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20-09-28 09:37:40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一:思源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2

 3

 4

 5

 篇二: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 1 课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 1课达标、过关、升级试题

 姓名班级学队名称分数

 篇三: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的统一》教案 华东师大版

 《秦的统一》教案

 教学

 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简单了解秦灭六国过程,讲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并重点阐述述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引导学生归纳并试分析这些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归纳历史要素的能力;利用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终使同学们认识到秦的统一是时代的里程碑,它的许多创举给当时中国以及今天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讲解,提问等内容) 应用的教学

 技能的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等) 教学媒体

 (板书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秦的统一”。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知不知道“纸上谈兵”的意思,而这个成语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激发兴趣

 产生疑问 是只会说不会做的意思,是长平之战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第八课秦的统一

 (ppt演示)标题

 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了,在书本的41页上的小字内容讲到了这个故事。而有同学提到了长平之战,大家知不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后,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韩、赵、魏、楚、燕、齐更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秦灭六国 集中精力 (板书)一、秦灭六国 (ppt演示)战国形势图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是在最偏远的西边,而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都城设在咸阳。大家结合书上的内容能告诉老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嘛? 基础提问

 加深印象 韩、赵、魏、楚、燕、齐 (ppt演示)地图、动态演示功能在现秦灭六国的过程

 对的,回答得很好!可是大家想一想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要治理这样的一个大国可不是件很容易的是呀!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才行,那如果是你处于秦王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有比当时的人们想的办法还好了?

 语言强调 要保证自己的权力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听自己的;要废除以前不利于统一的分封制;要安排一些人帮着办事 (板书)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的,看来大家都挺有政治头脑的丫!的确。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确立皇帝称号,大家在这要注意“秦国”与“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区别与联系。在秦始皇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接着就是要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因为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所以说就在皇帝下面设置三公九卿制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大家想一想有了这些后是不是就可以保证秦的江山一直延续下去呢? 确认知识

 归纳总结 不会的,光在中央没有的。还要改变以前的分封制,这样才能把地方的权力掌握在秦始皇手中。

 (板书)1、确立皇帝称号制度

 2、建立三公九卿制

 对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确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地方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秦朝从皇帝到地方设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秦始皇建立的这套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影响极为深远。

 (板书)3、确立郡县制度

 同学们,在学完前面的一些内容后,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而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却有着一种怪现象:各个地方的人们居然用着不同的文字,用不同的货币以及度量标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当时的始皇帝又是怎样改变这些现象呢?(教师有意识地停顿一下)那么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便能一起揭开谜底。

 激发兴趣,导入新内容 产生疑问

 引发思考(板书)三、统一措施

 (ppt演示)各种不同文字、度量衡以及器具

 你们认识这些货币和文字吗?

 回忆提问

 观察

 答:有些认识,一个好像是古代的方孔钱,有个字好像是马字。

 ppt演示

 恩,不错!秦刚刚建立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文字差异很大,一个马字就有七种写法,也许秦国写的马字还认识,因为跟我们现在的马字比较相似。不止是文字有这样的情况,当时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也不一样,以及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相同。大家想想这样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稍微停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漫画材料,并从材料中发现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好不好丫? 确认回答

 激发认知

 设置悬念

 促进参与 期待

 答:好 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看漫画信息,观察学生的反应。

 图片演示

 演示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演示明显客观

 认真观看

 漫画ppt演示

 在看完漫画后,并结合书上的内容,大家能不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呢?我们现在按照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吧,并归纳回答问题。

 逐步分层提问

 Ppt上出现刚才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回忆,防止遗忘。

 回忆、思考、讨论

 答: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和便利政令的通达,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Ppt演示

 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所以说,如果继续这样各地使用不同的文字,就会出现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的情况。而如果各地还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和货币的话,是不是会对当时人们经济交流带来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封建政府加强对全国加强经济统治,从而影响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呢?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丫? 引导性提问

 激发认知 联想

 答: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板书)

 1、文化上——

 书同文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配以ppt演示

 恩,很好!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一种字体隶书,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转化而来。同时也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并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

 确认

 语言强化

 注意 演示ppt

 不过,除了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采取措施外。始皇帝还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上和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设置悬念

 思考

 答:是车同轨和修筑长城 (板书)

 3、交通上——

 修驰道, 车同轨

 4、军事上——修筑长城

 对了!

 就是统一车道、驰道。秦刚刚建立的时候,车辆形状和道路宽窄都是不一样的,造成交通十分不便。所以秦就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一车就可通行全国。而且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促进了当时各地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也便利政令的通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匈奴,秦始皇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

 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确认

 明确知识 加深映象 (Ppt演示)驰道旧址和秦长城的起止点

 好,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有关秦的统一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来总结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

 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最后,我们以一个问题来结束这一内容的学习,大家在课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你的所思所感。问题就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车轨?统一和不统一有什么样的差别? 概括要点

 以理解性提问结尾。

 通过总结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准备 集中精力听取

 思考 Ppt演示:问题

 篇四:七年级历史上册 13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分解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1、基础知识:〖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

 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

 篇五: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1

 2

 3

 4

 2.1 正数和负数(1)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时,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我们的班级是七(3)班,有35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1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49%....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思考) (交流后)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