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读后感(共10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09 03:34:18

篇一:学习数学的感悟

学习数学的感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是啊,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随着六年的数学学习,我对数学的的热爱可谓是日增月涨,对数学的感悟也是越来越深了。

在乾隆年间,纪晓岚就巧妙运用了“数学”来博得乾隆的欢心。乾隆说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什么意思呢?中国人以60为一花甲,一个花甲就是60岁,花甲重逢,60×2=120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120+21正好是141岁。 纪晓岚马上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便是古稀之年,古稀双庆,70×2=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就是140+1=141岁。

再联系到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中的数学,世博会的场馆多么宏伟壮观,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们需要精确计算建筑的高度,宽度,长度,还要计算它的角度,需要运用到几何等。这如果没有了数学,能建造出来吗?

数学是神奇的,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数学公式是非常奇妙的,而数学思考题则可以挖掘出我们的智慧。“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她的美丽与神秘吸引着很多人在不断去探索数学的奥妙。数学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我的心扉,它将引领着我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

数学中一个个奇妙的数字,那一个个有趣的符号,都是帮助我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让数学之花慢慢开放。口算、递等式、速算和巧算就像是地基,只有把“地基”建牢固了,才能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在做计算题时,只有细心加上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正确。

因为我曾无数次与数学难题较量,每次我都坚持攻克数学难关,所以我从解数学题中也学到了不少:坚持就是胜利,只有永不言败、坚持不懈才能迎来成功,在困难中坚持不懈,笑对生活,最终困难就会被折服,成功也就会向你微笑。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摸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 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 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让人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

望不到峰顶的。数学是神秘的,同学们,让我们携手畅游在数学的海洋里,去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共同探索数学的奥妙吧!

篇二:关于数学的书的读后感一

读《数学大王》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刊:数学大王.刚拿到这本书,可爱的封面便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

《数学大王》里,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别扭国奇遇记”,里面主要讲述了:小明是个粗心大王,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由于他的粗心闹了很多笑话,以至于老师在发下来的卷子上打了很多红叉叉.原来,小明在卷子答案上填着:一个苹果重200千克,一张邮票面积1平方米,床长2分米,一列火车每小时150),教室长8米。看来小明的确够粗心的,这天,小明忽然看见自己的课桌上由一个火柴棒大小的人,还没等他开口,小人便拉着小明的手,坐火车去游乐园玩.好不容易坐上火车,这火车咋开的这么慢呀!小明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司机,司机说:“不是你写的吗,我可是按照你写的速度开的。”“是呀,是呀,都是你犯粗心,要不然我的身高也不会这么矮。”小人也在一旁委屈的说道.终于,火车到站了,小明迫不及待的走出车厢,“哎呀!”一个200千克重的苹果重重的砸在了小明的脑袋上.小明正想发火,可是一转念:这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吗?哎,接下来,他又陆续遇见了其小无比的教室,超大的邮票……小明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原来我想粗心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自己也会,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我看小明的故事后,感到粗心的害处还真多,造成的后果

也太可怕了.如果火箭设计师如果有一点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如果人造卫星的数据有一点差错,就不可能围绕地球正常运行;如果医生把手术器械落在病人体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身体造成伤害…… 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不出错、不误事,每个人都应该克服粗心大意,改掉马虎的坏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让我们大家都做个学习的“细心”人.

《草房子》读书卡

作者简介:

曹文轩,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红上榜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我最喜欢 :桑桑

喜欢他是因为:他是个很活跃顽皮而有幽默感的孩子,常常异想天开,敏感而富有同情心。

我又学会了这些词 :

结结实实 昏昏欲睡 大模大样 莫名其妙 如痴如狂 龇牙

咧嘴 秋风乍起 朝夕相伴 忽明忽暗 绘声绘色 自作多情 隐隐约约 无恶不作 波光粼粼 如梦如幻

好句赏析:

“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声。”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切植物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对太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如:“滚动、袭击、露”给文章添了文采。

《草房子》读书卡

作者简介:

曹文轩,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红上榜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

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我最喜欢 :青铜,

喜欢他是因为:他孝顺,懂事,乖巧,聪明绝顶,善良,一个让人摸不透心里的哑巴,自尊心强,有责任感,会保护妹妹葵花。

我又学会了这些词 :

扶摇直上 高远 苍苍茫茫 眺望 曙色 耳鬓厮磨 情意绵绵 踌躇 暖烘烘 无动于衷 烟雾濛濛

好句赏析:

“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 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赏析:这一段是对葵花来到新的城市的所见,除去第一句话,其余的大部分笔墨都花在了描写景物上,但是读了这一段文章,让人的感受却是十分孤独惆怅,让我们与葵花有了共鸣,一同去品味失去父母的痛苦滋味.这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我们在将来的写作中值得借鉴.此段描写得也十分到位,让人看了

后,在心里会想象出这篇看似美丽而又凄凉的田地,让我们更加走进主人公葵花的孤独的心.

篇三:数学考试感想

数学考后感

这两次数学考试都不怎么理想,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水平......

老师说我学习不太踏实,遇到兴趣的就钻到里面,遇到不感兴趣的连碰都不碰。还有几道题本来答案写得都是是对的,后来改了改,反而越改越错了。这种现象就属于知识不稳固的现象,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不自信的现象了。

数学考试是人生中必有的一场综合的较量,再考试中,我们应该沉着冷静,想想老师平时说的,做做看,如果还是不会的话.就再仔细的读题,不能放过每一个字,只有这样,数学考试就不怕难题了.篇二:学习数学的感想

谈谈学习数学的感受

如果还有一门课程是在这前半生与我形影不离的那必是数学了。在我们啥道理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和数字0一起出发了,想想那时我们认识了好多数字,背诵1234567都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耀。后来,知道的多了,追求多了,人生就复杂了开始加减乘根号指数幂数...

数学是一门为严格、和谐、精确的学科,在一般人看来,数学又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求学路上的拦路虎,可以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讲述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方法和原理的理解认识的深化。 著名数学教育家福丹特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数学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学习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显然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所以一堂好的数学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数学课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我们传统的数学的教学当中貌似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大大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多学生只能在课上,考试时感到数学的用武之处,一旦走出教室,走出考场来到现实生活中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了,当然这也不是单单数学教育上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体的教育的悲哀。知识与应用严重脱节,导致了作为学生的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趣味。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领悟数学的魅力,也能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希望老师能尽可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使数学更加贴切我们的生活,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力,使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这是人们对数学的形象称谓。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门最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甚至于大学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从而“惧怕”数学的现象在目前非常普遍。笔者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但多少也有一点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可以随便写写。

电影《功夫之王》讲述了一个喜爱功夫却毫无功底的剧中(转载于:数学考试感想)人物最终练成绝世功夫,成就大业的故事。其中李连杰饰扮演的默僧在传授杰森功夫时,有一段精

彩对白:“画家以泼墨山水为功夫,屠夫以庖丁解牛为功夫,从有形中求无形,充耳不闻,习万招之法,从有招到无招,习万家之变,才能自创一家,乐师以辗转悠扬为功夫,诗人以天马行空的文字倾国倾城,这也是功夫??”。 其实套用上述对白,我们也可以说,学生以解题为功夫,习万题之法,从有招到无招,习万题之变,才能自创一家,它揭示了学习是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实现“悟”呢?

其一,数学的学习是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沉下心来琢磨琢磨,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听课时要边听边思考,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思考教师的思路,并与自己的比较。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着先判断、下结论,看看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并找出错误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其二,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反复练习正是为了达到悟的结果及培养对数学的理解和感觉。训练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一个无形无状的过程。当然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的过程和量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为解题而解题”。

其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把握数学精神的过程。数学的精神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对数学无论怎样练习,也始终难以找到

对数学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问题解决形成一般的结论,领悟问题解决中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应用。这个过程单凭老师教将很难使学生达到理念的升华。当然,这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体现学生悟的重要性,将所理解的知识嵌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四,自信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自信源于对数学的热情、对自我的认可、对数学契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以及坚实的数学基本功。曾经有位高中同学在阐述他对基本功的理解时说:“从今天起我所做的每一道题高考肯定不考,高考的每一题会做,并不保证都能做对,要关注对,而不仅仅是会,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反复,不要因为这题简单而不去做,不要因为这题做过三遍而不去做,可为难题放弃,绝不可为简单题而放弃,这些就是基本功”。总之,学好数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好基础,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果能如此,将终生受益!篇三:数学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中考数学应立足课本突出重点

刘正红 我有幸拜读了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也亲临梧田一中,聆听了黄新民老师的教诲和指点,黄先生的精辟分析,让学习考试说明茅塞顿开。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本《考试说明》数学部分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实际而制订成的,在说明中,我们感觉的出,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尽可能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点,根据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特别是今年的招生情况与去年有所不同,因此试题中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就更高。试题还将加强在运用知识中对基本数学思想及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加强对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的考查

考试的范围是七-九年级的基本内容,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数学考试着重考察7-9年级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将具体情境考查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的效果,克

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会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问题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在说明中对数学考试的要求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用“了解·感受”、“理解·体验”、“运用·探索”来界定,并依次用“a、b、c”表示,其含义如下:

a—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

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b—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

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c—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

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问题解决方面考查的核心是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并从数学现象、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中发现数学关系或数学问题,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

2.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多样策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

3.具有初步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能够反思自己是怎样得到问题的答案的,在求解过程中不断反思所得到的结果的含义、所使用的方法的一般性等,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反思能够把握住使得结论成立的核心条件,并形成数学方法的有效迁移.能够综合空间与图形、代数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探索问题的解,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命题要求和考试目标,我认为中考数学的复习模式可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点回顾—基础达标

联系—能力提高训练。要求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做到落实、讲练结合,对于一些数学科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基础题、常规题的训练和作业讲评落到实处;对一些重点且较难的知识点可以以专题形式,如升级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跨学科综合题、动手操作题、图标信息题、数学应用问题等,进行分层次教学,要分层设标,分类推进,个别指导为主、局部重点讲解。

中考复习还应重视与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复习,将其中的难题剖析成基本题求解,学会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非常规问题化为常规问题,总可以获得解题途径。

中考数学试卷的满分是150分,其中120分左右的题要靠计算完成,所以一定要要求同学们要能够做到细心计算。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希望中考试卷能够“正确迅速、整洁完成”,那平时就不要忘记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课本的例题及课后的习题都要能够做出来,老师要进行习题改变,要求学生看看历年的中考试卷,对于常见的中考命题要做到了如指掌,会做的题目不做错,学会把综合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不放弃!

另外,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归纳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

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

分层次复习效果好。《说明》数学部分在考试内容和要求上,与去年保持一致。在复习的时候要更加重视考纲,复习的总体思想要与考纲一致,在内容上要与考纲相对照。坚持基础知识不增不减,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考纲没有要求的,要毫不犹豫地舍弃;凡是考纲上有的知识点,一定不能放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要按照考纲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度”,落实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方面的要求。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升学目标,确定复习的侧重点:(1)对于基础较好,目标为省示范高中的考生,所有在考纲上要求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都不能马虎,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加强能力训练;(2)对于中等程度、目标为市示范高中的同学,对考纲上要求目标为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要多下功夫,至于运用层次的知识点,相应要求应适当放低。但是这两类考生在训练的时候,都不要钻偏题、怪题、繁题。09年温州的中考题质量较高,黄教研员说了多年不考偏、难、繁题。因此在训练难度上一定要注意把握。

篇四:《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 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 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读《数学花园漫游记》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马希文教授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专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打开这本书,马教授将带你到数学的花园里去漫步。

当我翻开书,读到第一章数数问题时,我被那个如何估计池塘中的鱼数的问题深深迷住了:我们要去水库捕鱼。爱吃鱼的人很多,所以要尽量多捕点,可是捕多了会影响鱼的繁殖。怎么办呢?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先捕上1000条鱼,做上记号,再放回水里。过一阵再捕1000条鱼,数数看里面有多少条鱼做过记号。如果里面有20条鱼做过记号的话,那么1000条鱼约占水库里鱼的总数的20/1000,也就是1/50,这样就可以求出水库里的鱼一共大约有50000条。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用把所有的鱼都捕上来一条条地数,而且鱼是游来游去的,我们不可能选一块有代表性的一平方水域来数数有多少条鱼,真是绝妙的方法。它与我所知的数学大不相同,而又那么自然有力,于是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这本书。我真的好像一个第一次被带入花园的孩子,如痴如醉,新鲜的景物令我目不暇接,每个新的地方都显示出它的非凡与美妙。那是一次深深的震撼,或许是我第一次从心里觉得这个叫做数学的东西,真是有趣啊!

如今我也遇到些数学形式,但这本书的深入浅出的讲述却是独一无二的,举世无双的,这本书中包含了不少“高深”的数学,尤其是与信息科学相关的数学,如:拓扑学基本常识、一点图论、博弈论初步,虽然有的我有些不懂,这是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与难以捉摸的东西,无穷浅论、简单的数理逻辑等等,它们虽然本身很是高级,但经马希文教授的手写来,却可以让小孩子领会到其中的真谛。我想马教授对于写作的内容一定是精挑细选、百里挑一。我迫不及待的想把它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也让他们看一看这本书的“神奇”,这些内容或许是最合适的。

数学不仅是一门美的学问,它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书在写作的时候尤为注意这一点,所举的例子都放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写的好处很大。它突出了数学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其抽象性只是表象而已。如果学了数学就只会夸夸其谈的逻辑,那他学到的数学恐怕也只是一堆废品。但我还认为,真正能学好数学的人,必是为其美妙所吸引的人,如果学一点东西就问用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已然落了下乘。实际上,大凡有广泛应用的数学,也必是属于数学中美的部分。造物主的审美观还是值得相信的。

篇五:《我就是数学》一篇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玉山县下镇中心小学占少华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一书。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吸引:“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 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全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六大部分,其中既有华应龙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华老师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 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 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 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 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 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从华老师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出,华老师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还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于流行歌曲,他都能随手拈来,这是 一种功力的体现。正是因为阅读广泛,华老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才接近真实。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 地了。现实中,我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 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基础之上,得出了要向“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的这个结论。细读这本好书,对华老师的阐述非常赞同。从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推及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从农民如何管理土地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教育和农民种地的确有着太多的相似。我们可以从这种朴素的农民和土地 的关系中得到一些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农民当收成不好的时候,从来没有责怪土地,而是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农民没有对土地发火,没有对土地采取打骂体罚的措 施,而是立足土地的实际状况,心平气和地制定可行的措施,来争取获得收成的最大化。

华老师的睿智与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也就愿意把此书推荐给各位老师们。我更希望老师们在思考中读这本书,学习华老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的这份深情、这份智慧。

篇六: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刘忠诚

2014-3-20

篇七:《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旧县小学刘娟

什么是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是这样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对比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少。2011年版的《数学 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展,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做了修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四基、四能”等目标,给出了十个核心词。在注重直接经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关注间接经验,教师教授的作用,同时关注直观与抽象的统整,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体例与结构方面2011年版的编写体例是: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的附录,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将3个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统一进行编写,在附录中增加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并将实验稿中的案例集中编写在附录中。

在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论述了数学观:“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史人类种文化。”而在2011年版中提到“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在教学活动这一块上,2011年版与实验稿强调数学活动、学生探究相比,呈现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回归倾向。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同时2011年版突出了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验稿设置了6个核心词,分别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课标(2011)》将“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增加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4个核心词。

“运算能力”的增添根植于十年课改中学生运算能力下降的事实,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数学教学运算快速而准确、技能扎实而熟练的优势.

“模型思想”的增添根植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本质上有3个,第一是抽象,第二是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模型思想”反应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理念,即人们把实践中的数学元素析取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再抽象和整理上升到形式化模型,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以为: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几何直观”的增添根植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的地位.形象、直觉思维要利用表象,具有整体性.“几何直观”即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

“创新意识”的增添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旗帜性理念,为未来数学课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词的增添,还是“四基、四能’’目标的提出,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课标(2011)》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实验稿提出的“双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上,2011年版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主体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操作及反思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象性内容、策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以及未经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等,具有活动性、个人性、整体性、模糊性、基础性、层次性、情境性、情感性等特点.“基本活动经验”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重视,

四基的核心在基本思想,基础在基本活动经验,都根植于“数学活动”的开展,判断数学活动质量的标准是看活动中思维的参与程度.

同时,2011年版在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目标。这也是2011年版与实验稿课程目标上的不同,从“两能”到“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上也做了修整,“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2011)》是对<课标(实验稿)》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第一,在实验稿强调应用意识的基础上,又将“创新意识”写入到核心词当中;第二,《课标(2011)》在关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将教师的启发式讲授放到了重要位置;第三,《课标(2011)》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抽象与直观的结合,演绎与归纳的并重,过程与结果的兼得,力图实现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数学教学精髓的融合.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领会和思考问题。这对教师来说任务很重,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李刚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 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

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篇八:《数学之美》读后感

读《数学之美》有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字时,我并没有什么想要阅读它的兴趣。作为一名文科生,数学在我眼里是看起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公式定理,是繁琐复杂的演算步骤,是永远考不到高分的那门课程,我对它“深恶痛绝”,丝毫不觉它会有任何美感。但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还是对它产生了好奇。或许一直以来,我对数学都存在着一种误解,我很想知道,我所以为的刻板枯燥的数学,究竟如何产生美感,或许这本书能给我新的认识。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本单纯讲述数学原理的书,更多的是将数学放在IT领域中,让数学原理与语音识别,搜索引擎等技术相碰撞,从而呈现数学之美。书中所讲的数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信息科技如同宏伟的城堡,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和信息搜索领域就如同其中一个个充满未知的房间,每一次研究遭遇难题时,科学家们被拒之门外时,最终打开它的钥匙总是数学。这样一把钥匙的迷人之处,或许就在于它以最精简的形态,突破了最复杂的障碍。

谈起数学之美,本书的第一章却先从语言入手,让我颇为意外。但一步步读下来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相对于理解深刻的数学原理,理解语言更易于读者接受,更易于传递其中的趣味。而语言和数学之间确实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字与文字同是信息的载体,其目的也都是为了传递和存储信息,但两者又各自有鲜明的特点。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字有着千差万别的形态,在不同语义和语法规则的组织下,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而数字的特点就在于它形式的简洁和规则的统一。有限的数字符号,按照世界公认的计算规则,就能承载庞大的信息量,可以说,数字是世界通用的一种语言,也是互联网联通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从语言的角度去了解数字给了我一种新的认识,就好像互联网如同一个新的国度,在这里通用的语言是数字,面对用户的需求,互联网在接受和处理的过程中经过种种程序以实现最准确的回应,而这种回应遵从的语法规则就是数学。

对于数学在IT领域的应用,作者在后面几章有了更为具体详细的阐述。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乃至是余弦定理,这些看似如空中楼阁的原理,其实恰恰是信息技术大厦的地基之一。我一直怀疑数学无实用,其实只是自己的理解太过表面狭隘,当更深入的了解到某些学科,才发现数学其实已被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作者在密码学那一章谈到日本军方因为对密码学中一些数学原理缺乏了解,在二战中吃了不少亏,说道:“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数学没学好也要挨打。”虽是玩笑,但确实反映出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数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科学家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之所以走进死胡同,其实就是没有很好的利用数学的作用,以致对计算机智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事实上人类有人类的思维方式,计算机有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数学为依托。为计算机的种种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或许就如同为计算机构建脑回路。

书本越读到后面,对IT领域数学的应用介绍就越多也越具体,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我而言,理解起来越困难。后面章节中涉及到的奇异值分解、最大熵模型、条件随机场等等概念更为抽象,也许是由于相关基础知识的欠缺,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其实作者在阐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繁琐的演算过程和空洞

的空洞的理论描述,更多是举出一些显明易懂的例子,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来启发读者。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非IT行业的读者看,作者透过《数学之美》很好地诠释了“深入浅出”这几个字。这样一种能力,恐怕离不开作者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只有将道理理解得很透彻,才能将道理讲解得很明白。书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点,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无论是作者自己的叙述风格,还是书中一些影响深远的数学模型,还是序言里提到的“简单性法则”,无不在印证这一点。其实,透过《数学之美》,作者在传递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无论多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总是关键,“好的方法在形式上总是简单的”。我想,简单,或许就是数学的迷人之处吧。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数字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无论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贾里尼克教授,还是自然语言处理教父马库斯,抑或是“务于精纯”的柯林斯和“观其大略”的布莱尔,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如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对于浮躁的学术界,尤其值得深思。书中有谈到科研的“术”与“道”,这一点颇有哲学意味。现在很多研究者,往往热衷于“术”上的精进,总想着如何走捷径,如何快速出成果。其实这与科技的长远发展无益。想要追求真正的学术突破,需要研究者更多地思索“道”。“道”需要潜心研究,耐心等待,需要跳出纷繁复杂的技术,从知识最本质的原则,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找到新的突破方向,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需要学者们更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不懈进取的科学态度。其实,这一点精神和态度,不光是科研学者所需要的,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同样可贵。

《数学之美》这一本书,对我而言是值得一读,而且是值得多读的一本书。它让我重新认识数学,也让我重新认识IT行业。数字技术比我想象的复杂,因为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技术,都源于无数科学家数年的研究成果;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也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因为每一个成果之后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简洁的数学原理。数学之美或许就在于此,它让我认识复杂之物,它让一切变得简单。

篇九:数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阶梯,作为一个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一步阶梯奠基,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每节课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王蓉

篇十:学习数学的感想

学习数学的感想

初三(9)班 徐烨杨 36号

学习数学八年来常常被数字绕晕的我们,总会想,学习这些分数、函数的有什么用,以后又不用去做会计,“买菜又不用函数”学来到底有什么用,何必学的这么辛苦呢,究竟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呢?

我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这八年的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的知识,还学习到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同样很适用于其他科目。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有用处和学问的学科,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他是所有理科课程的基础,学不好数学,其他的理科学起来会很吃力的。在

数学的读后感

我今后学习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时候,数学可以开拓人的思维,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数学有着很强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性的,今后无论是对理化的学科还是在思考问题上都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而且,数学知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这数学知识生活着。例如:逛商场时,商场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什么满100减50、100当做200花、优惠后折上折……当我们被这些优惠名词弄晕时,还在纠结需要买多少件衣服才能凑够金额,实现优惠最大化

时,才会发现,原来数学学不好,吃亏的不只是买衣服的几百块钱,买房子被“坑”的就是几万块了。什么认筹一万顶两万,开盘VIP8.5折,一次性付款再加5个点优惠,按揭只优惠1个点,按时签约再给1个点的优惠……再加上那些团购优惠、内部员工价、老带优惠价……那时再来后悔以前数学没学好,那就太晚了。所以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学好数学,我们就可以成为精明的消费者啦!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在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用“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所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

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

包含着数学道理。而且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所以学好数学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学好数学,首先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难免会枯燥而乏味,假如能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以老师的思考和智慧为载体,给枯燥的知识穿上生动的外衣,把我们的兴趣提升起来,学习就变成简单而快乐的事情了。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首先应该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不要有畏难情绪,一上数学课就头疼,一遇到难题就泄气,这样肯定学不好数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好数学,其实学好数学还需要掌握方法。

一是主动的学,培养兴趣。学习数学不应只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地学。兴趣能产生动力,帮你克服困难,步步深入。二是注意学习深度,不盲目追求进度。学习新的内容时,应该细致的分析,越是难理解的地方越应该努力弄明白。为保证学习质量,读书慢一点也无妨。三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往深处学就更容易。四是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数学中各分支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注意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互相结合,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具体说,数学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例如:

一、预习。利用假期等空余时间,将书通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作些记号,上课时需特别留神;还可以做一下难度适中的

相关习题,以检验学习效果。二、上课。课上45分钟要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同时自己积极思维,与老师配合。老师讲定理定义概念时,边听边在心里默记,并在老师讲解、举例过程中加深理解;这样当堂记忆既节省了不少课余时间,又能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专心听讲非常重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上要达到全面理解、初步掌握。三、笔记。数学课上笔记本是必备的,但不能在课上因为抄题而耽误时间,影响听课。因此在抄题时尽量简明扼要,自己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老师讲评时也不能只抄答案,一定要在听懂的基础上记录要点,课后加以整理;来不及记的内容可与同学交流,求得补充。四、作业。课下,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应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将之视作对课堂所讲内容的理解,复习信息的反馈,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遇到不会的题不要草率放弃,要把它当成一件挑战性的任务,下定决心攻克它。当你善于思考、找寻方法解出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时,你会充满愉悦和成就感,时间长了,就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做错的题目应该分析原因,认真订正,不妨准备一本错题本,将错误分析、正确解法等记录下来,这样就和笔记本一样,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料。五、复习。每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精选一到两本参考书。参阅参考书时,首先要熟习课文,看时不走马观花。不能以看代练,而应该注意实践,动手解答,对于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