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写法(共3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44:45

篇一:怎么写诗词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五、诗韵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七、近体诗的格律

八、诗的对仗

九、关于词、曲和联

十、诗词之我见

***友情提示***

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顺序,将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

初学者,看第七章“近体诗的格律”时,可以简单略过,先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理解这一点。

附:

《自命本志令》(半骈体)

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

大师有云:“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

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

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语言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

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

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气无力,观之少嫌不美。

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过求于神,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

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

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

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

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

是愿可行(本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m 作文 周刊:诗歌的写法)乎?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1【诗的种类】

什么是诗我就不多讲了,“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本文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准确的定义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

写的诗的统称。

古诗又分两类,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由于初唐晚期,作诗才有了很多格律、声韵、对仗方面的严格要求(就像现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所以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称为古体诗。

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作,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个人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自由诗”,有点类似于“打油诗”的意思。(按:打油诗虽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人,弃而不用之)

本篇将主讲近体诗,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

2【古典诗歌的字数规范】

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

2.1[古体诗]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杂言诗一般并入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杂言古诗]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幅有限,不具引)

2.2[近体诗(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相当于是律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算是特例),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实可以说是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

如:钱起《湘灵鼓瑟》(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

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字,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置,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

如:黄河入海流。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来阐述。

【问题】1: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一种美学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解释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

【问题】2: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进诗词中,不就够了吗?

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上已颇有造诣的人,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

举例理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

(除非参加科举考试~)

***友情提示***

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

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

五、诗韵

1【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后文第六章再有讨论)

篇二:诗歌的写作方法

诗歌的写作方法

作诗有法,但无定法。诗歌创作的过程可划分为“发现”——“构思”——“表达”三

个步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味,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诗意。发现诗意只是诗歌创作最初的阶段,接下来我们要仔细谋划和构思诗歌的篇章结构,将散漫的诗情集中起来。诗歌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也就是将诗情语言化的过程。概括起来,诗歌写作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一)、注意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是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里写下的诗句。可以说,是生活的宽广博大和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观察触发了何其芳蓬勃的创作灵感。如海洋般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很显然,艾青把生活实践看作诗歌创作重要的源泉。当然,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生活”的含义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包括内心生活,二者的配合才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积淀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藏克家《歇午工》写道:“睡着了,/铺一面大地,/盖一身太阳,/头枕着一条疏淡的树荫” ,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二)、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创作灵感的解释是很多的。柏拉图认为灵感是附着在诗人身上的神力,苏格拉底把灵感解释为诗人天生特有的禀赋。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灵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突如其来的;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灵感的意义是非凡的,灵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艾青所说:“灵感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调协、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的门的偶然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 灵感尽管很重要,但它并不能轻易获得,只有长期积累才可以偶尔得之。所以,诗歌创作要注意灵感的培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锤炼诗思,集聚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些,诗歌灵感才会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不期而至。

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这种诗 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积极努力的艺术构思是诗歌写作灵感得以爆发的基础。重视对诗歌意象的采撷与提炼。诗情表达必须借助典型的意象,而典型意象的得来必须依靠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春夏秋冬,时序更替,天南地北,空间转换,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各自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迥然有别,优秀的诗人都善于在不同的时空里提取独特的意象,把自己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独特认识与理解用语言来物化。比如诗人李金发,从1919年(当时他年仅19岁)起开始离开祖国,到法国求学长达5年,出于对异域生存的深刻理解,他择取了许多独具个性的意象来写自己的生命境遇,他以“弃妇”隐喻自己卑微的人生

地位,以“寒夜”来写周围的环境,以“可死的生物”交代自己孤苦的灵魂,等等。对意象的诗化采撷和精心提炼,使李金发的诗歌达到了很高水平,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这就是诗歌写作“灵感——寻象——寻言”的三阶段。相当多的人不能完成这个三阶段的写诗过程。有的人虽有灵感体验,但未能及时地将诗美体验化为诗歌意象;有的人在脑海里虽然形成了诗歌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 将诗歌意象词语化、文字化,这样一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成形。因此,发现诗美,体验诗美,传达诗美是一个诗歌作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能 力。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虽然它与人的诗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初学诗歌写作,反复学习、 吟咏优秀诗歌,排除一些日常生活的功利内容,静心地投入感情去咀嚼生活,努力培养一种把抽象情感有形化、把内心体验意象化、把内心意象词语化的感受能力和 表达能力,使“灵感——寻象——寻言”的诗歌写作三阶段顺利地连接和实现。

(三)、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需要借助超常化的语言,一般来说,呈现意象的语言方式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1,动词精选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 ,“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藏克家的《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溶”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情形;还有“浓云把闷气写在天上。”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写”与“扣”也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地” ,“请停下来,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满了这么多的芬芳” ,其中“狼藉”、“奔波”、“朦胧”、“芬芳”都属于词类活用,表意效果很明显。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天气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动作行为来喻示对朋友的依依难舍和百般挽留。新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不少,如吴晓的《给奏琴的少女》中有这样的诗句:“笼罩我的琴面的/是月光一样轻柔地洒落的/你的凝视/我的弦因幸福而绷得紧紧/一颗渴望歌唱阳光、花朵、溪流的心/在你芳香的呼吸的抚摸下/刹那间明朗地开放” ,诗句表层上写“琴”和“弦”,深

层的意思是指“情”和“心弦”,恋爱中的款款深情,捧手可掬。再如卞之琳的《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无题”一般用于爱情诗的写作,这里的“小水”,既是自然界的细雨,也是诗人所沐浴的爱情的雨水,这里的“春潮”,既是季节的实写,更是诗人春心荡漾的描摹。

张烨的《妙龄时光》这样写道:“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讲“初练的琴声”,但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初恋的情声”,一个词明显地隐涵着两层不同的意义,显得含蓄多情。

4,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绪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如曾卓《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里,偶而抬头/遥望六十岁,象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象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从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省略后所造成的意义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充。再如顾城《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诗人的诗情是跳跃的,“鸟儿”、“少年”、“葡萄藤”与“海浪”彼此并不搭界,它们的情态从四个侧面反映了“弧线”带给人的审美思考。

5,近比与远比

朱自清在评价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时,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并认为李金发的诗歌属于后者。他说:“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 也就是说,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如“当我的生命嫩的像花苞,/每样东西都朝着我发笑。” 把“嫩的生命”比作“花苞”,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例如“精神世界最深的沉思象只哀愁的手。” “沉思”与“手”之间的差别很大,用“手”比喻“沉思”,显然属于“远比”。有时,为了诗歌表达的需要,诗人往往会把“近比”和“远比”结合起来使用,如舒婷《致橡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比喻是“远比”,第二个则是“近比”。

6、超常组合

精选动词和一词多义是尽可能发挥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跳跃省略是从删减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超常组合则是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一个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家《春鸟》里写的:“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就是典型的例证。

7、句法多变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四)、运用丰富的想象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诗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将采撷来的意象进行精心的组合与叠加,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组合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特定的诗歌意境,传达出什么样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它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奇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连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声音”如“雪白的手臂”这是以视觉来写听觉;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火一样的焦心”)。当诗人的各种感觉沟通后,诗中的意象常常出现奇妙的组合,诗歌也变得摇曳多姿,韵味实足。

2、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3、并置式组合(博喻与铺陈)

所谓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所谓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用两个疑问句和四个陈述句来写渔网的“网住”,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4、交错式组合(悖谬)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等等。这些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并置在一处,表面看来似乎违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逻辑,但实际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体验真实,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5、突反式组合

所谓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前面六句极力铺写汹涌海浪对礁石的扑打与摧折,最后两句写了礁石对待海浪摧折的泰然处之,一个勇敢面对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难的英雄形象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突反的使用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强了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篇三:现代诗歌的写法

现代诗歌的写法

(手法一:意 境)

如何是好呢?

园中失窃的13号楼,

那老人已病入膏肓……

一只年迈的猫,

静卧在窗台的角落里,

肮脏的身体抖落最后的颤栗。

我涕泗滂沱,

坐在湖畔的丑石上,

凝望一扇久未开启的门。

初夏,不知名的小花开了,

簇拥起许多沉积久远的思念。 曲径的悲剧已上演,我只身躺下, 守候曾经的柳絮落脚在泪湿的衣襟。

(手法二:抒 情)

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

在哪年的秋天,黄昏的时刻? 噢!难道我真的已忘却了,

那嵌入眼底的天蓝与小道林荫。

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

在诗本的第几页,当成书签? 噢!我怎么也无法想起,

那披肩的长发和回眸时的笑脸。

我的思念之地,阔别你太久, 垂死坚持的梦已被稀释得惨淡。 回到这棵树下,我真心愿意, 把自己做成标本,将体肤都剔除, 静静地、悄悄地葬在一册书里。 (手法三:叙 述)

自从有一天,突然间,

我变成个一塌糊涂的人。

那时,我的理想又获新生,

接着就无知无畏地狂傲起来,

简直象只花俏的公鸡,孰不知,

在今后的战斗中即将要惨败而归。

给自己起个了绰号,叫“诗痴”,

设计个别别扭扭的口头禅“有影无”。 揣着几本哲学书,戴副高度眼镜,

一天到晚装模作样地出入在图书馆里。 为附和自己的名,决定写点的东西, 不管它算不算、叫不叫、成不成“诗”。

我是个会生育的男人,十月怀胎, 尝尽坚苦分娩出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些孩子全和我长得很象,一个一个, 都高声疾呼着要有的“自由”和“理想”。 当然,这是比方,“孩子”就是我的诗,

这里没有高超的意象,也没有深远的隐喻。

(手法四:意 象)

临行一别,我试问君知否,

那未来之路可会有雄鹰盘踞?

你把沉厚的手掌落在我的肩头,

宛尔一笑,唤起了数年以后的我。

苏醒时,我用双手搭个菱形,

放在胸口匡扶一夜凄清的内心。

黑暗已过去,闯过弥留之际的人, 吮吸着来自远方的绿林制造的氧气。

第26层,每层楼高约是2.5米, 那么我该是在65米的高空眺望了。 我见到身穿蓝色卡其布中山装的老人, 轻而易举地用百年的智慧垒成了高山。

而我,在先知的面前显得如此贫瘠, 甚至不得其门而入,失了皈依的方位。 我那同窗多年的朋友,你们在哪里, 是否有同样的遭遇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手法五:隐 喻)

我的骨,在停止了生长的时刻,

学会了膜拜一种无限向上的力量。 我曾是湖中的水妖,困在塔的倒影, 春泥的芳香和青鸟的欢唱将我解救,

我将以生命谱成高昂的诗歌以作报还。

犯上失语症的人,多灾多难的生涯, 被侵略的头颅忘却了属于种族的声音。 敬请归于我金色的语调,依我磬声, 在风雨飘摇的甲板上,整装待发,

紧随我的号令驶向自由与理想的国度。

别错失这一场战役,年青的人, 应该手举武器为独立的灵魂斗争。 冷落的秋千,畏葸不前的马儿, 精神的旷野不曾弥散午餐的气味, 十月的收获只为着流血的人而预备。

(手法六:象 征)

我在自己身上寻找,

想看一看是哪里制造的,

出厂日期是什么时候,

以及保质期会有多长多久。

我羞于找到这些答案,

甚至害怕见到生产车间,

以及流水线上统一的作业。

我不想认模具作为母亲,

更不愿意被贴上可恶的标签。

我是产品吗?一张证书,

恰恰标明这是件什么东西。

真正的生命惨死在屠夫刀下, 面目相似的傀儡一起手舞足蹈。 莘莘征夫,新时代铸造的铁军, 原来都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