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少年续写幸福结局(共6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58:16

篇一:《拾荒少年》浅析

永不止弃的寻爱——《拾荒少年》浅析

两个捡破烂的人,一老一小,他们的衣服和鞋都是破的,同样不加遮掩,手中时常拿着一个让普通人感到厌恶的脏脏的编织袋,袋子仿佛一个百宝箱——钱包、瓶子、酒、故事会······即使年龄差距很大,但他们同样孤独,同样缺少爱,于是他们追寻着爱,永不止息的寻找,而爱对于他们就像远在天边的月亮······

短片从“捡破烂”这个职业入手,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一般人认同,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信念。城市中他们显得很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他们心中也有一个目标,虽然这个目标不是很伟大,不是那种让人一听就怀着敬畏之情的目标,但他们寻找的过程依然艰难。这个目标就是爱,寻找遗失很久的爱。其实在片尾,观众会恍然大悟——他们拾取的不是荒芜,而是亲情。寻爱的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们不曾放弃。

影片讲述了一个拾荒老汉马越进跟踪小偷,在小偷把钱拿走后,拾取钱包以“勒索”丢失钱包人,一次,当马越进拿到钱包,哼唱着去厕所的时候,一个拾荒少年从编织袋中拿到了钱包,可惜被马越进逮到。之后由于钱包中的一张照片,一场老汉与少年的寻根之旅展开了······这一老一小由刚开始的对立,慢慢改变着,到最后他们牵手走在一堆荒凉的由废砖瓦铺成的路上时,他们像是一个人,还继续着不断寻爱······

导演由拾荒老汉马越进入手,通过“捡破烂”这个职业的一个秘密——在小偷丢弃钱包后,用钱包勒索被偷人入手,让观众有了一些新鲜感,接触到这个平常不为人熟知的职业的信息,当然,不是没个拾荒人都有这个挣外快的手法,导演在这里运用了一个“伪民俗”,引人入胜。接着,拾荒少年出场,首先是少年和马越进的一场追逐戏,可以感觉到少年的活力和马越进的衰老,追逐到一个死胡同后,在马越进的威逼下,少年屈服了。少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哑巴,在马越进的话中,导演把少年和老头安排成了同乡,这时可以感觉到老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相反他还有些憨厚。但这个由观众给演员戴上的帽子很快就被打破了,带着少年回家后,马越进就很快联系了丢钱包的人,想要再挣一笔。但正当观众认为老头唯利是图时,老头的形象再次得到改变——老头被小偷打后,回家路上冲少年做出“快跑”的嘴型。导演这一建立形象又推倒,推倒之后又一次建立,让观众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物更加鲜明。经过一次“逃亡”,少年突然开始说话,开始和马越进交流,这说明少年开始接受马越进,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来信任和感情。紧接着马越进开始让少年给女儿写信,开始一起用捡回来的电视机看那部让老头口口唱的《少林寺》,一起吃饭,马越进特意在菜汤中煮了虾夹给少年吃。这和“逃亡”前是产生强烈对比的,之前少年在吃饭前一直在看《故事会》老头却教唆少年看《美女杂志》,之后两人交换了书,这说明两人开始彼此接受,开始站在别人的位置思考,甚至可以说,这两个人在融合,在最后成为一个人。

导演塑造人物的手法总是塑造后打破再塑造,拾荒少年在和马越进初次相识时是个哑巴,让观众在心中树立了观点,而后又突然打破,“你才不要脸!”一句话把少年和马越进联系起来,之前他们因为没有语言交流而显得很隔阂,直到这个隔阂被打破,两人才看到真正的彼此。影片开始,拾荒少年一直在躲藏,躲避马越进的眼睛,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胆小的孩子,让观众对他还有些担心和期待。可之后马越进把少年逼到死胡同后,少年的一脸倔强和坚毅,让观众有些惊喜之余更有些神秘,这种人物性格的不完全展现,也推动了影片。在介绍人物关系时,导演借用了三轮车这个事物,第一次少年被迫被马越进带回家,他们背对着,第二次他们的关系缓和,在少年开始接受马越进后,少年和马越进同向坐着,第三次,他们共同赚钱回安徽时,少年在三轮车上抱住了马越进。这样的安排,不仅让观众有一些期待,又完全的揭示了这两个人的关系变化。

电影的镜头语言也有许多出彩的地方,在马越进拿到钱包准备去厕所时,导演运用了背

部角度拍摄,使主人公不和人交流,身后不被察觉的神秘感。在马越进从厕所出来看到少年并开始追逐时,一首轻快的音乐响起,“人生海海 甘需要拢了解······”一首民歌,歌词说了人生不能要求太多,欢喜就好。这也昭示了电影中主人公的一些情感,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们活的很快乐,能寻找自己的亲情,寻找自己的爱。在马越进和陈先生联系“赎回孩子”,马越进走在桥下和他汇合,镜头前景是马越进一脸的微笑,后景模糊的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把不锈钢车锁,这让观众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而在老头和少年一起回到安徽老家,打开那个积满邮件的邮箱打开那封由少年写的信,一首节奏很慢带着淡淡忧伤的歌曲开始,这首歌曲在老头和少年牵手走在废墟上时节奏变快,有些快乐的感觉,虽然大景别中是废墟,但这两个人就是希望,他们的寻找就是寻找希望的过程,寻找爱的过程,观众会相信他们终会成功。

这部短片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平凡的人寻爱的过程很艰难,他们渴望着成功,他们也一定会成功!

篇二:影评《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影片分析

影像分析

——“平淡而不平凡”

1.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短片剧作。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厦门火车站一

大一小两位拾荒者在无意中因照片相识到相知,再到一起共同寻找小拾荒者生母的故事。与时下流行的一些类似题材和类型的影片有所不同,此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然说到影像风格,此片又不同于以往现实题材惯用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等手段来表述。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场与场的转换都伴随着很强的节奏感,进而此片的观赏性和故事性也大大的增强了。

人物关系的渐变

影片镜头的运用及构图的处理也很谨慎,当中还潜移默化的交代了人物关系的转变,如,当小拾荒者告知这照片是他妈时,大拾荒者俯下身来与小拾荒者进行了视角平等的对话,这说明了大拾荒者已经开始想要去亲近小拾荒者并且去了解小拾荒者的内心。接着小拾荒者爬上平顶夺过照片,两人的实际距离在镜头的运用上也交代两人人物关系的排斥与对立,然最后一个夜里三轮车的平视全景,又说明了小拾荒者已经开始去接纳大拾荒者的意图,这是两人第一次初步达到了人物关系上的融洽。然经过大拾荒者背着小拾荒者第一次带照片去“认亲”之后,两人达成的初步融洽关系又被打破,此时的镜头机位,又成了一个仰视和一个俯视的视角关系。但当大拾荒者站起来的那一刻,此时的视角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线上,两人的关系又达到了第二次的融洽。再经过一晚上的磨合,两人的关系才最终被确立为——相依为命。

“小细节概括大环境”

影片还通过了利用镜头扑捉细节的处理与交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绪氛围的渲染。如,影片开头一个特写镜头小偷手上的纹身,就为后文大拾荒者接电话第一次“认亲”埋下了伏笔,同样的一个特写镜头,但对面接电话的人物方位为后侧,此时的纹身又再次出现,预示着此次的“认亲”是具备危险性的。又如,在交代元旦的时刻,导演巧妙的运用了一个夜里的全景,一个小男孩拿着点燃的烟花从画面的右边跑

向左边,虽然镜头里面没有大面积浓烈的烟花鞭炮声,但元旦的味道已油然而生。还有导演更通过了一个电视机里面春节放烟花新闻的报道,更是将元旦的气氛完全给烘托出来了。再如,火车上的那场戏,一个从窗外拉到两个人小全景的镜头。一个镜头就交代了一场戏。同时又避免了火车上其他因素的干扰,简单又突出。以此可见导演之用心良苦。

“和而不同”从叙事到表意的融合

说到此片的光线处理,当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自然环境下的光效。但夜景的处理不难看出有人工光源的痕迹,如大拾荒者骑着三轮车带小拾荒者回家的那个镜头。火车轨道的尽头处有一盏大的蓝色泛光灯的照明。进而来避免画面尽头的“死黑” 以此来凸显出空间的层次感,平衡画面的作用。然而此片白天自然环境光线的处理远远不止于起到简单照明的叙事作用。还起到了造型表意的效果。按理应该分两段来说,前一段为两人一起坐火车到达大拾荒者家之前为一段,第二段为两人达到之后。先说第一段,这里的自然光线就是太阳光,当然也就是直射光,直射光最直白的作用就是强化空间感和立体感。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大拾荒者与小拾荒者追逐打闹到达成第一次共识,太阳光传递的情绪明显是躁动与不安。又到大拾荒者去“认亲”的那场戏,太阳光传递的情绪又不同,又成了危险与恐惧的代名词。直到两人关系最终被确立的时候,太阳光才回到了它本来的情绪属性上,那就是温馨与美好。说到第二段,自然光线明显成为阴天了,也就是散射光了。这也是此片唯一在阴天拍摄的戏,此时两人的命运已经紧紧的拴在了一起,此时自然光线传达的情绪自然是阴郁和低沉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面大拾荒者第二次为小拾荒者“认亲”的不顺埋下了伏笔。

“手持摄影——现实的选择”

对现实题材的影片来说,手持摄影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就手持摄影本身而言,它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它的体现通常能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能为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大大的缩短,给观众带来的亲和力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手持摄影在影像的造型上,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针对此片而言,就是使用的手持摄影,不仅体现了手持本身的含义外,创作者还刻意为其蒙上了一层情绪的面纱,如影片,在小偷偷钱包不经意掉了照片,然后一个手持的照片特写镜头,接着小拾荒者的脚入画,一个上摇,在接着一张照片的大特写。以此两个镜头,不仅为叙事铺下了张力,更是一种躁动与不安的情绪表达,这种情绪不仅体现在与小拾荒者内心的呼应上,而且也带给了观众一种情感体验。此时的观众与影片的小主人公,在情感的宣泄上达到了共

鸣。手持摄影在追逐与奔跑的镜头中更能体现其价值。如在大小拾荒者追逐的戏份里,手持摄影的魅力,更是显而易见。那种真切,那种自然,那种情绪上的共鸣,堪称完美。当然手持摄影的特色在运用上是变化多端的。如,当大拾荒者通过电话后,第一次的“认亲”,大拾荒者背对镜头与“陈先生助理”交谈的一个中景,此时移动的手持摄影,更是一种危险的迫近,它的艺术特色在于不仅很好的交代了叙事,而且还牵引着观众内心的情绪。手持摄影还有着对剧中人物主观视线和环境的交代。如,小偷在带着大拾荒者进房间的那个主观视线的空镜头,在对环境做了初步的交代外,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大拾荒者此时急切的内心活动。总而言之,手持摄影在此片的运用上是可圈可点的。

结语

综上所述,影片《拾荒少年》,在影像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平淡而朴实。来源于生活更还原于生活的创作特点。客观看来,本片的创作者虽然有意识地在影片中营造矛盾的冲突来打造影像的层次感,但在具体的运用上却显得简单和生硬,如,影片中大小拾荒者的矛盾冲突就不够张力。另一方面,部分场景中的镜头使用略显刻板和呆滞,如,在表现两人情感关系时,没有更多的去依赖剧情和表演,而是过多的去依赖正反打机位和人物的中近景切换来交代人物情感关系的转变。这自然在情感上很难真正的去打动观众。此外,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与之前的镜头在表述有着明显的反差,这破坏了影片在整体影像风格上的统一与格调,这对于电影感的营造也是一种伤害。就单个镜头来看,虽然一个摇臂的上升镜头很好的交代了人物命运的走向,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很恰当。但针对整部影片而言,在整体镜头语言的营造上却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影像整体风格的破坏。

电影影像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在诠释现实生活的同时,更是在为生活本身抹上了一层亦真亦幻的面纱。

篇三:《拾荒少年》的影评

《拾荒少年》的影评

这是一部微电影,时长30分钟,讲的是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演员不是明星大腕,导演、摄像是一帮青年学生。它是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好的影视作品并不非要多炫酷的画面,多豪华的演员阵容。主线明朗,表演真实,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还能引发思考,这是所谓“好”的先决条件,而商业化充斥荧屏的当下,这类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关于这部微电影的影评大概有无数人做过了,但不妨碍再写这一篇,经典总是被人反复提起的。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一张褶皱的旧报纸后边,一双狡黠的眼睛,这是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老拾荒者。影片伊始的这个镜头只有几秒钟,但已十分鲜明的勾勒出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形象,卑微弱小,俗气得带些狡猾。除了画面与演技的刻画,音乐也起到了不小的烘托作用,这种节奏简单的音调十分具有市井的气息,正好与人物特质相吻合。影片之后总的背景音乐使用得并不少,大多都是这种节奏的,当然是合适的,但在短短30里还是显得频繁,在我看来有些场景的背景音乐效果不强,删去也无妨。背景里的自然音效与人物对白在这部短片里应该是最主要的声音。

老拾荒者发现少年拿了他的东西后,与少年在巷子里展开追逐,这时候响起的是一首闽南语的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烂俗,却是最合适的,这种小城市街边商铺门口音响里的音乐才是底层人物的bgm。配合着二人追逐着经过一帮以戏曲自娱的人们的场景,闽南语歌曲换成了戏曲咿咿呀呀的戏曲,随着二人的介入而停止,造成一种喜剧效果。但这两段声音的转换地有些突兀,两种声音的对比造成的喜剧效果也不强,可以将戏曲的声音适度地减弱淡化,或者再增加一种声音来形成反差。

影片名为《拾荒少年》,围绕少年以旧照片寻母的故事展开,但个人认为片中形象刻画最为鲜明生动的是老拾荒者。这与他的方言口音与粗口有关。不知道演员是否本来就是阜阳本地人,也不清楚标准的阜阳话是怎样的,片中的口音有一股河南话的味道,阜阳与河南不远,想来是不差的。这个小人物从阜阳到厦门来拾荒,年岁大了,乡音难改,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些身处大城市的边缘人,有什么必要去学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老拾荒者的口头禅是“不要脸”,这粗口并没有引起观众的不适,反而使人物显得可爱,增添了影片的可观赏性。粗口对于人们来说往往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并非是故意的恶毒诅咒。粗口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是排忧减压的良品,生活处处欺我,骂句三字经明天还要继续生活。荧幕上对于粗口也并非是十分地忌讳,中外皆是如此,大概都明白粗口大多时候是语气词,而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粗口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生活,粗口与绝对的文明冲突,与艺术并非水火不容。方言与粗口十分深刻的体现的老拾荒者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真实。 拾荒少年刚开始是以一个聋哑的形象出现的,被人从安庆拐至厦门。人贩子不卖残疾儿童,于是他“装聋作哑”,感慨少年机智之余又觉得无限心酸。老拾荒者又骂他“不要脸”,他转头哭着回道:“你才不要脸呢!”这两人第一次的语言交流是互骂“不要脸”,想来有些有趣,却也是少年卸下伪装,二人真正互相接受彼此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小男孩并不带有安庆的口音,细想这是符合逻辑的,小孩子的语言习得能力强,对于乡音也没有情感上的执着。

影片的画面多采用自然光线,夜晚的出租屋内可能有人工补光,并不明显。朴实无华的光线给人以真实感,也与影片的并不轻松的主题相符合。影片中还多处运用镜头语言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不少镜头都是有寓意的,第一次老拾荒者用电动三轮车载少年回家,二人背向而坐,可看出二人之间的隔阂,第二次少年趴在老拾荒者身后,表明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隔阂已经消失了;出租屋内原本有一个老拾荒者捡来的电视机,只能播放《少林寺》这部老电影,反复看,后被小偷团伙搬走。年关将至,两人在吃了顿好的,有肉,出租屋里有一台

能正常播放的电视机,大概是老拾荒者新买来的。他一个人住了那么久,一部旧电视,一部旧电影反复看了无数遍,少年进入他的生活后,他却舍得买了部新的,关爱之情已不言而喻了。

老拾荒者带少年回安徽,到了才发现房子早已破败,给女儿的信与钱都躺在邮箱里未拆,家人早已离开了。少年的寻母之旅也只是梦一场,照片是死去的好心老爷爷的善意的谎言。老拾荒者的梦想破灭了,不忍少年再受现实的打击,没有告诉他实情。影片的最后,镜头上升,老拾荒者带着少年走在瓦砾堆上,背影逐渐远去。世界那么大,道路那么难,他们那么渺小。

篇四:《拾荒少年》摄影总结

第一次拍摄学校的联合作业,心情是既兴奋又忐忑的。感谢全组人的密切配合和共同的付出与努力才带来了片子的成功。

浪漫的现实主义

《拾荒少年》的剧本我很早就看过。这部片子的剧本是写实的,但骨子里又带着一些温暖和一些小情调。和导演最初的沟通中达成的共识就是想让这部片子的写实主义中带着浪漫的气质。有点像《中央车站》,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点小幽默,但情节中又透着现实的残酷。从最终成片的效果看,虽然一些情节因为时长的原因被大量删减,这种混合的基调还是很好的被体现出来了。

运动风格

全片采用的手持摄影风格是导演对于影片的最初设想,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点,但这种手持又不同于如《巴别塔》之类的流畅运动,更多的是一种固定中的呼吸感,以及起到给追逐段落提升节奏的作用。其实就剧本来看手持也是一个必要的元素,给片子增加一些记录感,现实感,同时让片子动起来。而少数几个抒情作用的轨道和升降运动镜头在这种记录感中增加了一些不同的节奏

拾荒少年续写幸福结局

,整体看下来也是恰到好处的。不过十几天下来扛着几十斤重的机器也着实辛苦,好在呈现的效果令人满意。

光线

全片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戏是外景,这其实给摄影造成了一些困难,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拍出漂亮的外景,摄影组与灯光组都花了很大心思。我们制作了各种表面的反光设备,尽量反射和遮挡自然光来完成拍摄,而且在马跃进的小家中拍摄日景时,也是主要利用了屋顶洒落的阳光。而通过这次大量的外景拍摄,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达到更好的日外景效果,多利用逆光拍摄任务对话,可以使得画面更容易衔接等等。但还是有些场景如在铁道桥下,人物和背景的反差过大,补光很困难,出来的效果不够自然,而且一场戏拍了一天,光线上也不够衔接,以后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拍摄时间。在一些内景的处理上,在小屋的夜内景中,光线尽量保持了一种现实中带着浪漫的感觉,尽管是一个拾荒者的家,也不显得那么脏乱破旧。

拍摄一个片子总有一些遗憾,《拾荒少年》的设计镜头量是非常大的,时常需要运用景别与角度的切换来带起节奏。这就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加。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了完成拍摄进度而放弃一些比较好的景。而对于一些场面上的控制也稍有欠缺。有一些镜头稍显失控,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加强的地方。总之,感谢学校和青影厂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在拍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篇五:2017届六艺文常基础知识测试

2017届六艺文常基础知识测试(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

1.典型

2.古典主义

3.浪漫主义

4.交叉蒙太奇

5.长镜头

6.隐喻蒙太奇

二.填空(每空1分)

1.“二为”方针指的是

2.灵感的三个特点是

3.景别的五个分类是

看影片《拾荒少年》,回答以下问题。(每题20分)

1.根据你的理解,为短片取一个更合适的片名,并写出50字以内的故事提要。

2.写出短片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并进行分析。

3.请为影片续写一个100字结尾。

篇六:大学生微电影营销

大学生原创微电影营销实践方案

《拾荒少年》

姓名: 班级:13级文管

学号:13516121

前 言

在搜索引擎百度中分别输入“微电影”和“大学生微电影”得出词条数如下:微电影 100,000,000 大学生微电影 32,000,000.从结果看来,大学生微电影不仅占据了微电影词条数中近三分之一的份额,而且还有着产出量高,原创性高等特点。

究其原因,“微电影”毕竟是一件新兴的事物,影视界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成本却依然高昂,所以商业微电影产量还比较低:另方面省下一大笔资金,而且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进行实验、没有较大的审核机构等,都孕育了大学生微电影的热潮。

近年来,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的规格越来越高,国际性比赛层出不穷;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不少影视业界人员都已经把这类型比赛看成挑选行业星秀的擂台。从北京大学电影节上走出来的电影新星宁浩,已经晋升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亿元级导演,在上年度不少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奖项的《玛丽的自然卷世界》,也在戛纳电影节上揽得小奖,这些因素也在神化大学生微电影的同时,激励着更多的电影创作者勇往直前。

目 录

一、《拾荒少年》简介

基本信息

...........................................1 电影剧情

.........................................1-2 主演档案

.........................................2-3

二、《拾荒少年》剧组

《拾荒少年》剧组成立

.........................................4-5 《拾荒少年》演员表

...........................................6

《拾荒少年》剧组前期工作推进表

...........................................7

《拾荒少年》剧组道具表

...........................................8

三、 电影宣传与推广

微电影特点

........................................ 8-9

市场分析

........................................ 9-11 推广目标

...........................................11 推广策略

........................................11-15

四、建议与意见

微电影整合营销案例

............................................15视屏网站推荐

............................................16

五、附件

《拾荒少年》剧组行程

《拾荒少年》剧组通告单

一、《拾荒少年》故事梗概

基本信息

《拾荒少年》是青年导演张思庆执导的短片作品,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拾荒少年》以“回家寻根”为主题,讲述一大一小两个拾荒者因一张旧照片结缘,之后共同寻找小拾荒者生母的故事。

中文名:拾荒少年 编剧:张思庆

出品时间:2012 类型:短片、微电影

出品公司:青年电影制片厂主演:鲍振江,叶昭,周敦明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集数:1

拍摄地点:厦门 每集长度:30分钟

导演:张思庆首播时间:2012

上映时间:2012-06-14 主要奖项: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在线播放平台:PPTV 华数TV 爱奇艺 爆米花 土豆 乐视

电影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