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借景抒情的作文(共7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26 03:35:18

篇一: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由《七子之歌》导入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二:借物抒情的案例

《借景抒情》

导学目的:

1、通过“名篇放送”,引导学生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引发学生模仿借鉴的兴趣。

2、借助网格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拍摄、分享、点评等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学会抓住特点、选取视角定格形象转化为细腻可感的文学描述。

3、通过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特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更丰富 、更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类比、象征、比喻、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写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取景状物

第二课时:展开想象,寻找情思

第三课时:能力转化,写作实践

第四课时:随机指导,点拨方法

导练流程:

课前预热:(写作活动、情境设置)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你不公仅能学到知识,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还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师:问题情境:1、回忆你观察大自然的经历,你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哪些景物 ?

为什么?2、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时,你产生过哪些联想和想象?有

什么感悟?

3、 从单元《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等

作品,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句话的意思?

一、选取特定事物,寄托情思。

1、搜集素材:

(1)选定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指导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并进行点评。

(2)要求学生的节日期间将各种节日感言、图片、视频、阅读链接等及时分享到同一社交平台(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等)

(3)访谈亲人的节日感受或记忆,搜集写作素材。

2、筛选聚焦:(1)教师简要介绍节日的民俗传统、历史变迁、地方特色、时代风尚。引导学生寻找跨时间、跨地域的相似点,如某种仪式、食物、摆件等,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从两三代人对同一节日的回忆中,选取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记忆,讲讲与这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从社交平台选择部分图片,重新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物和(如节日、摆件、花木、美食、建筑等)谈感想。 体会作者的寄托的情思

学生分组:1、分成节日、玩意(摆件)、图腾、旗帜、图标等组写出自己喜欢的

“饰物”、“摆件”、“图标”、

2、形象,特征、寓情、象征、比喻等等

思考:在影视作品1、什么形象、姿态?

2、想到什么?有什么征兆?

3观象修德,使人想到什么样的思情或征兆?给我们以休憩

样的人生启迪?

呈现课题:《借物抒情》

出示目标:写作发展点:1、抓住事物特点,状物的方法?

2、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3、抒情的方式

写作导引:

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景状物:

(一)材料借鉴:1、《咏柳》、《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沧海》、《黄河颂》、《安塞腰鼓》、《望岳》《雪》

(二)写法导航:1、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2、整体、枝条、花叶

二、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一)一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名作放送:例文借鉴:《紫藤萝瀑布》 张晓风的《愁乡石》、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阎连科的《寂梅》??

生:阅读后,复制一处精彩语段,配以点评,上传分享教育平台。

2、取景拍摄:切入点:A、心仪的风景照片;B、校园的风景照片

C、我的饰物或摆件 D、我心爱的小玩意

生:浏览其他人的评论

3、小组交流:要求:A、各自取景拍摄的动机和心情。

B、说说与图片内容相关的故事

C、谈谈自己的欣赏的角度

D、谈谈从他人的评论中受到的启发

大班交流

师:以一张风景照为例点拨:A、观察“物”的特点B、引导联想想象。

(二)生:出题:一组:我的情; 生:(要求):寻找表达这种感情的事物。

二组:我的爱物。 生:(要求):观察→特征→引情

写法点拨:紧扣特征,用心灵寻找感情的引发占,睹物思情、寄情于物、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比喻、象征等手法

注意:在写作中,无论运用充分任何技巧,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无论是睹物生情,还是移情于物,“物“与”情“之间应当自然契合,情感自然生发,切忌无中生有、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一、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例

如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的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加以描写。各150字左右。

提示:1、不要单纯写景,要注意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在景物 描写中

融入自己的感情。

2、注意景物的色调与情感要契合。一般来说,明朗的景物,适合抒

发欢快,喜悦或闲适自然的情感;色调暗淡的景物,适合抒发忧郁、

失意、痛苦等情感。

三、抒情方式: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可以意在笔先,寓情于物,就是在动笔之前,先想好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然后寻找适合寄托情感的“物” 当然,也可以触目所及之时,突然产生某种联想和想象,油然生发感情,由物及意,睹物生情。

例文借鉴:“明月”引思:

思乡的游子低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惜别的友人 吟唱:

(一)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吐露外

(二)间接的方式:可以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也非唯心 通过描绘 事物来抒发情感。即“借物抒情”

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妨回顾一下,再找两个例子,填在下图中:借物抒情,可心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细腻的感情。

生:(自由举例):

借物抒情要注意:1、选取的“物”和要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2、要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借物抒情,切忌让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交立足放在

抒情上。

(三)、千姿百态的树,摇曳动人的情。

1、自主推荐:阅读写树的名篇佳作:

画出精彩的描写段落或抒情文字,稍做点评。

2、选读点评:

文段一:分析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说说作者因何而动情。

文段二:由树及人,作者产生哪些联想,如何过渡、抒情。

3、精品放送

播放吟咏大树的古典诗词、现代歌曲,拓展学生选材视野

4、触发联想

放映各种树的图片(或学生拍摄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交流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写法指津:学会运用借物抒情这种手法,可以促使同学们更精细地观察生活,更用心地感受世界,更深入体验和思考生活,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在平凡无奇、稍纵即逝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生活的情趣,发现生命的真谛。 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一、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

撑起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1、仰望大树,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不妨发挥想象,细细体会,然后确定你想抒发的情感。

2、情感确定了,就要围绕这一情感选择描写事物的点。抒发沉醉之感,则可以多写写那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抒发敬畏之情,就可以多写写大树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3、注意描写的视角是“仰望”

二、每逢佳节来临,人们总是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而那时,你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请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节日来写,不要泛泛地写。

2、可以通过一些场面,抓住人们的表情、话语以及周围的装饰等,

写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3、注意写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欢快心情,不妨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 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来表现。

【当堂训练】 师:巡回点拨

交流分享

师生:讨论:一、病理剖析

二、评优点赞:

三、优化提升建议:

【升格文章】

【优化提升】

【写作感悟】

篇三: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高中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概 念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三、常见的写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引用、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渲染、对比、 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等

4、 谋篇布局 :线索、过渡、照应等

四、阅读鉴赏的步骤

1 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

(1)标节数

(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

(3)抓首尾段

2 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

(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

(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 达 木 看 山

马 卡 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

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就成了不凡,成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让人觉得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14.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5.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4分)

1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7.本文在描写柴达木山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3.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分) (3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一19题。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我喜欢看一个马的家族在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它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也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马和顽皮的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3)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竞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被不可收拾的潮水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4)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呜、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5)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6)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9)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篇四:叙事作文

叙写生动的故事

——中考写“事”类作文专题训练

【学习目标】

1.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地叙写故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考点聚焦】

1.根据既定的文题自行确定中心写事。

2.围绕给定的话题或者中心词自拟题目编写故事。

3.依据给出的材料扩写、改写故事。

4.给出开头续写故事或者根据结尾编写前文。

【知识累积】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在行文中还结合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来共同表现一定的思想主题。写好写“事”类的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叙的要素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作文时要把这些要素尽可能地交代清楚,也可以在自然环境或者人物语言中间接地交代。

2.记叙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即文章的总体表现形式。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写“事”文章的常见结构方式有:①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某件事情。②依照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有较大的地域跨动或者游记类文章多有运用。③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一般不止一条线索的记叙文多采用这种形式。④以作者的认识发展为顺序。那种以作者对某事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为线索贯穿事实材料的记叙文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3.细节描写

写“事”类文章的细节描写要做到:①注意表现生活的本质,盲目的、只顾表面现象的细节描写只能属于赘笔;②细节必须真实,不是来自生活的编造的细节,常会由于违背生活逻辑而损害全篇;③要用到关键处,滥加运用会淹没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④准确简练,避免随意铺陈,拖沓冗长。

【卓越思维】

告诉读者一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们的喜怒哀乐、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是最常见的写“事”作文。写“事”作文重在写“事”神在言“情”,也就是用具体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表达一定的思想主题。

深入生活获得第一手材料,是将故事写得曲折和生动的必要前提。在已经拥有故事素材的基础上,要让笔下的故事更加精彩脱俗,以下技巧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1.悬念法

在作文中设置悬念,可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跌宕起伏,造成文章的层次美,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如课文《驿路梨花》:深山月夜,梨树林边,“我”和老余急于投宿却找不到人家,好不容易发现小茅屋却不见主人,于是“我们”猜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就是一个悬念;紧接着来了“我们”以为是主人的瑶族老人,他却说“我不是主人”,那么,主人到底是谁呢?这又是一个悬念;最后,瑶族老人打听到的主人哈尼族小姑娘终于出现,“我们”要谢她时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样一波三折、层层设悬的巧妙构思,使得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抑扬法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种写法的典范。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再到赞叹,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的思想感情呈现出一条明晰的线索:讨厌蜜蜂→喜欢蜜蜂→赞叹蜜蜂。这样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并且由物及人,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这种作文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3.巧合法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学生作文《朋友》中的“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但因为曾有约定:“谁要是先得到《搜神记》,绝不能忘了好朋友”,犹豫万千终于忍痛割爱,把爱不释手的书寄赠好友。不料就在“我”将书邮寄出去的那一天下午,却收到了好朋友给“我”寄来的同一本书。作文就在这样的“巧合”中对“朋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阐释:好书令人心仪,友情更应珍视;真诚的付出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4.背景法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张婴儿熟睡的照片和一张母亲微笑以及母亲伤心欲绝的照片分别叠放在一起,前者人们依然认为是婴儿熟睡,后者人们却认为婴儿已经死亡。可见,同样事情,如果在不同的背景下发生,给人的

感受必定大不相同。例如老师家访,本不是件稀罕事儿,但一名学生将老师家访的时间设定在“因为家里穷,我不得已辍学”的“正月初十”,而且是一个“好阴暗,好阴沉,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伤心天气,写成作文《那天,班主任来接我》,让阴沉的天、连绵的雨、泥泞的路映衬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责任。作文以景衬人,人物形象鲜明;借景抒情,思想主题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5.组合法

所谓组合,其实就是将几个类似材料选取一个为主,综合其他材料合成另一件深刻完整的新事情。例如有这样三个材料:A、有一个住宿生病了,两天没有吃饭,老师就买了饺子送到宿舍,学生深受感动;B、另一位老师给几位中秋节不能回家的学生分发月饼,劝他们不要想家;C、还有一位老师对违纪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该生决心改过自新,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老师关心教育学生这一主题,但单独成文又都嫌表达不足。如果把这三件事情糅合在一起,改写成: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一名因违纪而闹情绪且已两天没有吃饭的学生躺在宿舍床上,想着每年这一天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再加上自己犯了错误又孤单一个,便有了更想回家的念头。这时宿舍门开了,老师提着月饼走了进来,学生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承认了错误并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再看一看,情节是不是生动多了?

6.联想法

写“事”作文并不是单纯地讲讲故事而已。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不是给人以美的熏陶,就必定有思想上的启迪,从而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著名作家金马的《蝼蚁壮歌》,写了群蚁被大火包围之后迅速抱成一团蚁球滚动着突围。在突围过程中,蚁球外沿的蚂蚁不断被烧死,但蚁群最终得救了。作家接着由蚁联想到人,文章结尾说,如果人们也能像蚂蚁那样万众一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这个联想,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让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以上六法,只是在我们已经拥有故事素材的基础上让笔下的故事更加精彩一些的常见技巧。要知道,仅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注意积累,在我们的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才能在写作时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知能解读】

[中考名题一]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

②字数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03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师指路]

这是一个标准的命题作文。看“走进”“拥抱”“关注”等词,知道应该是以写“事”为主,注意题目中的那个“也”字,它告诉我们选材范围最好定在“课堂”之外。

可以描绘一次失败的经历。例如“我”曾经认为只有校园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直到经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后才认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也是课堂。也可以描述一回成功的体验。虽然“我”平时没有意识到“我”所关注的对象的特殊之处,忽然有一天发现从中受到了教益和启迪,于是明白了许多。还可以客观地描述一种状态。例如从自然、书籍、网络或者同学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意识到自己的种种不足,并且认真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述“我”对“课堂”的理解。

[中考名题二]

题目:风雨中,________ 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师指路]

这是一道典范的填空型半命题作文。“风雨中”限定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也暗示了作文应该表现的主题:要想成功,无不先经过风雨的洗礼,世间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

“风雨”环境的设定,可以在自然环境之外,更有像下面的诸多情况:你很想迈进文学的殿堂,但是几经奋斗总不能如意;你无私地关怀着朋友,到头来他(她)却离你而去;你希望得到老师的笑脸,但老师总不能走进你的生活??这些生活的风风雨雨,更需要我们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失败和悲伤,用自信、自强扬起生命的风帆。

奠定了这样的感情基调之后,在补充题目和作文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尽量摆脱一些相对集中的话题,如一般同学可能考虑风雨中“找到友情”,你不妨构思风雨中“失去了朋友”,让内容更新颖一些。如果能够将自然界的风雨与生活中的“风雨”有机融合,让作文情景交融,效果会更佳。

[中考名题三]

一个中国学生到日本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请以《留下》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文体不限。

(2003年广东省深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师指路]

一看这道作文题,我们耳边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响起那首熟悉的歌曲:“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我们的审题、选材,不妨就从这首歌曲着手。“留下”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从环保与保护动物的角度入手:生活中,如果我们多留下一片绿地,也许家园就多了一份美丽的春色;如果我们对动物多留下一丝关爱,也许我们会收获一份温馨。我们的思路继续扩展,延伸到社会:我们诚信待人,或许留下的就是美好的赞誉与幸福;谁自私狭隘,或许留下的更多是唾弃和悲哀??

由上面的构思,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主题:生活需要爱心,需要付出,也需要公平。围绕这一主题,选择适当的材料写故事、编童话,作文并不困难。

[中考名题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事的成就,或者小事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苦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2年江苏省盐城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师指路]

这是典型的话题作文,不过既然是写“经历、体验”等,当然以写事言理型的作文为佳。我们不妨采用添加法缩小和明确“靠”这个话题的选材范围。

正面立意,可以写同学、师生之间的一次成功的合作,或者同学、老师、父母给予“我”的帮助,让“我”感觉到了人间的真情可以依靠。也可以写“我”某次艰辛成功的历程,靠信念、意志终于成功。反面立意,不妨选择不自强不自立的一味依赖依靠导致的一次惨重的教训,让“我”认识到只有靠自己、靠实力,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本题可写材料及范围均甚为广阔,更要注意有创新意识,靠“新”靠“奇”取胜。

[中考名题五]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种种交往,如师生之间的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朋友之间的交往,亲人之间的交往??请以“交往”为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

注意:⑴题目自拟,

⑵文体自选,

⑶不少于500字,

⑷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2002年广东省佛山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名师指路]

本题只限定了写作范围,也属于话题作文的范畴。题目已经提示可以写经历、体验,那么善于叙事的同学不妨就记叙自己在和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得失悲欢的故事,抒发交往中的真情实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网络,无处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和空间,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搜寻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最真实的情感,用积极的笔调,描述出人际关系的一片晴空。注意以情感人,在叙事中洋溢感情,在情感中凸现主题。

[魔师点化]

结合以下要点努力会让你的作文更加优美:①深刻隽永的立意,②新颖独特的材料,③巧妙别致的构思,④生动传神的细节,⑤诗情画意的环境,⑥丰富多彩的修辞,⑦标新立异的个性。

【模拟演练】

[文题之一]

我们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每天都会接触到各位课任老师。老师们有的博学有的威严,我们对老师有敬畏也有亲切。请写一件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可以自拟题目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老师”二字,篇幅在600字以上。

[构思点拨]

从幼儿园到中学,历经老师数十位,因此写与“老师”有关的作文,应该不愁无话可说。老师的谆谆教诲、老师的关心呵护、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有老师的博学多才等等,均在可写之列。作文《老师,原来您也活泼》选取“我”因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随老师到办公室开小灶,从而有机会目睹了老师严肃的外表下丰富的另外一面,发现“在教室里那么严肃、认真的老师,到了办公室竟也如此活泼、幽默”,写得十分的生动和精彩。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本题并不是话题作文,题目中已经规定了地点是“在学校”,而且“写一件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所以广义上的“老师”概念不可取。例如说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等,应该排除。

[例文参读一]

三叫吴老师

回学校复读已经快一个月了,上学年教过我的老师还没有遇上几个,有时心里还真有点希望看见他们的感觉。虽然以前有过一些的不愉快,但毕竟都是为了我们好。在一起奋斗了整整一年,其他同学大多进入了自己理想的新学校,只有我一个人,好像被忘记了的失败者,默默地回到这块曾经流过泪流过汗的地方,和后面的弟弟妹妹一道,又开始了一轮地奋斗。我是既痛苦又惭愧,还抱着一点这次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准备着亡羊补牢,虽不想从此轰轰烈烈,却也要求个问心无愧。

一天中午下课后,我回家吃中饭,才走出校门,在拐角处迎面碰上了吴老师。我心中一惊一喜,忙迎上去叫了一声?吴老师?。也许是门外车辆太多噪音太大,也许是老师正想着别的事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我,反正,吴老师像没有听见似的从我身边大步走过去了。

又过了几天,我感冒了,只好到医务室去看医生。医生说要输液,就在我输液时,我听见了一阵极为熟悉的脚步声,睁眼一看,果然是吴老师走进来了。我心里一阵激动,又看见吴老师了,但是我喊不喊她呢?喊,如果又像上次一样可不好意思;不喊,现在难得看见老师一回,而且去年老师教我们也是非常认真的,毕竟是一年的师生情啊……

吴老师进来了,她并没有注意到我,径自走到医生面前问起药物来。这些天流行感冒,吴老师也是来买药的。很快,吴老师买好了药就要走了,我赶紧叫了一声:?吴老师——?但还是晚了,吴老师已经走出了门外,她的脚步似乎停顿了一下,却终于没有回过头来,就这样走远了。

我有一些绝望。我相信吴老师肯定还是记得我们的,不过是碍于面子不愿意答应罢了。谁愿意自己教过的学生再次复读呢!

今天,我在学校又一次遇见了吴老师。两个人越走越近时,我在心里低低地叫了一声?吴老师?,不过我的嘴里没有说出声音来。就这样,我和吴老师擦肩而过。

也许,在我没有升上理想的高中之前,我都不会再叫吴老师。

(选自《田野》2003年第2期,作者:汪汝兵)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略带幽怨的作文。学生叫老师,也许是老师没有听见,但在当时那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情况特殊的背景之下,敏感的学生心里产生了一长串难以理解的疑问。作文就在这样的低沉的情调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来。文章写“我”三次叫“吴老师”,其情景各有千秋,详略有致。而文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悲伤与哀怨之情,虽没有明显提及,但从“擦肩而过”以及最后一句“在我没有升上理想的高中之前,我都不会再叫吴老师”中,已可窥一斑。

[例文参读二]

抒情王子马老师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许久,也不见语文老师进来。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临班的马老师来到我们教室门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节课,将由马老师给我们上。

马老师走进教室时,对我们笑了一下,我们赶紧回敬了老师一个笑脸;走上讲台后,老师又冲我们笑了一下,我们同样回了一个笑容;开始上课了,马老师又笑了一下……终于,有个同学忍不住了,大声问:?老师你怎么这么爱笑呀??哎呀,怎么好这么直接对老师说话呢?我们原以为马老师会生气的,没想到他却笑着回答道:?不笑就不是我。?哇!好经典的句子呀!快,快记在美文本上,出处就是《马老师之口语录》也。

上课了,马老师让我们把课本上的五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辫。我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在新老师面前好好展示一下我们的才华。谁知读完后马老师却说:?不行不行,没有一点儿感情。?接着他给我们示范,?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沿……?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以前只听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说马老师是学校大名鼎鼎的?抒情王子?,极有情感,很会写诗;还有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好、超级的棒。若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呢!果然是名不虚传。

马老师给我们上《春望》这首诗时,还写了一首安慰杜甫的诗。诗中写道:?杨柳枯了又绿了,花儿谢了又开了,白发的诗人啊,你寂寞的心何日充盈,你眼中的泪花能变成莹莹的露珠吗?但愿那布谷的叫声,化作柔柔的催眠曲唱给你。你没有理由再叹息,那令你梦里心悸的烟火,如今只是一道风景,你渴盼的家书,正飘在三月三的桃花里。你也不用为那不胜簪的白发而伤感,它是从唐朝飘来的一缕诗香。?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又见春天》。我们读了好几辫,都觉得棒极了。同学们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马老师的才华而赞叹不已。

真的,虽然只有这一节课,但是我们全班同学都对马老师崇拜得快要五体投地了。你要是不信,就来我们学校听一听马老师的课吧!欢迎你哟。

(选自《田野》2003年第4期,作者:张玲玲)

[例文评点]

抒情王子,果然名不虚传。只是那么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学生们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作文生动的记叙了马老师的一课,也道出了学生眼中真正的老师形象。本文情感基调轻松诙谐,笔触欢快之余不忘调侃风趣,文中如记录《马老师之口语录》一节,就让作文充满了童趣;而第二自然段上课前夕老师走上讲台的“三笑”和学生的奇问、老师的妙答,更是让作文情趣横生。文尾的“欢迎”,与作文题目遥相呼应,结构严密紧凑。

[文题之二]

当代诗人席慕容在她的诗作《诱惑》中这样写道:“终于知道了/ 在这叶将落尽的秋日/ 终于知道/ 什么叫做/ 诱惑?? 而无论是哪一种选择/ 都会使我流泪/ 使我/ 在叶终于落尽的那一日/ 深深地后悔”。请以诗中“后悔”一词为题作文,也可以添加词语将题目补充得更完整,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构思点拨]

有曾经错过的事情才有后悔的发生,作文题目已经在告诉我们本文应该写一件过去的事,而且这件事情要让你惭愧和悔恨不已(当然如果添加词语补充题目为“不后悔”,则完全可以写某件事情虽然让“我”难堪或者难过,但是因为它是正义的,我们应该做的,所以“我”并不后悔)。写此类作文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要写清楚情节的来龙去脉,值得后悔的、不必后悔的,都在行文语句中表现,且放在文中由读者评说;要清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情感感染读者,并为作文的故事渲色增辉。

[例文参读一]

我后悔

我好后悔……

这次,我可能真的伤了妈妈的心。我好后悔,我恨我自己——恨我怎么那么的不小心,恨那篇纯属子虚乌有的作文。

昨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看见家里很忙,便想帮爸妈干一点家务活,就拿起他们换下的衣服打算去洗。当我洗妈妈的裤子时,发现裤兜里有些什么东西,顺手掏了出来,展开看时,只见上面写着:?重男轻女,多少家庭都是这样,只喜欢儿子,不喜欢女儿。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里。我恨妈妈,恨她的重男轻女……?

呀,这不是我那篇生编硬凑的作文吗?上周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家庭生活的作文,我想来想去无话可写,便编造了这个重男轻女的故事。可是,它是什么时候到了妈妈手里?妈妈看了又会怎么想?她一定会以为我写的就是她。要是妈妈真的误会了,我又该怎么办呢?

?霞儿,吃桔子。?忽然,妈妈在屋外喊我。我心上心下地走了出来,只见桌子上堆着许多桔子。?拿去,这桔子很大,一定好吃。?妈妈拿起一个桔子递给我。我接过桔子,看着妈妈慈祥的面容,我好想哭,我好后悔,恨自己写的那篇并非真实的作文。

第二天清晨,我就要上学了。我不想惊动爸妈。可妈妈很早就起来了,她替我收拾好东西,说:?上学去这么早?让你爸用摩托车送你。??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我低声说。?反正你爸早上没事。?妈妈又说。我没有做声。?霞儿,要多少零用钱??妈妈问。?订了本杂志,要16块。?我说。?拿去,这是20元钱。不要乱用,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妈妈递给我两张10元纸币。我接过钱,只觉得鼻子里酸酸的。

我在作文里把妈妈写成了重男轻女的坏典型,而妈妈却毫不介意。也许她心里曾经多么痛苦过呀!妈妈,下周,我一定扑在你怀里,向你解释个够……

(选自田野文学舓1999年《梦霞飞》专集,作者:万霞)

[例文评点]

本文以误会为题,写出了妈妈对女儿无私无畏真情的爱,进而也唤起了作者对编造作文的深深自责。作文线索明晰,叙事简洁。为了完成任务的“我”编造了一篇虚假的作文,将妈妈写成了一个重男轻女的坏典型,又恰好让妈妈无意中看见。但是宽厚的母爱让妈妈没有丝毫的介意,更让“我”感到后悔、愧疚和不安。作文就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中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现出来,亲切自然,毫无做作。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极有特色,简洁明练,颇有乡土气息。

[例文参读二]

那事,不值得后悔

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小丽以519分的总分名列年级榜首,比我领先25分。望着小丽的分数,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涩,但更多的是欣慰:一个月以前的激将法没有白废。

篇五:初中作文训练

——初中新课程作文教学总体规划

恩施市屯堡中学 毕文学

一、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训练体系梳理

篇六:作文智慧经

作文智慧经.系列6篇

作者:雷元周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30 15:09:37

[以下,是发表于河北《语文周报》“作文智慧经”栏目的系列6篇,作者: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 雷元周]

1、巧设背景更衬情(文/雷元周)

[技法解说]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向人们出示将一张婴儿恬静熟睡的照片,旁边是一位洋溢着幸福微笑的母亲,勿容置疑,人们一致认为婴儿正在甜蜜的梦乡;接着向人们出示另外一张照片,婴儿还是这个婴儿,但旁边换成了一位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的母亲,这下,人们无不惋惜地认为婴儿已经死亡。

这两张照片,主角(也就是婴儿)并没有改变,变的是旁边的陪衬者。可见,同样的事情,如果在不同的背景下发生,给人的感受也必定大不相同。例如老师家访,本不是件稀罕事儿,但一名学生将老师家访的时间设定在“因为家里穷,我不得已辍学”的“正月初十”,而且那一天又恰好是一个“好阴暗,好阴沉,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伤心天气,写成了作文《那天,班主任来接我》,让阴沉的天、连绵的雨、泥泞的路映衬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责任。作文以景衬人,人物形象鲜明;借景抒情,思想主题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另外,我们在影视剧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公伤心欲绝时,必定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坏天气;而剧中人物意气风发时,大多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那么,当我们选定了作文的故事素材,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是就这么直喇喇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来个原事转录呢,还是多动动脑筋,选择那些有利于突出人物或者表现中心的因素着笔?

又如上面写老师家访一文,未必一定是在“正月初十”那天,也未必是一个阴沉的天气,但是如果我们将上文的自然环境写成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人见人爱的好天气,则不仅与文中“我不得已辍学”的心境不相符合,更难以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那作文的影响力就差远了。

当然,我们上面说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一个风光旖旎的环境下,既可以写高兴积极的事情,也可以用其反衬低调的情感。如一名学生写考试失利之后,“一路上小鸟唧唧喳喳的唱歌,我却只觉得更加烦躁”。所以什么样的故事配什么样的环境,并没有现成的规律和硬性的规定,需要根据作文的实际灵活选择。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中的写景决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描写,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为全文中心服务。结合情节内容灵活的设计时间、地点、环境等要素,以让我们所写的对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伟大,就像绿叶衬红花花更红一样。

[同窗佳作]

奶奶摔伤之后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初一(10)班 王小曼

天,灰蒙蒙的。

我一个人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昨天晚自习前,听姨妈说奶奶从车上摔下来了,还流了许多血。今天,也不知奶奶怎样了?

风,呼呼地刮着。我觉得那声音像针一样刺耳,我还在考虑另一件事,就是要不要把这事告诉出门在外的爸爸妈妈。出了这样的事,大家心里都很难受。告诉他们,他们肯定会担心;不告诉他们,奶奶究竟怎么样了呢?想到这,我又加快了脚步……

近了,近了,到家了。

家里比以前更显孤独寂静。走进里屋,爷爷正坐在床边给奶奶喂药。见我回来了,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更多的是忧虑。奶奶头上缠有绷带,脸色惨白,看来摔得不轻。奶奶微笑着,我却只想哭,痛哭一场。

(本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 m 作 文 周刊:中秋节借景抒情的作文)这一刻,我真正品尝到了心酸的感觉。看到爷爷奶奶憔悴难受却还要强作笑颜的样子,我心里就不由自主地更加悲伤。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从眼眶里流了出来。但我不愿让爷爷奶奶看见,赶紧回过头拭去眼泪,又强迫自己也微笑着转过头来……

屋外,只听见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似乎没有个完。

[阅读提示]

作者善于用简笔写景,并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看看作者选用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是怎样和人物的心情融合起来的?另外,文中较大篇幅的运用了人物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文中这样一件小事写得如此感人的。

(发表于河北《语文周报》初一版2005年1月3日,刊号:CN13-0702/(F),邮发代号:17-89,欣赏更多的文章欢迎访问田野文学社网站:http://zzty.cc333.com

http://zzty.mycool.net )

2、巧设巧合情趣多(文/雷元周)

[技法解说]

同学们看演义小说或者影视剧,每到英雄好汉遭遇危险或者正义人物面临问斩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人一声断喝:“住手”,或者一骑快马奔来,马上大呼“刀下留人”。于是我们的心情为之一振,松一口气,笑一下“真是无巧不成书”以后又欣欣然接着看下去。

的确,生活中其实也有着很多很多的“无巧不成书”。开学后给好友写信,刚刚从邮局寄出便收到了他的来信;假日在家给同学打个电话,拨了几次总是忙音,好不容易打通时同学一顿臭骂“个臭小子你家的电话咋老占线啊”;学习太累,本打算周末放松放松,不料回家居然发现爸爸妈妈竟不约而同地给买了一大堆复习资料……

学生作文《朋友》也是这样一个典范的例子。作文中的“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但因为曾和好朋友有约定:“谁要是先得到《搜神记》,绝不能忘了好朋友”,经过一夜的思想战,犹豫万千的“我”终于忍痛割爱,把爱不释手的书寄赠给了好友。不料就在“我”将书邮寄出去的那一天下午,却意外地收到了好朋友给“我”寄来的同一本书。作文就在这样的“巧合”中对“朋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阐释:好书令人心仪,友情更应珍视;真诚的付出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此类作文在选材构思时要注意“巧”得恰到好处,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巧合而生拼硬凑,结果让读者一看便破绽百出。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推测和改造,或在文首层层铺垫引出,或在后面补叙解释交代。总之,就是要让这个巧合“巧”得是这么回事,让读者一看觉得有可能、有道理,并且深信不疑。

[同窗佳作]

迷惑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初一(10)班 汪梦

童童今年5年岁了,小家伙长得聪明可爱。不过,前几天爸爸妈妈的一些话让他感到非常疑惑。

“童童,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去了奶奶家就向奶奶要压岁钱,知道吗?”“知道!”童童脆生生回答。

“还有,去外婆家后把钱给外婆,知道吗?乖。”妈妈抚摸着童童的头,轻言细语地叮咛。童童眨巴眨巴水灵灵的大眼睛,疑惑地问:“妈妈,那为什么要把钱给外婆呢?”

“因为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小孩子家要从小就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懂吗?”妈妈耐心的教导。

“可是……又为什么向奶奶要钱呢?奶奶不是老人吗?”童童还是不明白,似乎要打破沙锅问底。妈妈脸上有些难堪,支支吾吾地说:“因为……因为,奶奶比……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尊敬老人先要尊敬妈妈的妈妈……还有,千万别告诉你爸爸,知道吗?乖。”

童童好像明白了点什么,天真的点了头。

“童童,春节到外婆家拜年时不要忘了向外婆要压岁钱,然后把钱给爸爸。爸爸买些东西孝敬奶奶,好吗?”爸爸抱着童童说。

“爸爸,为什么不给外婆买呢?”童童好奇地问。爸爸愣了一下,说:“因为你舅舅可以买呀!你舅舅是外婆的儿子,你爸爸是奶奶的儿子,所以爸爸只给奶奶买,不给外婆买。你也要从小学着孝顺父母,你看爸爸多孝顺!”童童望着爸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千万不要告诉你妈妈。”爸爸像想起什么似的特别嘱咐。

“可是,妈妈也说过,让我千万别告诉你的。”童童忽然记起了妈妈的话,不知道到底

听谁的好,就自言自语地说。这句话声音虽然不大,却如晴天霹雳一般,震得爸爸目瞪口呆。

[阅读提示]

小孩的心灵犹如一张洁白的纸,大人们狭隘的亲情思想在他们面前更显得无地自容。而且,这种偏私教育的后果也必将是他们自种的苦果。作文巧就巧在爸爸和妈妈私下分别对童童叮咛嘱咐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完全一致(都是以自己的父母为出发点)的巧合之上。本文语言描写甚为成功,文中人物那见不得阳光的思想心理,皆在这简单的对话中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出来。

(发表于河北《语文周报》初一版2005年1月10日,刊号:CN13-0702/(F),邮发代号:17-89,欣赏更多的文章欢迎访问田野文学社网站:http://zzty.cc333.comhttp://zzty.mycool.net )

3、撷取精华巧组合(文/雷元周)

[技法解说]

我们看广播电视,经常可以看到听见这样的报道,说是某某企业和另外一家公司强强联手,整合成一家新的公司。这里所谓的整合,用时髦的话说就叫做优势的互补,大家融会成一个新的整体后,可以互相从原来的对方获得自己现在需要的东西,可谓是相得益彰。

我们的作文也可以像企业公司那样进行优化整合吗?答案是肯定的。回头环视身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着不少细微平凡的小故事,只不过如果要将这些细微末节的事情一个个单独写成作文的话,似乎又太简单太平凡了点,达不到我们希望的那种“惊天动地”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妨对其进行综合充实,选取其中一件事情为主体,再用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进行补充,合成另外一件深刻的完整的新事情。这也是一个优化整合的过程,并且把整个事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有这样三件小事情:第一件,有一个住宿生病了,两天没有吃饭,老师就买了饺子送到宿舍,学生深受感动;第二件,另一位老师给几位中秋节不能回家的学生分发月饼,劝他们不要想家;第三件,还有一位老师对违纪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该生决心改过自新,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这三件事都表现了老师关心教育学生这一思想主题,但如果写成三篇作文,又都嫌还缺那么一点点什么。于是以三合一,把它们综合起来改写成这样一个故事: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一名因违纪而闹情绪且已两天没有吃饭的学生躺在宿舍床上,想着每年这一天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再加上自己犯了错误又孤单一个,便有了更想回家的念头。这时宿舍门开了,老师提着月饼走了进来,学生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承认了错误并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如此综合修改之后的作文,情节新颖、内容深刻,有力的表现了老师关心教育学生这一主题。你看一看,是不是就生动多了?

我们在撷取几个故事的精华部分并将这些内容整合一个新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应该是若干故事的有机组合,而不是机械拼凑。动笔前要仔细分析这些故事素材的各自要素,确定准备选取的成分;还要注意它们内在的联系,确定以谁为主体,又用哪些来补充等。总之,就是要尽力做得天衣无缝,让读者一眼就陶醉于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去为好。

[同窗佳作]

遭遇愚人节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初一(10)班 陈罗杏子

“今天是愚人节,得给同学们送点什么礼物?”上学时,听见有人小声嘀咕。我不觉一惊,对,去年的愚人节我不知上了多少当,今年可要小心点儿了。

走进教室,稳稳的坐上自己的位置,对周围的一切可疑现象不予理睬,一心一意写起字来。不一会儿,同桌丽也来了。她一见我就说:“杏子,你倒满自在呵,老师在发脾气找你呢。”我吓得一激灵,就要跑出去,忽然心中一动说:“别骗我了,谁不知道今儿是愚人节。” “是吗?”丽一副非常惊奇的样子,“我倒忘记了。不过等会儿老师找你算帐,别说我事先没提醒你。”说完,丽翻开书包,拿出本小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有些犹豫了。看丽若无其事的样子不像是在说谎,再说我昨天的作业也实在做得太糟,说不定真的是有这回事。我赶紧站起来,急匆匆的向办公室跑去。

“报告!”当我一阵风似地推开门时,正在埋头备课的老师吓了一跳,不满地说:“疯疯癫癫的干什么呀?”我喘着气问:“不是说您找我吗?”老师莫名其妙,半晌才说:“傻丫头,今天愚人节呢!”

小心翼翼还是上了当,我哭笑不得。回到教室,丽笑嘻嘻的递过一张字条,写着:

“快乐愚人节!”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说:“快乐你个大头!”

接着写字吧。一题尚未做完,丽告诉我说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只见阿容泪眼汪汪的站在门外。唉,这两个表妹又娇气又调皮,虽说我们在同一个年级,好多事还非我这个大不了几天的姐姐出面解决不可。阿容一见我就说:“姐,媛媛被他们班的打了,正在教室里哭呢。”我二话没说就往外跑,心想是哪个家伙喜欢欺负人,非得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

我三步两步冲进她们教室,刚要问“是谁欺负你的”,却听见阿容和媛媛哈哈大笑,这才知道又上当了。我回头就走,两个小鬼头在身后大声喊:“姐,祝你节日愉快!”

我不知道那些外国人是怎么看待愚人节的,反正我是一点儿也愉快不起来。而且,放着我们自己的好多节日不过,硬要一些所谓的洋节日,难道外国的东西真的就有这么好吗?

[阅读提示]

本文记录了“我”在愚人节上当的经历,并就“快乐愚人节”提出质疑,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文中“我”的心理描写细腻逼真,同桌丽及表妹阿容的“骗术”各不相同,都写得相当精彩。仔细阅读作文,想一想作者可能是用哪些故事整合成本文的情节的。

(发表于河北《语文周报》初一版2005年1月3日,刊号:CN13-0702/(F),邮发代号:17-89,欣赏更多的文章欢迎访问田野文学社网站:http://zzty.cc333.comhttp://zzty.mycool.net )

4、巧借旧瓶装新篇(文/雷元周)

[技法解说]

曾经读到过一篇题目为《漫游森林王国》的作文,写的是“我”在森林旅游的经历。文中的故事情节,新奇而有趣,颇能吸引读者。例如猴子当导游,导游费是七个板栗,必须预付四个,待游览结束时再付剩下的三个;旅游过程中有“摸大王屁股”的节目,只要交付100森林币,就可以大胆的去一摸老虎的屁股,旁边还有巨幅的宣传广告:“谁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只要你肯支付100元,就可以让你的梦想成真……”;另外,和狼小姐跳舞也是一景,昔日令人不言而栗的狼小姐,今日美目笑兮……以上等等,确实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而且还不无道理:在什么都经济化的今天,克林顿尚可以拍广告,文中的故事,又怎么没有可能呢?

佩服作者的想象能力之余,仔细想想觉得这些故事好像又有几分面熟。朝三暮四、与狼共舞,还有一个就是俗话说的“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原来作者不过是借用了两个成语和一句俗话,在此基础上发挥开来,写成了上面这一篇新颖神奇的作文。

不是吗?其实有很多成语典故、名言俗语都可以成为我们构思作文故事情节的依据。例如有一位同学续写《孔乙己》,说孔乙己从咸亨酒店出来后,恍惚中遇到了神仙,将他变年轻又治好了腿,于是孔乙己进京赶考竟中了状元,随即入赘宰相府,担任高官要职、荣华富贵一生,转眼又进入垂暮之年,临死前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梦”,不料被一声断喝“既知人生不过一场梦,为何还不醒来”惊醒,却见秋雨依然,原来是做了一场美梦。眼前腿断衣单如昔,乃悟人生似一场梦,富贵更像流水。于是惨笑着死去。作文写得新奇深刻,究其实不过是借用了“黄粱美梦”这一典故,把旧典故写出了新内容——说白了也不神奇。

如何,知道了怎么样借用成语典故、名言俗语构思自己的作文情节了吗?这里还有两点要提醒大家:首先是上面说的不过是方法,是在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如何让作文情节更加出色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向积累要灵感。其次还要注意将这些典故俗语运用到作文中去之后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甚至闹出大笑话来。

[同窗佳作]

都是钢铁惹的祸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初一(10)班 吴华

晚餐后闲着没事,忽然想起多日没有去学校新门面的书社了,于是一个人欣欣然前往。左脚才跨进书社大门,一本色彩斑斓的64开本图书立即映入我的眼帘——啊,果然是我盼望已久的彩画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说起来不好意思,虽然都已经读初中了,但我对小孩子的图书仍然情有独钟。赶紧一个箭步取下书来,翻翻定价,人民币5元。好,还不算很贵,不过我这个星期的面包、瓜子,还有快餐面可就统统报销了。咬咬牙,掏钱买下——都说我们这代人物质食粮并不缺乏,缺的就是精神粮食。这下,我可有的是了。

一路哼哼唧唧回到教室,一心只想美美的看个够。谁知才走进教室,早有几位消息灵通者围了上来。“兄弟,买了一本好书啦,有福共享啦。”一个个嬉皮笑脸,有的甚至还动起了

手脚。我连忙把书抱得紧紧的,斩钉截铁的大声宣布:“别抢别抢,我自己不看完谁也甭想!”眼见得连个插针的缝儿也没有,同学们顿时翻脸,狠狠的骂我小气鬼,然后像泻了气的皮球一般怏怏不乐的回到自己的座位。

我暗暗得意,也不计较什么大气小气了,摇摇摆摆的走向自己的座位。不料刚看了两三页,晚自习铃响就了起来。老师开始上课了,我却怎么也听不进去,看看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就悄悄的拿出才买来的宝贝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偷偷看了起来。

书实在是太好看了。我本来是打算随便翻翻就算了的,谁知是一看不可收拾,直看得灵魂出窍,神游书中。“吴华!”猛然一声断喝,我吓了一跳,条件反射似的想把书藏起来。但是一切都晚了,老师不知什么时候早已走下了讲台,就站在我身边好半天了,“自己把书交到讲台上去。”老师冷冷地说。声音虽然不大,却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不敢有半点违抗。

我百般无奈,只好强忍刀绞般的心痛从课本下面拿出图书,一步一回头的步履沉重的向讲台走去。有几个同学朝我挤眉弄眼,一脸的幸灾乐祸。

唉,只因为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害得我众叛亲离不说,又被老师当场活捉,看来势必还免不了一节苦口婆心的政治课,更让人心里难过的是:用一个星期的小吃费换来的书还性命难保。

真是都是这“钢铁”惹的祸啊!

[阅读提示]

忍受一个星期的没有小吃之煎熬换来的图书,又冒了被同学们骂为“小气鬼”的冤枉,原以为还可以美美的看个够,不料被老师没收了去……故事就在这样曲折生动的惊险和痛苦中展现了出来。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有值得一写的内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读一读作文,除了题目是借用的歌曲《都是月亮惹的祸》之外,你还能看出文中套用了哪些成语典故吗?

(发表于河北《语文周报》初一版2005年1月3日,刊号:CN13-0702/(F),邮发代号:17-89,欣赏更多的文章欢迎访问田野文学社网站:http://zzty.cc333.comhttp://zzty.mycool.net )

5、完美移植形更明(文/雷元周)

[技法解说]

当代散文家何为的《第二次考试》195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曾引起很大轰动。作品写的是一名“初试成绩十分优异”的女青年陈伊玲在关键的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经过调查才知道,陈伊玲是因为在他们城市被台风袭击后“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但她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高度地赞美了陈伊玲出色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

《第二次考试》优美感人,但是文中的人和事却并非作者亲见。关于其事,不过是作者偶然从饭桌上听家人漫不经心地提到了一个大概;而陈伊玲这个姓名,完全是作者虚构的;文中人物的衣着肖像,则是作者在医学院养病时一个年轻的实习医生的写照。也就是说,人非其人,事非其事,但是作者将他听到的事情让他看到的人物来主演,这样人物形象美与心灵美完美融合,文章也因此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可以像何为老师一样进行完美和移植。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种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我们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把发生在张三身上的事情安排给李四,甚至还可以改动故事的一些要素,例如在一件事情中加入一些小插曲、有意识的改动故事发生的环境等。

有一位同学课后走出教室,被楼上的学生无意中给泼了一身的水。他想这水要是泼在了老师的身上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于是开动脑筋写出了作文《宽容》。文中的“我”一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脸上,吓得赶紧躲藏起来,但几天过去了老师并没有追究此事,后来“我”终于主动向老师认错时老师却“笑着走了,我也会意地笑了。”所以“我”走在校园的小道上“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特别是最后三字,升华了文章主题,显得意味深长。

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根据写作的需要完美和移植进我们的作文,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们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历史上的借箭者却是孙权而非诸葛亮。《三国演义》之所以把孙权的功劳安排给诸葛亮,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过人。我们在作文中完美也好移植也罢,最终目的是也为了作文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千万不能因为移植而移植,甚至破绽百出,这样就反而弄巧成拙了。

篇七:作文教案

友谊让我春暖花开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万物复苏,说到春天,几乎和花是分不开的,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等等,那谁来说说你都认识那些花?

2、师:老师也把一些漂亮的花带到了我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与花有关的图片)

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你想说什么?

(这些花真漂亮,我想把她送给爱我的妈妈,等等)

(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对于回答好的孩子奖励一朵小花~)

3、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花,她盛开在我们的心里,没有绚丽的色彩,沁人的馨香,但它却是世间最珍贵的花。想知道她是什么花吗?让我们从歌曲中了解它吧!

二、寓教于乐

1、初次聆听

师:你听出来,她是什么花了吗?(友谊花)

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敏,听得可真仔细。

师: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都能在一起,因为他们心中都盛开着一朵美丽芬芳的鲜花:友谊花,今天,你想学习这首充满友谊、和平的歌曲吗?----出示课题

谁能告诉老师,刚才在听歌曲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请同学们带上你们高兴的心情再来听一遍歌曲,听的时候思考: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唱的又是那些朋友之间的友谊?

2、复听

(1)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欢快、活泼)

(2)歌曲唱出了谁的友谊?(出示:亚、非、拉)找生说亚非拉是什么意思,不会的话,师总结:歌曲是1973年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的团体操音乐。歌曲用欢快的情绪表现出了“银球万里传友谊,友谊之花遍地开”的和平场景。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和平、友谊的《友谊花开万里香》吧!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来朗读歌词。(有节奏的朗读)

4、读词

师读生学

5、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忍不住想把它唱出来了,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为老师伴奏,好吗?

6、跟琴学唱

第一段师唱一句,生唱一句;第二段师弹一句,生填一句。

同学们刚才在学唱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句学起来有困难(生说,师解决)

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你能跟琴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吗?

7、有感情地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但是刚才同学们也说了“歌曲的情绪是活泼欢快的”,那怎样才能唱的活泼欢快呢?(生:唱的快点,心情好,唱的跳跃等等)

--------再唱

8、跟伴奏唱

如果让你们跟伴奏唱,能唱好吗?

三、创作表现

1、师:听到同学们唱的这么棒,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之间有怎样的友谊?

那谁来告诉老师,友谊是什么?

友谊就是友情,很珍贵很美的情感,同学们知道吗,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最纯

真的感情,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分小组讨论,并说一说自己对友谊的体会

生:自由回答

2、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了解到生活中有许多感情是很宝贵的,其中之一就是“友谊”,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歌唱友谊的歌曲?(生回答有关友谊的歌名)老师也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唱友谊的歌曲介绍给大家,同学们,想听吗?(播放《友谊地久天长》)

3、师:这首《友谊地久天长》用优美的旋律歌唱了友谊的美好,友谊万岁,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歌唱友谊的歌,(有激情地说)所以同学们,请敞开你的心接受友谊吧,请交出你的心珍惜友谊吧,你将会获得无比的幸福和财富。

4、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友谊卡片,在上边写下你想对朋友说的话。(生写)

师找生读(有针对的、代表)

5、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徐一夫同学想对他的朋友说些什么,(屏幕展示徐一夫及朋友的照片)

5、请每组选出一到两名代表将你的友情卡片贴到黑板上。

四、完美结课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象征和平、友谊的歌曲,并亲手制作了充满友谊的友情卡片,感受到了友谊之花的魅力,愿这朵友谊之花,永远盛开在我们心中!下课!(伴随《友谊花开万里香》走出教室)

改写《石壕吏》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愿意写作文吗?(愿意,那老师也写了一段作文,同学们想听一听吗?好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读一读)(其实我的学生也不愿意写作文,但每次我都在同学们写作文之前自己先写一篇,给学生引个路,我学生见老师写地那么有意思也就都愿意写了,在来这儿之前老师也写了一篇,同学们愿意听吗?好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读一读)(师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多媒体演示画面)

这是我在赴任途中亲眼目睹的一个悲惨故事。

有天傍晚,残阳如血。远处,苍茫的暮色中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近处,被战火烧焦的枯树上几只乌鸦在惊恐地叫着;路边一堆堆白骨露出狰狞的嘴脸。我一路东躲西藏,经过长途跋涉,带着满身的疲惫,来到一个叫石壕的小村里。整个村庄死一般的沉寂,我想找个能留宿我的人家,但这里早已是十室九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冒着炊烟的房舍。只见底矮的院墙早已残破不堪,几间破茅屋的屋顶上几棵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见有人来,一家人惊恐万状,但听我说明来意后热心地留宿了我。 师问:听这段文字,大家想起了哪首诗?

(《石壕吏》)

师问:这段文字描述的情景是诗中哪句话?

(暮投石壕村)

师讲述:不错,老师就是根据“暮投石壕村”这句诗,加以想象就写成了上面这段文字。像这种按照一定要求把一种文章改为另一种文章的写作方式,就叫做改写。 这段文字是老师改写的,好不好?同学们想不想学习改写?

(改写可以全面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我们的想象力)

好,下面我们就学习改写叙事诗。(板书)

(二)讲授新课

师讲述:改写是写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形式上的改写,如把小说改写成戏剧、把文言诗改写成白话文、把倒叙改写成顺叙,把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等。形式上的改写不可改变原文思想内容。另一类是思想内容上的改写,比如改变主题思想、改换中心人物等。 师问: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属于哪一类改写?

(形式上的改写)

师:该怎样改写呢?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改写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改写步骤

1、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具体内容及主题思想。

2、审清题意,明确改写要求。

3、分清被改写的文章和将要改写的文章之间的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4、找出恰当的改写方法。

下面我们就练习将叙事诗《石壕吏》改写成一篇600字叙事散文。我们先看第一步——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具体内容及主题思想:哪位同学能说说《石壕吏》的主

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差役凶残、同情老妇人赞扬其主动请役的精神、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我们来看第二步——审清题意,明确改写要求。“将叙事诗《石壕吏》改写成一篇600字叙事散文”。要求明确没有?

叙事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

叙事诗歌

1.环境描写--语言凝练;

2.人物刻画——粗线条勾勒;

3.情节发展有较大跳跃性;

叙事散文

1.环境描写--语言具体细致;

2.人物刻画——细致传神;

3.情节叙述具体细致;

通过对第三步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地就完成了改写的第四步——找出恰当的改写方法,即改写的重点。(板书下文)

1.对环境具体描写

2.对人物具体刻画

3.丰富故事情节

改写重点

下面我们将对以上三个改写重点逐个进行分析,首先看环境,环境分哪几种?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师问:本课的社会环境是什么?

(安史之乱)

师问:(本文的)自然环境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来写?

引导学生答:时间、场景等。

师问:谁能找出本课的时间和场景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时间:暮→夜→夜久→天明

场景:农家小院

想象一下农家小院中会有些什么呢?

(柴草门、茅草房,长满荒草并当风抖着、有个土墙不高,否则老头翻不过去)

师问:我们布置好了场景,下面就请人物出场吧。想一想:诗中的人物哪位最重要? (老妇)

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刻画人物应从哪几方面进行?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下面我们就根据原诗,从以上几方面想象一下老妇人应该怎样一个形象?

提示:大家想象一下,本来一家人生活的平平安安。但由于长期战乱,她以有两个儿子战死(儿女是母亲心头肉)一个儿子仍在前线,生死未卜;家中贫困不堪,每天不但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还要疲于应付差役。

肖像神态——(五十多岁,面黄肌瘦满头白发,头发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