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共9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42:32

篇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包括风雅颂 三部分

2、 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李白 号称诗仙

3、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 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积累

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 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 》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剧作家有代表作《雷雨 》等《唐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5、 只要人不老心不老生活永远美好这句话韵律上的特点是运用了

押韵

6、 人教版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我国文学大师的作品有 老舍的《猫》

有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有叶圣陶的《荷花》有季茨林 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

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写的是 关羽人名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 国名著名作家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

9、有人用偷天换日表示奏和春这两个字的变化如果用水落石出表示波和另一个字的变化这个字是破

10、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认为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儿童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做事来学习

11、中国书法所谓的颜筋柳骨是指颜真卿 柳公权 的书法特色

1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三字经》《百

家姓》和《 弟子规 》

13、《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这部书的作者是许慎

14、我国自古就拥有很多神话故事像女娲 补天精卫 填海夸父 追日嫦娥 奔月后羿 射日等就深受大家的喜爱

15、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篇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6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来源与编集: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之说基本上不可信。《诗经》经多人长时期的收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中叶最后编定成书,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和现存《诗经》的篇目大体相同,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也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那时孔子年仅8岁。至于《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话,这只是说明孔子整理校订过舛误的《诗经》乐曲。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仪礼》、《周礼》、《礼记》和《国语》里,也分别提到《诗》可以用管、箫等乐器演奏;鲁国乐工也曾为季札演出过“风”、“雅”、“颂”各部分的诗。这些都说明《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只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见《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 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之前。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尤其是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国风》中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劳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如《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魏风·陟岵》写一行役者望乡思家,回忆起父母兄长的嘱咐,叫他自己当心,不要死在异乡。《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等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现离人思妇之作,士兵们厌战思家,妻子们怀念征人。这一类作品有《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满还乡时的心情。他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著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

在《国风》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都显

示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纯洁质朴的心灵。如《卫风·木瓜》、《郑风·萚兮》,表现了青年男女两无嫌猜、和谐欢乐的爱情;《郑风》中的《狡童》和《褰裳》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戏谑,显得幽默而风趣。另外如《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风雨》、《王风·采葛》等,写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都十分真挚动人。而像《邶风·谷风》、《邶风·柏舟》、《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诸篇,或者反映了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或者描写了她们敢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精神。其中的《氓》可称为代表作。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弃妇,她诉说着自己当初如何钟情于一位男子“氓”,婚后又如何勤劳贤惠,而那个“氓”却不久就抛弃了她。诗中唱出了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

劳动诗歌也是《国风》中重要的一类,像《周南·芣苢》,是妇女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诗篇以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韵律,唱出了劳动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又如《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者劳动将结束归家时的高兴心情。《豳风·七月》更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农事诗,诗歌不仅叙述了农奴全年的辛勤劳动,还反映了他们遭受奴隶主经济掠夺、人身侮辱的悲惨境遇。

此外,《国风》中还有些揭露、讽刺诸侯荒淫无耻的作品,如《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等。这些诗针对奴隶主贵族的丑行,作了尖锐辛辣的抨击。卫宣公把儿子的新娘占为己有,《新台》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癞蛤蟆。齐襄公淫其妹,《南山》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雄狐狸。

在《雅》诗里,有一部分是贵族祭祀用的乐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丰年的乐章,中间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至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篇,则颂扬自周族的始祖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功绩,中间有一些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和《六月》写周宣王时的一些军事活动。到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二《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其作者虽为贵族统治集团中人物,却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代表作有《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大雅》中的《民劳》、《板》、《荡》等。

《小雅》里也有少数民间作品,如《苕之华》、《何草不黄》,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和《风》诗的风格完全一致。

《周颂》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其中有几首写到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可以从中了解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景,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鲁颂》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章。其中《泮水》、《閟宫》二篇是臣子对国君的歌颂,有许多夸张的描写。它对汉大赋的形成,曾有影响。《商颂》是宋国贵族用于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如《玄鸟》、《长发》、《殷武》等篇,描叙商民族在开国时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成就大业的历程,虽属歌功颂德,却颇有宏伟气象。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诗经》中修辞造句的方法,语言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但它又常常突破四言的格局,使用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亦间有一字句和九字句。这种长短不齐的句式,错综变化,灵活自由,读来节奏自然。《诗经》中多种多样的句型,可说是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滥觞。

《诗经》的影响: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当时的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这在《左传》、《国语》中例子极多,当时叫做“赋诗言志”。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经秦始皇焚书,《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其中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定本的,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授讲解。《鲁诗》到西晋时亡佚;《韩诗》至南宋以后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齐诗》,汉景帝时设博士,到三国魏时亡佚。《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苌,即所谓“毛传”,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到了东汉,《毛诗》逐渐盛行,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都治《毛诗》,郑玄并为之作“笺”,有些见解与毛传有异,通称《毛诗传笺》。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译本,《诗经》的影响已超越了国界。

篇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注释】

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①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去女”言离去。 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这首诗反映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诗人把剥削者比为大老鼠。 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供养了“老鼠”,却得不到它们丝毫的恩惠。忍无可忍的 诗人发出愤怒的呼声,发誓要离开“老鼠”,去寻觅安居的“乐土”。尽管这 片“乐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舞着人民进行抗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重章叠词的手法来加强感情力量。比如开头“硕鼠”叠 用,表达出农夫苦苦祈求之意;最后两个“乐土”叠用,则表达出无限向往之 情。

【注释】:

交交:鸟的叫声。

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 年),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人名。子车为姓,奄息为名。

惴惴:恐惧的样子。

针虎:人名。

【赏析】: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

葬。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篇四: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五: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 ( ) A.商代B.春秋时代C.西汉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六: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C.《乐府诗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七: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 A.《春秋》B.《诗经》C.《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八: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 A.《春秋》B.《诗经》C.《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九: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C.《乐府诗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