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新人教版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20-07-29 09:14:39

 10* 唐雎不辱使命

 【知识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能力目标】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德育目标】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1.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2.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期。舍身刺秦王的荆轲是当时的大英雄,在易水河畔,义无反顾地走了。另一位英雄蔺相如,为和氏璧、不顾个人安危,留下“完璧归赵”的美谈。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临危受命的英雄人物,了解他的传奇故事,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资料助读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全书按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集,共33篇。

 三、熟悉故事,读通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的词句难点: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语气副词“其”的解释关乎秦王强硬的语气,可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翻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在文言文中有“虽然”和“即使”两个义项,此处应是唐雎的假设,可译为“即使”。句子语气为反问语气,反问标志是“岂”和“哉”,此外,也不可忽视“直”字的解释和表达效果。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句句式短小密集,表现力很强,翻译时应注意语言的流畅连贯,抓住“二人”“五步”和“天下”的数量对比,译出唐雎大义凛然、坚决果断的语意。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挠”“长跪”“谢”三词释义是解释此句的关键,应准确掌握,译句可结合秦王神态动作的表现译出人物前倨后恭、胆怯折服的态度和语气。

 四、疏通文意,辨析疑难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逐段快速疏通文意,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每段译文,学生对照自译成果找出不同之处和不当之处,并讲解自己这样翻译理解的理由或是错误的原因。

 五、真实再现,演出味道

 1.学生根据课文编排白话版或文言版课本剧,教师明确要求:把握好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和动作、神态再现历史情景和矛盾冲突。

 学生利用5分钟时间排演课本剧,“观众”可对表演加以评价或提出建议。

 2.这一幕历史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秦王和唐雎始终针锋相对,许多地方都擦出了扣人心弦的火花,你能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之处品评一下这些火花吗?

 (对比映衬的写法基本贯穿全文,作为读者自然会感受到这种时时存在的碰撞和较量,抓住这些去品析,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和潜台词以及动作神态的表现力也就能拿捏到位了)

 本文存在的对比点:

 第2段秦王话语中流露出大国君主居高临下、骄横虚伪、仗势欺人的作风,而唐雎的回答则体现了来访使臣的谦恭礼貌、不卑不亢和坚决鲜明的态度。

 第3段秦王写“怫然怒”,用“天子之怒”加以恐吓,试图使唐雎和安陵国就范,露出了强国之君的暴虐骄横的真实嘴脸。而唐雎沉着冷静地抛出“布衣之怒”与之抗衡,并用掷地有声的陈词和“挺剑而起”的动作予以还击,表现得慷慨激昂、有胆有识。

 第4段唐雎隐去而独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现与先前情态形成鲜明对比,前倨而后恭,色厉而内荏,大国的优越感和强势劲头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了唐雎最终压倒秦王、不辱使命的胜利。

 六、走进人物,换位评价

 1.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可能关注的几处人物语言: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2.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上纲上线而缺少丰富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