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的散文(共7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38:44

篇一:销售文章

一生用10亿元 也买不来的经商经验

【销售的境界】1、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要的是感觉占了便宜;2、不要与顾客争论价格,要与顾客讨论价值;3、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够好的服务;4、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卖;5、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6、没有卖不出的货,只有卖不出货的人;

7、成功不是因为快,而是因为有方法。

【销售之王乔·吉拉德的经验】1、为每一次与客人约会做好准备;2、常与对你有帮助的人吃饭,不要只懂跟同事吃饭;3、穿着合适衣履;4、不抽烟,不喷古龙水,不说低俗笑话;

5、用心聆听;6、展示微笑;7、保持乐观;8、紧记"马上回电";9、支持你所卖的产品;

10、从每一项交易中学习。

【优秀销售的六大特点】1、80%的业绩来自1-3个核心客户;2、跟客户的关系非常深,总是跟客户在一起;3、会专注于某个行业,对某一类客户了解非常深;4、会花几个月以上的时间重点攻克一个客户;5、在圈子里很活跃,总能得到第一手信息;6、在非工作时间和客户在一起更多,因为更有效。

【销售之道】1、生客卖礼貌; 2、熟客卖热情; 3、急客卖时间; 4、慢客卖耐心; 5、有钱卖尊贵; 6、没钱卖实惠; 7、时髦卖时尚; 8、专业卖专业; 9、豪客卖仗义; 10、小气卖利益。

【销售不跟踪,最终一场空!】美国专业营销人员协会报告显示:80%的销售是在第4至11次跟踪后完成! 如何做好跟踪与互动? 1、特殊的跟踪方式加深印象; 2、为互动找到漂亮借口; 3、注意两次跟踪间隔,建议2-3周; 4、每次跟踪切勿流露出急切愿望; 5、先卖自己,再卖观念。

【销售人员必须要会回答的问题】销售心理学中,站到客户的角度,客户都有以下几个疑问:1、你是谁?2、你要跟我介绍什么?3、你介绍的产品和服务对我有什么好处?4、如何证明你介绍的是真实的?5、为什么我要跟你买?6、为什么我要现在跟你买?

李嘉诚谈销售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这是我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很多人一谈到销售,就简单的认为是“卖东西”,这只是对销售很片面的理解,其实人生无处不在销售,因为销售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需求、判断需求、解决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比如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进行自我介绍,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销售;再譬如我们做一个学术报告,就是在向与会者销售自己的一些观点,诸多种种不胜枚举。

但在实际中很多人的销售并不是很成功,营销人员拼命的预约、讲解、讨好客户,跑折了腿、磨破了嘴,可客户就是不买账;追其原因,其实就是分析、判断、解决需求有了偏差,对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很难达成。

经常看见营销人员见到客户就迫不及待的介绍产品、报价,恨不得马上成交,听着他的专家般讲解,往往让人感叹其销售知识的匮乏,使得他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销售是有规律可循的,就象拨打电话号码,次序是不能错的。销售的基本流程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此结合本人多年实际销售工作经验和销售培训的粗浅体会总结出销售十招,和大家做一分享。

第一招 销售准备

销售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达成交易的基础。销售准备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个人的修养、对产品的理解、心态、个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客户的了解等等,它涉及的项目太多,不在此赘述。

第二招 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良好的情绪管理(情商),是达至销售成功的关键,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沟通。积极的情绪是一种的状态、是一种职业修养、是见到客户时马上形成的条件反射。营销人员用低沉的情绪去见客户,那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失败的开始。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见到客户就应该立即调整过来,否则宁可在家休息,也不要去见你的客户。 因而在我们准备拜访客户时,一定要将情绪调整到巅峰状态。

什么叫巅峰状态?我们有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今天做事特别来劲,信心十足,好像一切都不在话下,这就是巅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办事的成功率很高。可这种状态时有时无,我们好像无法掌控。其实不然,这种状态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掌控的。比如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就能很快的进行自我调整到巅峰状态。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情绪调整巅峰状态呢?怎样才能掌控这种状态呢?

a)、忧虑时,想到最坏情况

在人生中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自找的。如果你不给自己寻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忧虑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了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因而当出现忧虑情绪时,勇敢面对,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并让自己能够接受,就OK。

b)、烦恼时,知道安慰自我

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有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如果数数我们的幸福,大约有90%的事还不错,只有10%不太好。那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c)、沮丧时,可以引吭高歌

作为营销人员,会经常遭到拒绝,而有些人遭受拒绝就情绪沮丧,其实大可不必。没有经过锤炼的钢不是好钢。沮丧的心态会泯灭我们的希望。

第三招 建立信赖感

一、共鸣。如果见到客户过早地讲产品或者下属见到上级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信赖感就很难建立,你说的越多,信赖感就越难建立。比如客户上来就问,是你的产品好还是你们对手的产品好?在这时候,你怎么回答都不对,说自己的好,他肯定说你自己夸自己,不可信!你说我们不了解对手的情况,那他就会说你连同行都不了解,不专业!所以信赖感在建立过程中,也是很需要技巧的。

如果掌握的好,跟客户的信赖感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此时要尽可能从与产品无关的事入手,为什么呢?说产品那是你的领域是你的专长,消费者心里是一种防备状态,你说得越多,他的防备心就越重,信赖感就越不容易建立。这时候,要从他熟知的事情入手,从鼓励赞美开始。比如说在他家,你就可以问他说房子多少钱1平方米,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对您的专业很感兴趣,能给我讲讲吗?有些问题人家是不愿回答,有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如果你是销售美容品的,面对一个女士可以说:“您的皮肤真好,您是怎么保养的啊”,他肯定要回答呀(因为这是她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她非常引以为傲的)。她回答时一定要引起你的共鸣,他说“以前用的是×××化妆品” ,你一定要对美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要不断的赞美,从而引导她多说。这就是共鸣。

你的共鸣点越多你跟对方的信赖感就越容易达成。设想一下如果赶巧了你和客户穿的是一样衣服,那么信赖感一眼就达成了,不用过程,就能感觉你的品位和他的品位是一样的。 人和人之间很愿意寻找同频率,看看这些词:同学、同行、同事、同志、学佛的人叫****、一起为官叫同僚,反正两个人只要有点共同点,就容易凑到一起,就容易建立信任感。方法很简单,就是找更多的共同点,产生更多共鸣,你和对方的信赖感就建立起来了。

二、节奏。作为优秀的营销人员,跟消费者动作节奏和语速越接近信赖感就越好建立。很多人都在做销售,怎么卖出去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着消费者的节奏走,对方的节奏快、语速很快,我们说话的语速也要很快;对方是个说话很慢的人,你还很快,他就不知为什么感觉极不舒服,信赖感怎么也建立不起来;如果对方是个语速适中的人,你的语速也要适中。

同时还要以对方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和对方沟通。有些营销人员满嘴的专业术语,但请不要忘了,客户不是行业专家。

每天早上醒来可以听一个很好的励志光盘或听一段很激昂的歌曲。可以大声的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给自己一些良好的心理暗示。一个好的心情是一天良好情绪的开始。 同时还要懂得一些具体的调整情绪的方法。这里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调整情绪的基本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第四招 找到客户的问题所在

因为信赖感建立起来后,你和对方都会感觉很舒服。这个时候,要通过提问来找到客户的问题所在,也就是他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方你是卖空调的,就要了解客户买一台空调是要解决他的什么问题:是他家的老空调坏了,由于它的故障率太高,不想修了,要换一新的;还是客户从过去的旧房搬到现在的新房;还是客户过去没有用过空调,现在要改善生活条件;还是小区是****空调,自家用着不太方便,现在要装分体的;还是孩子结婚用??等等只有把问题找准了才能真正的替客户着想,帮助为客户找到他原本就有的需求。

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客户的问题所在呢?只有通过大量提问,才能了解客户到底想通过这次购买解决什么问题。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会用80%的时间提问,只用20%的时间讲解产品和回答问题。

第五招 提出解决方案并塑造产品价值

实际上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决定给客户推销哪一类商品了。你的解决方案针对性会很强,客户会认为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会和你一起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而放弃了对你的防备。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塑造你的产品价值,把你的品牌背景、企业文化、所获奖项毫不吝惜的告诉给你的客户,你的专业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个时候你说的话他很容易听得进去的。

第六招 做竞品分析

我们很多营销人员都知道不讲竞争对手不好,咱就卖咱的产品,说起对手的情况就说不了解。错了!在信赖感没有建立的时候,客户和你站在对立方面,你去做竞品分析,他很反感你;可是当双方建立了信赖感,你又为他提出了解决方案时,他巴不得去听一些竞争品牌的缺点,他非常期望你做竞品分析,不然此时的流程就中断了,进行不下去了。

这时候,不但要分析竞品,而且一定要跟他讲清楚,我们好在哪儿,对方不好在哪儿(但一定是客观的,不能是恶意的攻击)。

这时的分析有两个作用。一方面为他的最终购买提供足够的依据;另一方面他购买商品之后肯定要四处炫耀:“我买的太好了,你买的怎么样?”,我们要给他提供充足的论据,去跟别人去辩论,证明他的选择是最明智的。

第七招 解除疑虑 帮助客户下决心

做完竞品分析,客户是下不了决心马上掏钱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去成交,否则消费者买后会反悔的。

钱在自己的身上,总是多捂一会儿好。你看买空调的,不到热得受不了,人家就不着急买,他多捂一天,觉得是自己的。不愿意下购买决心,他肯定是有抗拒点。

你很容易判断他是否已经进入到这个状态了----他说,回去跟我爱人商量;我觉得这价格还是有点高;现在我身上正好没带钱??看到对方这个样子,我们要不断地一步一步地追问,一直问到找到真正的抗拒点为止。

例如,你问:“还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吗?”,他说:“我回去跟我爱人商量商量。”,你就继续问:“那您爱人会关心哪些问题。”,他就会说,我爱人关心什么问题,那么再追问,一步一步追问下去。 抗拒点找准了,解除的方法自然就有了。

第八招 成交 踢好临门一脚

很多营销人员,前面都做的很好,就是成交不了,其实这是营销人员的一种心理自我设限。

成交阶段,一定要用催促性、限制性的提问,这是铁定的规律,否则的话,你的流程要从头来一遍。

成交的阶段是你帮助消费者下决心的时候,但往往这个时候,很多人是不敢催促客户成交的。其实只要你判断进入了这个阶段,马上就要用催促性、封闭式的提问,促使他的成交,要不然他还会把钱多捂几天,这几天什么变化都可能出现。

什么是封闭式提问呢?

比如“您是下午3点有时间,还是5点有时间”,在提问的时候已经给客户限定了一个范围。

学营销的人,大都学过这么一个案例---馄饨摊卖鸡蛋,两家馄饨摊位置一样、规模相近,可卖鸡蛋的数量不一样,供应鸡蛋的人很纳闷,有一天,他就去考察时才发现,两家老板问客户的问题不一样,一家采用开放式提问 :“您要不要鸡蛋?”鸡蛋就卖的少;另一家老板问的是封闭式提问“你要一个鸡蛋还是要两个呀?”他的鸡蛋卖的就多。

限制性提问也有好坏之分。以卖衣服为例,你问客户“你是今天买还是过两天买呀?”这样的提问虽然也是限制性提问,但这还不算很好的问题,应该问: “你是要这件红色的还是黄色的?”这叫催促性的限制性提问。要让客户及时作出选择,这是客户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要往外掏钱啦。问完问题之后,你就千万不要再说话了,眼睛看着他,等待??这时的关键就是问完之后别说话。

第九招:作好售后服务

人们往往认为,售后服务就是打打电话,上门维修,其实这些只是售后服务中很小很被动的一部分。真正的售后服务是人们购买了商品或服务之后,我们对他的延续服务。也就是我们在客户的使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成为客户的顾问,解决客户在使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稳定客户。

第十招 要求客户转介绍

人的分享是本能的,一旦客户确实认可了产品和服务,客户是很愿意分享的。

客户是通过转介绍而满足。这时候,他能积极地帮助你转介绍,而且不图回报,因为这是他心理极大的需求,有些营销人员这时候不好意思说“帮我介绍几户吧”,这个机会可能就丢失了。

你可以直截了当给他说:“我们还有很多任务,你赶紧帮我介绍几个吧?”没有关系,别不好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转介绍才是他最终需求满足,当我买了一件衣服的时候,第二天又有俩同事买了同样的,证明我的眼光很好,他们在追随我的品位。

转介绍的力量非常大,就看营销人员怎么利用了,当一个客户转介绍成功的时候,你的销售行为才算完成了,因为你满足了客户终极的需求。

这十招不但是每一个营销人员都要牢牢掌握的,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它的重要性,对工作对生活都会大有裨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推销自己、让别人认可的一个过程。但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给能让我们万事亨通的,还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永远都是“德为上、方法次之”。

篇二:做销售,你要经历的错事(一篇好文章,做销售必看

营销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行业,也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同时,也是人才辈出的行业。但如果因为“门槛低”而把营销想当然地看成是一个非常容易成功的行 业,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这个行业帮助一大批人成就了梦想,但每年也同样也有一大批人在这个行业倒下。如果你有意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以下8个问题,你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否则,以营销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很有可能在你踏入职场的第一步就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因此而丧失了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对于想进入营销领域的职场新人而言,这些问题你一定要有理性而清晰的认识,千万不要被错误的想法冲昏了头脑。

盲目崇拜“木桶理论”

本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期间所遇到的客户中,所犯的这一类型的错误比例是最大的。当问起他们当初选择做销售的原因时,他们无一例外的理由是:做销售比较能锻炼人,而自己的性格又比较内向,所以想选择做销售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又问他们:你通过做销售,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并且获得成功了吗?答案往往是这样 的:做了销售我才发现,自己很排斥与人接触,内心非常痛苦。

很多年以前,“木桶理论”就在中国的培训界盛行。通过那些培训师们激情四射的演说,这一理论已经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虽然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企业综合竞争力构建),但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我不得不说的是:这条理论是一个害人匪浅“毒瘤”!如果你仍然对它坚信不疑,并且作为你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原则,那么,你失败的人生将会就此开启!

成功的核心关键点是什么?答案是:发挥优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每种性格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样也会有自己的弱势(关于这一点,推荐大家去第一职场网做一下免费的《DISC性格测评》,对自己的性格有个基本的了解,避免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入错行走弯路)。优势指的是你天生就比80%的人都要表现得优秀的地方;弱势则是指你比80%的人都要做得差的地方。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你在这一方面天生就比80%的人都要优秀,因此,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打败他们,这样做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而要想弥补劣势获得成功,就意味着你要打败80%比你强的人,而这样的努力肯定是事倍功半。即使你通 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短处,你最多只可能做到与那80%的人达到同一水平,不太可能比他们更优秀。既然如此,你又凭什么获得成功呢?

很多人埋怨自己有很多缺点,并想因此而改变自己,其实是大错特错的。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看你是否用对了地方。衡量一个人是否用对了地方,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岗位是否能够发挥他的优势。用人所长,也是优秀人才管理的核心要义。

或许你会问:“我自身也有很多弱点,并且因此而吃过亏。如果我们改变观念,发挥优势获得成功,那么,对于这些弱点应该怎样对待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销售中的“战斗机”搜索“销售”加入我们。发挥优势,并不意味着对于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只是这其中有一个精力分配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要把80%的精力放在你的优势上,将其发挥 到极致,努力打造成你的核心竞争力;把20%的精力放在你的弱点上,将其弥补到及格,不要让其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样的精力分配才是合理的。

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而木桶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教导人们把100%注意力放在弥补自己的弱势方面,对于自己的优势反倒视而不见!这样的理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把销售当成救命稻草

在职业生涯规划所经历过的案例中,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于是就在困惑、迷茫、无聊中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黄金四年。在这种状态下,根本就不要提职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自身素质 的综合提升。于是,毕业就失业,是早已就注定的结果。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投了1200份简历,各个行业、各个岗位都投了,竟然连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 到。

于是在这种就业压力下,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把目标瞄准了销售。我就问他们:明明你们不喜欢销售,也不适合做销售,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他们的答案是:销售行业门槛低,专业的影响又不大,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只好选择做销售。(同时,大学中普遍流行且不负责任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也在极大程度上 助推了这一错误想法的漫延。无论对学生,还是对于公司,这一做法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本人一再强烈反对的。)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客户,同样是在走投无路时选择做了销售。因为不适合,做起来非常痛苦,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找到我们,毅然决定要转行。但此时已经过去了三年,他也在转行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难处:从头开始,没有经验,很多公司不愿意提供工作机会;即使有机会,待遇也低,心里极度不平稳。但没有办 法,现实就是如此。你以前犯的错误,迟早要为之承担后果。

在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已经是屡见不鲜。这样的结果,我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是无奈还是惩罚。如果你们不是真的热爱,那么,就不要选择销售,这不是一个可以让你们活得很惬意的工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你们无法克服这份工作中所带来的挫败感,更不可能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之后仍然具有足够的 前行动力。更不要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销售。不要把这样的选择当成你们的救命稻草。我知道生存很重要,也完全能够理解你们的心情,但相比之下,未来职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与其选择一份错误的工作,浪费时间,不如多投资些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多投资些成本进行相应能力的构建和提升。不然,你们前行的道路上 肯定还会遇到问题,而且肯定会一个比一个严重。这些问题越积越多,直到来一个总爆发,你将再也无力应对!

急功近利,认为做销售短期内可以赚大钱

很多人认为做销售可以赚大钱,而一旦他们坚持了一两年之后,发现并不是如他们当初想像中的那般美好。于是,那种赚钱的动力就没有了,他们对于销售的兴趣也随之消失。

有一次接触到一位从事外贸工作的客户,他说也很喜欢外贸,自己的性格又比较适合,但这两年做外贸没怎么赚到钱,看不到前景,于是就决定转行。我就问他,你身边有做外贸比较成功的吗?他说有。我又问他,你比较一下自己与那些外贸高手之间,有哪些差距呢?他一一细数,才恍然大悟:原本以为经过两年的历 炼,什么都懂了,结果仔细一想,原来自己很多地方都做得不足。于是他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方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决定继续在外贸这个方向上深入发展。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一直是“门外汉”的状态,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价值。而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内行人士”和“专业人士”,成为行业高手,才是你要追求的方向,也是你职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所在。

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走弯路,你要想完全了解一个行业,成为一个内行人士,

也需要3-5年的深入积累。三年入行,五年精通,十年成为行业高手,这通常是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你只做了一两年,连这个行业的“门”都没摸着,又怎么可能赚到大钱呢?

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么,就看看你身边的那些销售高手,问一问他们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少年,听一听他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如果你抱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去做销售,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眼高手低,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

对于销售新人来说,不可能一步登天,必须从基层做起(任何一个行业皆是如此,除非你自己创业当老板)。但是对于那些刚出校门的职场新人来说,基层业务员好像是他们很不乐意做的一项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能力,成天用来做这种诸如拜访客户、生动化陈列、活动促销等等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实在是浪费人才。

基层业务员所从事的虽然是基础性工作,但与一线市场直接接触,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因为没有这些业务员的维护,终端就会大乱,而这对于企业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一个成功的销售高手,如果不知道一线市场的情况怎么样,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正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恰恰能反映出一个优秀业务 员的综合素质。

篇三:销售文章

篇四:销售人员必读文章

不做采购,不知道销售有多蠢!

在采购眼里,销售们通常会干哪些蠢事呢?

几年前,我在某次展会上碰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牛总。他在一家项目型的公司做采购总监,过手的都是大单子,大笔一挥就是几百万,绝对的肥缺岗位。

一番唏嘘之后,牛总突然来了一句:“你们这群做销售的,真是没法说。说你们蠢吧,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最圆滑的一群人;说你们聪明吧,你们还真是一群不可救药的傻瓜。” 我连忙问到:“何出此言?这可是棍扫一大片了。”

“你们一天到晚研究怎么?卖?,却从不研究怎么?买?。”朋友摇着头说。

“废话,我们本来就是出来卖的,不研究?卖?研究什么?”我赶忙谦卑地解释。

“你们搞没搞懂啊?销售不是卖,而是和客户一起买!你们一天到晚糊里糊涂地卖,倒想让我们明明白白地买,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啊!你们还总自作聪明地认为能够操纵客户,岂不知我们是在暗处,你们是在明处,你们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能看出有多么愚蠢来。”牛总愤然道。

我被他骂得有点冒汗,又有点不服气,接着问:“你觉得我们哪些地方蠢了?”

“蠢的地方多了。你们天天喊质优价廉,却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你们天天喊以客户为中心,却从不知道我们怎么买东西;你们天天喊着做关系,却从不知道怎么帮助客户。简单说,你们从不关心我们需求部门为什么买这个东西,也不关心我们采购部门按照什么流程买东西,更不关心我们采购人员的压力与需求部门的压力。至于说一次重大采购对各层人员的影响,更是置若罔闻。你说你们蠢不蠢?”

我已经冷汗直流,但还是厚着脸皮问到:“老兄,作为我们销售的上帝,你能不能站在采购的角度,详细给我们这些做销售的谈谈,我们到底错到哪了?”

“你看,说着说着就又错了,我们客户不是上帝。上帝只帮人,不用人帮。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是一群需要你们帮助的人。如果不需要你们帮助,我们买东西干什么?”牛总又结结实实地抓住了我的小辫,“不过看在你小子态度诚恳、还有药可救的份上,就免费给你上上课吧。”

蠢事1:相信采购推脱,接触不到实权人物

几乎每个销售人员都碰到过这个问题,折腾半天就是见不到领导。原因五花八门:领导忙,这事我(中基层人员)就做主了,领导经常不在家等等。

于是,很多销售人员要么相信了客户的谎言,要么假装领导对采购没影响,可以忽略。更有甚者,硬闯老板办公室,结果搞得自己头破血流。

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领导不见你?

牛总分析:领导不见你,是因为有人不想让你见!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领导没时间,而是中基层采购人员根本没打算让你去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他根本没感觉到你的产品能帮他解决那些他必须解决的问题。注意,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你”的产品能够解决的问题。和自己无关的事,为什么帮你忙?

2.他根本没打算选你。没打算选你,还要带你去见领导,那不是找抽吗?而且是领导抽。

3.他感觉不出你的价值。即使把你带到领导那里去,你人微言轻,他也不知道你在领导那里能帮自己做什么(比如帮他协调资源、帮他树立形象、表扬他的工作等等)。如果感觉不出自己可以得到利益,为什么帮你?

4.你水平太烂。在和你接触过程中,他感觉你实在差劲,把你带到领导那里去十有八九会丢自己的人,领导会骂他办事不力的。

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这个家伙压根儿就没打算买你东西。当然了,他带你去了,也未必要买,但不带你去,几乎可以肯定是不想买。所以,醒醒吧,千万别信采购人员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

蠢事2:误把找茬当需求

项目正常推进,你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可突然有一天,客户打电话问你:那个XX问题用你的产品怎么解决好?

你一愣,发现确实不好解决。怎么办?于是费尽思量地找产品部门或者想办法迂回解决。你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就可以一马平川地向前推进了。

别犯蠢啊,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还有成堆的问题等着你的。

牛总分析:这是采购人员在找茬,不是在找问题。采购有一个习惯:他们前期会非常关注需求,中期会非常关注产品和方案,后期会非常关注风险。在采购的最后,很少有人再考虑需求问题了,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买房买车的经历,最后是不是都将关注点放在维修、物业这些事上?

除了风险,后期还有一件事要考虑,那就是怎么让供应商接受被淘汰的命运。做采购的既不想得罪供应商,也不想欠供应商人情。对于这个问题,客户通常会请教自己准备选择的供应商,让他们帮着出主意,找小辫抓。

你明白了吗?这个问题最可能是对手和客户联合设下的陷阱。陷阱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帮助你的对手。这个人自然是影响采购的人。更可怕的是客户这样做,可能在心理上已经决定不买你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不买你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我们这些销售真的很可怜!)

蠢事3:兴高采烈跳火坑,从不问自己是老几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销售,外号“千年老二”——无论多难的单子,无论有多少竞争对手,他都能浴血奋战到最后,当然,最后客户基本都不会选他。为此这老兄很是骄傲,认为就差那么一点点,完全是运气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老二终究会成为第一。

牛总分析:你是老二,是有人想让你当老二。你们做销售最幸运的自然是中标的家伙,其次幸运的是第一个出局的,早死早超生,不在我们这些采购身上浪费成本了。最倒霉的就是千年老二了,该做的事一件不缺,该花的钱一分不少,该得到的一样没得到。当老二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远远不够。

采购人员之所以明知你没戏,还希望你积极参与,原因不外乎下面几条:

1.恪尽职守。采购本身要选择很多家供应商,要不断地甄别,他也怕受骗,所以他告诉你的话,肯定是留有余地甚至是打官腔的。这是人之常情。作为销售,要学会去伪存真,不要给个棒槌就当针(真)使。

2.压价的工具。你们销售在什么情况下最可能降价?是不是竞争特别激烈的时候?采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要留个倒霉蛋,帮自己压下那个选定供应商的价格来。

3.你是个备选。采购们还不是太放心他们已经选中的目标,怕有闪失,所有留你当个备份(这还算仁慈)。万一有不测,你就有机会了。不过,既然是万一,你就基本没有任何胜算。销售通常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4.采购需要别人看到自己工作勤奋,你们销售就是证明他勤奋的道具。

5.他们需要证实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怎么证明?自然是拿你的错误和愚蠢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所以,他们通常会留下最蠢的一个陪正宫娘娘坚持到最后。

6.制度上不允许只与一家供应商接洽。这是很多公司的硬性规定,所以找你来凑数。

蠢事4:一切听从客户安排

很多销售人员有个习惯,就是经常把客户的要求当圣旨,客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客户指到哪就打到哪:客户让调研,就把最好的技术人员叫过去,搞上一周;客户要方案,几天几夜不睡觉玩命赶写;客户要讲标,就请最能侃的兄弟出马;客户要报价,就立马报出一个能报的最低价。

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听客户的话,客户就会喜欢我;喜欢我,就会选择我。可事实是,当他们找客户要合同时,客户却说老板已经决定签约别家了。

牛总分析: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些事情都不是你和客户一起策划的。当然,结果也肯定不是你想要的。

你们做销售的,要坚定地相信一个基本规则:背后没有推动力,事情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不是你在推,就是你的对手在推,而“推”与“不推”的判断标准是对谁有利。所以,如果你的对手在“推”,那一定是对他有利了,也就是说对你不利了,那你跟着瞎凑个什么热闹啊?

天上虽然也会掉馅饼,但是概率非常低,你不可能靠那种馅饼养活自己。当事情不能确定时,原则就是:宁肯错杀一千,绝对不能使一件事漏网。你想什么不重要,客户做什么才重要。

你们做销售要学会创造一种不公平。如果人家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要你干嘛?前台的小妹妹就可以代替你。别蠢了!

为什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客户的要求做?站在采购的角度看,原因如下:

1.对于复杂的采购,我们采购往往一辈子就买一次,或者很多年才买一次,就像你买房子一样。所以,采购人员其实也不知道怎么买,手里有钱也发晕。如果他很清楚自己怎么买了,你想想是谁教给他的?(对于天天购买的易耗品,此条不适用)。如果客户一切都很明白,往往说明你是个替补了,这时候你还按部就班地做,你上哪去争取优势去?没优势凭什么选你?

2.你认为你的产品完全符合我们招标书的要求,甚至比招标书写得还好。但是,你想过没有:是你们销售人员熟悉自己的产品,还是我们这些采购熟悉你的产品?肯定是你吧!我们怎么可能写得出如此出色的招标书?你明白谁在替我们写了吧?这个“谁”一定会把你推到火坑里去的。

3.我们做采购的,最经常被人质疑的就是公平性。但是,采购决定往往都是很感性的事情,你没法说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怎么办?找人来证明吧。你看我们是不是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做了?不信问问那个倒霉的销售。

蠢事5:不会托人

我们做销售的最喜欢说的三个字就是:搞定人!但这事也让人苦恼,有时候觉得明明搞定了,关键时刻却使不上劲——不是临阵脱逃,就是被对手支持的人打趴下——让我们干着急,只能哀叹自己所托非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牛总分析:这种事也是司空见惯,从我的了解来看,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所托非人,而是根本不会托!

你托人的目的就是想让人给你说好话。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托的人虽然很想给你说好话,但是他往往不会说,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你的东西,或者虽然了解却不知道怎么帮你说。 怎么说可是大学问。因为他既要说得铿锵有力,又要说得不露声色,否则就穿帮了。可是这样高难度的事,你们做销售的竟然事先没悉心传授过,你让他关键时刻怎么托你? 顺便说一下,你的盟友要帮助你,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大家你的东西如何帮助他自己的业务。因为说自己的业务理直气壮,他最懂自己的业务,别人没法反驳。更重要的是,这很容易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别人看穿了也没用:我一切都是为工作!

蠢事6: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看到和经历过很多项目,这些项目中销售和客户采购中某些角色关系特别铁,也绝对支持我们,但最后却丢单了。比如,我们搞定了采购部的人,需求部门的人站出来把我们干掉了,反之亦然。但如果我们都搞定,成本和精力也确实达不到。

怎么办?

牛总分析:别指望在一棵树上吊死,多试几棵。这种情况非常常见,说到底就是我们采购方内部博弈造成的。你必须明白下面的道理:

1.千万别相信我们这些采购方是理性决定买谁家产品的。相反,越是大的项目,我们越会疯狂地利用我们的感性和冲动。你参加过我们的评估过程就知道了,其中往往充斥着各种主观、不冷静和个人因素。这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人越多,决策越会是一种多方博弈。人多瞎胡乱,鸡多不下蛋,而且越到后期,这种现象越严重。

2.不是所有的选票都是一样的重量。很多项目的采购,往往有很多人参与,一个选型小组,甚至一个选型委员会。不只如此,还经常有一大套的评分规则,找一大堆的所谓权威人士,比如高校老师、外部专家什么,每个人都有评估权。你要是相信人人平等,你就蠢了。你要坚信:无论再大的采购组织,做决定购买的通常只会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明白谁是真正的决策者,谁是萝卜章。

3.在多人的采购组织中,做决定不买的通常有很多人。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反对,你就很可能丢单。做成一件事往往是很难的,但是搞砸一件事是很容易的。

蠢事7:只去满足需求而不会塑造需求

你们做采购的可真是舒服:打算买东西了,标书一发,一群供应商就找上门了;而你们只需要看着我们这些做销售的一番撕咬,坐收渔利就可以了。

可我们销售有多难啊:拼死拼活,只有一家能抢着骨头,其他家被咬得遍体鳞伤,却连骨头渣都抢不到。为什么我们命这么苦啊?

牛总分析:抢不到骨头渣,是因为你们老奔着骨头去,明明有肉你们却不吃。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新上一个项目,比如新建个厂房,肯定会有大量的采购。这时候,你知道我们采购部最难的是什么吗?我告诉你:是和项目施工部门没完没了地斗争。

你想啊,新项目我们做采购的大部分都不懂,不懂只能听从项目施工部门的意见。其实这等于剥夺了我们的采购权。因为你要是按照他们的说法买东西,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家供应商合适,就是和这个施工部门某个人有很深关系的供应商;可是,如果你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会一甩手说:“出了问题我不负责,你们采购部负责。”我们哪负得起责啊! 你明白了吗?做销售不要等到标书下来再做工作,要在客户设计阶段就要参与进去。用你们的话说,要学会塑造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需求。这样做周期虽然长点,但却能结结实实地把肉吞进肚里。你们总认为善于咬死人的才是销售高手,但是在我们看来,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在别人发现肉之前就叼走的家伙。

蠢事8:拿着产品当解决方案

我们做销售的有时候觉得做采购的也很蠢。我们明明知道某一个产品很好,无论功能、质量都绝对是拔尖的,价格也不贵,可你们却死活不选,一群人什么烂选什么。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有人搞定了你们采购,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就是你们专业水平太差。对这种容易被忽悠的采购,我们真的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

牛总分析:错!这种事情产生的原因不在我们采购,还是在你们销售。你别忘了,买卖这种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我们不是从建议书、投标书、说明书、广告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那里购买,我们是从一个活生生的人那里买。我们希望的是,销售人员真正帮我解决问题,而不是生硬地卖给我产品。谁关注我们的需求、谁关注我们的问题、谁关注我们的

利益,我们就觉得谁有人情味,我们就愿意和他做生意,哪怕他的产品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的问题。

你不能指望着产品自己去说话,自己去了解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你和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都不太了解,但我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你们当中谁把自己产品的功能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应上了,我们就认为谁的产品好。这个“对应”的工作别指望我们采购方去做,我们不会做,也懒得做。这是需要你们销售去做的。

你在提供产品,你的对手在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更喜欢提供结果的人,而不是提供工具的人,并且愿意为此结果支付更高的价格。

牛总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听完让人如醍醐灌顶。总结起来,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一句话:不是卖,而是和客户一起买!即:

忘掉产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弄明白客户的想法并解决需求;

了解客户的采购逻辑和流程,客户怎么买,你就怎么卖;

真正去关心客户的利益诉求,厘清项目结构。

这些事做好了,东西自然就卖出去了,也不至于干那么多蠢事。只可惜,我们都太想卖了,太急着去卖了,所以,我们就卖不出去了!这似乎是销售的悖论,却也是销售的真理。

篇五:必读营销文章

30岁之前的营销人必读的一篇文章

“30岁之前,别指望挣多少钱!”这是当我刚踏上营销路上的时候,我的上司给我的忠告。有人说良言可以让一个人受用一辈子,我不敢说这句话可以让我受用一辈子,但起码让我至今受用。后来当我做到我上司同样职位的时候,我也将这句话送给我所有的下属。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总是比较高傲和浮躁,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或一步能登上天。而这句话虽然朴实,但我却认为蕴含着深刻的职业定位道理。它告诉所有还没有到30岁的营销人(当然也针对其他行业的职业人(本文来自:zuowenZHoukan.c om 作 文 周刊:销售的散文)员),在30岁之前,你的营销职业该如何去定位;它也严厉的告诫所有涉业不深的营销人,30岁之前,做好营销生涯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比挣钱更重要;他也毫不客气的反问那些轻狂浮躁的营销人,30岁之前你又能挣多少钱?

耐不住性子,心气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看别人吃豆腐牙齿快,眼高手低,只要给更高的薪水,不管什么行业,不管能干多久,不管是否符合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跳槽是义无反顾。30岁的时候出现职业蹉跎,不进则退!这是目前很多30岁未到营销人职业状况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设你从出生后上学没有留过级或复读并顺利考上本科院校。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你选择的单位是除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之外的中等城市的一家快速消费品民营企业。文中列举的企业均为年销售额过亿的民营企业(选择民营企业更具有代表性)。

从你出生起计算,第6年完成幼儿园教育,第12年完成小学教育,第15年完成初中教育,第18年完成高中教育,第22年完成本科教育。当你完成本科教育的时候,你离到30岁只有8年。我们假设你一毕业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没有走弯路(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1—3年都处在一个择业期)。假设你8年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8年你挣了38.4万元。而这38.4万元正好是一个营销副总裁的年薪。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机会风险。如果30之前,你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规划,没有打好基础,你就可能会失去成为营销副总裁的机会,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0岁之前,对于大多数营销人来说,没有什么资本去要求获得更高的薪水,一没经验,二即使是名校毕业,但文凭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营销人30岁之前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更多的是要“渔”而不是要“鱼”。

古语有云叫“欲速则不达。”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职业发展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

30岁之前,对于一个营销人而言,本人认为应该做到“六要”:要戒骄戒躁,要谦虚务实,要诚实肯干,要勤奋好学,要慎近思远,要大智若愚。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未来。

口才难以遮挡长久的无才,外表掩盖不了真实的内在,小聪明只能逞一时的得意,不义之财终究花的不光彩。营销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具备真才实学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在此本人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营销人如何进行30岁前的职业规划。我认为营销人要做好职业规划必须要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事,职业规划三要素分析。

本人总结的职业规划三要素为:爱好、性格和特长。

第一,爱好。我认为爱好应该是放在一个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首位。因为只有你喜欢营销这个职业,你才可能去主动投入,而也只有你主动投入了你才可能有收获,才可能会取得成就。如果你不喜欢营销这个职业,所有的工作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手到了心却没到,没用心自然不会获得好的结果。所以,当你决定从事营销行业时,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其他原因。

第二,性格。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也并不是不可改变。我认为爱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通常性格被分为“外向、中性和内向”,作为营销人你就要分析你的性格属于哪一种?你的职业决定了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和人打交道,因此外向的性格当然较好。但也不代表内向的人就不能做营销,对于一个性格内向(如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善言辞、不善沟通)的人,关键看你能不能改变以适应营销职业的需要。如果你无法改变或不愿

改变(改变是痛苦的),那么你最好选择其他职业。

第三,特长。特长是你现有专长和潜在专长的总称。特长也分为基础特长和专业特长。基础他长如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专业特长如计算机熟练、擅长策划等。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职业人在企业一干就是一辈子,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很小,所以在那个时代在进行自我完善方面强调的是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人的流动性增强,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成为自我完善的核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自然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特长的发挥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有时候不足很难弥补,况且有弥补不足的时间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特长分析很关键。

第二件事,选好行业。

古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语又说难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作为营销人选对行业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下,任何行业都需要营销人员。营销人在选择行业时必须从自身和行业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身方面,要统筹考虑到爱好(如有的人喜欢IT行业,有的喜欢医药行业),性格(如培训行业对性格外向有很高的要求,仪器行业需要营销人员性格中性,不要太张扬给人以可信赖的感觉)和特长(如医药、机械等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要求营销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毕业)。

在行业特性方面,有的行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营销人员的素

质要求较高;有的行业才刚刚起步,需要冲劲大的营销人员;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操作精细需要销售人员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医药行业的非处方市场要求营销人员要有良好的医院人脉等。

因此如果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又喜欢营销,你可以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如果你的专业无法对口(如经济学、哲学等),选择快速消费品行业或耐用品行业中发展成熟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这样的行业中你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件事,做好职业细分。

营销工作具体分到企业的岗位有很多,如市场销售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品牌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销售经理或总监助理等都称为营销人员。

面对这么多职位你如何选择?本人的意见是尽管岗位很多,但从性质上我们可以分为两类:销售与市场。

销售为“武”,市场为“文”,具体特征可参阅我的《我是这样理解市场营销的》一文。武者,性格要外向,擅于执行,果断决策,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文者,性格内向或中性,擅于思考,缜密分析,运筹帷幄,斜旁谏言;选择文还是武,要结合自身和当前具体情况。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营销人能文武兼备自然最好,但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就如同一个销售总监做不好市场总监,一个市场营销教授做不好企业营销老总一样。如果你能做到,那就面临着先做销售还是先做市场的问题。本人认为如何抉择,主要看哪个岗位进入

篇六:关于销售技巧的一篇文章

上篇:两类客人的区别对待

两类客人

无论是在建材专业超市,还是大型建材市场,走进去的客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客人,需求很明确,就是说他要买个坐便器什么的,但是具体买什么品牌、什么款式、什么价位,大概客人还没有想好,这叫标准不明确,所以这种客人更多是在几个建材市场或专卖店那里逛来逛去“踩点”;第二类客人,当他踩了几次点之后,对目前建材市场上产品的品牌、款式、价格、功能、卖点等摸索得差不多了,他大概怀揣人民币就行动了,这就是需求明确、标准明确的客人。这么分类的话我想大部分客人都是两者居其一,没有需求的客人,我想不会闲逛到建材终端市场上来。那么针对这两种客人(或者是同一客人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接待服务技巧,对于提高我们品牌的成交率和业绩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类客人:在他的脑海里打上我们品牌的烙印

建材商品不同于日用消费品或者耐用消费品,品牌的认知是临时性的,人一生当中装修房屋也大约一次两次,只有当他买了房要装修的时候,他才突然开始接触和研究这个东西,这时候抱着装修对各类材料的需求走进市场开始“踩点”。在这个阶段,只要我们品牌的销售人员能够帮助他建立需求标准,并且这个标准非常的符合他的情况,标准包括款式、参数、功能、价格,然后把我们的品牌植入他的头脑,这时候我们的销售就成功了一半。换个说法,即使他走出了门店,只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能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客人“踩点”阶段,我们的销售服务也算成功了一半。下面结合我们终端的销售人员经常听到的客人异议语言,来具体的分析处理。

一、客人说:“考虑一下、我再转转”

每天在我们的门店终端,这句话客人天天对我们这么说,现在我们分析这句让销售人员经常无奈的话。

首先,这是一个拒绝。有人说这不是拒绝,仅仅表明客人没有想好,走出门的客人会考虑是否回头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不是这么认为的,说出这句话的客人是对我们销售人员继续推销的一个拒绝,另外客人暗含的意思是“我考虑下别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客人走出门后一般就是消失在人海。

然后,当销售人员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该立刻警觉了,客人要跑掉了。随便的放虎归山不是我们终端销售服务技巧培训的主张,也不是一个专业销售人员的积极所为。

对策:

1、另外推荐两款;

延长客人在店的时间,就是增加我们对客人选择的影响力,这是对最终销售有利的。

2、针对刚才他有兴趣的产品做最后的强调和谈判;

可以是独特卖点、性价比、促销或者款式的再次强调,这还是为了加深对他的印象。如何你认为时机合适或者你有权限的话,你可以申请下折扣、赠品的东西,吸引他当下成交。

3、主动留产品资料和名片给客人,礼节送客

即使他走了,也要让他在家里把我们产品的资料摊在桌子上,和家人商讨选购的标准,至少我们的产品是他的选项之一。

4、留下他的联系方式

有人说这叫“一线万金”,我称为是加大最后的机会。其实,问客人要联系方式首先要看时机和把握,没有把握的话不如不要,因为一旦销售人员遇到客人的拒绝,对于成交反而是不利的。另外为了加大客人告诉联系方式的可能性,销售人员在提出要联系电话的时候,先说个充分的理由:“活动通知”、“申请特价”、“小区团购”、“新品到货”等等。

二、客人说:“给我份资料,看了再说”。

很明显,这是一个“踩点”的客人,同时表明了对我们的产品有兴趣,所以销售人员要意识重点跟进这样的潜在客人。但是,他和上面客人的说法差不多,如果你把资料顺手给他的话,大概他一样是消失在了人海,回头购买的可能性也许不大。

1、利用各种借口,再多沟通一会,一样也是增加影响力;

2、和上面的对策一样,给个好的理由,把客人的联系方式留下来,同时表示我们不会随便骚扰客人;

3、小礼品赠送。这个我给鹰卫浴全国终端店长培训的时候,提的个性化服务的小意见,意向性较强、潜在的客人,在他走出门店之前,临别我们赠送他一个可以是很小、印有公司LOGO的小小礼品,这将为下步客人成功选购我们品牌的产品加分,毕竟客人的心我想也是肉长的。同时对于对建材行业不是很了解的大部分客人,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宣传和认知的方式,毕竟大部分客人喜欢贪小便宜。

第二类客人:影响他的标准

客人在几个建材市场综合比较之后,他对马桶需求的标准如品牌、款式、价格等方面逐渐开始的明朗。在客人标准明确的时候,也就是客人产生购买行动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足球就已经踢到了禁区之内,是否能够进门,就看这个关键的时刻销售人员的“脚法”了。

当客人的标准是我们品牌的产品刚好能吻合的话,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做一下某款产品的说明和价值塑造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当客人需求的标准和我们销售的产品不是那么吻合的时候,销售人员怎么办?这应该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客人的预算低,我们的价位高;客人偏好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我们销售的品牌不是客人的首选等等??我们结合销售过程中,客人具体的语言异议来应对:

一、客人说:“我比较喜欢**品牌的水龙头”。

在建材终端门店的销售服务过程中,在我们不是客人所说品牌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却经常听到客人这么说,针对这种情况,销售人员又如何应对呢?很多销售人员这个时候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强调自己的优势,其实很多销售人员也确实这么干的,我们认为,这么作对于这个客人的成交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所“扬”的长(优点)是不是客人所关注和重点考虑的,如果不是的话,说了也是白说,驴头不对马嘴。

对策:

1、问“为什么?”

当客人有这种语言,表示喜欢或者要选择的品牌是别家的时候,一般情况这样的客人购买的首选是品牌,而这些品牌可能是行业内前三名的品牌。销售人员不必“扬长避短”,可以问客人:“您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某某品牌呢?”、“您是出于什么原因要选择某某品牌呢?”

其实客人一般的回答不外乎以下几种:“某某品牌的知名度高”、“大品牌的质量好”、“是大品牌的话信誉及售后服务有保证”??这个时候聪明的销售人员就知道怎么做了,原来支撑客人喜欢或者将要选择某某品牌的原因是以上他说的原因,那么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只要能够证明(重点阐述),我们品牌的知名度、产品质量、业界信誉和售后服务是有保证的话,其实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就叫做影响、改变(偷换)客人的标准。而不是毫无针对性、一味地“扬长避短”。

2、巧妙攻击

在建材市场秩序和品牌成长没有完全规范的今天,巧妙攻击下竞争对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在客人并不是很了解建材行业的情况下,销售人员一番行业现状的“教育”对于销售中有效影响客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很多的客人也很高兴能够在装修之前,能够得到些行业内幕的了解,这些内幕包括竞争对手的贴牌、产地、原料、工艺和发展等等。

3、语言技巧:优缺点的先后顺序表达

在表达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时候,注意下语言的技巧。举个例子:

有人问我,小李这个人怎么样?我有两种回答:

“我觉得这人还不错,就是没有什么进取心;”、“这个人没有什么进取心,但他人还是很不错的。”

两种说法,优缺顺序的不同,大概可以运用在竞争品牌和自己的评论语言上,要让客人觉得你的评价是尽可能的客观。

二、客人连续几次进出,观看同一款产品,反复几次,也不说什么话。

客人这样的动作,在门店终端经常遇到,这种客人很明显,他是在犹豫和比较,拿我们的产品和某款竞品。

我在当初装修房子,选购卫生间水龙头的时候,就连续进出两家卫浴品牌,每走进去,就到某款水龙头那里,扭扭、晃晃开关,反复了几次。当时明显我是很犹豫购买哪一款,第一个呢大约是水龙头的第一品牌,另一个大概是第二第三的卫浴品牌;产品内芯导购告诉我也都是铜的;第一个呢材料是德国进口,第二个称是泰国进口的;第一个产品的价格高出另一个大约300元,但是款式不如第二个设计的漂亮。

我发现很多客人也都是在犹豫一些相比较大致各有优劣的选择。对于我进出几次都拿不定主意,最终我的决定是买了第二个。不是因为价格、款式或者品牌,因为这些在我看来差异不大,各有千秋,最关键的问题是,第二产品的导购对我的反应比较热情,很耐心的接待和解释,第一家的呢,可能她觉得自己是第一品牌,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我想,我何必一定要把钱给她呢?

对于这种在选购标准上,在决定选择我们和竞品时表现犹豫的客人,对策:

1、态度热情

决胜终端,销售人员的最大作用是关注客人的需求,以及积极地以自家的产品去满足客人的需求,而绝对不是把客人驱赶到竞争对手那里。

2、问和说

问出情况和客人犹豫的想法,针对性地说服他。

三、客人说:“我觉得质量上都差不多,我不在乎!”

如果你是数一数二的品牌,大概客人会对你说这么一句,其实客人真实的含义是,他不在乎品牌和质量的选择,他在意的是价格,或者暗含他的预算没有那么高。

这种情况也是我们终端经常出现的一幕,也是属于客人选购的标准和我们产品是有点不吻合的。处理这种情况的办法最好是销售人员给客人讲个切身经历的小故事。

“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看的,后来干了这一行才知道,材料的不同、工艺设计的不同,带来的作用是大大不一样的??”

“我有个朋友,以前装修时买建材,认为质量都差不多,所以买了便宜的,结果现在出了问题,又要重新修补,非常麻烦,装修又都是自己用一辈子的,所以一定选质量好点的??”

当然,在我们建材品牌终端门店的销售过程中,我们会到很多各种各样具体的异议,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般性客人经常提出来的异议,我们针对客人的类型(标准明确、标准不明确)来进行销售服务的工作。

关于建材品牌门店销售服务技巧的内容,今天先谈到这里,关于建材门店销售服务流程“六脉神剑”的具体内容,听我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王延广,中国门店销售实战讲师、金牌店长管理实战训练培训师、美国国际训练协会PTT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营销教练、20多家行业网站专家专栏作者、王延广&门店销售实战培训机构创办人,主讲课程《店长管理实战特训》、《门店导购销售服务技巧——六脉神剑》等课程。

篇七:关于销售的两篇小文章

关于销售的两篇小文章

第一篇

在销售过程中,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明知道这是个准客户,但就是因为能力有限,不足以让客户购买成交,心里特别遗憾。

我想很多销售员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公司里,能力很强的销售员每月只拜访几个客户就能完成任务,而能力不强的销售员辛苦一个月也不见得有多少业绩。可见,能力对于销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销售员的核心竞争力。

回想自己销售的经历,在前三个月和一年左右是能力提升最快的两个阶段。在前三个月,能力提升非常快是因为心态好,勤奋好学,基础差。在一年左右,能力提升非常快是因为工作用心,领悟出了一些做销售奥妙。但我也有在很长时间内,能力提升很慢的经历。如果销售员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能力提升,我觉得在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第一、心态不好,无法从过去的习惯中走出来。

这指的是刚加入销售行列的朋友。有很多同事一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就离开了,这些人从心态上还没有做好销售的准备。他们觉得销售比较辛苦,做销售不体面,心理承受不了被客户拒绝,无法从以前的习惯走出来。销售也是处于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能力自然就不会提升很快。

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要去适应环境,否则就会被这个环境所淘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空降兵,很多空降兵的失败就是因为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对新的工作环境不适应。 第二、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

我在起初的热情和激情过后,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因为遇到很多客户的拒绝后,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怀疑自己公司,怀疑自己的工作有没有价值,觉得自己的前途很迷茫,工作积极性不高,能力自然也提升不快。幸好有主管及时发现问题,帮助我迅速调整过来。 第三、工作不够专注,经常被一些琐事分心。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自己也有了点工作经验,工作就不那么专注了。比如:拜访客户老是以前的套路,没有创新意识。当遇到客户拒绝或不理解时,就觉得是客户的问题,很少自我改进。而且经常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很多私事和杂事让我分心。工作状态非常差,让我的能力提升非常缓慢。

第四、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去突破。

在做新人的时候,我经常会带上主管或者经验丰富的同事去拜访客户。因为我觉得自己经验不足,害怕把好的客户谈跑。有一次,给客户推销我们的产品,我觉得客户非常感兴趣,而且她还答应第二天来我们公司谈。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主管,让他帮忙。可是,客户最终还是没有成交,因为她是对我这个人比较认可,而不光是我们的产品。

吸取了这个教训后,无论多么重要、多么难缠的客户我都会独自拜访。不久后,我就成为了公司的销售谈判高手。

我们的成长需要实践,需要很多次的失败。不要怕失败而不敢去做,不敢去突破。成功收获的金钱和荣誉,而失败收获的经验、能力和教训,这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工作最大是耻辱不是没有做好,而是怕做不好而不去做。

这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第二篇

常有营销人员抱怨研发人员:研发的产品不够个性化,新产品价格高,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也常有研发人员嘲笑营销人员:对新产品的特点一窍不通,有好产品也不会卖。我对营销人员讲,如果新产品的认知度高,不出门就形成排队抢购之势,要你们营销人员干吗?我又对研发人员讲,如果营销人员对新产品的技术先知先觉,甚至普通产品都能忽悠成抢手货,你们的价值又何在?

在实际的经营和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很普遍,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国家太穷了”,“国人的素质太低了”,“我们公司的机制太差了”,“我的上级水平太洼了”,“我的父母没有能力,不能让我像人家的孩子那样含金匙而生”,“某某某限制了我的发展”,“我在部门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我生在发达国家就好了”,“如果我的公司能像世界五百强的某个公司就好了”,“如果我的父母有能力就好了”,“如果我们家有关系就好了”,“如果我碰到某位伯乐某位贵人就好了”……他们信奉:创业没有资金不行,发展没有人际关系不行,成名没有人捧场不行,成才没有伯乐不行,成家没有可心的爱人不行,总之他们对于成功创业成家,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这类人总是希望别人已经给他们创造好了条件,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业绩成果和好的生活就唾手可得,如果现实中没有给他们创造现成的好条件,就开始抱怨牢骚。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病,讲得好听一点叫“客观条件依赖症”,依赖别人,没有自我。难听一点就是“精神寄生虫病”,梦想靠别人的恩惠生活,外加一张牢骚的嘴巴。这种病的最基本的病根,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思想上没有挖掘自己本身的潜力,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追求生活的美好愿望却是与常人无异,当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与愿望相差太多时,一边是对现实自己落魄的自卑,一边是“精神自卫式(给自己找理由而抱怨外界客观环境下的不平)”的牢骚。

2月24日,我给营销人员上培训课,听到一位业务人员讲:销售主要靠广告来拉动。我当时就反问这位“广告依赖症患者”:销售的思路是仅仅依赖广告卖货吗?做的广告投入一个亿,收入几千万,这样的企业不是没有过,结果有多少这样的企业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炮灰?做营销不做广告不行,但做什么样的“广告”最有效果?两军相遇勇者胜,做最有信心的广告,做自动自发的广告,做勇于自我推荐的广告!皇明诞生时负债近百万,广告费一分钱没有,当时本行业已有企业近百个,随便哪个都比我们大,有的企业已有过亿元的规模,皇明怎么办?是先有了“目空一切”的精神,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热火朝天、朝气蓬勃地在各地进行科普万里行,进行体验式营销,搞活动方法最笨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摆地摊式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创新地想到了“产品换广告”,在省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那则广告也说出了一种气势:“谁说太阳能热水器不能登大雅之堂?皇明太阳能敢与名牌家电同台竞美!”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的资源虽然有限,但我们有股豪气,有股子热情,年轻的皇明挥斥方遒,喊出了做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的口号,结果五年后做到了。

客观条件越差,困难艰险越多,实际机会越多,越有爆发力。企业发展中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团队的生存核心靠得就是斗志,逢山铺路,遇河搭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会在眼前。个人也是一样,以小看老,要有独立的精神,要有奋斗的劲头!那种依赖、懦弱、不自信的人,不但给自己带来人生的灾难,同样也是团队里的淘汰对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树春,团队不会让“病树”和“沉舟”所拖累和阻挡,照顾、呵护、拉哄这些“依赖症患者”,就是对团队其他人员的不公平,在鞭策促进他们未果的情况下,只有淘汰。个人更是要认清这些危机,认清这种病症,及时摆脱开依赖思想,活出朝气,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