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散文(共8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08 03:22:42

篇一:浅谈钱钟书散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浅谈钱钟书散文写作的特色

——以《吃饭》《论快乐》《释文盲》为例 关键字:钱钟书散文 写作特色 议论 哲理 比喻 引经据典 语言幽默学术性与通俗性 思想感情 展开联想

提要:民国第一才子,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掩在《围城》的风采下的散文带给我 们不一般的文学盛宴,他的散文写作在一般的写作手法中带给我们不一般的感受,让其散文大放光彩。细细评读其散文发现其别具特色的散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正文:

想必任意一个对语文有所粗略的认识都会知道《围城》这本书,曾有外国读者这样说到中国必看的两样的东西:长城、钱钟书的《围城》。或许会说这样是太夸张,但是足以见识到钱钟书《围城》之魅力所在:妙喻、讽刺、夸张、广采博攻等等令人赏心悦目,观者叹然。但上我们却不能看不到钱钟书散文的无限魅力。《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钱钟书的散文也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正如所言“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的确,钱钟书的散文同样值得我们去细细评读,今以《吃饭》《论快乐》《释文盲》为例来体会钱钟书这个民国第一才子,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带给我们的散文视听心灵盛宴。在一般散文写作中带给我们不一般的风采。

1.表达方式:钱钟书的散文是议论型散文,即是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再者钱钟书的散文也是非常不错的哲理性散文,用议论的手法表现哲理。哲理性散文的艺术美之所在是哲理散文中的思想,而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钱钟书通过旁征博引,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丰富的情感来丰满他的散文。让其散文具有不一般的风采。《吃饭》中从柏拉图到古罗马的诗再到中国的《论语》《中庸》;《释文盲》中从哈德门(NicolaiHartmann)的大作《伦理学》苏东坡的赋诗到格利佛、圣佩韦(Sainte-Beuve)在《月曜论文新编》等等无不证明着他的论据论理,展现其风采和魅力。

2.修辞手法:高超的比喻。这是钱钟书的强项,包括比喻新颖、风趣、细度之下会发现确实若此又蕴含哲理。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贯的仿元,调合滋味,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莱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语言形象有趣,乍一看觉得而这本不相似,但是看下来之后又觉得再恰当不过了,对其中要表达的东西刻画的入木三分,就像将吃饭比作婚姻,初想觉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紧接着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其中相似几何自有分晓,又蕴涵着对表象掩饰文化的嘲讽,实在是新颖而蕴含着哲

理。当然钱散文还经常有其他的修辞手法有趣生动比如拟人,夸张等等。

3.表现手法:引经据典,用典。钱钟书散文旁征博引、涉笔成趣、谐谑天生,充满隽思妙语和格言言警句、知识性强。其实总所周知钱钟书的文学涵养是比较高的,古今中外,无论参差不齐的作品大多都被看过,加之他的记忆能力,写作时典故是随手拈来,富有文学色彩。在《吃饭》中从柏拉图到古罗马的诗再到中国的《论语》《中庸》无不显示着他的博学多才,再者从吃饭中的舌头和肠胃之间的比较到吃饭所引出来的种种延伸作用,这都充满了文学和智慧,文章也因此而充满了滋味。

4.语言特色:其一,学术性与普通性的独具一格。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在钱钟书的散文中你说他的散文学术性强可以,你说他的散文较通俗易懂亦可。这就是钱钟书散文语言之独到之处。在读钱钟书的的时候你是否发现钱钟书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古今中外,随口即来,丰富多彩,可谓学术性较强。但是在另一个文学素养并不高的人读来,没看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清楚柏拉图精神之所在,没读过古罗马诗人做过的诗,说过的话,没看过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美诗??但是即使没有这些积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钱钟书所要表达的精神,体会到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这又可以说是钱钟书的散文通俗易懂。

其二,语言幽默。钱锺书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在鲁迅之后就要推钱钟书了。除却在小说《围城》的幽默首屈一指,在散文中也是相当了不起的。《释文盲》中, 他不是批判不识字的文盲, 而是批判识字的“文盲”,尤其是不懂装懂的“鉴赏家”。对那些称为“ 创造的” 或“印象主义”、的批评家, 他不是直接揭露其丑恶面目, 而是通过下面二段文字慢慢的从语言讽刺贬低他们如“这种文艺鉴赏,称为‘创造’的或‘印象主义’的批评,还欠贴切。我们不妨小试点铁成金的手段,各改一字。‘创造的’改为‘捏造的’,取‘捏’鼻头做梦和向壁虚‘造’之意,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你说怎样?这跟文盲更拍合了。”语气态度诙谐、幽默, 而充满智慧。读者看了会领然而笑而文盲们却会感到不适,心惊肉跳。《论吃饭》中, 他在结尾处先作了一番议论“ 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 时间的长短按饭菜的质量而定, 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 并且吃好饭, 以增进朋友的感情, 减少仇敌的毁谤。”接着说, 他愿意把这种经验推及“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而至于他本人,“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这不仅是讽刺,简直是自嘲。包含着无限的人生感慨。

5.思想感情:散文形散神不散,无论是怎样的表现手法都只要一个目的那就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就不得不看看作为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大大小小事件的背景下的钱钟书所带有的独与其他散文作者的特色。大者,毋庸置疑爱国情感是必行之事,必表之情。《论快乐》的背景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小者,就是钱钟书想要表达的就是表象掩饰的文化的痛斥,如《吃饭》里的“吃饭有时候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套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在作者看来,名为吃饭,实为吃菜,舌头代替了肠胃,变为当成了充饥,这岂非“主权旁移”?为了给吃饭进一步添加情趣,人们又每每以音乐宴席,佳人劝酒,

书画传情,名胜助兴,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竟然要创造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这里享受又掩饰成为需要。至于把吃饭变成了“请饭”,广泛运用于社交场合,成为一种增进朋友感情,减少仇敌毁谤的交际手段,这更是吃饭功用的微妙延伸。表象与实质的反差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作者对表象文化的讽刺还有痛斥。

6.展开联想法。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这也是钱钟书散文写作的一大特点。看是写吃饭实质却是写吃饭下的掩饰文化,借以批判世俗中的如此行为思想。从吃饭中的舌头和肠胃之间的比较到吃饭所引出来的种种延伸作用。

钱钟书的散文真可谓“文章笔调犀利,语言幽默,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生活哲理和人情世态交融一体,深刻的思辨和丰富的联想密切结合。使人读来既洞达世情又切中时弊,在会心微笑之余,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无限的快意。此文横说竖说,触处生辉,日常生活中蕴含至理,可见深入生活、扩大见闻之重要。作者的许多学问,也是从‘洞察世事’中来。”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些待各位细细评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代大师的写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参考文献:

《大学基础写作》、

钱钟书《吃饭》《论快乐》《释文盲》、

《大学语文》(第九版)P181、

《做人与作文》第二辑《散文写作技巧》、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试论钱钟书散文的幽默风格》

篇二:钱钟书散文《谈教训》

钱钟书散文《谈教训》

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具。秽洁之分结果变成了他人和自己的分别。自以为干净的人,总嫌别人龌龊,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肮脏,还比清洁的旁人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满口腥味,还不肯借用旁人使过的牙刷和手巾。当然,除非肯把情人出让的人,也决不甘以手巾牙刷公诸朋友。这样看来,我们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

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和身体上的秽洁一样。所以,假使自己要充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说到此地,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聊斋》里女鬼答复狐狸精的话:“你说我不是人,你就算得人么?”

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人这畜生”(Thatanimalcalledman),居然未可一概抹杀,也竟有能够舍己忘我的。我更奇怪,有这许多人教训人类,何以人类并未改善。这当然好象说,世界上有这许多挂牌的医生,仁心仁术,人类何以还有疾病。不过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救人的命正是救他自己的命,非有病人吃药,他不能吃饭。

所以,有导师而人性不改善,并不足奇;人性并不能改良而还有人来负训导的责任,那倒是极耐寻味的。反正人是不可教悔的。教训式的文章,于世道人心,虽无实用,总合需要,好比我们生病,就得延医服药,尽管病未必因此治好。假使人类真个学好,无须再领教训,岂不闲煞了这许多人?于是从人生责任说到批评家态度,写成一篇篇的露天传道式的文字,反正文章虽不值钱,纸墨也并不费钱。

人生中年跟道学式的教训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单就作家们观察,也看得到这个有趣的事实。有许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担子,对于眼前的一切人事,无不加以咒骂纠正。像安诺得、罗斯金、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及生存着的爱利恶德(T.S.Eliot)、墨瑞(J.M.Murry)等等就是人人知道的近代英国例子。甚至唯美的王尔德,也临死发善心,讲社会主义。假使我们还要找例子,在自己的朋友里,就看得见。这种可尊敬的转变,目的当然极纯正,为的是拯救世界、教育人类,但是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

义正词严的叫喊,有时是文学创造力衰退的掩饰,有时是对人生绝望的恼怒,有时是改变职业的试探,有时是中年人看见旁人还是少年的忌妒。譬如中年女人,姿色减退,化装不好,自然减少交际,甘心做正经家庭主妇,并且觉得少年女子的打扮妖形怪状,看不上眼。若南(JulesJanin)说巴尔扎克是发现四十岁女人的哥仑布。四十左右的男人似乎尚待发现。圣如孔子,对于中年人的特征也不甚了解;所以《论语·季氏章》记人生三戒,只说少年好色,壮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了说中年好教训。当然也有人从小就喜欢说教传道的,这不过表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中年,活到六十岁应当庆九十或一百岁。

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古书上说“能受尽言”的是“善人”,见解不免庸浅。真正的善人,有施无受,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就是所谓“自我牺牲精神”。

从艺术的人生观变到道学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人生新时期的产生。但是每一时期的开始同时

也是另一时期的没落。譬如在有职业的人的眼里,早餐是今天的开始,吃饱了可以工作;而从一夜打牌、通宵跳舞的有闲阶级看来,早餐只是昨宵的结束,吃饱了好睡觉。道德教训的产生也许正是文学创作的死亡。这里我全没有褒贬轻重之意,因为教训和创作的价值高低,全看人来定。有人的文学创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说教,倒不如干脆去谈道学;反过来说,有人的道学,能以无为有,将假充真,大可以和诗歌、小说、谣言、谎话同样算得创作。

头脑简单的人也许要说,自己没有道德而教训他人,那是假道学。我们的回答是:假道学有什么不好呢?假道学比真道学更为难能可贵。自己有了道德而来教训他人,那有什么希奇;没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见得本领。有学问能教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真道学家来提倡道德,只像店家来替自己存货登广告,不免自我标榜;绝无道德的人来讲道学,方见得大公无我,乐道人善,愈证明道德的伟大。更进一层说,真有道德的人来鼓吹道德,反会慢慢地丧失他原有的道德。

拉罗斯福哥(LaRochefoucauld)《删去的格言》(MaximesSupprimees)第五八九条里说:“道学家像赛纳卡(Snque)之流,并未能把教训来减少人类的罪恶;只是由教训他人而增加自己的骄傲。”你觉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训,你不由自主地摆起架子来,最初你说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觉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强迫旁人来学你。以才学骄人,你并不以骄傲而丧失才学,以贫践骄人,你并不以骄傲而变成富贵,但是,道德跟骄傲是不能并立的。世界上的大罪恶,大残忍--没有比残忍更大的罪恶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

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基督教哲学以骄傲为七死罪之一。王阳明《传习录》卷三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有我即傲,众恶之魁。”照此说来,真道学可以算是罪恶的初期。反过来讲,假道学来提倡道德,倒往往弄假成真,习惯转化为自然,真正地改进了一点儿品行。调情可成恋爱,模仿引进创造,附庸风雅会养成内行的鉴赏,世界上不少真货色都是从冒牌起的。所以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

不过,假也好,真也好,行善必有善报。真道学死后也许可以升天堂,假道学生前就上讲堂。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

写到这里,我忽然心血来潮。这篇文章不恰恰也在教训麽?难道我自己也人到中年,走到生命的半路了!白纸上黑字是收不回来的,扯个淡收场罢。

篇三:钱钟书散文之释文盲

钱钟书散文之释文盲

在非文学书中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旧衣服,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份内的东西,确有一种意外的喜悦。譬如三年前的秋天,偶尔翻翻哈德门(NicolaiHartmann)的大作《伦理学》,看见一节奇文,略谓有一种人,不知好坏,不辨善恶,仿佛色盲者的不分青红皂白,可以说是害着价值盲的病(Wertblindheit)。

当时就觉得这个比喻的巧妙新鲜,想不到今天会引到它。借系统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是德国人),来做小品随笔的开篇,当然有点大材小用,好比用高射炮来打蚊子。不过小题目若不大做,有谁来理会呢?小店、小学校开张,也想法要请当地首长参加典礼,小书出版,也要求大名人题签,正是同样的道理。

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这种病症,我们依照色盲的例子,无妨唤作文盲。在这一点上,苏东坡完全跟我同意。东坡领贡举而李方叔考试落第,东坡赋诗相送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时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你看,他早把不识文章比作不别颜色了。

说来也奇,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好多文学研究者,对于诗文的美丑高低,竟毫无欣赏和鉴别。但是,我们只要放大眼界,就知道不值得少见多怪。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确无能力!无错不成话,非冤家不聚头,不如此怎会有人生的笑剧?

文盲这个名称太好了,我们该向民众教育家要它过来。因为认识字的人,未必不是文盲。譬如说,世界上还有比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识字更多的人么?然而有几位文字语言专家,到看文学作品时,往往不免乌烟瘴气眼前一片灰色。有一位语言学家云:“文学批评全是些废话,只有一个个字的形义音韵,才有确实性。”拜聆之下,不禁想到格利佛(Gulliver)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的故事。

假如苍蝇认得字——我想它是识字的,有《晋书.苻坚载记》为证——假如苍蝇认得字,我说,它对文学和那位语言学家相同。眼孔生得小,视界想来不会远大,看诗文只见一个个字,看人物只见一个个汗毛孔。我坦白地承认,苍蝇的宇宙观,极富于诗意:除了勃莱克(Blake)自身以外,“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胸襟,苍蝇倒是具有的。它能够在一堆肉骨头里发现了金银岛,从一撮垃圾飞到别一撮垃圾时,领略到欧亚长途航空的愉快。只要它不认为肉骨头之外无乐土,垃圾之外无五洲,我们尽管让这个小东西嗡嗡地自鸣得意。

训诂音韵是顶有用、顶有趣的学问,就只怕学者们的头脑还是清朝朴学时期的遗物,以为此外更无学问,或者以为研究文学不过是文字或其它的考订。朴学者的霸道是可怕的。圣佩韦(Sainte-Beuve)在《月曜论文新编》(NouveauxLundis)第六册里说,学会了语言,不能欣赏文学,而专做文字学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爱不遂,只能找丫头来替。不幸得很,最招惹不得的是丫头,你一抬举她,她就想盖过了千金小姐。有多少丫头不想学花袭人呢?

色盲决不学绘画,文盲却有时谈文学,而且谈得还特别起劲。于是产生了印象主义的又唤作自我表现或创造的文学批评。文艺鉴赏当然离不开印象,但是印象何以就是自我表现,我们想不明白。若照常识讲,印象只能说是被鉴赏的作品的表现,不能说是鉴赏者自我的表现,只能算是作品的给予,不能算是鉴赏者的创造。印象创造派谈起文来,那才是真正热闹。

大约就因为缺乏美感,所以文章做得特别花花绿绿;此中有无精神分析派所谓补偿心结,我也不敢妄断。他会怒喊,会狂呼,甚至于会一言不发,昏厥过去——这就是领略到了“无言之美”的境界。他没有分析——谁耐烦呢?他没有判断——那太头巾气了。“灵感”呀,“纯粹”呀,“真理”呀,“人生”呀,种种名词,尽他滥用。滥用大名词,好像不惜小钱,都表示出作风的豪爽。“印象”倒也不少,有一大串陈腐到发臭的比喻。

假使他做篇文章论雪莱,你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出多少雪莱;你只看到一大段描写燃烧的火焰,又一大节摹状呼啸的西风,更一大堆刻划飞行自在的云雀,据说这三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就是雪莱。何以故?风不会吹熄了火,火不至于烤熟了云雀,只能算是奇迹罢。所以,你每看到句子像“他的生命简直是一首美丽的诗”,你就知道下面准跟着不甚美丽的诗的散文了。这种文艺鉴赏,称为“创造”的或“印象主义”的批评,还欠贴切。

我们不妨小试点铁成金的手段,各改一字。“创造的”改为“捏造的”,取“捏”鼻头做梦和向壁虚“造”之意,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你说怎样?这跟文盲更拍合了。

捏造派根本否认在文艺欣赏时,有什么价值的鉴别。配他老人家脾胃的就算好的,否则都是糟的。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在这里表现得更清楚。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敬答:“亲爱的太太,在这一点上太太所见和野兽相同。”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

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

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痛恨文学的人,更不必说:眼中有钉,安得不盲。不过,眼睛虽出毛病,鼻子想极敏锐;因为他们常说,厌恶文人的气息。“与以足者去其角,付之翼者夺其齿”;对于造物的公平,我们只有无休息的颂赞。

篇四:读《钱钟书散文》心得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

——论快乐

甘南县巨宝镇中心学校 郭宝珍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清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 钱钟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主要著作有《谈艺录》、《宋诗选注》等,另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论快乐》一文收录于《钱钟书散文》。

这是一篇随笔佳作,本篇的主旨是讲: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有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追求,正是人生精神力量的源泉,这是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也是本文的主旨。

整篇文章他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我从以下几分方面做了一下整理:

1、多角度阐释“快乐”

文章先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指出快乐无法永远。再从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快乐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因而快乐是精神决定的。最后又讲到:“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2、文章行文灵活,中心凝聚

作者思路开朗,行文灵活,起笔从语言构词角度写起随着行文的

展开,思绪也变化多变。作者时而博古论今,时而运用比喻的巧妙写法,使得文章妙思连篇,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无论作者如此多变的思维发展他却能从中谈笑风生,不离题旨,始终都没有离开“快乐”的阐述与剖析,而且将“快乐”诠释的淋漓尽致,使人谈后心服口服,我不得不折服作者的多思多才,将人生中的“快乐”及相关问题展开中心突出。

3、精神形象的比喻

作者在论述中,常选用比喻句加以说明,“快乐”是由精神所决定的,似的深奥抽象的到里边的简明具体“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精致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那时候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等等。

4、广征博引,取用精当

广征博引是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建立在认真总结,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它能将生活中看似肤浅的事物与我们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正确理解联系起来,通俗易懂,语言看似平淡无华,读来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引诱孩子吃药的方糖”、“因有狗赛跑的电兔子”多么形象,通俗易懂。

本文谢雨抗战时期,作者通过论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一哲理,发出了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的声音,这

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对抗战前途充满乐观情绪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所讲的“快乐”在他的内心放抗侵略。抗战充满希望是他更大的“快乐”,我们就要胜利了,眼前就要呈现一片光明和祥和,这才是我们所谓的更大的“快乐”。

篇五:钱钟书散文《说笑》

钱钟书散文《说笑》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象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他在《动物学》里说:“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W.S.Blunt)有《笑与死》的一首十四行诗,略谓自然界如飞禽走兽之类,喜怒爱惧,无不发为适当的声音,只缺乏表示幽默的笑声。不过,笑若为表现幽默而设,笑只能算是废物或奢侈品,因为人类并不都需要笑。禽兽的鸣叫,尽够来表达一般人的情感,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鸠之呼妇。

请问多少人真有幽默,需要笑来表现呢?然而造物者已经把笑的能力公平地分给了整个人类,脸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发出笑声;有了这种本领而不使用,未免可惜。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谓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象。据荷兰夫人(Lady Holland)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Sidney Smith)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

柏格森《笑论》(LeRire)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LemcaniqueplaquesurLevivant)。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

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

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後,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惯的

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MarkTwain):自十八世纪末叶以来,德国人好讲幽默,然而愈讲愈不相干,就因为德国人是做香肠的民族,错认幽默也像肉末似的,可以包扎得停停当当,作为现成的精神食料。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

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我们又联想到马鸣萧萧了!听来声音倒是笑,只是马脸全无笑容,还是拉得长长的,像追悼会上后死的朋友,又像讲学台上的先进的大师。

大凡假充一桩事物,总有两个动机。或出于尊敬,例如俗物尊敬艺术,就收集骨董,附庸风雅。或出于利用,例如坏蛋有所企图,就利用宗教道德,假充正人君子。幽默被假借,想来不出这两个缘故。然而假货毕竟充不得真。西洋成语称笑声清扬者为“银笑”,假幽默像掺了铅的伪币,发出重浊呆木的声音,只能算铅笑。不过,“银笑”也许是卖笑得利,笑中有银之意,好比说“书中有黄金屋”;姑备一说,供给辞典学者的参考。

篇六:钱钟书散文《吃饭》

钱钟书散文《吃饭》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这个意思经拉柏莱发挥得淋漓尽致,《巨人世家》卷三有赞美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主宰、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始和提倡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一切有生之类的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这样的上帝,不做也罢。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挣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承认的。拉柏莱的话似乎较有道理。

试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但是它毕竟是个下流不上台面的东西,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人生就因此复杂了起来。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本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 m 作 文 周刊:钱钟书散文)进食量。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文雅点就开什么销寒会、销夏会,在席上传观法书名画;甚至赏花游山,把自然名胜来下饭。

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和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西,现在吃了彷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精细到这种田地,似乎应当少吃,实则反而多吃。假使让肚子作主,吃饱就完事,还不失分寸。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霉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只能像李逵所说“淡出鸟来”。这诚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彷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

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Leibniz)的哲学所谓“前定的调和”(Harmoniapraestabilita),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

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

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

至于请饭时客人数目的多少,男女性别的配比,我们改天再谈。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AlmanachdesCourmands)里有一节妙文,不可不在此处一提。这八小本名贵希罕的奇书,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

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篇七: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

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篇八: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议论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上课之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篇散文应该怎么教?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这一模式被应用到文学教学中,直接转变为文学教学的程式化模式:时代—作者—社会内容—艺术特点。这一固定的程式模式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在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教学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模式指向的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关注读者,强调对话,从而使文学教学模式产生变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始终把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文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的让自己回归文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走到课文之外,始终抓住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细读文本,少让或者不让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作者生平和个性,或者“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形形色色的门——黏附在解读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对作品进行评判,让学生体会到由浅入深地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教学方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化难为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经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提一个比较直接一点的问题:这篇文章好不好懂?《荷塘月色》与《窗》,哪一篇好读一些?

两篇都是散文,阅读难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类型还是有些不同,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抒情散文,而窗呢?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重在一个情字,而议论散文重在一个理字。他们在阅读时需要调用的器官也不大相同,抒情散文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哲理散文我们则要用脑。哲理散文往往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具有独到的思考,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曾思。给人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讲授

㈠从第四段切入文本

师:关于窗,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什么意思?(透过眼镜可以看见人的心灵。)

从修辞上看,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应该具有相似性,那么,窗与眼睛有什么相似性呢?(能从外而内看清)

钱钟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那么他思考之后又看到窗和眼睛另有哪些相似处呢?我们打开课本66页。

请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

相同点有三个:有内窥外,由外窥内,自由开合(可以关闭)

经过钱钟书的思考,窗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双向,自由。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类比。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不同点,我们把它叫做对比。

㈡文本梳理

我们已经通过类比发现了窗和眼睛的诸多相似之处,在文中,窗还和另一种事物进行了比较,窗在文中常常和什么做对比?(门)

你们认为窗和门哪一个更重要?

前提:一个屋子没门没窗,当然门重要;然而,一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哪一个对于主人更有意义?我们看一看钱钟书的思考。

分组,找关键句,讨论

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为什么说屋外的春天是贱的,有什么表现?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讨论)这样一个不好的春天镶在窗子里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讨论)窗子许我们占领,我们占领什么?怎么占领?为什么在钱钟书心中,占领比追求好?占领化他物为己物,追求永远是他物。

对于美景的态度是这样,对于美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得到美女的方式有两种,那两种?(敲门和爬窗)

(讨论)为什么钱钟书欣赏第二种?主人和客人的区别。

参照第三段的女人的胜利段落。教师朗读,学生理解。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讨论)奢侈是不是高级的物质享受?文中那些地方有答案?(精神享受)

这一段还有区别:作得主和做不得主的。

㈢重难点突破

我们现在来总结下:窗比门好太多了。

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用类比和对比找到窗的独到之处)

那么,钱钟书为什么要思考窗和门关系的问题呢?

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请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谈的应该是有关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钱钟书认为:个人有两种方式和社会建立联系,也是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窗,一个通道是门。

请同学回答,钱锺书认为通过门出去,将获得什么,通过窗出去将得到什么。

钱锺书选择了窗,我们也就知道了钱钟书的追求,简要概括一下,就是:能自主,追求精神享受,淡泊,宁静。

三、课堂反馈

我们来看几个有关钱钟书的资料,看一看钱钟书是不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资料,学生结合《窗》思考、讨论、回答对资料的理解

其一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其二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其三

钱钟书字默存

最后展示钱锺书的两张照片,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略

教学反思: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阅读难度稍大,合理取舍和切入就显得较为重要,对文本的处理原本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亦即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幽默,作者的知识广博、学贯中西;一种是引领学生认识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课时关系,只能舍弃前者而紧抓后者。散文

教学中,抛开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生平的“裸读”,是否可行,是否矫枉过正,值得探讨,比如《荷塘月色》,如果不去讲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也放弃那种隔鞋搔痒式的写景技巧的研究,如何教出文学味,也值得思考。

本文是与莫利的《门》一起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的,没有将两篇文章一起处理也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