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共政策概论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公共政策概论作业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20-01-29 07:30:54

  2017公共政策概论考试题目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公共政策概论考试,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公共政策概论考试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C )。

  A.企业 B.非官方决策者 C.官方决策者 D.核心主体

  3.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利益集团 B.政治党派 C.大众传媒 D.思想库和公民

  4. 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 )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 ABC )

  A.分配性问题 B.调节性问题

  C.再分配问题 D.整体性问题

  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 ABD )

  A.结构优良性问题 B.结构适中问题

  C.结构平衡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ABCD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结构不良性 D.复杂动态性

  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 BCD )的要求。

  A.政策主体 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问题

  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ABC )。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环境因素 D.军事因素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 B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4.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

  A.国际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社会环境 D.政治法律环境

  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6.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 D )

  A.传统习俗文化 B.政治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 D.心理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

  A.国内政策环境 B.国际政策环境

  C.客观环境 D.主观环境

  2.国内政策环境包括( ABCD )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3.国际政策环境包括( ABC )

  A.全球化 B.信息化

  C.知识化 D.动荡化

  4.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 ABCD )

  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 D.相互作用

  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 ABCDE )

  A.系统性 B.互动性

  C.联动性与定向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E.稳定性与突发

  第五章 公共政策工具

  一、单项选择题

  1、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强制

  C、 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 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C、 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6、《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

  A、 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 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二、多项选择题

  1、 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 ABCD )。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

  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 ABCD )。

  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 BCD )

  A、 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 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 ABC )

  A、 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 社会化工具 D、经济性工具

  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 ABC )

  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D、不花政府的钱

  6、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 ABC )

  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

  B.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

  C.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D.不花政府的钱

  第六章 公共政策问题建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D )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B )

  A. 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 )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4、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

  A、政治领导者的需求

  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

  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D、大众传媒的曝光

  5、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 )

  A、可能的原因 B、似然的原因

  C、受控的原因 D、客观原因

  第七章 公共政策制定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 )地位。

  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2、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 C )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 B )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领导者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4、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 )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5、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6、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 )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 BD )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 ABCD )

  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

  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

  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3、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 BCD )

  A.个人因素 B.价值因素

  C.政治因素 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 ABCD )

  A.现有的政策提案

  B.通用的解决方案

  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

  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5、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 ABC )

  A.经验分析 B.比较分析

  C.初步的预测分析 D.可行性分析

  第八章 公共政策执行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 C )

  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2.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 )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计划》 D.《公共政策学》

  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自上而下模式是以( C )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5.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 A )。

  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6.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为出发点。

  A.组织中的个人 B.组织

  C.政府 D.领导者

  二、多项选择题

  1.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 )三者最为重要。

  A.解释 B.组织

  C.实施 D.准备

  2.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 )

  A.“接受”观点 B.“服从”观点

  C.“务实”观点 D.“利益”观点

  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 )。

  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

  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

  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可能性。

  D.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4.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 CD )。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B. 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 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D.支持联盟框架

  5.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AB )。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B. 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D.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所进行的研究。

  A. 政策实施效果 B.公共政策全过程

  C.政策方案 D.公共政策执行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 B.评估实施

  C.评估执行 D.评估完成

  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 A)

  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完成

  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 )

  A. 公共政策评估计划 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 )

  A. 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 )

  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 环境发展 B.社会公平

  C.事实层面 D.价值层面内容

  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 ABCD )

  A. 技术可行性 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行性

  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 BCD )。

  A. 政策制定 B.政策补充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 ABC )

  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BD )

  A. 采集评估信息 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 D.得出评估结论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

  二、单项选择题

  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 B )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A.经济学分析法 B.利益主体分析法

  C.伦理学分析法 D.政治学分析法

  2.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 A )。

  A.利益 B.金钱

  C.社会地位 D.名誉

  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 A )。

  A.资源 B.土地

  C.利益纠纷 D.权力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

  A.伟大人物的推动 B.生产关系

  C.战争 D.生产力

  5.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詹姆斯·布坎南 B.图洛克

  C.诺斯 D.霍布斯

  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 A

  )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A.《政府过程》 B.《自由、市场和国家》

  C.《公共选择》 D.《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 )

  A.政治学分析法 B.经济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 D.伦理学分析法

  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 ABC )

  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D.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

  3.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D.领导的个人利益

  4.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 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 失常利益

  5.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 )

  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

  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 B )

  A.经济学 B.政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 C )

  A.拉斯韦尔 B.托马斯·戴伊

  C.戴维·伊斯顿 D.莱瑟姆

  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B )

  A.拉斯韦尔 B.托马斯·戴伊

  C. 戴维·伊斯顿 D.莱瑟姆

  二、多项选择题

  1.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 ABCD )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 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BC )

  A. 多源流分析模型 B.精英分析模型

  C. 集团分析模型 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 BCD

  )

  A. 拉斯韦尔 B.杜鲁门

  C. 本特利 D.莱瑟姆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二、 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政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 C )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A.法律 B.权力

  C.制度 D.经济

  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B )

  A.福利 B.个人福利

  C. 社会福利 D.集体福利

  4. 福利经济学之父是( B )

  A.杜鲁门 B.庇古

  C. 拉斯韦尔 D.德罗尔

  二、多项选择题

  1. 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 BC )

  A. 量化分析

  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

  D.伦理学分析

  2.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 ABCD )

  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3.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 CD )

  A. 社会政策的合理性 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

  C. 国民收入的大小 D.国民收入的分配

  4.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 AD )

  A. 集体性 B.个人性

  C. 合法性 D.规则性

  5.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

  A. 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

  B.政府职能

  C. 政府失灵

  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

  6.政府失灵的原因是( ABCD )

  A. 公共决策的失误 B.政府扩张或政府成长

  C. 官僚机构的低效率 D.寻租

  7、威廉姆森概括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包括(ABCD )

  A. 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

  B.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

  C. 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

  D.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行为假设被看做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

  8、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 )

  A. 交易费用理论

  B.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

  C. 企业理论

  D. 政府职能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A. 价值 B.价值观

  C. 政策价值观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BC )

  A. 描述性理论 B.规范性理论

  C. 批判性理论 D.事实性理论

  2.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 BC )

  A. 主观因素 B.事实因素

  C. 价值因素 D.客观因素

  3.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 ABCD )

  A. 义务论标准 B.目的论标准

  C. 本质论标准 D.品德论标准

  4.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 ABCD )

  A.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 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量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 A )

  A. 实证主义哲学 B.经济学

  C. 数学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 ABCD )

  A. 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C. 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告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政。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ALEXF.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控测、住宅、部门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6.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什么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37.政策协调: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解决利益冲突。从利益关系上看,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改变原有利益格局,调整好利益关系。当政策措施涉及到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时,维护自己在原有利益格局中的地位的人们会反对政策,而能获得新利益的人会拥护、支持政策。

  38.追踪决策: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它既包括对原有决策方案失

  误所作的调整、修政和跟踪决策,还包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因影响决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为保证方案目标最优的致性,所进行的各种调整、改良、优化等补充决断和对策措施。

  41.公共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尽管公共性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抽象的或哲学的概念,但它却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二、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 "谁受益 "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4.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答: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答: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力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6.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答: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

  体能力;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是: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P71

  答: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各自的职责:智囊系统负责提供多种可行性方案;信息系统负责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决断系统则在掌握科学信息的基础上,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监控系统负责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向决断系统提供反馈信息,以利于其追踪决策的调整决策。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答: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11.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有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结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须之路。(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10.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答: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13.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侯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17.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大众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18.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

  核心内容;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方案听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14.试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他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的影响。

  15.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6.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答:结合中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

  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识。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大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9.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效益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20.举例说明什么是“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21.简述史密斯模型?

  答: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最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2.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答: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24.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

  答: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心理因素。 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

  23.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答: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25.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

  答: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26.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外部动力;政府内部动动;技术手段的完备。

  27.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答:(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支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28.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答: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分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 29.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30.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答: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挑练出那些无论那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严格禁养;有条件的养狗;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悠扬下,究竟采取哪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从这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

  答: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学科与研究群体 的推动;政府

  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1.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答: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不矛盾。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法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的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32.有人认为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试简述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答: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储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定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的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33.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答:“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

  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方案有: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34.案例分析: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案”回答问题: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答:一大悬念:革命先哲孙中山从公共利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福,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大悬念: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三大悬念:思维的校正。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害公共利益。四大悬念: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五大悬念:渐进思维。六大悬念: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35.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系统的基本属性只要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36.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系统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有: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可行性。

  37.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答: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

  38.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答:政策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39.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

  答: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量化;系统评价。

  40.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41.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答: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整体系之中。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已在广泛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42.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3.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答:知识化与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

  44.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答:(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

  (2)公平优位观念。公共政策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时搜集、整理、编辑、存储与传输有关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得以运用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从而减少了信息搜集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传输的失真几率;公共政策主体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遵循科学程序进行决策成为可能。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

  (5)法制化观念。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依法决策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实施要以法律、法规及公共管理职能和法定的政策权限为依据,只有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才能确保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条件。

  (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公共政策主体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取得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最终都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创新。

  45.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答: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以中间为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区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46.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答: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4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8.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49.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50.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51.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答: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60.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特征?P222

  答:知识化与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

  52.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程序化决策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做法和理念受到了挑战。程序化的约束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它受到了来自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实挑战。

  (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由于公共政策存在事与愿违的潜在可能性,公共政策的相对封闭性就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目标多半是定性的,其中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走向;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则受到公共政策目标非量化特征的约束。这些特性使得以科学化、客观化为取向的传统方法论,在公共政策中的适用性受到某些限制。

  5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答: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理解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54.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答: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55.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答: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5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如何?

  答: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58.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P278

  答: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尽管公共性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抽象的或哲学的概念,但它却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与自我约束。(2)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3)对公众参与的推崇。(4)对开放观念的认同。

  5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P243

  答: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意义:“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61.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P223

  答:1)知识经济与发展型政策理念。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创新超前观念。2)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体制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网络化的公共政策体制;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参与型公共政策体制;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3)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这样以下几个程序:确认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拟定政策方案、优选政策方案、实施政策方案和评估政策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就必须使政策过程严格遵循这样几个政策程序。4)知识经济对公共决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

  62.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P231

  答:1)教育政策创新。发展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政策创新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2)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3)财政政策变革。增加对教育培训经费的开支、加大基础研究及R&D的投资和加强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植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也应当逐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4)优化税收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创业投资都实行税收优惠政策。5)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7)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3.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P212

  答:第一,从系统的环境、目标及其结构的角度来观察系统的状态;第二,要重视系统的信息。第三,要重视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第四,要了解系统的变化状况,即现在系统转变为未来系统的相互对应关系;第五,了解系统的研究层次关系;第六,对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既应满足该系统的所有目标,还应使该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功能。

  6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P141

  答: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5.我国公共政策评价面临的障碍?

  答:公共政策目标的不解定性;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行动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有关人员的抵抵制;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67.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答:提高对评价工作意义的认识;公共政策评价制度化;建立独立的评价组织;明确公共政策目标,精选评价对象;建立公共政策评价信息系统。

  68.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P107

  答: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又重优化;心理效应。

  69.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P120

  答: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66.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P153

  答:公共政策评价是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公共政策评价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在现实中某些公共政策部门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其动机亦是不甚妥当的。存在的主要缺陷有:(1)以研究取代服务;(2)以好恶取代科学;(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4)以形式取代实质;(5)人为制造信息障碍;(6)人才、经费的缺乏。公共政策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上述情况下被歪曲,其评价行动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自是令人生疑。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揭露公共政策的失误与缺失要比寻找公共政策的效果更为困难。

  70.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P113

  答:浴盆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71.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P116

  答:(1)政策实施研究的重点。(2)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分析。(3)对我国政策执行的归类分析。

  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答: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答:(1)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2)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3)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72.政策对象?政策环境?P121、124

  答:政策对象是直接的大范围内的政策利益得失者。不同的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同程序不

  会完全一样,但大致分为两类:接受政策者和不接受政策者。接受政策者又可分为完全接受和部分接受政策者两种。

  狭义的政策环境是指政策制定系统外的一切与之相关的因素,它们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研究政策环境的意义,首先在于这是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内外政策的客观依据。环境对政策系统的影响确实巨大,它不仅规定了政策的内容,而且也深深影响政策的执行和实现的程序。环境起着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重大作用。

  7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P92

  答: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74.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P100

  答:⑴悲观原则,或称小中取大原则,由伍尔德提出;⑵乐观原则,或称大中取大原则,由赫威兹提出;⑶最小遗憾原则,或称大中取小原则,由萨凡奇提出。

  75.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P72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序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答: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答: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P76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常常履行着某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的特定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

  和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1)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党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2)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3)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

  76、公共政策核心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P38 答:公共政策核心的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内容:⑴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⑵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⑶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⑷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⑸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80.试分析在确定决策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1)目标具体明确。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是公共决策的出发点。实现公平的前提是要解决好目标的需要与可能,否则目标就不能明确,也不合理。目标的先进合理性表现在既要高于现实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目标越具体,越便于理解和认识,从而也便于执行和检查。具体明确的决策目标对于公共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2)目标有效协调。公共决策目标的协调,是要强调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为实现目标的组合与协调,必须巩固多目标间的同向性,减少它们之间的异向性。

  (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的可操作性是决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前提。决策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来源于这样几方面的限制:①实现目标直接所需的各种资源状况。②目标实现的环境状况。③目标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和目标标值自身的弹性状况。

  (4)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公共决策的目标是一个系统,除了有总体目标外,还有多个子目标。在由总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组成的分层目标结构中,实现上一级目标的手段,往往是下一级的目标,或者说下一级目标是上一级目标的手段。

  77、利益分配的动态性?P4

  答: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⑴利益选择;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殖民地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⑵利益综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或简称为“利益综合”。利益是多元化的,因此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⑶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但政策实施后却可以保证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

  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分配利益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⑷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78.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

  (1)视政策对象——公共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82.在现阶段,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与自我约束。

  (2)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

  (3)对公众参与的推崇。

  (4)对开放观念的认同。

  79.论述为什么要提升政策主体能力?

  答:提升政策主体的能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影响着公共管理的进程。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政府能力的提升。公共政策的功能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大小、强弱则决定了公共政策功能的实现程度。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复杂化对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最迫切的现实需要。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不足方面: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共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81.试分析集体思维的优势和缺陷?

  答:政策制定是决策者通过思维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保证政策的合理、科学,就必须充分肯定集体思维的作用。运用集体思维才是保证政策目标准确、方案正确的重要途径。 集体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1)集体思维可能保证理论与知识的完整性。(2)集体思维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3)集体思维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集体思维缺陷:(1)认为集体思维一定正确,做出的决定必定无懈可击。(2)集体面对的决策前提是既定的,个人不必要对它进行重新考虑。(3)集体内的成员都是公正的,集体具有一贯的道德水准。(4)与本集体相对立的一方总是软弱的、无道理的。(5)每一个集体成员要对集体忠诚,不能有不同见解。(6)凡是出现偏离集体共识的见解,必须加以抵制。(7)每个成员都要保卫集体,反对不同意见。

  正因为集体思维也有其缺陷,我们同样不能迷信集体理性。因此,在政策制定中,既要充

  分发挥个人思维的积极性,提倡和发展政策论辩,鼓励不同见解和观点的交锋、竞争,又要在充分重视集体思维和集体理性的同时,科学地看待集体思维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2017公共政策概论考试相关文章:

1.2017高校邦形势与政策答案

2.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详解

3.2016浙江省高考加分政策

4.2017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5.2017高考报考人数最多的4大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