫生在太空中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轨道与精密定位的观测方式。 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定位,则必定要再测量第四颗卫星。接收机连续不断地更新用户的位置,所以它可计算出用户的移动方向及速度。GPS定位的观测量误差源的来源有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4

GPS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航空、航海、测量、勒探等诸多领域。欧盟近来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伽利略计划”将解决干扰与抗干扰问题。

5、汽车的驱动与制动

汽车的驱动力是地面给汽车的摩擦力。前轮是被动轮,它与地面相接触的点有向前滑动的趋势,使得地面对前轮作用一个向后的摩擦力Ff2,Ff2,是阻碍汽车前进的外力,地面对后轮必须提供足够大的摩擦力,使Ff1> Ff2,汽车才能获得向前的加速度而启动。

设汽车质量为m,前后轮相距2l,质心C距前后轮等距,离地面高度为h。地面给后轮和前轮的支承力分别为FN1和FN2,地面给后轮向前的摩擦力为Ff1,汽车向前的加速度为a,则由质心运动定律及牛顿定律,得

Ff1=ma

FN1+ FN2-mg=0

从绕质心轴的转动定律,得

Ff1h+ FN2l- FN1l =0

后轮不打滑的条件为Ff1≤μfN1

即ma≤μm?ha??g?? 2?l?

μ≥2la gl?ha

gl,则FN1<0,这意味着后轮离地而腾起。这时,h 加速度a的增大,FN1增大,而FN2减小,这表明地面对后轮的支承力增加,对前轮的支承力减小。如果汽车刹车过猛,以致|a|>

汽车刹车引起的惯性力Fi=ma对前轮与地面接触点Q的力矩已大于重力对Q点的力矩,即

mah>mgl

因而整个汽车会绕Q点顺时针方向转动,就会造成重大翻车事故。

篇四:物理读后感

读《物理的妙趣》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完了《物理的妙趣》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和物理知识,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问题,让我爱不释手。

就如这个问题:“早上八点,自远东的海参崴起飞,能在同一天早上八点到达莫斯科吗?” 看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别开玩笑!”因为毕竟要在同一天早上八点到达啊!但其实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海参崴和莫斯科有九个小时的时差,而两地又相差约9000千米,所以这只要利用喷气式飞机达到每小时1000千米就可以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奇妙?还是让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游戏实例”了。这些游戏有很多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就能操作的起来。就如其中的“无底的杯子”。

这个实验只需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和一些硬币就可以了,实验时只需要将硬币轻轻地放在杯子里,随着你放在杯子中的硬币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个杯子简直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同样如果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水面越来越鼓了,其实如果你用的杯子的底面直径是硬币的四倍的话,一枚硬币的体积其实只有鼓起的水面的十六分之一!

读了《物理的妙趣》这本书,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让我了解很多物理知识,也让我懂得,物理其实很奇妙,而我如果想学好物理,就必须认真学习物理,多读课外书。

篇五:物理观后感

1.《伽利略的故事》读后感:伽利略世界著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

文望远镜,更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 “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

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科学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

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伽利略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他创立了对物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

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他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更加突出事物的主

要特征,化繁为简,容易于认识其规律。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 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

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

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2.《同步卫星的发射》读后感: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周期和地球 的自转同步称为同步卫星,它的优 点是使用者只要对准

人造卫星就可 进行沟通而不必再追踪卫星的轨道。本文主要是简述同步卫星的发 射过程及

有关的物理原理。

发射同步卫星需要高超的技 术,一般总是先使它经过若干中间 轨道,然后才进入同步

轨道。发射的同步卫星一般用一个中间轨 道,也有用两个或三个中间轨道其中用一个中间轨

道的同步卫星的发 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一般先用多级火箭,将卫星送 入近地圆形轨道,此轨道称为初始 轨道;

二、当卫星飞临赤道上空时,控制火箭再 次点火,短时间加速,卫星就会按椭圆轨 道

(也称转移轨道)运动;

三、卫星飞临远地点时,再次点火 加速,卫星就最后进入相对地球静 止的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常用于通讯、气象、广 播电视、导弹预警、数据中继等方面,以 实现对

同一地区的连续工作。在遥感应用 中,除了气象卫星外,一个突出的应用就 是通过地球同

步轨道上的4颗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系统高速率地传送中低轨道地球观 测卫星或航天飞机

所获取的地球资源与环 境遥感数据。同步卫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 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激光干涉仪》读后感:干涉仪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仪器之一。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基础和上作各种

改进,便可设计成各 种干涉仪。其中,激光干涉仪在当前应用很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和激光干涉 仪测微小长度的方法。通过对其原理

的了解,我对激光干涉仪有了相对深 入的认识,而且更利于对其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激光干涉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激光干涉仪可以同时测量线性定位误差、直线度误差(双轴)、偏摆角、俯仰角和滚动

角等,以及测量速度、加速度、振动 等参数,并评估机床动态特性等。

2、激光干涉仪的光源——激光,具有高强度、高度方向性、空间同调性、窄带宽和高度

单色性等优点。

3、激光干涉仪可配合各种折射镜、反射镜等来使用,以及等等其他作用。

4.《洲际导弹的射程》读后感:洲际导弹即洲际弹道导弹,在我国通常指射程大于800 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它是

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可以区分成下列三个飞行阶段:推 进加速阶段、中途阶段、再入大

气层阶段。本文主要对其 射程进行了研究。洲际导弹飞行很远,研究其射程时不能 再将地

面看作平面。本文考虑地面是球面,对抛射体运动 稍作修改,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估算洲际导

弹射程的近似方 法,这种方法与用较精确的计算结果相比,误差仅约为7 %。 为了进行简

单估算,把洲际导弹的运动近似地看成是绕地 球中心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

抛运动的叠 加,把前者看成是“水平”方向(“x方向”)的匀速运动,后 者看成铅直方向

(“y方向”)的匀变速运动。再经过一系 列的运算,即可求得其最大射程。 通过本文我了解到:把实际的物理问题转变为物理模型将 会简化过程,更加突出事物的

主要特征,化繁为简,方便 计算,也容易于认识其规律。

5.《增透膜》读后感:如在透光面上镀一层折射率小于基板折射率的透明 介质薄膜,使入射光在薄膜上、下两

个表面的反射光干涉 相消,就可使反射光能减小,透射光能相对增大。这样的 膜叫增透膜。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上,镀一层折射率为1.38的 氟化镁薄膜,单面反射损失可以从

4%减小以1.5%。这已 可满足一般光学系统减反射的要求。但对复杂的系统来 说,反射损失

还太高,因而发展多层减反射膜。增加一层 膜的实质等于提高基板的折射率。在整个可见光

波长范围 内,单面反射损失可进一步减小到0.5%。但多层膜制造 复杂、成本高,所以应根

据光学系统的总体要求,选择合 适的经济的减反射膜。增透膜常用的物质有氟化镁和冰晶 石。 增透膜现已得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的光学装置都经 过减反射处理。如果说光学设计是

光学仪器的第一设计, 则薄膜设计(主要是增透膜)是光学仪器的第二设计。现 在人们对

增透膜的利用有了很多的经验,发现了不少可以 作为增透膜的材料;同时也掌握了不少先进

的镀膜技术, 因此增透膜的应用涉及医学、军事、太空探索等各行各 业,为人类科技进步

做出了重大贡献。篇二:物理5篇读后感和一篇观后感 《热力学定律及其微观实质》读后感 这篇文献从宏观角度介绍了热力学的四个定律,并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揭

示了微观实质。通过这篇文章,我对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对热力学第三定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对这篇文献的学习,我发现热力学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为了说明一个

物理规律,我们需要深刻了解它所呈现出来的实质,同时也体会到热学的研究方法——宏观

法和微观法。宏观法更加普遍和可靠地解决物理问题,微观法更细致的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在热学研究中,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这也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用这两

种方法去感知和发现。读《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有感 这本书介绍了物质结构学说,其中就有核辐射技术的应用。核辐射技术是一门以原子核

物理学和核化学为基础,一反应堆、加速器和核辐射探测为工具的综合性强、应用面广的现

代科学技术。它最重要的应用是医院的放射性药物、战争中的原子弹和农业中的辐射育种。

目前世界上共有100多个国家开展核辐射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

辐射技术已在不少国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

外,核辐射技术也极大地促进了许多边沿交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如:核农学、核医学、核

地学等),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正由于核辐射技术在中和锅里中的重要地位,现已成为许多国

际机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行动计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了

解辐射技术是很需要的。 读《磁冰箱的原理》有感磁冰箱是利用磁热效应制冷的冰箱。传统的冰箱或制冷机采用的是气体压缩循环系统,

也就是将容易液化的氟利昂气体用泵送到制冷机内部吸收热量,然后传送到制冷机外面。当

气体通过制冷机背后的蛇形管时,压缩机的压力使气体冷凝并向周围散发热量。在整个循环

过程中,氟利昂和管壁之间的摩擦要消耗能量。因此,即使是最好的气体压缩式制冷机效率

也只有40%。而且,氟利昂冰箱在废弃后,它释放出的氟利昂会进入大气破坏臭氧层。而磁

冰箱不用气体介质,其效率可达60%以上。新研制的磁冰箱的核心是一个旋转装置,装置包

括含有金属钆片的转轮和一块高磁场强度稀土永磁铁。钆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它被置于磁性

环境后温度升高,当磁场被去除后则温度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磁热效应”。工作时,钆轮

通过永磁铁缺口进入磁场后出现巨大的磁热效应,由此导致钆轮升温,系统内第一条循环管

道的水将钆轮温度升高获得的热量带走以使钆轮冷却;当钆轮离开磁场后,钆轮温度就会下

降到比它进入磁场前还要低的温度,此时系统内第二条循环管道的水通过钆轮并被钆轮冷却,

被冷却的水成为制冷源,可用于制冷。“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美国能源部的冶金专家、爱荷

华州立大学教授卡尔·格斯克奈德这样说。因为这一新的科研成果将改变传统的冰箱制冷系

统,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也相信,不久的将来,节能、环保、静音、价廉的磁冰箱

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电领域的新成员。 读《磁悬浮列车原理初探》有感所谓磁悬浮,该项研究起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

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相比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它的应用更为引人关注。磁悬浮列车有许多优点:列车在铁轨

上方悬浮运行,铁轨与车辆不接触,不但运行速度快,能超过500 千米/小时,而且运行平

稳、舒适,易于实现自动控制;无噪音,不排出有害的废气,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节省建设

经费;运营、维护和耗能费用低。它是21 世纪理想的超级特别快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

发展磁悬浮列车。目前,我国和日本、德国、英、美等国都在积极研究这种车。日本的超导

磁悬浮列车已经过载人试验,即将进入实用阶段,运行时速可达500 千米以上。i986年高温

超导体的发现为超导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高温超导体的突出特点是,当它进入超导

态并被励磁后,就会成为永磁体。如果轨道成为永磁体,那么磁浮车在静止时便也可进入悬

浮状态。为了探索高温超导块材存磁浮列车应用的可能性,中科院电工所,巾科院物理所,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德国braubschweig大学电机研究所,德国jena高技术物理研究所合

作,研制一辆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模型车。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温超导块材一定会用于磁

悬浮列车上。据德国科学家预测,到2014年,磁悬浮列车采用新技术后,时速将达1000公

里。让我们拭日以待。读《关于抗磁性磁悬浮的探讨》有感 近年来抗磁性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已经在国外慢慢兴起, 并且已经应用到一些高技术领域。

利用常温下的抗磁性物质实现无源磁悬浮,其系统简单可靠性提高,系统体积和重量减小, 在

工程技术上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在无源抗磁性悬浮应用研究上还完全是空白。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抗磁性磁悬浮的原理。 那,抗磁性是如何运用到列车技术中的呢?物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 内部分子重新排列

运动, 形成分子电流, 这种分子电流具有一定的磁矩, 称为附加磁矩。附加磁矩与外磁场的

方向相篇三: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 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

上周的物理演示实验课上,可以说真的是让我大看眼界,也让我对物理世界有新的认识,

原理物理的世界不是像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接触的那样,只有复杂的公式,繁琐的定理,物理

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物理的世界有美丽的光,有神奇的波,有威力的电磁,只要你用去

接近它,用心感受,就会发现它的美。 那节物理演示实验课,全部是由老师演示实验室里一些仪器,而我们就是站在旁边观看,

时不时的老师也会和我们进行一些互动。我清楚地记得老师演示的第一个实验室把一个类似

于自行车车轮的东西转动后放在一个竖立的杠杆上,奇迹发生了,车轮没有掉下来,而是在

杠杆上转动起来了。老师由此现象展开了解说,联系到了上学期大学物理上的知识,刚体转

动的知识,因为车轮绕着杠杆的中心转动,两者之间的夹角没改变,所以不会掉下来,由此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儿时玩过的陀螺还有杂技团骑得独轮车,原理其实和这个也差不多。这

个实验演示完,大家都怀着无比好奇地心情期待接下来的实验。接下里演示的是一个物体由

低出自动往高处滚动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原理比较的简单,因为这个物体的重心看似是往高

处的滚动,其实它的重心是在降低的。看似违背的人们生活中的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其实不

然,这句话更好的说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恰恰是这个假象欺骗了我们眼镜,让我们误以

为物体真的可以有低处自己往高处走。有的人见过飞机,还坐过飞机,甚至有的人还想将来

制造飞机,但是很少有同学真正知道飞机是怎能通过自身改变飞行方向的,老师接下来有关

飞机的两个实验让我们对飞机飞行及飞向的改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鱼洗“这个神奇的东西

早就在电视和书本上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见过真的,很是好奇,没想到这次物理演示实验

课上有幸看到了,而且老师还给由此给我们结束了海啸的原理。高科技的魅力永远是让热叹

服的,记忆金属,一种高科技材料,充满的魔力。接下来的电学实验可以说是带着一份忐忑

的心再看,因为那个实验所用的电压时很高的,心中知道没事,但还是有所畏惧。清楚的记

得老师说胖子不容被雷击,当时把我们逗乐了。磁学的实验也很有神奇,还记得那个那个收

音机通过磁线圈调节声音大小的实验,其实这个实验并不只有在实验室才可以做的,我们自

己也完全可以把家里的录音机什么拿来实验一下。这也告诉我们,物理离我们生活并不是很

远,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发现的。最后了老师带

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光学世界。一个小小改动,可以发出智慧的火花,改变传统乐器的演奏方

式。两块镜子,可以让你轻松的双脚离地,合理的利用太阳能,造福人类,还有那个摆在实

验室里的神奇的球,吸引了大家纷纷用手机拍照。带着满心的欢喜,带着满脑子的好奇,我

们结束了这次物理演示实验课。总的来说,此次物理演示实验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物理世界真的太神奇了!篇四:

大学物理观后感

一.丁肇中的故事

二.居里夫婦的故事

居里夫妇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科学的真谛,他们一直都是在简简单单地坚持,坚持着她

们心中的理想,居里夫人曾说过: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同时皮

埃尔的陪伴也是居里夫人强大的精神支柱,他们一起提炼出了两种前所未有的元素,并将其

命名为钋和镭,他们一起努力,为了证实钋与镭的存在,那段时光相信是他们一起拥有的最

美好的时光。皮埃尔的离去虽是悲痛却击不垮坚强的居里,她会带着科学的梦一直走下去。最后,就像居里夫人说的: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

事情必须做到。

三.诺贝尔奖获奖名录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

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

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

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许多年来,有众多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意味着这些年来,世界在进步,社会在

发展,人类在走向更好的未来。而狭隘一点看,仅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诺贝尔奖获奖

者名单中少有中国人,觉得自己的民族应该有更大的发展。也希望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能

更进一步,发展成真正的强国。

四.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

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他不辞劳苦,克服困

难,每天坚持观测天文现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并

在临终前终于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

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

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隆重的重新下葬。 “你不必赏我像赏给圣保罗的恩宠,但求你赏赐我像你给圣伯多禄的宽赦和右盗的仁慈”,

这是哥白尼死前他为自己预作的墓志铭,他已与世长辞,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真理。

五.扫描隧穿显微镜 扫描隧穿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

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利用电子在原子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将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状

态转换为图像信息的。在量子隧穿效应中,原子间距离与隧穿电流关系相应。通过移动着的

探针与物质表面的相互作用,表面与针尖间的隧穿电流反馈出表面某个原子间电子的跃迁,

由此可以确定出物质表面的单一原子及它们的排列状态。它于1981年由格尔德·宾宁及亨利希·罗勒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

两位发明者因此与厄恩斯特·鲁什卡分享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

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 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

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颌在低温下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

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隧穿显微镜的原理是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学上的隧道效应及隧道电流。金属体内存在大量

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金属体内的能量分布集中于费米能级附近,而在金属边界上则存

在一个能量比费米能级高的势垒。因此,从经典物理学来看,在金属内的自由电子,只有能

量高于边界势垒的那些电子才有可能从金属内部逸出到外部。但根据量子力学原理,金属中

的自由电子还具有波动性,这种电子波在向金属边界传播而遇到表面势垒时,会有一部分透

射。也就是说,会有部分能量低于表面势垒的电子能够穿透金属表面势垒,形成金属表面上

的电子云。这种效应称为隧道效应。所以,当两种金属靠得很近时(几纳米以下),两种金属

的电子云将互相渗透。当加上适当的电压时,即使两种金属并未真正接触,也会有电流由一

种金属流向另一种金属,这种电流称为隧道电流。隧道电流和隧道电阻随隧道间隙的变化非

常敏感,隧道间隙即使只发生0.01nm的变化,也能引起隧道电流的显著变化。 总之,隧穿显微镜的发明是伟大的,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篇五:物理读后

1、阅读门的制动器:通过这次阅读,我看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的方法,结合了我们所学的角动量

定理和动量定理,求解出来使外力矩最小的力臂,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一个前提,相同的角速

度,否则,便不好比较,对于均匀的门来说,其得到的结论是距离轴线2/3处更能保护铰链,

对于不均匀的门由于各点的密度差异,显然要求解要显得复杂得多,化繁为简,单一变量,

这样才可能得到令人兴奋地结论,从这一点,我也要反思并学习。总之,其原理并不繁杂,

却常常不能为我们所发现,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见其必要性。

2、阅读洲际导弹的射程通过此文,作者是将洲际导弹的运动分解为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和斜拋体运动,尽管对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所产生的影响忽略及各种理想化模型的利用,但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

后相对照而言,误差确实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期间利用到了开普勒的有心力求解的问题,并

对重力加速度进行了误差纠正,可以说是结合了不少的方面,我从中所看到的最为有趣的是

其对导弹射程的研究中引入了弧长与圆心角的想法,很妙。

3、阅读扫描隧穿显微镜不论是上文所提到的等流或是等高方法,其都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粒子的波动性,

篇六:读《物理学之美》有感

析万物之理,享物理之美

————读《物理学之美》有感

物理学家并不会因为懂得了美丽彩虹是光的散射定律,就失去了对蔚蓝色天空和紫色落日的感动。因为物理学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揭秘美的本身,而是帮助我们更清晰得欣赏到美。学物理的人不会枯燥,因为他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

音乐和物理学,看起来水火不容的两门学科,却有着很深的联系,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美妙的音乐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波的振频、振幅来解释,可是深奥的物理学又怎么用音乐来阐述呢?或许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解释,它不是舒伯特的《野玫瑰》,也不是贝多芬的《命运》,它只是开普勒的《宇宙的和谐》的一段五线谱,一段在音乐史上没有什么地位的五线谱,却在天文学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大家都应该很熟悉这段话“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却总觉得是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时不时捡起一枚比别人更光滑的卵石,或者更美丽的贝壳,并为此感到欢快愉悦,而我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没有发觉出来”。没错,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我们熟悉牛顿。在我们的印象里,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可是会有多少人知道牛顿也是个诗人?可能是因为他的诗谈不上巨作而不能广为人知,那么,我们都知道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豪吧!他的《战争与和平》是我们认识的一部文学巨作,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部巨作里

面描述了近代物理学中的“对称破缺”呢?

E=mc2,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它——爱因斯坦的智能方程式,解释了能量和质量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所不能解决的高速运动物体的问题,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典范。因此,爱因斯坦也被称作物理学的天才。但是,他的儿子汉斯却说:“与其说我父亲是物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艺术家。”原来,爱因斯坦在音乐上也有着很高的天赋,他平生就喜欢拉小提琴,在钢琴、小提琴的演奏上都达到了专业的水平。一直隐藏在这位物理天才身后的竟然是艺术!

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学,它们都是艺术。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有着共性:一种可以供人欣赏的美。既然物理学和艺术可以放在一起谈,就一定会有共性了。那么,这种共性是什么呢?——答案依旧是“美”。可是,面对枯燥复杂的物理学科,物理学究竟美在哪里了呢?

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伯说过:“在精密的科学中,丝毫也不亚于在艺术中,美是启发和明晰的最重要的源泉。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一场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奖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物理学的“美”可以是原子的内部结构的清晰之美,也可以是重核裂变的能量巨大之美,还可以是世间万物能量的守恒之美……只要用心体会,物理学的美也是随处可见的。

面对枯燥复杂的物理这门学科,193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给

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学物理的人用不着对物理方程式的意义操心,只要关心物理方程式的美就够了!”是的,在今天紧张的学习中,我们没必要、也没时间来一个个证明方程式的来源,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头顶上摘苹果,而不需要从最低点爬起!学好物理学,首先要明确物理学之“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好物理学,让物理学贴近生活;才能展现出物理学那巨大的魅力!

邵鑫

篇七:大学物理学习感想

班级:

姓名:

学号:

转眼之间,已经学习大学物理这门课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回首这一年的学习经历,感触颇多。

对于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讲,物理不是一门陌生的课程,我们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知识,高中又学了三年的物理,这可能有助于大学物理的教学,因为我们已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也可能不利于大学物理的学习,因为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有许多不同,我们已习惯于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将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在高中时候,物理的学习更多的的是为了做题,很多题目有自己固定的解题步骤、方法,往往我们可以以一概全,掌握一个问题从而掌握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用有什么想法,只是单纯的代入公式中就可以把题目解出来,稍微难点的题目也只是有点技巧性的思路或者计算方法,从这些学习中很难学习到思想性的东西,高中物理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同学们很好的掌握解决各种物理问题的同一方法,锻炼同学们更有速率和效率的解决问题。

而在步入大学物理的学习后,我发现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有着很大意义上的差异,大学物理老师的教学更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引导,由于课时比较少无法更加详细的展开讲解,所以老师更多的是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介绍,更多的问题留给我们自己在课下自己探索,这与高中时老师灌输式的教学大大不同,而且由于大学物理难度的增加,对我们的自学能力的要求也变得高了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少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训练,这就要求我

们在课下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自己去探索。虽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学习中学物理的目的,但现实中大多数的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大多数中学生学习比较刻苦、自觉。同样,虽然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但现实情形是,刚考入大学的许多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确定;一些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目标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拿到学分即可; 作业只是应付了事;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于个别学生随意旷课。真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大学物理的学习与高中物理的学习大为不同。

起初,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由于学习难度的加大而且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讲的知识也非常有限,所以起初物理学习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就使得自己开始变得对物理失去了兴趣、不爱上物理课乃至于上课好好不听,就算听讲也只是抱着考试恩能够过的态度。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预期这样虚度时光还不如投入自己最大的精力认真对待大学物理这门课,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了解大学物理这门课,学习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考试能过,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锻炼以及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物理对高数的知识尤其是微积分的运用很是频繁,所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对高数的知识也进行了复习,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同,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一个定理的来历以及其含有的思想,而非单纯为了解题而记住公式,这或许是我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吧。

尽管,大学物理的学习对我们所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没有最直接的帮助,但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品质,让我们的逻辑性、认知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对于我们的积极影响,是要远超课程本身的内容。 大学物理对我们的帮助不是让我们知道更多公式解题,而是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物理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思想,这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尤其对我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专业对创新的要求比较高,而创新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只有运用先进而且恰当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我们才能收获成果,大学物理正为我们提供了好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思想及方法。

在如何学习大学物理方面,我觉得我们首先必须抓住课堂,课堂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而我们好多同学在课上不好好听讲,这就导致他必须在课下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弥补,这样显然是很不划算的。当然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度的,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仔细思考理解,所以这就需要你在课下认真思考理解老师在课上讲的知识,力争全部消化了。预习和复习是很好的仔细方法,预习能提前知道自己不懂的知识然后在课有针对性的听讲,而复习则能更大程度上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当然,对概念理解的再好也比不了多做点题练习,在实际题目的运用中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与高中时一模一样,遇到不懂的问题立马提出来,要嘛问周围同学要嘛问老师,别让问题积累下来,讨论式的学习更能取

长补短,尽管我的这些方法还不是很全面很到位,但的确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体会与心得。

篇八:趣味物理学 读后感

趣味物理学 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2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

物理读后感

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

“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九:物理观后感

1.《伽利略的故事》读后感:

伽利略世界著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更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 “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科学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伽利略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他创立了对物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他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容易于认识其规律。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 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2.《同步卫星的发射》读后感:

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周期和地球 的自转同步称为同步卫星,它的优 点是使用者只要对准人造卫星就可 进行沟通而不必再追踪卫星的轨道。本文主要是简述同步卫星的发 射过程及有关的物理原理。

发射同步卫星需要高超的技 术,一般总是先使它经过若干中间 轨道,然后才进入同步轨道。发射的同步卫星一般用一个中间轨 道,也有用两个或三个中间轨道其中用一个中间轨道的同步卫星的发 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一般先用多级火箭,将卫星送 入近地圆形轨道,此轨道称为初始 轨道;

二、当卫星飞临赤道上空时,控制火箭再 次点火,短时间加速,卫星就会按椭圆轨 道(也称转移轨道)运动;

三、卫星飞临远地点时,再次点火 加速,卫星就最后进入相对地球静 止的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常用于通讯、气象、广 播电视、导弹预警、数据中继等方面,以 实现对同一地区的连续工作。在遥感应用 中,除了气象卫星外,一个突出的应用就 是通过地球同步轨道上的4颗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系统高速率地传送中低轨道地球观 测卫星或航天飞机所获取的地球资源与环 境遥感数据。同步卫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 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激光干涉仪》读后感:

干涉仪是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仪器之一。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基础和上作各种改进,便可设计成各 种干涉仪。其中,激光干涉仪在当前应用很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光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和激光干涉 仪测微小长度的方法。通过对其原理的了解,我对激光干涉仪有了相对深 入的认识,而且更利于对其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激光干涉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激光干涉仪可以同时测量线性定位误差、直线度误差(双轴)、偏摆角、俯仰角和滚动角等,以及测量速度、加速度、振动 等参数,并评估机床动态特性等。

2、激光干涉仪的光源——激光,具有高强度、高度方向性、空间同调性、窄带宽和高度单色性等优点。

3、激光干涉仪可配合各种折射镜、反射镜等来使用,以及等等其他作用。

4.《洲际导弹的射程》读后感:

洲际导弹即洲际弹道导弹,在我国通常指射程大于800 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可以区分成下列三个飞行阶段:推 进加速阶段、中途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本文主要对其 射程进行了研究。洲际导弹飞行很远,研究其射程时不能 再将地面看作平面。本文考虑地面是球面,对抛射体运动 稍作修改,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估算洲际导弹射程的近似方 法,这种方法与用较精确的计算结果相比,误差仅约为7 %。 为了进行简单估算,把洲际导弹的运动近似地看成是绕地 球中心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抛运动的叠 加,把前者看成是“水平”方向(“x方向”)的匀速运动,后 者看成铅直方向(“y方向”)的匀变速运动。再经过一系 列的运算,即可求得其最大射程。

通过本文我了解到:把实际的物理问题转变为物理模型将 会简化过程,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方便 计算,也容易于认识其规律。

5.《增透膜》读后感:

如在透光面上镀一层折射率小于基板折射率的透明 介质薄膜,使入射光在薄膜上、下两个表面的反射光干涉 相消,就可使反射光能减小,透射光能相对增大。这样的 膜叫增透膜。

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上,镀一层折射率为1.38的 氟化镁薄膜,单面反射损失可以从4%减小以1.5%。这已 可满足一般光学系统减反射的要求。但对复杂的系统来 说,反射损失还太高,因而发展多层减反射膜。增加一层 膜的实质等于提高基板的折射率。在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 内,单面反射损失可进一步减小到0.5%。但多层膜制造 复杂、成本高,所以应根据光学系统的总体要求,选择合 适的经济的减反射膜。增透膜常用的物质有氟化镁和冰晶 石。

增透膜现已得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的光学装置都经 过减反射处理。如果说光学设计是光学仪器的第一设计, 则薄膜设计(主要是增透膜)是光学仪器的第二设计。现 在人们对增透膜的利用有了很多的经验,发现了不少可以 作为增透膜的材料;同时也掌握了不少先进的镀膜技术, 因此增透膜的应用涉及医学、军事、太空探索等各行各 业,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