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要素(共5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4-24 03:32:50

篇一: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 主 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

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

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元代程端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

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

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

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

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

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了。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

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

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

三、主题的要求

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

(一)正确

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二)集中

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把它说深说透。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

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应用文要求“一文一事”,主题单一,议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余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三)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要求主题是非分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憎什么,都应该态度明朗,毫不含糊。

主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作者对写进文章中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和问题性质,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当然,文体不同,主题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一般来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主题比较直接地显露出来,而记叙文和一些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隐蔽、暗示和含蓄的手法,间接表达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含糊其辞,暧昧不明,或者说没有鲜明的主题。

主题鲜明,对应用文来说更为重要。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办好事情。因此,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事情该这样办,或该那样办,都应该说得明白无误,不留歧义。

(四)深刻

所谓深刻,是指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不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文章最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否则,人云亦云,便是古人所谓的“庸人思路”,是断然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元人陈绎曾《文说》云:“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防止平庸,就要多思,要三思而后才能提笔写作。另外,深刻的主题不能凭抽象的推论与无限拔高,而必须将其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材料之中。要使文章主题深刻,作者必须对摄入的生活现象有深入的感受,有透辟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的主题不但要深刻,而且要新颖。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一致的。没有创见,雷同化,一般化,就不可能深刻。所以,主题应该富有独创性,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努力写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我们如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观察思路,也可能悟出新意。当然,在追求主题新颖的时候,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那么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四、主题和标题

主题和标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主题又不同于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字、题目。它是文章的名称和基本标志,有了名称,就把这篇文章同那篇文章区别开来了。我国最初的诗文是没有标题的,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文章的独立,标题就成为文章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便精心设计标题,讲究标题艺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这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指示了全篇的意向。它虽然不是主题,但大多反映出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与主题有关联。论说文的标题经常直接揭示主题,如《为人民服务》等,文学作品的标题经常暗示主题,如《青春之歌》等。应用文的标题和主题的关系较复杂。有的标题和主题没有明确的关系,象标明文章内容的,标明时间、地点、背景或范围的,标明文章体裁的等等。总之,不管什么题目,一般都应受主题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主题。但二者关系比较复杂,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构思文章,而不是围绕题目去作文。

篇二:散文阅读要点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要点归纳﹚

整 理王 坤

④议论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感情,深化中心。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

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能表达强烈思想感情。议论,增加语势,增强说服力;抒情,可淋漓尽致 。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 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备基本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便于心理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答: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色、声、香结合起来使收割场面更为生动形象;表现了麦收时节农民的丰收、忙碌、喜悦。 1、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句子的表达特色):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

示例:请谈谈“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小花),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的表达技巧。

答:运用拟人手法,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分析)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情感 )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手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描写方法: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

合、绘声绘色

④、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⑤、细节描写。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4、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映衬烘托、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5、叙述的技巧: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体味表达特色 2、提问方式: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勾画重点词语,把准题干重心。

【操作规则】 答题步骤: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几乎,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

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2、尾 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快速读懂

有效方法:理顺思路,提取勾连,浓缩成文思路: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 散文考察的目的: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作者情感的载体:倾泻主要情感的重点文段 对重点文段的把握:就是对关键句子的鉴赏体悟

结论:散文考察的方法方式都是围绕着相关的句子展开的! 思考:考察句子的形式大概有哪些? 明确:(一句话,三种问)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一、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示例:“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2、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或: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理解或鉴赏标题的解题思路: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如:《春天的梦》(05全国卷1)第4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示例:(1)作者这样写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温暖和希望。(2)作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和呼唤真情的主旨。 【解答】如果能抓住“春天的梦“的比喻义(春天如梦,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注意其虚实意义( 一是实指自然界的春天,一是其比喻社会的、人间的“春天” ),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寒冬中对春的渴望),就能准确答题。 三、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常见句子: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点句:即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扬,则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

突破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

变的那一部分上。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实际上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

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来思考它没有明说出来的意义。 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赏析句子:抓关键性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赏其妙处或表达效果。

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 提问方式:

(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练习:“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二、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如:《泥泞》(广东)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4分) 答:文章开头写雪,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内容:2分),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作铺垫(结构:2分)。

2、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内容(本身)作用+结构(上下文)作用

提问方式: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 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

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 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示例: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 ——光亮而开阔的

答: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提问方式:2、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 引用的作用:

1、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2、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3、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4、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

5、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 注意:不过,掌握了这些作用后,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

《阳台上的遗憾》(05重庆卷)第4题: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土,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新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原文来自:wWW.zuOWEnzhouKan.com 作 文周 刊:散文要素)影子。

答案示例: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容。 提问方式: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答题技巧】

1、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双关义; 2、理解代词的词义就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课堂小结(要点意识)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内容(本身)作用+结构(上下文)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日历》(福建卷)第2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 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解答】你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你完全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

《造心》(06天津卷)第2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心”的光辉与阔大,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 【解答】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话用了比喻和夸张;从内容上看,“金箔”强调色彩,“整个宇宙”强调范围阔大;从效果来看,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从情感角度看,是赞许。整合以上信息,可作如下赏析。

提问方式:1、指出文中某个句子,然后问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依据、理由等)是什么?

【答题技巧】 这种“句子”类题目与理解句子的含义题不同,这类题目,一般都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但其答题依据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观点句还是结论句(主要有这两种)。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该句子所涉及(或管辖)的范围,确定信息的来源。然后在有效区内捕捉、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写句子。

《一日的春光》(05全国卷3)第3题:作者说“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篇三:文章的三要素及分类

基 础 知 识

一、文章要素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一定的思想、材料,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人们称思想、材料、表达为文章三要素。 文章的思想是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一篇文章不管内容多丰富,都得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所以这个主要意思又叫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或简称中心。有时借用文学理论的说法,叫主题或主题思想。也有叫主旨、要职的。在古代多简称为一个“意”字。因此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叫“立意”。

不同体裁,其中心思想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般说,在议论文里表现为一种观点;在说明文里表现为一种知识;在记叙文里较复杂。记叙文主要靠形象感染读者,有的在文中点明用意,有的则含蓄、朦胧。其中如新闻报道,则表现为一种信息,只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材料是指人、事、景、物、数据、大家公认的道理等,凡是可以用来支撑观点、表现思想的东西都可用作文章的材料。

选择材料通常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要;其次,要典型,也也就是在同类材料中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第三,要真实,人们不能事事耳闻目睹,但是可以从材料来源上鉴别它的真实性;第四,要新鲜生动,只有读者感兴趣的材料,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表达是指组织材料以表达中心的方式方法。包括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称表现技巧)等。有时人们所说的表达方法(技巧)包括了结构和表达和表现手法。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 所谓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所谓作者思路就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能够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一般来说,所谓文章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根据不同问题的谋篇布局,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方式,散文的一线串珠式,蒙太奇式等等.

二是指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文章,安排结构时都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一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应是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如果只考虑这三种关系可以把事情表达清楚,大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还有一个认识规律的问题。比如,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容易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等。

结构方式一般包括:

线索,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过渡,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铺

垫,层层深入等。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

力。

如:1.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

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表达方式是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二、文章的分类

对除文学作品以外的文章通常分为四类:记叙文(有时也包括散文和报告文学) 、议论文(一般也包括杂文)、说明文、应用文。前三种文体是根据表达式的不同分类,后一种是根据它的公用。

记叙文:因在表现具体事物中,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得很紧,所以把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文章成为记叙文。记叙就是叙述和描写的合称。而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一般不独立存在,他总是和描写、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即使抒情特点最突出的抒情散文,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一主要是描写和叙述。

记叙文可分为叙事文、记人文、状物文、写景文;又可分为新闻、通讯、游记、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可分为社论、评论、科学论文、杂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应用文:这类文章更直接地处理社会事物,而且为了交际方便,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可分为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通知、申请书等。

篇四:散文要点摘要

目 录

第一章 散文的含义………………………………1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种类……………………………… 散文的阅读……………………………… 散文的鉴赏……………………………… 散文的写作………………………………

散文是相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文体而言的一种文学文体,包括:广义的散文和狭义的散文。

一、 广义的散文

不论其句式是否整齐、押韵,是否讲骈俪,也不论其是否为文学文、实用文,只要是诗歌、戏剧、小说之外的,带有一定文学性而又篇幅不太长的文章,统称散文。

二、 狭义的散文

人们把那些实用性、学术性、理论性的文章从散文中划分出去,只把那些有一定文学性的篇幅比较短的文章称散文。

一、 题材广泛,尤其以细小、片断、零散的事物见长;

二、 尚真忌伪,强调写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情;

三、 浸透作者个性与情感(一般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写内容,

抒发情感,“我”即作者自己);

四、 写法自由,不拘一格(散文的笔法主要有四种:“放”“收”“断”

“续”。“放”:叙述到一定时候,将笔墨旁移出去,叙述一些看似与题旨无关的“题外话”;“收”:将游离的话回归到正题;“断”:作者意绪的传达,本来还没有告一个段落,他却有意转到其他事物上去;“续”:接着上面的话茬,把话续完。

五、 语言精美自然,别具韵味

散文语言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能传达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另一方面,它要与读者进行人格上的交流,传达出作者的人格和精神面貌。

散文的语言,和诗歌比较起来,多了几分“清淡和自然”;和小说比较起来,多了几分“浓密和雕饰”。

一、 抒情散文

侧重于作者主观情感抒发的散文。包括:直抒胸臆、即事抒情、借景抒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情乐景)、托物言志等多种形式。

二、 记叙散文

侧重于记叙客观事物的散文。以记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分为:记人、记事、记游、记物。大多以自己的思绪串连起生动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比较讲究构思的新颖。

三、 议论散文

侧重于形象的议论,表现作者思想情趣的散文。常以夹叙夹议的

方式。

第四章 散文的阅读

一、把握行文线索和抒情线索

一般来说,散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暗的、潜在的,是作者的

抒情线索;明的、 外显的,是作者的抒情线索。

(一) 散文的外在线索

散文的外在线索一般比较明显。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空间为线索【写景、游记一类散文,往往以空间位臵的变化为叙述线索】;

3. 以物件为线索【抒情性、记叙性散文,常常以“物”为行文线索】;

4. 以“理”为线索【议论性散文,往往以“理”为行文线索】。

(二) 散文的内在线索

散文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随着作者对事物的叙述、描写、

议论,或显或隐地,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或是喜悦,或是悲哀,或是留恋,或是痛恨,或是歌颂,或是鞭挞……把他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找出来,也就找到了他的抒情线索(寻找散文的内在抒情线索,关键是具体,要找准作者喜怒哀乐及其前后变化)。

(三) 散文内外线索的关系

作者通过外在的叙事线索,将松散的材料理出一个大致的顺序;又通过情感,将松散的材料熔铸为一个整体【外在线索

篇五:鉴赏散文要点

一、寻找“情物”

? “情物”,在散文中是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有如诗歌中的“意象”。

? 如《白杨礼赞》《倾听滴水》《看树》 《荷塘夜色》《我与地坛》等等。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

? 比如《灯下漫笔》一文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由兑换银元这件小事引发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一话题的思考,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分析,对国民命运的概括,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 又如《白杨礼赞》一文中,作者为了抒发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通过描写白杨加以象征、讴歌。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

? 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

? 比如《寂寞的红柳》一文(《精》92页),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寂寞”立意,感叹其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坚持操守、追求纯净的品质。 ? 体会作品的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语言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定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

? 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很多景物描写都是“淡淡的”,切合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还有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五、发现“技巧”

弄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 如教材中《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愠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时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