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景状物教案(共10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15 03:45:08

篇一:写景状物作文教学设计

写景状物作文教学设计

朱小香

设计依据:

学会写景状物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写作基本功之一。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一处美景,一种自然景观,一只小鸟,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情趣,它能引起人的联想,触动人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景物或事物,把握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二是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累写景状物的素材,并能抓住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加以细致描绘。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景状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力并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景物或事物,或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含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你的遐想,触动了你的情感。如果能将自己的喜欢的景物或事物写下来,那该多有意思呀!请同学们先好好回忆一下,然后按下列要求写下来:

2、交流启发,确定写作题目

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以上填表内容,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享学生资源,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景物或事物拟定写作题目,学生拟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拟题的方法,如可按景物或事物的名称拟题,或按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拟题等等。

二、 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

在学生确定写作素材的基础上,老师要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景状物的一般规律。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作文中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读了许多有关写景状物的文章,想一想;在这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哪些文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领悟到哪些写作的方法?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我们一同交流。

2、指导学生从作文“病例”中领悟写法。

景物或事物的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观察不细致,这是学生写景状物中常见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先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同时出示“病例”与修改文,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写法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作文以及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领悟到了哪些写景状物的方法?

(2)教师归纳小结。

要写好写景状物的文章,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景物或事物来写,只有自己熟悉的景物或事物,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第二,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或事物 的某些特征加以细致描绘。第三,要根据具体的景物或事物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第四,描写景物或事物时,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三、 构思起草,完成作文初稿

在积累写作素材、领悟写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然后作文提纲,然后根据作文提纲写出作文初稿。学生起草时,教师巡视,并对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在25分钟内完成作文初稿的学生进行表扬。

四,指导修改,完善作文

1、教师讲述一两个古今中外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

2、示例修改,突破难点。

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常见的毛病就是观察不细致,不能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文章写具体。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出示

典型“病例”,组织学生讨论修改,让学生从中领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例如:出示《秋天的田野》(习作初稿略)。 修改提示:

以上这篇作文初稿,作者观察是否仔细,文章内容是否具体?用笔记下你认为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一下。

3、学生自改作文。

要求学生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名的常规修改,然后引导学生对照“观察是否仔细,重点部分是否具体”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4、分小组互批互改。

5、课堂交流,并对通过修改作文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

五、指导评赏,激发成就动机

1、分四人小组评赏。可以自己评赏自己的作文,也可以评赏他人的作文。

2、鼓励自告奋勇走上讲台评赏自己的作文或推荐他人的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

3、对评赏得好的同学授予“浪花奖”。

4、汇编班级优秀作文集,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文同少儿报刊投稿。

篇二:《写景状物》教学设计

《写景状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景物,感悟生活,有序地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欣赏、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身边有太多美丽的景物,它们或许婀娜,或许肃穆,或许生机盎然,或许萧条寂寥,它们或许使我们满心喜悦,或许使我们为之倾倒。如此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美丽的画面流畅于文笔之下,将它们的美丽全然释放于纸张之上?

二、篇目欣赏

(一)回顾《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提示我们写景状物要注意观察点的变化,抓住景物不同角度的特点,动静结合,赋予景物灵动的色彩。

(二)速读《窗前的树》

《窗前的树》:提示我们写景状物时要注意寄情于景。

(三)品读《窗前的树》,分小组完成任务:

1.找出文中自己觉得精彩的词语,说说理由,体会美词在景物描写时的魅力;

明确:赏心悦目、甘甜淡雅、撩人心脾、袅袅低垂、生机勃发、缠缠绵绵等..

(四字词语、叠词、成语的运用)

满眼、染织、恬静、馥郁、圣洁、萦绕、乍起、安然等…

(美词的运用)

2.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明确其表达技巧,感受妙笔生花下洋槐的形态美, 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明确:比喻、拟人、对偶句、排比等表达技巧的运用。

课件展示:洋槐的图片,并对应文中句子展示

3.这篇文章读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试着体会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说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文章的情调、基调——娓娓道来,安然自适,温暖如雨

4.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洋槐?

明确: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三、写作指导

写景状物记叙文写作基本要求:

1.立意明确,感受独特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均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运用的语句色彩,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都无处不体现着作者想要在文中所抒发的感情。因此,写景状物文也是借景抒情文,要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不可“无情而文”或“乱情而文”。

2.多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不同的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运用多种观察方式对景物进行观察,如不同感官角度(听、看、闻、尝)、不同视觉角度(远近变化、俯仰变化)、不同时间角度(季节、

时刻)等,准确抓出景物在不同观察角度时所呈现出的特征。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修辞的运用和各种优美词语的运用,是景物描写的关键。

4.安排合理的顺序

空间顺序(内外、上下、远近变化等)

时间顺序(季节、时刻等)

整体和局部顺序(先整体再局部、先局部或整体)

以上顺序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使用

四、写作任务

课本练一练第一题:选取生活中你所喜爱的一幅景物画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品味,抓住景物的魅力和特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美文。

篇三:写景状物类作文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淮纺路小学 陈小玉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

第一阶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阶段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虽然这样说,但是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胀、头疼,一写作文就绞尽脑汁。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咬文嚼字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下面是我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所作的有益探索,盼能起引玉之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先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不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获得新鲜的感受,以使其有浓厚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二、乐于积累,善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生活的积淀,“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

三\是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

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四是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只要让学生先产生兴趣,再养成习惯,然后自己批改,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就会成为“小儿科”。

篇四:阅读教案写景状物类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2、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阅读步骤

1、每篇短文读两遍。

2、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3、读题目要求,并作批注。

4、根据要求解题。

二、例文阅读

出示例文1

美丽的珊瑚岛

我们在走廊旁边的帆布椅上坐下来,从这里望出去,一幅美丽的珊瑚岛景色展现在我面前。

小岛前面,是一个圆形的、平静的礁湖。湖水低浅清澈,湖底铺着一层白色的细沙,阳光照耀下,礁湖闪闪发光,倒映着南方天空的蔚蓝和深邃,如同一面翡翠的镜子。湖的四周,一圈环形礁环绕着它,环形礁上长着一排椰子树,蓝天白云衬托着它们那高大的剪影,显得分外美观。环形礁外面,就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了。一排巨浪奔腾而来,撞在珊瑚礁上,溅起细雨般的浪花。整个珊瑚岛,就像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这样的和平,这样的静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围绕( )格外( )

2、用“——”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3、第二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先描写了( ),又描写了(),最后描写了( )。

三、讲解订正,问题反馈

四、学生独立练习

出示例文2

竹 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材料,又是造纸原料;竹皮可以编织竹器;竹沥和茹可供药用;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助消化,防便秘。‖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 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吮吸着雪水,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衣,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畏压力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的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术家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竹子的品格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用“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作者从竹子可以作为___、___、___、___、___来说明竹子“全身是宝”。

3、把第二段中表示竹子生长过程的动词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4、竹子的品格是。从竹子的品格而想到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是 的精神。

五、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

篇五:写景状物教学设计

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通过自主朗读、理解、搜集、欣赏、品味、感悟文中的精美佳句,使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

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感受桂林山

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

2、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朗读

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

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

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特色】

1、“以画变话”借画悟文,“以话变画”引导学生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

画面。

2、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图片或

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片或投影片。

3、录音机、录音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

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3、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心

灵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出示图片或投影画面

老师旁述(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

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同

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

人的画卷。

[设计目的]: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

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习。

二、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欣赏全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

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听录音示范读。

3、看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

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

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三、巧设情境,激发情感,感受漓江水的美,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利用投影或出示图片,展示桂林山水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把你感受最深

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板书:静、清、绿)

3、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2)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3)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

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

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4)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4、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

绿。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

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6、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目的]: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

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

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

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

自的感受。

二、学法迁移,品尝感悟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

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学习漓江水的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小组交流:通过读悟,结合图片,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3、交流汇报,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板书:奇、秀、险)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

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

记叙文写景状物教案

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

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

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

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目的]: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目的]: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小结深化

1、小结:“是啊,桂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真是”

2、(以话变画)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儿的美景描述出来?(板书:美如画)

3、学生活动:画桂林山水、赞桂林山水、诵桂林山水。

五、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

、出示资料: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

篇六: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记叙文

第一单元 写景状物记叙文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篇七:写景状物类作文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淮纺路小学 陈小玉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阶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阶段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虽然这样说,但是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胀、头疼,一写作文就绞尽脑汁。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咬文嚼字文字的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下面是我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所作的有益探索,盼能起引玉之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先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激发作文动机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不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促使学生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获得新鲜的感受,以使其有浓厚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二、乐于积累,善于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生活的积淀,“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

三\是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

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四是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只要让学生先产生兴趣,再养成习惯,然后自己批改,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就会成为“小儿科”。

篇八:小学四年级写景状物作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写景状物作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 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 (打一动物)。

这个谜语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描写,才能让大家猜到是什么。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介绍写作手法

请看下面几组句子: 第一组

原句:有枚硬币落在地上。

有枚硬币(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组

原句:他吃着饺子。(描写一个饿汉吃饺子的情形)

他一手端着醋碗,另一支手把整个饺子塞进嘴里,并不时地在嘴边扇扇风,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第三组

原句:他衣服湿了。

他上衣的前襟、裤子的膝盖全湿了。

【赏析】这三组句子,虽然每组的内容一样,但是每组的前一句不具体、而后一句具体。什么叫具体句?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具体句。什么叫不具体句?不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不具体句。那么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上面这几组句子:

第一组:这个句子,由原来的不具体句,改成描写具体细致的句子,是因为逐步扩充了三个内容:第一步----硬币从哪里落?第二步----硬币怎样落的?落地后的状况怎样?第三步----硬币落地后的响声怎样?

第二组:由原来的不具体句改成细致生动的句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这个饿汉的吃相,比原句增加了动作、神态、声音。

第三组:把“衣服”落实到“上衣的前襟、裤子的膝盖”等部位,这样使句子变得具体。

每个景物都是由不同的方面构成的,这些方面加起来共同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比如说:***有甜美的声音,可爱的脸庞,柔顺的头发等等。我们写景物的时候要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写景物的时候要运用十八般武器——调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有时候是舌头)、手等器官。这就叫做调动感觉法。

调动感觉法---指调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把句子描绘得具体细致生动。

如,原句:秋天来了,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视觉:就是眼睛观察到的事情,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还包括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如:秋天来了,落叶如断翅的蝴蝶,做着最后的盘旋。它们用尽最后的气力甩出极美妙的弧线,落地后仍不甘心,追着秋的舞裙飞旋……

听觉:就是耳朵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如:秋吹着古老的风笛掠过树叶,叶儿仿佛受到了感染,你催促着我,我催促着你,笑着,闹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我们长大了”,空气中满是叶儿幸福的呼喊。

味觉:就是舌头感觉到的味道,包括酸、甜、苦、辣等。如:谁说秋风苦涩,谁说秋阳无味,那飘过嘴边的片片落叶,不正如清爽的薄荷,沁人心脾!

嗅觉:就是鼻子闻到的各种各样的气味。如:秋叶洒落,叶间是风的气味,缝隙中,隐藏着片片叶子生命的芳香。今日的飘落,不能招得蜂蝶,却晃然间闻到秋叶如蝶香。

触觉:就是通过人体接触感觉到的。如:曾经有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我握在手中,却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后,回味起它那如棉的温柔,如花的脆弱,如石的坚毅,我才倍感懊悔。

针对性练习:请圈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感官进行观察:

1. 在湛蓝的海面上,我听见海鸥和海浪声编织出一首自然交响乐。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 )

2. 厨房内传出阵阵的香味,正是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晚餐。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 )

3. 小狗用牠那温暖而湿润的舌头舔着弟弟,逗得他哈哈大笑。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 )

4. 在刺骨的寒风中,站在那冷落的街角上,人影疏落。忽然,远处

传来鞭炮声,原来新的一年来临了。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 )

5. 噢!那鲜红色的辣椒辣得我双唇发烫,喉咙干涸,你快给我一杯 冰水吧。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触觉 )

6. 水龙头哗哗啦啦地流出了水,令我感到一阵清凉。

篇九: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一)前言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有条理地进行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教学时,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细致观察,更加是能够按照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来写作时,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也必须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进行语文写作,不是要求学生都写出千篇一律固定形式的“八股文”,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或者回忆,务求描写出那段景色的特点,最好的是表达出自己面对该景物时的感情,使到文章融情于景、情景相融。

(二)案例

写景作文教学设计

新华学校 薛峰

习作题目:(自拟题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教学难点: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作到有景有情。

课型结构:课堂习作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合作讨论 细致表达 课前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始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步入了春了怀抱中。北方的春脚步虽然迟缓一点,但却怎么也阻挡不了春的消息,想必细心的同学们一定早就捕捉到了星星点点的春的影子了。

2、看得出同学已是迫不及待地想汇报自己眼睛里的春的气息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3、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和其他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4过渡:自己的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 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老师和同学们一样,看到美好的事物,总会心存感动,然后想把这些话表达出来,写成文章。下面老师就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请同学们大胆踊跃的鼓励或者提出建议。

2、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由此复习已知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如,书写不够工整;表达缺乏条理性;不够生动具体,以及标点使用不当等,从而提请学生注意加强对文章的反复修改。

4、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按一定顺序

5、分析: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一定的顺序搞清楚了,那么按一定顺序描写有什么好处呢?板书:脉络清楚

6、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 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

7、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

生动

板书:形象

具体

8、怎样能使自己的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9、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巧妙地引出本次习作要求:

(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移步换景)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引导从学过的古诗中感悟)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发挥想象要适度,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空想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三、佳作赏析,积累运用

1、放录像看,听范文,要求:边听边摘记一两句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

2、讨论范文:你认为文章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

3、总结:从以上分析,你受到什么启示,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可采用什么方法?

比喻

板书:拟人

夸张

四、欣赏美景,笔下生辉

1、放录像,学生欣赏春天无限的美与生机。

2、构思动笔写作。

要求:结合画面,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并能巧妙地抒情。

3、师巡视指导。

4、讨论、分析、点评。

板书设计: 写景(题目自拟)

1、细观察:按一定顺序脉络清楚

2、抓特点

形态 颜色 比喻 生动

气味 声音 拟人 形象

大小······夸张 具体

3、多积累

(三)案例分析

我认为该教学教案,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无论是从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目标的掌握并且教学课堂气氛的掌握等等方面来讲都是显得十分有经验而且是可行的,所以这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写景作业教学设计的参考。下面来简单地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案设计方面,从引入方面开始就显得教师独具匠心地从当时的季节气候入手,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容易学生进行观察,很好地导入课堂的所教所学的内容。再者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非常遵循小学生那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循序渐进,由简入难”,这样从简单的要素先教导学生进行模拟创作练习是很好的。但是不足之处,在我看来,虽然该位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有注意运用到生动鲜艳的图像

篇十:初中作文教案写景

初中作文教案:写景作文

教学目标

1学会准确用词,写出景物特点

2学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条理清晰地写景

3了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学会准确用词、条理清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法:我们已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一起来背诵,好吗?

(二)归纳方法:过渡:同学们背的非常好!

1、归纳第一个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名回答)

a、整体部分写了哪些景物?

b、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修饰这些景物?

c、这些词按词性课分为几类?

d、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何作用?

由此归纳出第一个方法并板书:用词准确

2、归纳第二个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名回答)

a、整体部分的景物可分为两类:植物,动物。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b、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由此得出第二个方法并板书:条理清晰

c、过渡:写景时要是文章条理清晰可采用许多描写顺序。请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所用到的描写顺序。

d、能不能想到一些其他的描写顺序?

小结:要想写出景物的特点,就需要用词准确,而要让文章的条理清晰,就需要按一定的描写顺序写景,写景顺序有。(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指示黑板上归纳的方法)

(三)运用方法:过渡: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写景状物,让自然之美,尽展笔下。板书:自然之美,尽展笔下

1、教师创设情景: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春历来是文人学者赞颂最多的季节,因为她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到了春天,我们周围充满了美:小草蓬蓬勃发,这里那里铺满了;鲜花竞相绽放,红的白的争奇斗艳;小河欢快流畅,叮叮咚咚奔流不息;小鸟欢快歌唱,东蹦西跳卖弄嗓子,而天空,湛蓝清亮,温和地俯视着大地上的一切……

2、学生口头练习:相信同学们眼中一定也有美丽的春景,能不能用到归纳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动笔练写:同学们说得很不错,能不能再用到归纳的方法将心中的美景写下来呢?

4、学生合作学习:4人一组交流习作,以所归纳方法为标准评选出本组最好的习作,准备向全班展示

5、学生展示习作,全班共评

(四)拓展方法:过渡:同学们的习作不仅很好地运用了所归纳的方法,还用了修辞手法等,写景状物往往不是单一地运用某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准确、形象、生动地将景物的美展现出来

1、出示教具(两幅桃花,一幅为整体,一幅为局部),要求学生以桃花为题材练写,要求:

不仅要用到本堂课归纳的方法,还要用到其他方法,如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习作,全班共评

(五)课堂总结:我们这堂课学习了准确用词、条理清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好,并在以后的习作中体现,让自然之美,尽展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