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作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共7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26 03:15:05

篇一: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篇二: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

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

训练重点 :状物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要求:从生活中选择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 “路”、“桥”、“蜜蜂”、“泥土”、“石子”、“蜡烛”等。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了事物的形象,又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及象征意义,寄寓自己的感情。

作文题目:自拟(提示:可有《××的风格》、《××赞》、《我爱××》、《××的精神》或直接用事物的名称、相关短语命题)

写作提示:

一、细致观察,凸现所状之物的特征,借我一双慧眼,留心多彩世界。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观察时,既要全面观察,又要突出重点凸现其特征。如:外表丑陋,深埋地下,为树木默默吸取养份,乃树根之特征; 不择地形土质,不畏风霜雨雪,无绚丽色彩,无高大身躯,默默地为自然释放氧气,无私地为人类护土固沙,乃小草之特征;生命短暂,能驱散黑暗,力量微薄,能增添温暖,乃蜡烛之特征;凌寒独自开,风雪中喷芳吐艳乃腊梅之特征。总之,只有扣住所状之物的特征,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二、选好观察的角度,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选好观察角度,先要确立好观察点,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观察的方法,或仰视,或俯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视,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上到下,或以时间变化或以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才能层次分明,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抓住事物特征,多方位描摹在细心观察,领会某物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视觉写它的形、神、色,可通过听觉写它的声,可通过嗅觉写它的气味,可通过味觉写它的味道,可通过触觉写触摸之感受,这样景物的特征才能更鲜明。当然在描摹其形、色、声、味的同时,应该着眼于不同视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可以从整体、局部、甚至细部去摹画事物,体现其层次性、

多样性。

四、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写景的生动性。

为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要善于选取精炼的动词和恰当的形容词来表达,尤其是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和联想想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紫藤萝瀑布》中的“辉煌的淡紫色”“那紫色沉淀下来”,“在和阳光....

互相挑逗”中加点的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紫藤萝花的形、色。比喻、拟人等..

修辞和想像手法的运用,更显现出花的特征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展开合理的联想,挖掘所状之物的精神由所状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之相近的精神品质,进而到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这才是状物抒情类的文章的要旨,即赋景物以灵魂。

由树根其貌不扬,深埋地下,可联想到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而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工人、农民、教师、军人。

由小草的平凡,可想到默默无闻的品质,进而想到农民、清洁工人、导演。

由小草奉送绿色,可想到到奉献精神,进而想到教师、军人、教练员。 由小草的不畏风霜雨雪,可想到坚强的品质,进而想到革命先烈,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人,

六、明确写作思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从全篇看,要以状物为主,运用寓有人格化的语言对所状之物进行形象描绘,要找出主要特征,可赞之处,这样才能自然过渡到所挖掘的精神和所要赞美的人,在行文中要注意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讨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篇三: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一松柏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源自 新高考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

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

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

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

状物作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

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

篇四: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红笺一叶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语文新高考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

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

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篇五: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鸽 子

我喜爱鸽子。鸽子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白白的小脑袋上嵌着红红的小嘴和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就是那么可爱。鸽子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替人类传递书信!在古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人们就用鸽子来传送信件;特别是前线战争的消息都是靠这小小的鸽子来传达的!它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飞到目的地,把书信成功的送达人们手上,即使在途中丧命,也毫无怨言!

“现在的邮递员不就是鸽子一样的人吗?!”我不禁这么想。这些邮递员从早到晚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路上,他们的背包里装着一大堆的书信,要挨家挨户地准确地送到老百姓手中。无论是在雷雨天,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还是在炎热的夏天,汗水流过他们的脸颊,邮递员们都是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这不就是鸽子的精神吗?

我敬佩鸽子的品质,更敬佩具有鸽子精神的邮递员们。是他们不顾路程的遥远和坎坷骑着自行车把信送到偏僻的村庄里;是他们在过新年的时候顾不上与家人团聚,顶着刺骨的寒风把祝福的书信送到千家万户。。。。。。我不禁要对邮递员说一声“辛苦啦!谢谢你们!”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

这默默无闻的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他们就像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

求多大的回报。而社会缺少了他们,又怎么可以继能续存在呢?没有了农民,人们就没有粮食蔬菜吃;没有了工人,就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老师,学生就学不到知识。

尊敬牛,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

我爱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

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的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蜡 烛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我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我们。

老师们是一枝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材。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篇六:优秀借物喻人作文

【1:借物喻人—蜡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2: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她)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嗅到的是尾气的异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粉笔呀,你的美是无私的,伟大的美,奉献自己,助于他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奉献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是对你的赞颂,你是多么的伟大,我赞颂你,粉笔。

【3:蜡烛】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我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我们。

老师们是一枝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材。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篇七: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

梅花

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她)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

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嗅到的是尾气的异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蜡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

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

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鸽子

我喜爱鸽子。鸽子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白白的小脑袋上嵌着红红的小嘴和

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就是那么可爱。鸽子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 就是替人类传递书信!在古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人们就用鸽子来传送信件;特别是前线战争的消息都是靠这小小的鸽子来传达的!它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飞到目的地,把书信成功的送达人们手上,即使在途中丧命,也毫无怨言!

现在的邮递员不就是鸽子一样的人吗?!”我不禁这么想。这些邮递员从早到晚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路上,他们的背包里装着一大堆的书信,要挨家挨户地准确地送到老百姓手中。无论是在雷雨天,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还是在炎热的夏天,汗水流过他们的脸颊,邮递员们都是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这不就是鸽子的精神吗?!

我敬佩鸽子的品质,更敬佩具有鸽子精神的邮递员们。是他们不顾路程的遥远和坎坷骑着自行车把信送到偏僻的村庄里;是他们在过新年的时候顾不上与家人团聚,顶着刺骨的寒风把祝福的书信送到千家万户。我不禁要对邮递员说一声“辛苦啦!谢谢你们!” 我喜爱

鸽子,

更爱像鸽子那样尽职尽责的邮递员们。让我们爱护鸽子,尊敬“鸽子”。感谢他们让我们知道了朋友的情况家人的安危!在我眼里鸽子的羽毛永远是雪白的,邮递员的衣服永远是碧绿的!

我爱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地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