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柔话题议论文作文(共4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24 03:31:35

篇一:刚与柔 关系作文

命题作文“刚与柔”讲评

【思路引导】

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 以及辛弃疾 、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灵活机智的应对能力,随和低调的处事方法、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 、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刚能制柔,柔能克刚;人生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需要刚柔相济。

刚和柔要适度,为人至刚易折,至柔则无力,做到刚柔适度,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

【写作素材】

精彩句段:

1、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

2、至刚之物,未必至强;至柔之物,未必至弱。

3、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 ,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 ,用刚与柔书写了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4、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5、小溪扭动纤细的身躯流向前方是柔,而它那种奔向大海的执著追求是刚;梅花外形娇小是它的柔,而在严冬之中傲雪盛放是它的刚??事物都有着刚与柔两面,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6、刚是一种精神,而柔是一种手段。巧用柔的手段并不代表失去刚的精神。李小龙的截拳道恰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名扬天下。生活,有时候就是一场竞争。那些看似强大刚硬的人他往往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不是这个社会容不了他就是他容不了这个社会,而那些懂得巧用柔劲的人却可以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懂得隐忍懂得卷土重来的道理。

7、刚有刚的雄伟,柔也有柔的缠绵。刚是“大江东去”,柔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刚是“动如脱兔”,柔是“静如处子”;刚是“金刚怒目”,柔是“菩萨低眉”。让刚与柔相互贯通,相互统一,就如西格夫里·萨松的诗,“我心中有猛虎,亦能细嗅蔷薇”。刚柔并济,是一种明亮但不耀眼的光辉,刚柔并济,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刚柔并济,是一种甘甜但不噪舌的美味。刚不是鲁莽,不是暴躁;柔也不是退让,不是懦弱,不是胆怯。刚柔并济,柔中带刚,方能彰显人生大智慧。

8、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项羽 既有“力拔山

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 ,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

【例文】

刚与柔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他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彰显人格魅力。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犹如裘,千骑卷平岗。”有力的双手,一手牵着拼命往前跑的猎狗,一手擎着勇猛的苍鹰,千骑的军队踏起滚滚黄尘,你酝酿着半醉的胸胆,出猎密州。是啊!微霜的双鬓又有何妨?被贬黄州又有何妨?你这铮铮铁汉不是依旧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么?这便是苏轼的刚,贬后的他依然豪情万仗,失意的他依旧心怀天下!他有一颗刚强的心,不畏强权,不畏挫折。

苏轼的柔亦是动人心扉。同是一曲《江城子》,《记梦》却为我们展现了曾大笔挥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的柔情一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何幸,生得苏轼十年相守,死后亦得词人十年相思。当他为亡妻

种下十万株松苗,当他十年后写下这感人肺腑的天下第一悼之词,苏轼便注定以柔情男人名义流传千古。他的柔情抚慰了亡妻的魂灵,他的柔情诠释了文人君子应有的风范。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找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香港:在刚与柔之间传达香港精神。

还记得菲律宾人质事件吗?香港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向世界传达了香港精神。在事件一发生香港媒体就跟踪报道,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并谴责菲政府,要求力查真相,严惩真凶。最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香港有仇菲事件,香港媒体立即发表文章表示谴责。香港媒体用理智与善良告诉世界:什么是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激烈谴责菲政府的刚硬,是坚持正义;是真切关怀无辜菲人的温柔,是善良宽容。

香港人坚守自己的刚与柔。他们能空前团结却不群情激愤;他们能善良宽容,却不放弃追责而纵容罪恶。

苏轼用刚强的心灵撑起宋词的天空,用似水的柔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在刚与柔之间为君子写下注脚。香港媒体用刚硬的态度击退罪恶,用善良的柔情宽容无辜,在刚与柔之间诠释香港精神。

刚柔并济,才让他们既显出了气质,又展出了力量,于是,从一只在角落里发光的萤火虫转变成了一颗闪耀在天空的令人仰望的星辰。

柔与刚,看似一对矛盾,却是这世上最和谐的统一体。 站在柔与刚的边缘,左边是柔,右边是刚,俯首拾起,再用心加以糅合,便铸就了一个刚柔并济的精彩人生。

刚与柔

踏寻历史的足迹,在刚与柔的水乳交融中,有两颗熠熠闪光的明星分外夺目。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锦书难托,无奈思念,你翻山越岭,终又在那棵海棠树下遇旧人,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时的海誓山盟犹在,那时的你侬我侬仿佛依稀,只是叹“东风恶,欢情薄”,救人早已嫁做人妇,再相见,只能遥遥对望,泪眼婆娑。你问唐婉,会不会恨自己太无用,可是相视不语,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夕阳熹微,你依旧站在那海棠树下,望着她回家,一如三年前将她“逐”出家门一样。晚风拂过,瓣瓣海棠飞下,落在你的头上、身上,更沉沉地打在了你的心上。你无奈叹息“满城离索,莫莫莫!”夕阳下,佳人的身影越拉越长,你转身,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黯然神伤,只道“错错错!”转身??那柔情??

转身,面对飘零的中原大地,你褪去柔情,只剩下铮铮铁骨,你多渴望有朝一日可以“五百里分麾下炙”,多渴望“王师北定中原”,可是,世事太纷繁,太复杂,“身未老,鬓先秋”的你耐不住寂寞,只得“万里觅封侯”,可上天似乎与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国破家亡终成现实,可你却依旧心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连死都带着牵挂,叹世之英才陨落矣!

梦里,你是否和唐婉携手坐在那棵海棠树下看着太平的人间相视不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寻寻觅觅,可寻觅

篇二:命题作文“刚与柔”写作指导

2011考前作文指导

以“刚与柔”为题,结合具体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70分)

题1、这时郭靖只听欧阳锋初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要将黄药师压倒。箫声东闪西避,但只要筝声中有些微间隙,便立时透了出来。过了一阵,筝音渐缓,箫声却愈吹愈是回肠荡气。郭靖忽地想到周伯通教他背诵的“空明拳”拳诀中的两句:“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心想:“筝声必能反击。”果然甫当玉箫吹到清羽之音,猛然间铮铮之声大作,铁筝重振声威。郭靖虽将拳诀读得烂熟,但他悟性本低,周伯通又不善讲解,于其中含义,十成中也懂不了一成,这时听着黄药师与欧阳锋以乐声比武,双方攻拒进退,颇似与他所熟读的拳诀暗合,本来不懂的所在,经过两般乐音数度拼斗,渐渐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窍,不禁暗暗喜欢。

以上选自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郭靖从东邪西毒二人的乐器争斗中印证了空明拳里“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的道理。武学如此,生活亦然。请以“刚与柔”为题,结合具体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2、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只有雪松 安然无恙。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

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

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如: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夏日绝句 》)

在刚与柔的问题上,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与刚与柔有关,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 以及辛弃疾 、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 、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

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二、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三、“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构思举例】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文体来写。一般来说,这种并列关系的话题作文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下面就来看看写议论文的立意及结构示范。

○构思一: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建全文:

第一部分(开头):紧扣材料,阐明构成话题的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

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提出3个分论点 ,分别进行举例论证:

分论点1:刚使人勇,成就辉煌。

分论点2: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分论点3: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人生离不开刚,也离不开柔,“刚和柔”犹如雄鹰的双翅,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在人生的天空展翅翱翔。 ○构思二:开头:紧扣材料,运用对比,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古人云,“太刚则必折,太柔则必缺”。因此,过“刚”和过“柔”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保持适度的原则,才能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恰到好处。

分析:层层深入,逐层说理,立足论点“刚柔相济”进行论证说理。

角度1:适度地把握刚。过刚是固执、顽固,适度的刚是刚强、坚韧。

角度2:适度地把握柔。过柔是懦弱、无能,适度地柔是灵活、机动。

角度3:既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要适度地把握,刚柔并重。

总结: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相济,人生顺利。

○构思三:

开头:引用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提出中心论点。

商容在弥留之际问老子:“何以人老了舌头与牙齿不能共存?”老子说:“牙齿过于刚强,易衰;舌头柔和,但能够长存。”是啊!参天的大树易被雷电所击,低矮的小草难被狂风所毁。由此可见,过刚则易衰,柔和才能长存。只有刚中施柔,才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成为强者、智者和王者。

主体部分:采用平行结构 ,并列分论点进行阐释。

过渡:“刚,就是要果决,机遇稍纵即逝,果决尤为重要。柔,就是要忍让,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刚中施柔,助你飞翔。”

1.刚中施柔是生活的强者。

2.刚中施柔是学习的智者。

3.刚中施柔是工作的王者。

总结:“刚中施柔”很好地阐释了刚与柔的关系,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不是“刚中施柔”的高手,他们用智慧将“刚”“柔”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生活与命运的主宰,成为后世仰望的座座高峰!

【例文】生活中的“太极”

中国 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制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

(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思考,切中话题。)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列举生活中三个刚不胜柔的例子,扣题、典型,然后分析总结,提升高度)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

(提出观点一,从一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

“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 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

被“柔”所克制。(过渡,列举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曹操的80万大军也抵不住黄盖的火攻,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再举一个事例,融分析于叙述之中,方向性极强。)但这决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

(本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紧扣话题,进行分析说理,论证的指向性明确。提出第二个观点,从第二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说服力强。)

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过渡)勾践由皇帝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汉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但这种柔不等于逆来顺受,这种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

(再次点题,有强烈的扣题意识。)(巧妙过渡,从第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连举三个事例,论证以柔克刚,分析与叙述结合,长于联系中心进行说理。)

“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坚船利炮,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作者立足于话题,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以柔克刚”是太极的精髓,进而阐释“太极”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刻性。其次,让事实说话,列举了生活中“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实例。说理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写作素材】精彩句段:

1.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

2.至刚之物,未必至强;至柔之物,未必至弱。

3.我们不能有骄傲狂放的刚,但决不能放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则的刚。这是一份骨气,一份尊严。

4.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 ,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 ,用刚与柔书写了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5.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6.小溪扭动纤细的身躯流向前方是柔,而它那种奔向大海的执著追求是刚;梅花外形娇小是它的柔,而在严冬之中傲雪盛放是它的刚??事物都有着刚与柔两面,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事实素材:

一、名人的刚和柔

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项羽 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 ,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

二、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就是这样。”后来,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类似的阐释。撒切尔夫人曾当面称赞邓小平创造的“一国两制”简直是“天才的创造”。邓小平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刚;另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灵活变通的柔。最终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西楚霸王 与汉王刘邦

过刚易衰,柔和长存。过于刚强,锋芒毕露,与困难正面交锋,容易损耗刚强者的精力与体力,使其衰弱。柔和者能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保全实力,以退为进。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好例子。楚霸王项羽刚强自负,锋芒毕露,最终自刎乌江;汉刘邦则圆滑柔和,善于笼络人心,最终击败楚霸王,建立汉朝。

四、殷商与老子

商容 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刚柔并济,走向胜利

刚与柔,似乎总是对立的,与统一毫不相干。然而,并不是只有刚才能为人称颂,也并不是只有柔才能被人肯定。刚与柔也可以完美和谐地统一在相同的身上,刚柔相济,才能走向胜利。

便如雪松 ,向来都是刚柔的统一体。雪松有刚,因它可以耐住压力挺直身躯面对恶劣的环境不改本色;雪松有柔,因它在雪厚到一定程度可以让枝桠下弯使雪滑落保持自我。雪松的刚柔并济让它既保持了坚韧的品格,又在恶劣的环境中保全了自己。雪松的刚柔并济,使它战胜天灾,走向胜利。

古之贤人中,亦有刚柔并济走向胜利的佼佼者。唐太宗李世民,若没有刚的品质,能够成为天下之主吗?显然不能。而且他亦有柔的品格。他可以礼贤下士,可以虚心听取魏征 的纳谏。他的柔使他稳坐江山。再如蔺相如 ,面对秦王他刚直不屈,不卑不亢,终于保住和氏璧,也挽回祖国的颜面。同时他也是柔的,懂得适当地退让。面对廉颇的“恶言”,他只是适度地回避,他的柔终让赵国更加辉煌强盛。因此,刚柔相济,方可走向胜利!

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刚柔并济,才能走向胜利。我们,并不缺少挫折与磨难。有时一道题便是拦路虎,阻挡我们通往成功的脚步。我们,该怎样才能胜利呢?一味地刚,还是一味的柔?不,应该刚柔并济。因为一味地刚只会让我们只顾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无休止地对峙下去,不但消磨了时间,更消磨了信心。而一味地柔只会让我们遇见难题就退缩,最终使自己停留在低水平,没有进步。我们应该学会面对挫折刚柔并济然后走向胜利。当我们遇到挫折,先试着去解决它,全力以赴去攻克它,若发现这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就果决地放弃它,以柔克刚 ,绕过它,或是寻求帮助,然后继续向胜利前进。遇事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会所向披靡,走向胜利。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场与挫折的战斗,我们只有刚柔并济,必要的坚持刚,必要的选择柔,我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面对挫折。只有柔与刚统一起来,我们才可以找到通往成功的大道,走向胜利。

不要只坚持刚,亦不要只选择柔!学会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能走向胜利!(816字)

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刚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的是非,是一种强者的姿态,但是易碎则是的致命缺陷,柔如流水,可以巧借外力来解决问题,但是不由自己是柔的致命缺陷。何不融二者为一体,刚柔并济,该刚则刚,欲柔则柔,所向披靡。

刚者,强也,硬而易碎也。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刚强无畏,为民族大义而捐躯,这不正是刚者易碎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 ,自刎于乌江之畔,放弃“江东 子弟多才俊”的卷土重来,这也不正是刚强易碎么?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但刚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一种喷薄而出的霸气,一种无畏的勇气与执著。

柔者,如雪松,枝桠稍稍一低头就保全了自身。郑王使佚之狐游说秦王,不出半兵半卒而退秦晋联军,实乃柔之至也。闻名中外的乒乓外交,何尝又不是一种以柔致胜的谋略呢?但柔的最大缺点是要借助外力。假如当初佚之狐借机向秦王献馋,使得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那么郑王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故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是王道,才能所向披靡。

假如当时项羽能忍一时之败,柔而非刚,那么就真的是“卷土重来 未可知”了,刘邦 也未必能舒舒服服地端坐在龙椅上了。

说到刚柔并济者,非邓小平 莫属。

在澳门与香港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得刚强无畏,坚持自己的意见:澳门与香港必须回归祖国。这是刚强的一面。

当他发现外宾偷了国宝九龙碗时,他巧借魔术之机,从外宾文件包里拿回了国宝九龙碗。这是其柔的一面。

试想,若邓小平用刚强的手段从外宾手中夺出九龙碗,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得不用刚强去面对另一个国家的士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人生理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能所向披靡。

柔可克刚

我一直都喜爱水,喜爱它的柔韧。它是最无形的。它也能存在于任一角落,它是最柔美的,但它的柔韧又帮助它做到了水滴石穿,它告诉我们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在大西洋深处有一种叫蓝甲蟹的动物,而事实上蓝甲蟹有两种:一种十分刚强,遇到什么都不怕;另一种则懂得示弱。当大型鱼类出现时第一种蓝甲蟹坚守阵地,而第二种蓝甲蟹则会隐藏起来。数年之后,人们发现刚强的蓝甲蟹所剩无几,而懂得示弱的蓝甲蟹则一代代地繁衍生息,生存安好。在大自然这种弱肉强食的状态下,柔弱帮助蓝甲蟹活了下来,而强硬却导致了另一种的灭亡。由此可见柔却可以克刚。

我一直都在为那个叫项羽的人嗟叹。他的刚成就了这位铮铮铁骨的真英雄;他的刚也导致了乌江 边上的悲剧,从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位真汉子。可是如果他能渡过乌江,他能据守江东,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他便可卷土重来。到时候即便刘邦小儿有三头六臂,复楚也指日可待。只要项羽能有一点点柔,历史就将会改写。乌江就可成为其成功的标志而非葬身之地。

勾践他懂得什么叫柔,所以他十年卧薪尝胆,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韩信明白什么是柔,所以他忍受当年胯下之辱,最终成就刘氏江山;雪松懂得什么是柔,所以他能在风雪中安然无恙。

刚是一种精神,而柔是一种手段。巧用柔的手段并不代表失去刚的精神。李小龙的截拳道恰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名扬天下。生活,有时候就是一场竞争。那些看似强大刚硬的人他往往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不是这个社会容不了他就是他容不了这个社会,而那些懂得巧用柔劲的人却可以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懂得隐忍懂得卷土重来的道理。

找一盆水,向它学习,学习它的柔韧,存在于无形之中却最有形,用最柔软的力量去应对那些坚硬的石砾,或许一瞬间我们成就不了什么,但恒久以后,它的作用便会发挥出来。像贝壳一样用柔软的心去怀受沙砾,最终贝壳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而且它还成就了一颗珍珠。柔和刚都是一种境界。刚者,勇毅也,柔者,智慧也。而柔中带刚则是一种唯美,如果抛弃了刚,摻杂一点点柔也是一种智慧,因为柔可克刚这是一个事实。(834字)

刚与柔之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之间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他们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一样,在这一刚一柔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彰显人格魅力。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犹如裘,千骑卷平岗。”有力的双手,一手牵着拼命往前跑的猎狗,一手擎着勇猛的苍鹰,千骑的军队踏起滚滚黄尘,你酝酿着半醉的胸胆,出猎密州。是啊!微霜的双鬓又有何妨?被贬黄州又有何妨?你这铮铮铁汉不是依旧高唱“共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么?这便是苏轼的刚,贬后的他依然豪情万仗,失意的他依旧心怀天下!他有一颗刚强的心,不畏强权,不畏挫折。

苏轼的柔亦是动人心扉。同是一曲《江城子》,《记梦》却为我们展现了曾大笔挥下“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的柔情一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何幸,生得苏轼十年相守,死后亦得词人十年相思。当他为亡妻种下十万株松苗,当他十年后写下这感人肺腑的天下第一悼之词,苏轼便注定以柔情男人名义流传千古。他的柔情抚慰了亡妻的魂灵,他的柔情诠释了文人君子应有的风范。

苏轼在刚与柔之间找寻到了人生的定位,他的人格魅力在刚与柔之间溢满天地!

香港:在刚与柔之间传达香港精神。

篇三:“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

“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

【作文题】

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5.要有新意。

【关系型话题注意点】

一、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内涵及构成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并列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条件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如“人文素养与发展”)、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等。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首先要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本题中“刚”和“柔”是明显的对立并列关系,写作时应从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褒贬角度去构思。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发散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摒弃柔弱”“选择刚强”等;若选择刚或柔的原因,我们可以发散成为了尊严,为了大义,为了报恩,为了奋起等;若从刚柔紧密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成就功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刚”就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则是人良好的涵养,表现为脚踏实地、处事灵活、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若用褒贬式说明“刚能制柔”或着“柔能克刚”的道理,我们则可以联想到:若认为“刚”是高傲,固执,那“柔”就是谦逊,灵活;反之,若认为“刚”是直率,刚强,“柔”则是虚伪,懦弱。有了这些思考,再确定文体,联系具体的事例叙述或论证,写文章也就很容易了。

当然,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常见的审题立意的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联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写关系型议论文,一定要避免陷入笼统的关系证明中去泛泛而谈。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应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据的典型和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淖。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管你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更要避免分割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解读,决不能将关系绝对化,以致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思路引导】

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例文:

刚柔并济的智慧 李陈坦

作为三大国宝之一,马耳他特产的“豆腐石头”总被人津津乐道。这种神奇的矿物质刚开采出来时像豆腐一样柔软,能轻易塑造成形,而一经晾晒,便会变成坚硬无比的石头。正是这种能软能硬的“豆腐石头”,让马耳他筑起固若金汤、甚至顶住二战炮火的石头城,使这个地中海小岛国得以生存至今。

“豆腐石头”不仅是大自然对马其他的物质馈赠,更是留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通过“豆腐”与“石头”的转变,它向我们展示了“柔与刚”的奥妙之处,启示着人们去寻找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所谓的“柔”,意味着圆和温顺,能接纳,善包容;而所谓的“刚”,则代表着坚硬倔强,不妥协,不投降。它们是一个看似绝对矛盾的对立体,但却因为人们的需要被统一在同一个范畴,那便是智慧。

随着场合与对象的不同,采取柔与刚的不同态度处世方为智者。

在一次访问中,当于丹被问及“你这么聪明,什么男人配得上你”时,“学术明星”报以一笑,轻松答道:“我不带着脑子回家。”于丹此言含义甚明:在学术场上,她是博闻强识,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战士,她那颗聪慧机敏的脑子与毫不服输的态度恰恰代表了一种“刚性”;而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刚强被一种充满母性甚至孩子气的柔和替代,“在家陪女儿疯玩”便体现了另一种“柔性”。在学术上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与挑战,她选择了能够与之抗衡的“刚”,在家庭中面对的是至亲的亲人,她选择了“柔”。比之于一些因过于强势、不懂刚柔并济而无法事业与家庭两全的人来说,正是这一刚一柔的智慧让于丹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在不同的领域收获了精彩的人生。可见,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刚与柔的转换,正是智者的所为。

而很多时候,在同一情境下我们也需要将柔与刚融会贯通,以达目的。

晏子使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其间便包含了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面对强国的蔑视与耻笑,晏子为维护国家尊严而表现出的不卑不亢、抗争到底的态度可谓“刚”;而作为代表本国形象的使臣,他针对楚国权臣的贬低之辞所进行的委婉得体的“反击”可谓“柔”。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晏子不露锋芒却让人感受到刀锋的犀利,千年以前的这样一种外柔内刚的智慧至今仍能作为我们对外交流的借鉴。在原则问题上以“刚”的态度坚决不妥协,在外交技巧上以“柔”的方式化解矛盾,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便是对“外柔内刚”的极佳诠释。相信未来的中国人也必会传承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毕竟,柔与刚相辅相成,才能助我们走得更远。

人们需要“柔”,正如“豆腐石头”需要一定的软度才能塑造成形;人们也需要“刚”,正如“豆腐石头”需要有了极大的硬度才能保持形态。有时,不同情境下我们面临着柔与刚的不同选择;有时,同一情境下我们需要有融合柔与刚二者的智慧。这个世界不存在永远绝对的事物,柔与刚也不例外,它们相生相,彼此互补,善用它们便是至高的智慧。

柔与刚,不同的两面,完整的智慧。

点评:文章以“豆腐石头”的故事引入,顺势界定“刚”与“柔”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然后从日常生活和外交两个方面展示“刚柔并济”的智慧。结构紧凑而又不显呆滞,论据典型而又贴近生活。用智慧成文,以理智说理,观点集中。尤其是于丹的事例用得贴切,体现出写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拈取题材为我所用的能力。

柔能克刚 莫绮雯

天地万物,或柔或刚,人多以为刚者必占上风,柔者只能处于被欺压的地位。我却不这么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柔者,往往沉默,低调,但却蕴含巨大的能量,不鸣则已,一鸣必会惊人。

神奇的大自然就孕育了不少以柔制刚的奇迹。看似柔弱的流水能将坚硬的顽石滴穿;看似脆弱的小草能抵抗狂暴的大风;看似娇柔的幼苗能突破厚实的大地;看似温柔的和风能磨平巍峨的高山。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韧劲,这股韧劲足以摧毁刚硬之物。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社会又怎么会缺少柔胜刚的例子呢?闻名世界的中国太极拳看似缓慢轻柔,但一旦进攻起来,却是招招带劲,能将一切蛮力化于无形,制服那来势汹汹的对手,而自己却依旧是一派气定神闲。武术可以以柔克刚,在建筑学上,柔的力量也不容小觑。近来,世界各地地震频频,各国都想方设法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经过研究发现,采用硬对硬的抗震设计远远不及应用漂浮原理的隔震这类软设计的抗震效(转载自:www.ZUOwenZhoukAn.com 作文周 刊:刚与柔话题议论文作文)果好。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从容。这种从容足以抵挡刚硬之物。

或许,你不习武,也不懂建筑,但你同样可以体验柔的威力。要使国家乃至世界能够和谐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然而“良言一句暖三冬”,有时,温柔的话语比强硬冰冷的法律更有约束力。那一句句的“请只留下你的足迹,只带走你的回忆”远比那“请不要乱丢垃圾,违者罚款50元”更能保护景观;那一句句的“你的家人期盼着你平安归来”远比那生硬的明令禁止更能让司机安全驾驶;那一句句的“孩子,无论你犯过多少错,妈仍爱你”远比那十多年的监狱生涯更能使浪子回头。

“柔”对个人的影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呢?怀柔政策更优胜于强硬的手腕。美国今天入侵伊拉克,明天派兵阿富汗,后天制裁朝鲜,强硬地干涉别国的内政,这种“棍棒政策”的结果却是使国家深陷战争的泥潭,无辜的士兵平民赔上性命,激起民众的不满,这种“棍棒政策”会使世人心服口服吗?相反,中国一贯以“求同存异”,维护和平的风范活跃于国际舞台,无论是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性赛事,还是援助非洲,派遣维和部队到索马里、海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明有礼、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柔。上述种种,不难看出,柔能克刚,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与刚者相比,柔者,更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刚是凛冽的西风,那么柔便是和煦的阳光,温暖人心;如果刚是澎湃的海浪,那么柔便是潺潺的溪流,润物无声;如果刚是《命运交响曲》,那么柔便是《月光曲》,安抚灵魂。柔,是一种悄无声息却又坚忍不拔的力量;柔,是一种温和轻柔却又从容淡定的力量;柔,更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善良、包容一切的美好情感!

点评:本文的亮点在于对题旨的准确理解,开篇确立“柔能克刚,柔蕴含着巨大能量”,破题亮剑,入题迅速,观点鲜明。主体部分层层论述,丝丝入扣。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的语言凝练,文气充沛。不足之处在于,素材太多导致分析、论证的力度不够。建议学会忍痛割爱,做到深刻地说理。

霸王别姬 张瞳

月黑风高,硝烟滚滚,火把越来越近,汉军的旗帜已经清晰可见了。接着,呐喊声四起。项羽披坚执锐,仰天长啸,一行热泪顿时滚出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眶,满是烟尘的脸上立刻留下纵横斑驳!

溃围,斩将,刈旗,身上又增添十余处的伤口。但这些伤口有什么痛?最让他心痛的是虞姬!哦,虞姬!可怜的虞姬!他不由得会想起几个小时前的一幕。

“将军!将军!您快出去稳定军心哟!”是虞姬那温柔甜美的声音,只不过此时流露着焦虑!

项羽摇摇头。是的,他已经听到自己军营内刚强的战鼓声逐渐变小,军营外的楚歌声更加凄凉。“有用吗?”他不由得苦笑了一声,走出了营帐。

这些都是曾经跟我一样刚强的战士吗?这些就是我用敌人的鲜血浇铸成的刚强精神吗?怎么都哭成一团了?“大王,请您亲自擂响战鼓吧!”虞姬再一次央求道。“不!”项羽叹息道:“我实在不明白这柔和的楚歌是怎样击垮我的威武之师的。”

突然,他的视野中出现几个士兵正在逃跑。项羽怒目一张,舒张猿臂将一张铁弓拉成满月。“该死!”他勃然大怒。忽然,一只羊脂般柔弱的小手搭在他的弓上:“大王,难道您还没有明白吗?”项羽放下弓箭,疑惑地望向虞姬。

“对!我不明白!我凭借铁腕破釜沉舟战三秦,火烧阿房宫,屠城坑民,斩杀二王,一路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我怎么会败在刘邦这无耻小子手上?!他只会一味退让,只会采用约法三章这样的怀柔政策,还不是让我逼出汉关???”

“然后呢?大王,您想过没有?他凭什么屡败屡战之后,收招了我们这么多将领?大王您有没有想过?在该鼓舞军心,振作士气时您放弃了您的刚强;在该挽留将士时您放弃怀柔。该‘刚’不‘刚’,该‘柔’不‘柔’,更不用说刚柔相济了!这,恐怕是您失败的一大原因哟!”

篇四:刚与柔主题

“刚与柔”作文讲评

一、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胯下之辱的韩信、地坛醒悟的史铁生??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花朵、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 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二、“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最佳立意:

1、刚柔相济 成就人生 成就事业 无悔今生

2、刚柔相合,社会和谐而民主、文化多元而蓬勃、经济发展而壮大、军事强大而文明、外交互动而双赢

3、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怯懦。刚是坚强不屈、毫不妥协,柔是以退为进、绵里藏针;刚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柔是宽容百纳、蓄势待发。

4、刚是坚持原则,不苟且、不退让,大是大非、正大光明;柔是韬光养晦,不称霸、

不扩张,和谐与共,互利双赢。

5、以柔克刚、以刚克柔

6、面对困难时,要刚柔相济。刚就是要懂得坚强,柔就是要懂得隐忍.

立意“跑偏”的情况:

1.只谈“刚性”,认为刚性才是我们为人处世、建国图强的唯一选择,批判柔性的怯懦与妥协

2.人生的选择是多样的,可刚可柔,要学会变通,与时俱进

3.刚性要不得,要学会宽容,要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在于柔

4.柔是妥协、退让,该胆怯的就要胆怯(把“柔”理解偏了)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能紧扣关系而论,“刚柔”分列

不是抓住两者的关系来论,而是“刚”一段,“柔”一段,表现在事例分析上就是事例甲表现“刚”,事例乙表现“柔”,而不是从同一个事例上挖掘其“刚柔并存”方面

2、不能扣题目分析

比如将“刚”理解为“坚持”,“柔”理解为“放弃”后,只要扣“坚持与放弃”论而忽略了对“刚与柔”的扣应;再如将“刚柔并济”理解为“和谐”,然后就仅围绕“和谐”而论,而忽略扣应“刚与柔”

3、不明确点出“刚柔”的内涵,只笼统论“刚与柔”

4、事例不具典型性,没有说服了

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他们,同学们

值得借鉴的开头:

1、辩驳入题,开门见山

勇者曰,男儿立于世,当以刚制柔;仁者曰,仁人行于国,当以柔克刚;智者曰,凡人处事,刚柔并济,方能不败。

2、强势开篇,明确内涵

为了生存,“柔”是小草一踩就弯的软弱的叶子,“刚”是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强的根。

为了信念,“柔”是韩信忍辱胯下的常人不齿之举,“刚”是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为了民生,“柔”是蔺相如“引车避匿”的退让,“刚”是他廷斥秦王的忠勇智举。

3、生活场景入题,富有情趣

我们从小爱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大人们问:“你喜欢其中哪一个?”我们都会说“石头”,原因很简单,石头最强硬,可以打败锋利的“剪刀”,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它也会输给柔软的“布”。

好论段,人见人爱

1、刚,是壁立千仞,是铁血豪情,是沙场征战为国杀敌,是侵略者军刀下不屈的头颅,是困顿艰苦中坚定的意志,是烈日啼血的赤子之心。

柔,是暖风绕指的轻盈,是山间绵延的水流,是望夫楼上隔江潸然的红袖,是体贴温情的关怀,是岁月轮回中不曾变更的等候,是爱人脸上羞涩的垂目、微笑。

??

刚柔并济,是羲之兰亭临帖,纵横间文字飘逸而又显露铮骨,氤氲着豪情与柔情的墨香弥漫开来;刚柔并济,是老子坐于南华山上,俯看世俗泥泞,细察静水流深,而于嘴角噙香道出的济世真理。唯有刚柔相合,方可辟仙尘,助登云,傲然物外,超脱惆怅,实现人生价值。

2、山是刚,水是柔,刚柔交融,于是文人魂断,骚客忘返;武是刚,文是柔,刚柔相映,于是势如破竹,终成霸业;枝是刚,叶是柔,刚柔并济,于是瓜果满仓,香飘十里。

3、风是刚强的,它将落叶吹散于空中,纷纷扬扬;雨是温柔的,它将清凉覆盖于树枝,润物无声。而就是因为风的刚强与雨的温柔,才编织出了一副“风卷叶无痕,雨落万物生”的美好画卷。

4、芦苇不会被风吹断,因为它在风来时弯下了腰;溪流不会为山岩阻挡,因为它绕过了屏障;杰出之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在于他们经受住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考验,在“动心忍性”中增益了一味刚者所缺乏的柔。

值得借鉴的事例论证

1、烈性男儿拿破仑一心争强好胜,当滑铁卢战败,他的未来也就迷茫了;楚霸王豪气万丈,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两者相似之处就是太刚强。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国终被秦吞灭;一味签约求和,满清几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这则尽是柔的悲哀!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可感受其童年的快乐,感受其生活的充实;当阅读其《记刘和珍君》时又可切实感悟其内心的愤怒。他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是成功的革命家,他爱国民,恨小人;他是成功的文学家,给人以文学的享受更给人以精神的觉醒。

鲁迅先生知道该对谁刚强,对谁柔情,所以其名垂青史,文传千古。

(巧用事例正反对比,活用事例扣题分析恰当,化用课本论据,自然贴切)

2、刚者内心的柔软可以感动每个人。孙红雷,无论何时都是“硬汉”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几个月前,正在电影片场忙碌的他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但他没有回家,因为作为主角的他若是离开,片场几百号人停止工作等待,内心的煎熬怕是只有他自己清楚。电影拍摄结束的当天,他戏服还未换,便对剧组人们说:“对不起,我不能陪大家喝酒庆祝了,

我父亲重病,我要尽早回家,希望大家包涵。”话未说完,他早已泪流满面。刚强的孙红雷,真情流露中展现的弱软内心让人感动。温暖与感动就这样在刚柔并济中绽放。

3、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位才女。晚年患有严重的肺部及肾衰弱,医生都宣布她的早逝。然而,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硬是从死神那里争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生命中三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次是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从绘画、设计、制作全是在她病痛期间完成的;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领学生亲自走访工厂,使得我们如今能欣赏到景泰蓝之美;第三次则是承担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浮雕设计。这三次任务,巨大繁重,艰辛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正是林徽因不屈的毅力、坚守的信念、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才铸就了她的不朽伟绩。私下她亦是梁思成的好妻子,尽职尽责,母性的柔情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刚与柔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结合。(运用新例,引人注目)

4、是谁,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只留下衣袂飘飘的不舍背影?又是谁,在水一方,将芳草收归于心,吟唱楚辞?

??

屈原是刚强的,面对奸人陷害,屈原不曾倒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曾怒斥卖国求荣者;面对威逼利诱,屈原义正词严,不露半点害怕之色。但同时,屈原又是柔软的,面对楚怀王的不信任,屈原深深悲怆、愁心,无奈之心,都化为文章,却不曾使楚怀王深省;面对民生疾苦,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他却无能为力,怎不忧伤?屈原的阳刚与柔软都是为了坚守心灵的净土,是为天下而刚,也是为家国而柔。

(用好旧例,彰显水平)

例文分析

欣赏生活中的“太极”

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制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思考,切中话题。)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列举生活中三个刚不胜柔的例子,扣题、典型,然后分析总结,提升高度)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提出观点一,从一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

“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过渡,列举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曹操的80万大军也抵不住黄盖的火攻,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再举一个事例,融分析于叙述之中,方向性极强。)但这决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

是常说的“刚柔并济”。(本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紧扣话题,进行分析说理,论证的指向性明确。提出第二个观点,从第二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说服力强。)

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过渡)勾践由皇帝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汉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但这种柔不等于逆来顺受,这种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再次点题,有强烈的扣题意识。)(巧妙过渡,从第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连举三个事例,论证以柔克刚,分析与叙述结合,长于联系中心进行说理)

“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坚船利炮,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作者立足于话题,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以柔克刚”是太极的精髓,进而阐释“太极”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刻性。其次,让事实说话,列举了生活中“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实例。说理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个人要极其刚强,不刚强无法跨越世间坎坷;一个人要极其柔软,不柔软无法感受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