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改写散文(共6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51:45

篇一:小石潭记

16、《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2、背景简介: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3、解题:《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zhé)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提问:页下注释。

2、补充解释:

“心乐之”的“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之”即“以之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的“乐”:指逗乐、取乐。

“伐竹取道”的“取”:取得,引申为开辟。

“水尤清冽”的“尤”:尤其,特别。

“其岸势犬牙差互”的“岸势”:溪岸的地势。

“四面竹树环合”的“环合”:围绕。

“寂寥无人”的“寂寥”:(心里)空虚,(环境)寂静。

“不可久居”的“居”:停留。

“隶而从者”的“隶”:附属,这里有跟随的意思。

3、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1)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这里作“用”讲)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2)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作“成为”讲)

4、指名分自然段翻译课文。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戴的玉佩玉环相撞发出的声音,对此心里感到快乐。砍伐竹子开辟道路而前,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地清澈。小潭以一整块巨石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碧绿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同游玩的人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溪水犹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爬行,或隐或现的。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的上面,四周围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寂寥无人,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种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逗留,于是就写下了上述的情况而赶快离开了。

与我一道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随从是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阅读理解: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2)潭中的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全貌的?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作者选取小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树翠蔓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3)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第二自然段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1)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好像是“空无”,尤其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潭水的澄澈空明。

(2)“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

(3)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托出了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出了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的美景。

教师讲解: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景观感到轻松和快慰。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由“水清”写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

(2)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

(3)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1)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3)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记同游者: 格式-附文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篇二:《小石潭记》学案2

《小石潭记》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了解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这篇游记是作者《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他还有诗歌《江雪》,《捕蛇者说》,寓言《黔之驴》(成语“黔驴技穷”是一个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的贬义词,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2、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二、自我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佁()然 翕()忽 为坻()

幽邃() 俶()尔 差 ()互 卷()石底以出 寂寥()无人

2、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古文中的一种不定体, 、 、 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 或阐述作

者。

(2)《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个人分别是:

(3)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清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 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明灭可见 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 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 悄怆幽邃

三、精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7、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8、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9、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四、课外拓展

与大自然对话

节选自《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节目预告: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心情极度抑郁苦闷,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他却写出了名传千古的山水游记,成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那么,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柳宗元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七集《与大自然对话》。

画外音:

从公元805年到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永州长达十年。在永州的十年,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这是柳宗元平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困顿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柳宗元作为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却取得了他文学人生中最辉煌最杰出的成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成就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巅峰?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柳宗元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康震:

我们大家都还记得,最开始我们讲柳宗元的时候是从他那一首优美的《江雪》讲起的,柳宗元啊,不但是一个很优秀的山水诗的诗人,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

山水游记散文的作家。他的很多山水游记,写得非常地优美。比如,他写的《小石潭记》: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隔着竹林,听到小溪叮叮咚咚的声音,非常地清脆,好像玉佩和玉环碰撞的声音一样,真是美极了。真的是忍不住,于是就从竹林中间,开出一条小道,一直走下去,看见的是一泓深幽的水潭,水潭的底是一整块的大石头,石头有些部分冒出水面,变成了水中的小岛,这个水潭的周围长着青葱的树木,长着碧绿的蔓树,它们彼此缠绕、参差披拂,微风过处飘逸非常啊。

柳宗元接着写道: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潭水太清澈了、太透明了,水中有一百多条的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感觉好像不是在水里,而是在空中,非常地自由。阳光照射在潭水上,直射进潭底,水是如此地透明,把小鱼儿的影子都映在了石头上,这些小鱼一会儿呆呆地一丝不动,突然地游向了远方,好像在跟周围游玩儿的人一起轻快地玩耍一样。

写得非常地美,那样一种意境,感觉像是一首散文诗一样。大家可能不了解,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像这样的山水多达二三十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其中的八处,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的眼中就像仙境一样。譬如,在永州的西山上,登高一望,万千山水尽在怀抱之中,颇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这山上喝酒,那也是特别地提神,越喝越多,一醉方休,喝醉了倒头就睡,睡着了就做各种各样特别有趣的梦,恍惚之间、半醉半醒之间,仿佛与周围的山峦,与自然界融为了一体。在这山的旁边还有一个大水潭,特别地幽深。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当空、天高气阔的时候,看着一股飞瀑倾注泻下深潭,那样的一种境界和感受,真的不像是在人间。在这潭水的旁边,还有一座小丘。这座小丘,上面全是各种各样的草木,各种各样的奇异的花朵,躺在这个草地上,看着空中白云朵朵,耳边是清泠的泉水的声音,听上去好像仙界里传来的音乐一样。再仔细一

听,好像又传得特别远。美不美?确实很美,美得让人都觉得心疼。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山水,在永州,千百年来没有人关注过,也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去欣赏。柳宗元在游记中写道,就是这座风景独特的小山丘,这么美,卖四百两银子,卖了好多年,死活就卖不出去。他自己实在同情这小土丘的命运,花了四百两把这小土丘买下来之后,和几个朋友平整土地、修葺花草,小土丘立刻展现出了夺目的风采。柳宗元就感慨,就像小土丘这样的风光要是在长安城里,每天涨价一千两银子抢都抢不到手里,可惜呀,他感慨,永州这样的山水太多了,它们就没有那个命,到中原大地去展现它们的奇光异彩,它们只能默默地千百年来,在这偏荒的山地,在这偏荒的没有人关注的地方,埋没自己的风采。它们的命好啊,是撞上了我,要是别人还不一定要埋没多少年呢。他听人家说,永州的山水这么美,为什么没人发现,那就是老天爷专门留着,给像你这样被贬到这儿的人来看的,你看看它们,你心里头就有点安慰了。柳宗元说,至于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不知道,大概只有天知道吧。

讲到这大家多少对永州的山水和自然就品出点味儿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永州的山水跟柳宗元是一个命,怀才不遇啊。这么好的景致,愣是没人知道、没人欣赏,柳宗元以戴罪之身,怀才不遇的心情来到了永州,看到这些长期被人遗忘的美,怎么能不想到自己呢?这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啊!他跟这些自然山水,那真是同命相怜、惺惺相惜。

画外音:

唐代的永州还是一个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城市,人口稀少、信息闭塞、民生凋敝,是安置被贬官员的首选之地,但就是在这里,柳宗元的文采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柳宗元的思想,,像火花一样熠熠生辉,发言为文,无不悲恻动人,下笔成篇,莫不发人深省,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清丽隽秀、寓意深刻的游记散文。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之为《永州八记》,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不朽的经典篇章。而永州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小城,也因为《永州八记》而闻名天下,成为无数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圣地

五、把《小石潭记》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篇三:《小石潭记》借景抒情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艺术手法赏析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经典文章。

一、仔细品味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的借景抒情,体现了很高的艺术特点,作者多角度描绘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得异常精美。作者不是简单的堆砌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清丽的语言,巧妙的手法,塑造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既有大笔渲染,也有工笔勾勒,有远景近景、有虚有实、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使读者既能鸟瞰全景,又能深入到幽奇胜境,耳有所闻,目有所见,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第三段“斗折”比喻溪身,是静态,“蛇行”比喻溪水,是动态。特征鲜明,用语生动,无不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尤其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以其境过清”这些句子,耐人寻味。

二、深刻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

我们赏析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关键在于通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来体会写景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这篇游记散文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时所作,是《永州八记》里的一篇。柳宗元的游记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的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小石潭的僻处荒野、无人问津,它悄怆幽邃的境界,正是作者遭受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沉重打击的处境和想借山水以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的写照。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小石潭的清幽、明丽、深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氛围,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悲怆的心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在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所写之景,打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表达了幽深凄美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王安石、曾巩。

柳宗元的代表作

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论著:《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gǔ)鉧(mǔ)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传记:《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

文学成就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

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篇四:小石潭记

26、小石潭记

王燕燕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设疑自探,感知课文。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进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读课文,准字音,知文意,探问题。

(1)、请五名同学分别读每一段,其他同学听读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教师范读。

(3)、同桌互读纠错,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三.)、再读课文,解疑合探,理解文意。

(1)、 结合课文底下注释,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四)、理清行文思路,

发现小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谭中氛围

(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为堪(kān)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往来翕忽(xī)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㈢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㈣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㈤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板书设计:

游踪 特点

(寻)发现小潭: 树美石奇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观)潭中景物: 水清鱼乐

寓情于景

(望)小潭源流: 溪水蜿蜒

岸势参差

(感)潭中气氛: 凄寒幽寂

已投稿到: 排行榜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

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屏幕显示初读要求)

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

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

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篇五:小石潭记总结

《小石潭记》总结

对联: 碧水游鱼石潭景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一、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柳宗元,字(子厚),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见解《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是属于散文的范畴。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王孟韦柳”。他的代表作有《柳河东集》、《溪居》、《江雪》、《渔翁》。 二、重点解词

1.

小石潭记改写散文

环:如鸣佩环( 玉质装饰物 )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2. 清:水尤清洌(清澈 ) 以其境过清 (凄清 )

3.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不可知其源(能,可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能,可以 )

4. 差: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5. 乐: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

6.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 游动 )同游者( 游玩 )

7. 为:全石以为底 ( 当作 )为坻为屿 (成为)

8. 以:卷石底以出 ( 而 )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全石以为底 ( 把 )

9.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由 ) 隶而从者( 跟从 )

10. 乃:乃记之而去 ( 于是 ) 乃不知有汉 ( 竟 )

1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向西 ) ( 走 )

12. 伐竹取道( 砍伐 )

13.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依靠)

14. 其岸势犬牙差互 ( 形状 ) ( 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

16. 隶而从者( 跟随 )

17. 水尤清冽 ( 格外 )

18. 近岸( 靠近 )

19. 坻 (水中高地 )

20. 屿 ( 小岛 )

21. 青树翠蔓 ( 藤蔓 )

22. 蒙络摇缀 ( 缠绕 ) ( 连接 )

23. 参差披拂 ( 随风飘拂的样子 )

24. 下见小潭(通“现”,露出 )

25. 日光下澈 ( 照射 )

26. 佁然不动 ( 呆呆的样子 )

27. 俶尔远逝 ( 忽然 )

28.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

29. 斗折蛇行( 前行 )

30. 不可知其源 ( 源头 )

31. 四面竹树环合 ( 环绕包围 )

32. 不可久居 ( 停留,待 )

33. 乃记之而去 (离开)

三、理解性默写

1、第一段中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第一段中表现小石潭人迹罕至的语句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文中巧用动词写潭石的语句:卷石底以出

4、文中运用排比写石底的句子: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文中总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文中有关写“鱼”的语句中,写鱼静态的语句:佁然不动;鱼动态的语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情态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写岸势峭拔多姿的句子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第四段中描写潭周围环境的语句:四面竹树环合。

11、第四段中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2、这篇游记描写的对象是小石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石潭有哪些特征。 潭水清冽;全石为底;竹树环合。

13、与“伐竹取道”上下呼应的两句是:上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下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四、简答题

? 第一自然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

成什么手法?

?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 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 作者通过写游鱼,从侧面衬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自然地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 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哪些事物?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第二段分别写了游鱼、鱼影、日光;目的是衬托水的清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水清

?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

鱼动静相宜,看到了其行踪,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体现出水的透明,再进一步用对日光对鱼影的描写,一起突出清澈。

? 作者又是怎么写鱼的呢?渗透出作者怎么的感情?

?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佁然不动”的静止画面:再写“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活动画面。“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好像在和游人嬉戏(什么手

? ?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

本文的条理十分清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全文突出表

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

源流——潭周围气氛——(记录同游者)。全文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静冷寂、孤凄悲凉。 ?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 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 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引导读者,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感同身受

? 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

界?

? 自由自在;物我同一、乐而忘忧的境界。

? 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 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 “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

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 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

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 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

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

?

?

? 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

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 ①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

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篇六: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帅丽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

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

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悄怆(qiǎo chuànɡ)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