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歌(共6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50:50

篇一:2015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

2. “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

4.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对】 5.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6.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 7.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

8.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

9.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对】

10.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对】

11.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

12.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

13.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

14.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对】

15.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 16. 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

17. “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 18.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诗经】

19.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对】

20. 《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错】21. 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

22.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

24.

25.

26.

27.

28.

29.

30. 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对】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错】 《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屈原】 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知秋翁】 对石声汉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一年】 小词都是写的怨妇和思妇。【对】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离”是指预见、遭遇。【对】 31. 《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18.0】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 《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错】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对】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 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5.0】 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韦庄】 《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词。【对】 南唐词的风格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相同。【错】 4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出自【礼记】 42.

43.

44.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冯正中】 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李景】 冯正中曾官至宰相【对】

46.

47.

48.

49.

50. 《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冯正中】 中国诗词中“一晌”的意思是指【长久,短暂,A和C】 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官能的感觉。【错】 每一个牌调的平仄声调是不一样的【对】 51. 《摊破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上片是【四句三平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列文人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曹丕】 关于词牌名“浣溪沙”,说法错误的是【只有仄声调】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妇女注定了是思妇的命运。【对】 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呼应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的【春花】 评价李后主之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大家是【王国维】 苏轼的号是【苏东坡】 《虞美人》整首词前六句两两对比,永恒与无常的对比。【对】 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有心而为之【错】 61. 被界定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是【人间词话】 62.

63.

64.

65.

66. 《向晚二首》写于()年。【1978】 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江苏人】 《向晚二首》中“向晚幽林独自寻”中用“寻”字而不用“行”字是为了押韵。【错】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诗出自《隋宫》。【对】 王国维的文学评论受哲学家()的影响。【叔本华,康德】

68.

69.

70. 在王国维18岁时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静庵文集》中大部分是考证的【对】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对】 71. “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出自()之评论。【李笠翁】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是【戏曲小说】 王国维认为“写境”是()派【写实】 王国维认为词有了境界,词的格调自然会提高。【对】 文学作品中所造的意境,一定要合乎自然。【对】 最早的词学来源于【宋人笔记】 关于黄山谷的介绍,不正确的是【与苏澈并称“苏黄”】 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包括【身意】 诗词中的境界是依靠外在景物来表现的。【错】 《词选序》的作者是【张惠言】

81. 清代王鹏运所带领的词派是【临桂词派】 82.

83.

84.

85.

86.

87.

8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 小词的妙处是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对】 《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峨眉兮”中“峨眉”指【才德美好的贤士】 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有【典论.论文】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当时的词中有一定境界。【对】 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错】

9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年。【1908~1910】 91. 关于燕乐,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宋代以来的一种新兴音乐】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王国维认为词可以表达出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念。【对】 《花间集》问世于西元九百四十年。【对】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出自【人间词话】 关于秦观,说法不正确的是【别号太虚居士】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魏泰】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对】 诗与词的区别是:词之言长,诗之境阔。【对】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应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天净沙】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杨贵妃】 欧阳修的《蝶恋花》被收录在《花间集》中【错】 词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对】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文赋】 “生而愿为之有家,良人者,所以望以终身者也”指的是【女子】 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不包括【立志】 “为政必先放郑声”中“放”指放逐【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之口。【对】 王国维说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错】 王国维认为最早将词诗化的文人是【李煜】

篇二:尔雅超星《中华诗词之美》考试答案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20)

姓名:XXX班级:XX班级成绩: 96.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包括()。1.0 分

A、

色声

B、

香味

C、

触法

D、

身意

我的答案:D

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的写作手法。1.0 分

A、

举隅

B、

转喻

C、

明喻

D、

暗喻

我的答案:D

3“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1.0 分

A、

温庭筠

B、

冯正中

C、

韦庄

D、

李煜

我的答案:B

4“衣锦尚褧”出自古书()。1.0 分

A、

《诗经》

B、

《论语》

C、

《花间集》

D、

《礼记》

我的答案:D

5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1.0 分

A、

1

B、

3

C、

5

D、

8

我的答案:C

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时期的作品。1.0 分

A、

南唐

B、

五代

C、

清代

D、

北宋

我的答案:D

7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的是()。1.0 分

A、

王国维

B、

王水照

C、

张惠言

D、

曹丕

我的答案:C

8“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是()请教孔子提出的。1.0 分

A、

子路

B、

子由

C、

子贡

D、

子夏

我的答案:C

9《木兰花慢》作于()。1.0 分

A、

1943年

B、

1956年

C、

1978年

D、

1983年

我的答案:D

10“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出自()的作品。1.0 分

A、

李清照

B、

曹丕

C、

苏轼

D、

欧阳修

我的答案:C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1.0 分

A、

诗之比兴

B、

乐府之音

C、

变风之义

D、

骚人之歌

我的答案:B

1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王国维的观点是()。1.0 分

A、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B、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D、

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我的答案:D

13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1.0 分

篇三: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最早的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论和行动。孔子的思想学说零星地体现在其言论之中。

孔子主张 “君子不器”,也就是主张通才。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文化通才,其思想学说涉及了政治、伦理、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或文学艺术)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艺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艺理论的许多和命题领域。

以下,是我们综合我们所翻阅的所有与孔子的文艺思想有关的资料,从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继承与发展、评价以及对现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一、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孔子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诗与乐的时代。他的“博于诗书” 、“察于礼乐” , 不

仅与时代有关, 还由于他对诗、乐有一种过于他人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春秋末季, 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 而倡言“ 克己复礼”坚决维护周代礼乐制度的孔子, 为“ 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 ,(匡亚明《孔子评传》)中 就明确地把诗、乐与礼紧紧联夸一起,执着地要求诗、乐为礼来服务。《论语·泰伯篇》载: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对这段语录, 在《礼记仲尼燕居》 中, 曾假托孔子的话阐发说:“不能诗, 于礼缪; 不能乐, 于礼素。”在孔子看来, 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礼是中心环节, 是立足点。修身要先学诗, 因为诗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动人心, 振奋精神,感发志意, 起到教育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篇》 ); 而最后完成道德修养还要学习乐, 通过音乐来冶性生情。由此可知, 孔子是把诗、乐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 是把礼治思想贯穿于文艺思想之中的, 诗乐都要以礼为归, 为礼来服务, 这既是他的文艺观与众不同的特点, 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精髓了。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格外地重视文艺了。’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等书都有记载,《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当时人们为了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同样的,也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礼,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反之,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并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 中和之美”。“中”是合理、合适、合宜;“和”

就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要素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许“过”, 也不要“ 不及”, 而是要和谐适度, 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文艺如何体现“中和之美”呢? 孔子提出了两点主张:其一是“温柔敦厚”的诗教。“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礼记·经解》) 孔子认为, 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温和宽厚, 那是文艺教化的结果; 反过来, 如果民风温柔敦厚, 其诗该温文尔雅。所谓温柔敦厚,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也就是要求诗人性情柔顺、和颜悦色, 对统治者的暴政恶德, 强调“ 止乎礼义”和“ 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 , 只允许“ 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 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 必须合乎中正平和之“度”。因为只有合“度”才美, 才能达到“中和之美”的境界。这种诗教,其实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艺审美观上的反映。其二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价。《关睢》是一首爱情诗, 当“ 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 感情悲哀, 但不过度, 仅是“ 寝寐思服”、“ 辗转反侧”而已, 无害于“ 中和”, 这就是“哀而不伤”。当他求得“淑女”, 准备迎取时, 情感欢乐, 仅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 亦无害于“中和”, 这就是“乐而不淫”。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睢》为“ 怡”, 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 能反纳于礼。故其声则节, 其文则礼, 得中和之美, 合中庸之道, 是谓“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总之, 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 要哀乐适度, 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 达到情和理的“中和”, 正如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引) 。中国的传统文艺, 正是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文艺审美理想的影响, 看重人生现实和道德情感, 重视内容的平稳和谐, 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学风格。正是由于我国古代艺术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的影响, 总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 才使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先历尽悲欢之后, 用大团圆结尾, 以求感情上的慰籍与平和。

总之,从文学作品来说,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

孔子之前, 人们对文艺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比如, 在孔子还未有“ 志于学” 的韶令时候, 己有“诗以言志” 之说(《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

子对叔问说的话)等等, 但讲得都比较零碎和简略。而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 便是孔子。他的著名诗论“ 兴观群、怨” 说, 就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篇》

这段话, 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 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

所谓“ 兴” , 朱熹释为“ 感发志意” 。(《四书集注》)这“ 感发” 二字, 可以说是说出了“ 兴” 字的精髓。诗,主要地不是诉诸理智, 而是诉诸感情, 通过诗的感染作用, 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汉人《毛诗序》说的:“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 就是孔子诗“ 可以兴” 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了。

所谓“ 观” , 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 考见得失” 。由于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者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抒发感情, 或“ 论功颂德” , 或“ 刺过讥失” , 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态度, 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 通过诗歌“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 自考也” 。(《 汉书·艺文志》)孔子的诗“ 可以观” ,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诗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说明孔子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已有把握。从西汉的一些著作中关于孔子观诗的记载, 亦可资证这一点。《盐铁论· 机务》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 《说苑· 贵德》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毛诗· 木瓜传》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木瓜》见苞直之礼行。”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

所谓“ 群” , 孔安国注“ 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 和而不流” 。是说通过切磋诗歌, 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 达到和同, 促进团结, 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从《国语》、《左传》记录的许多事例来看, 当时列国诸侯贵族、卿士大夫在交际酬对和谈判时, 赋诗言志, 已成为一种风气, 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的那样:“ 古者诸侯卿大夫, 交接邻国, 以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 必称诗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的诗“ 可以群” , 正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

说明, 而且, 孔子是相当地重视这种实用作用的。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 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 恺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诫他的弟子和儿子说:“ 不学诗, 无以言”(《季民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而立也与” (《阳货篇》);“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篇》)。在孔子看来, 通过学诗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增知识、长才干, 无论对个人修养, 对安邦治国, 对交际应酬, 都有很大作用。

所谓“ 怨” , 孔安国注为“ 怨刺上政” 。就是说, 诗有“款谏” 或批评政治的作用。从《诗经》来看, 其中有不少是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 开启了诗歌创作“ 为时” 、“ 为事” 、“ 为人生” 的先河, 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孔子对三百篇这一创作经验予以总结, 对这一进步传统予以概括, 从理论上肯定文艺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 这是他的卓见, 也是他的开明之处。

综上所述,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之前, 还不曾有人把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表述得这样全面过;他之后, 曾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可欲而加以反对的道家思想, 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奢侈而加以反对的墨家思想, 也出现过把文艺当作有害农战而加以反对的法家思想。相比较, 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这说明, 他对文艺的本质和特征, 对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有了相当的认识。自然, 孔子在这里主要谈学诗、诵诗, 而不是谈诗歌创作, 但学诗、诵诗和诗歌创作并不是能够割断的。正因为如此, 他的诗论才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 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 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文艺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以为学诗可以“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这就在实际上把诗当作了为政治服务的一种特殊教材, 过分地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功能, 是他诗论的特点, 也是他诗论的局限, 其保守和消极的成分是不容忽视的。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说

《论语.雍也》 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人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篇四:2015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 最全

1.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颂】

2. “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

4.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对】

5.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6.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

7.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Book of Documents】

8.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

9.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对】

10.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对】

11.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

12.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

13.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

14.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对】

15.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

16. 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

17. “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

18.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诗经】

19.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对】

20. 《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错】

21. 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

22.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

23. 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中,“三纲”不包括【兄为弟纲】

24. 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对】

25.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错】

26. 《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屈原】

27. 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知秋翁】

28. 对石声汉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一年】

29. 小词都是写的怨妇和思妇。【对】

30. 《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离”是指预见、遭遇。【对】

31. 《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18.0】

32. 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 33.

南唐词的代表词人有一冯二李,其中不包括【李昪】

34. 《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错】

35.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对】

36.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

37. 韦庄共写了()首《菩萨蛮》。【5.0】

38. 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韦庄】

39. 《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词。【对】

40. 南唐词的风格与《花间集》中词的风格相同。【错】

4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句话出自【礼记】

42.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作品的评价。【冯正中】

43. 南唐作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中主是指【李景】

44. 冯正中曾官至宰相【对】

45.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李璟所作。【错】

46. 《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

47.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是()的词句【冯正中】

48. 中国诗词中“一晌”的意思是指【长久,短暂,A和C】

49. 冯正中的词表现的是官能的感觉。【错】

50. 每一个牌调的平仄声调是不一样的【对】

51. 《摊破浣溪沙》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上片是【四句三平韵】

52. 下列文人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曹丕】

53. 关于词牌名“浣溪沙”,说法错误的是【只有仄声调】

54.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对】

5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妇女注定了是思妇的命运。【对】

56.

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呼应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 的【春花】

57. 评价李后主之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大家是【王国维】

58. 苏轼的号是【苏东坡】

59. 《虞美人》整首词前六句两两对比,永恒与无常的对比。【对】

60. 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是有心而为之【错】

61. 被界定为导示未来的词论著作是【人间词话】

62. 《向晚二首》写于()年。【1978】

63. 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江苏人】

64. 《向晚二首》中“向晚幽林独自寻”中用“寻”字而不用“行”字是为了押韵。【错】

65.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诗出自《隋宫》。【对】

66. 王国维的文学评论受哲学家()的影响。【叔本华,康德】

67. “东文学社”由()主办。【罗振玉】

68. 在王国维18岁时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69. 《静庵文集》中大部分是考证的【对】

70.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对】

71. “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出自()之评论。【李笠翁】

72.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是【戏曲小说】

73. 王国维认为“写境”是()派【写实】

74. 王国维认为词有了境界,词的格调自然会提高。【对】

75. 文学作品中所造的意境,一定要合乎自然。【对】

76. 最早的词学来源于【宋人笔记】

77. 关于黄山谷的介绍,不正确的是【与苏澈并称“苏黄”】

78. 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包括【身意】

79. 诗词中的境界是依靠外在景物来表现的。【错】

80. 《词选序》的作者是【张惠言】

81. 清代王鹏运所带领的词派是【临桂词派】

8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

83. 小词的妙处是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对】

84. 《离骚》诗句“众女嫉余之峨眉兮”中“峨眉”指【才德美好的贤士】

85. 曹丕写过的文学专论有【典论.论文】

86.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7. 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绝是因为当时的词中有一定境界。【对】

88. 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错】

89. 认为“士要志于道”的是()传统。【儒家】

9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著于()年。【1908~1910】

91. 关于燕乐,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宋代以来的一种新兴音乐】

92. 王国维认为词可以表达出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念。【对】

93. 《花间集》问世于西元九百四十年。【对】

94.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出自【人间词话】

95. 关于秦观,说法不正确的是【别号太虚居士】

96.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魏泰】

97. 《东轩笔记》是由()所作。【对】

98. 诗与词的区别是:词之言长,诗之境阔。【对】

99.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为()美志不遂而叹息也。【应玚】

10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词牌名的是【天净沙】

101.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写得女子是【杨贵妃】

102. 欧阳修的《蝶恋花》被收录在《花间集》中【错】

103. 词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对】

104.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文赋】

105. “生而愿为之有家,良人者,所以望以终身者也”指的是【女子】

106. 中国古代男子的“三不朽”不包括【立志】 107. “为政必先放郑声”中“放”指放【是】 10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之口。【对】

109. 王国维说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错】

110. 王国维认为最早将词诗化的文人是【李煜】

111. “词别是一家”是()的观点。【李清照】

112. 苏轼认为词是可以诗化的。【对】

113. 周济是常州词派的继承人。【对】

114. 李清照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句读不整齐的诗,而不是词。【对】

115.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时期的作品。【北宋】 116.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出自()。【离骚】

117. 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有()种境界。【3.0】

118. “欲寄彩笺兼尺素”中“兼”字的使用是符合逻辑的。【错】

119.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见他对“境界”二字理解地非常透彻。【错】 120.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

121.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是()请教孔子提出的。【子贡】

122. 孔子讲诗注重来自诗歌中的丰富联想,而且联想与诗本意要完全相合。【错】 123. 词表现的是一种感情的本质。【对】

124. 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的是【张惠言】

125. 《离骚》中可用来喻托美德、才能的有【鲜花,漂亮衣服,峨眉】

126.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种。【3.0】

127. “新帖绣罗襦”中“罗”是指长裙。【错】

128. 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由物及心。【对】

129. 《花间集》是()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五代十国】

130.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出自()的作品。【苏轼】

131. “学际天人”是李清照对()的评价。【苏轼】

132. “菡萏”在《尔雅》中是对荷花的称呼。【对】

133. 中国诗歌中经常会用到“菡萏”二字。【错】

134. 《咏柳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出自【红楼梦】

135. 《水龙吟》是苏轼次韵他的朋友()的作品。【章质夫】

136.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纪晓岚】

137. 《水龙吟》是苏轼在汴京做官时所作。【错】

138. 苏轼只能写出诗化的词,而无法写出完全是词的美感的词。【错】

139.关于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上片体现了婉约低回的情 致】 140. 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上片中出现了()个典故【2.0】 141. 柳永的《定风波》是一首【长调】

142.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婉约低回的词的美感特征。【错】

143.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此句运用了典故。【对】

144. “倚天万里须长剑”一句引用了()的赋。【司马相如】

145. “就词论,则非高调”是()对陈亮《水调歌头》的评论【陈延焯】

146.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中“张公”是指【张华】

147. 《水龙吟》是一首豪放词。【对】

148. “举头西北浮云”此处是指现实中真的浮云。【错】

149. “燃犀下看”这一典故出自【晋书】

150. 辛弃疾的“西北浮云”句所用典故出自【曹丕】

151. “平生塞北江南”出自辛弃疾的作品,其词牌名是【清平乐】

152. 在中国一向认为“斜阳”是一个朝廷衰败的现象。【对】

153. 王国维由“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等句联想到屈原的《离骚》。【错】 154. 关于柳永的词,说法不正确的是【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55. 长调作为诗调体式之一,字数大概是【91个字以上】

156. 关于周邦彦的《六丑》,说法错误的是【前片九仄韵,后片八仄韵】

157. 关于周邦彦的词,评论不正确的是【直抒胸臆】

158. 《兰陵王·柳阴直》这首词压入声韵。【对】

159. 长调在敦煌曲子词里就已出现。【对】

160. 诗是体物写志。【错】

161.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错】

162. “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这句话出自【乐府指迷】

163. “详味词意,殆亦碧山黍离之悲也!”是端木埰对()作品的评价。【王沂孙】

164. 张惠言认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一首描写()的词。【当时的党 争】 165. 王沂孙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对】

166. 周邦彦是带着思志的笔法来写词的【对】

167.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是拟()的句子。【江南曲】

168. 《尔雅》曰:荷,芙蕖,其华【菡萏】

169. 周敦颐认为“自李唐”以来,世人都比较偏爱【牡丹】

170. 荷花的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名字。【对】

171. 《拟采莲曲》是仿乐府诗而作。【对】

172. 《木兰花慢》是一首【长调】

173. 《木兰花慢》作于【1983】

174. “向西风愁听佩环声”一句中引用()的诗句“如鸣佩环”【柳宗元】

175.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佛家经书。【对】

176.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是李义山的诗句。【对】

177. 《南溟》这首作品,诗名典故出自【庄子】

178. 叶先生2007年“口占绝句二首”,首章用了作品()的诗韵。【东下三旬苦于风 土马上戏作】

179.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出自【九辩】

180. 《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一词作于1950年。【错】

181. “前因未了非求福”中“福”是入声字。【对】

182.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出自【诗品】

18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出自【笠翁对韵】

184.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是【独体单音,单音四声,破音字】

185. 普通话中一声和三声都是平声。【错】

186. 汉语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对】

187.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的写作手法。【暗喻】

188. 中国文学注重写作的、表达的方法跟技巧。【错】

189.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诗学》。【对】

190. 杜甫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赋】

191.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中“栖栖”出自【论语】

192. 中国诗歌不仅赋体有好的作品,比体同样有。【对】

193. 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运用了“兴”的表现方式。【错】

194. 关于《花间集》,描述不准确的是【南唐词收录其中】

195. 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对】

196. “花落春犹在”这句话出自俞平伯。【错】 197. 早期的词是给歌伎酒女歌唱的流行歌曲【是】

19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张惠言所指与“小词”大概相近的是【乐府之音】

199.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是对谁作品的评价【吴思道】

200. 西方归纳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有,明喻、隐喻等几种【明喻、隐喻、转喻、象 征、拟人、举隅、寓托、外应物象】8种

201. 中国诗歌的表现手法中“由物及心”是指()。【兴】

202. “意内而言外也”是()对词的解释。【许慎】

203. “手把齐纨相决绝”一句中“齐纨”是指().【扇子】

204.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说法,是因为柳树有()的寓意。【相思的感情,“留”的 谐音字】

篇五:关于孔子删诗的争论

关于“孔子删诗”的争论

孔子删诗说,乃司马迁首倡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6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K204.2781.27)

后汉班固同意司马迁之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也。”(《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第170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K234.781.6)

到了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是诗三百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诗谱序·孔疏》,第263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Z126.1.831)孔说一出,自宋迄清乃至近当代一些学者纷纷宗之,都不相信“孔子删《诗》说”,其理由,概括如下:

第一,《史记》既说《诗》本三千余篇,经孔子定为三百篇,那么逸诗应该多于删存诗十倍。但今之所见逸诗却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况且孔子删诗,也不会删去全诗的十分之九。此说肇自孔颖达。清人赵翼根据《国语》、《左传》中所引《诗》的文字,统计了逸诗的数目,来证实此说。(详见赵翼《陔馀丛书考》卷三,第25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暨大馆藏五楼,索书号K207.20074)

第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季札适鲁观乐,鲁大师所歌之风,除未及曹乐之外,于者无出于今十五《国风》(详见《十三经注疏》卷三十九《春秋左传正义》,第2006页),此事在孔子之前,故《诗》三百篇在孔子前已初具雏形,孔子未曾删诗。南宋郑樵在《六经奥论·删诗辨》(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卷三,第688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版。暨大七楼特藏,索书号Z121.5.20061.63)、朱彝尊在《经义考》(见该书卷九十八,第533页,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B222.20051)、崔述《洙泗考信录》(见该书卷三,第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Z121.720061.143)都有论及。

第三,《论语》中《为政》篇和《阳货》篇载孔子言及“《诗》三百”、“诵《诗》三百”,应指古人已具之诗,不应指孔子所删存之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更进一步说明孔子在正乐以前已经在说“诗三百”“诵诗三百”,因此正乐绝非删诗,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见该书卷首下,第4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暨大馆四楼,索书号I207.222.20083)

第四,司马迁说孔子删诗“取可施于礼义”,但仅所见逸诗中大有可“可

施于礼义”者,孔子为何删去?删存诗中又有郑卫“淫时”,孔子为何存而不删?可见孔子未曾删诗。此说朱彝尊《经义考》中有论及。

上述反对“孔子删《诗》说”的四个理由,刘操南先生在《诗经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暨大馆藏四楼,索书号I207.2.20048)一书中都做了批驳:

第一,刘先生认为今本《诗经》是经过五百多年的创作累积下来的,三百篇在孔子之前已具雏形,并且在周室和各诸侯国皆有藏本,这些藏本篇目基本相同,但稍有出入。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可能将这些藏本荟萃起来,诗篇共计是有三千余篇的。这三千余篇各本重重复复,篇目字句偶有出入,基本上大同小异,也各有缺失,可以相互补充与纠正,孔子就是借以相互订补,定为三百篇。刘先生实际是认为删诗即“去其重”,这种说法清人赵坦在《宝甓斋文集》中也有论及,但前者是建立在《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趋定型的的基础上的,因此比后者更有说服力。刘先生根据自己收集出版《红楼梦弹词开篇集》的实践经验以及汉刘向x校《荀子》时留下的校勘记,以今证古,以古证古,有力地说明删诗就是“去其重”。张西堂先生在《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中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去其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文字乃后人窜乱所致。张先生引了《史记·宋微子世家》的一段话:“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与《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删诗的那段话作比较,认为《孔子世家》把《商颂》当做商代的诗,与《宋世家》中把《商颂》当做周代的诗(正考父,周人)相矛盾,也与三家诗相悖,由此断定《孔子世家》中关于“古诗三千”的那段话是不可信的,必是经过后人窜乱。我以为《孔子世家》“上采契、后稷”中的“契”不一定是指作诗的年代,而很有可能是指诗所反映的年代。前面所引班固《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中的“周诗”是指作诗的年代,而“上采殷”则是指的诗所反映的年代。班固应是看过《史记》的,他也相信司马迁之“孔子删诗说”,班去马不远,班所看到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删诗”的那一段应该是可信的,且与今本无甚出入,今本未必经过后人窜乱,再加上《孔子世家》与《宋世家》也未必相悖,所以《孔子世家》中“去其重”者云云,是可以相信的。

关于第二点,刘先生认为“季札观乐之时,鲁乐所奏,其所据的藏本《风》诗不仅未出十五《国风》,且有所缺(引者按:缺《曹风》),这时《诗》已有雏型,孔子所定,即就这雏型的各种藏本,相互订补,稍有增删,同时正乐,于文字上有所改易,与藏本变动不大,并非改弦更张,与藏本截然判为两书。”

第三,司马迁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是指周室和诸侯国藏本的总数,各本《诗》本来就是三百篇左右,孔子删定后仍为三百来篇,没有很大差异,所以《论语》两云“《诗》三百”,无妨孔子有删诗之事。

第四,司马迁只说孔子删诗“取可施于礼义”,并未提出以“贞淫”为标准。“取可施于礼义”者,“义”即“仪”,“礼义”实指“礼乐”。周时采诗“所以观

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只要合乐,皆可入诗,故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知,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刘先生说:“以贞淫为标准删诗,自是后儒臆说,不足以乱孔子删诗之说。”

我本人同意刘先生的说法,我认为“孔子删《诗》说”是可信的。

篇六: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第二节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一、孔子及其思想观念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其文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联系。——深刻体现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

(一)哲学思想

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孔子不愿对抽象理论问题作宏观思辨研究,更注意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影响及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论发展

(二)政治思想

“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的新内容

(三)伦理道德

(四)思想方法

(五)美学思想

二、孔子的文学观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

如: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人的道德修养总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

②“立于礼”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定。

③孔子所说“乐”,不是一般的“乐”,而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正乐)。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小结: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对诗和乐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作用,则是常常被忽略或否定了的。同时,文艺对道德修养的作用也被无限夸大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小结: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思无邪”源于《诗经·鲁颂·駉》

“思”有两种解释:一,作为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二,作思想内容解。 “无邪”即是“归于正”。

两种对“无邪”的不同解释:

①汉儒:《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标准,因此产生不少牵强附会、歪曲的理解,如《毛诗序》、郑玄等

②宋代朱熹等宋儒:“无邪”指读诗人而言,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效果,不只决定于它的本身内容,与接受者的状况也有密切关系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内容都合乎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实际上,《诗经》内容相当复杂,不同思想内容,很难用一个标准概括)

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孔子思想一方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另一方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因此,他能包容《诗经》中不同内容、思想倾向的作品于“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即“中和”。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① 兴:审美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引譬连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感发志意 《诗传纲领》:托物兴辞

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获得美的享受。

文学的美学作用等于作者加读者 区别:诗可以兴——兴于诗——赋比兴(诗歌具体表现技巧)

② 观:认识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

社会背景:赋诗明(言)志

孔子观点侧重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具体、确切反映——现实主义特征

③ 群:团结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群居相切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而不疏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基于孔子“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

④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黄宗羲《汪扶晨诗序》:怨亦不必专指上政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怨而不怒

“怨”是针对“不仁”的诸多现象,包括社会不合理现象;爱情婚姻的不如意;现实不良政治

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传统。

补充:“兴观群怨”从不同侧面论述文学社会功能,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一个艺术形象中的。清代王夫之《诗译》对此有深入阐述、发挥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不要片面离开内容追求形式华丽

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内在品格 文:外在仪表

文质并重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看法,与他以仁、礼为中心的道德修养学说密切关系。他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以内容为主导,形式、内容并重。

以上观点,继承发挥了《周易》“言有物”“言有序”,以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五)雅乐与郑声:倡雅乐,反郑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放:禁绝 淫:过分,不合中正平和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雅乐:“古乐”,主要是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慢德音乐,如表现古代先王功业的音乐(《韶》《武》),《诗经》中的《雅》、《颂》的配乐

郑声:当时的“新乐”,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容易激动人心

小结:这反映了孔子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不合潮流。这也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看不起民间新文艺,视戏曲、小说为不登大雅之堂德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三、孟子及其文学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基础: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

“仁者爱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乐”的内涵:“与民同乐”之“乐”,指快乐之乐,包括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物质与精神)

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否能“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 关于“古乐”与“新乐”:如能做到“与民同乐”,“今乐”也是“古乐”

——发展和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实际也肯定了“今乐”

? “与民同乐”的哲学基础:孟子的人性论——人性之本皆善良,人性是

有共同方面的,包括人的爱好都有共同之处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以意逆志: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本意

文:最表层的文字词语

辞:文字词语组成的篇章

志:诗人的创作意图

? 关于“意”:读者(解诗者、批评家)之意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应当了解其时代的问题。这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 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

(三)“知言养气”——“文气”说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

志——气——言

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 “气”(孟子所说)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非先天

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 不同:曹丕之“气”

? 同:韩愈《答李翊书(本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 m 作 文 周刊:孔子诗歌)》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