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读后感(共10篇)

来源:作文周刊网 时间:2017-06-26 03:50:28

篇一: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一:人是否该为梦想活着——读完小鹏的背包十年有感 第一次看到《背包十年》这本书是在卓越亚马逊的站上,当时是被强烈推荐的,而且推荐的理由让你看了就无法忘记。所以我在买下这本《背包十年》的同时,还买了《中国自助游2011版》。 旅游对我而言就是以前读书的时候放寒暑假和家人或者和同学一起出去游玩,一般选择自助游,可以不受跟团的诸多限制。至于背包客和职业旅行者的概念我还比较模糊,而旅行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到底有多重要,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更是毫无概念。看了小鹏的书,我通过他了

解到一个背包客是如何成长为一个职业旅行者的,同时对于理想和生活又多了一份思考。 关于自助游、背包客和职业旅行者 我觉得自己应该属于第一层次的自助游者。背包客又不同于一般的自助游者,对于自助游者来说,旅游纯粹是为了游玩——游览风景(各类景点)、品味美食,其中更多的是享受的成分。背包客所拥有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装满各类旅行装备的背包,他们可能只是住在青年旅馆甚至搭帐篷,旅行更多的是为了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而需要收取门票的各类景点并不一定是他们的首选。背包客走累了或者倦了,可能会回归到自己原先的生活轨迹中。职业旅行者呢?我原先只知道在国外有,国内的话我所知道的目前为止可能就是小鹏了吧!把旅行作为职业,听上去很不错,旅行在很多人的词典里等同于旅游,可就这“行”和“游”的一字之差,其中的含义会有很大的不同。“游”字偏向享乐、而“行”字更多的像是传达一种信念和一种体验,就像“行者”、“苦行僧”。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而非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多的是去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同时,他们既可能遭遇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尴尬,也可能在获得赞助和邀请后享受世界顶尖的旅行服务。这种职业更在乎的是“体验”。 关于现实与梦想 我们作为普通人(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面对现实该如何取舍自己的梦想?坚持或放弃?小鹏选择了做职业旅行者,他同时也选择了自己的梦想。从书里可以看到最初的纠结和其中的艰难。但至少我明白了一件事“人生并不只是房子、车子、票子,应该还有很多种可能”。人生在做加法的同时也应试着做做减法,可能我们会在一片阴霾中感觉豁然开朗。我对马克思说的“经济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深信不疑,即使在看完《背包十年》后也是。小鹏是个聪明的职业旅行者,他具备一个职业旅行者所需要的全部素质,知道如何通过这份职业获取报酬,从而继续自己的这份职业生涯。如果没有面包,我们还谈何生活,谈何理想呢?因此我十分佩服小鹏,国内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做参考,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坚持做到了如今的地步。从职业发展上来讲,他已经达到“专业”的程度。用professional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例子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鼓舞,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和梦想并非完全决裂的,梦想的也可以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关于坚持 毛主席曾经为雷锋题词“为人民服务”。雷锋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我记得周立波的段子里也曾经调侃过这个做好事的话题,“一到3月5号学雷锋日,马路上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人”。当然这个属于经过艺术加工的,有点夸张了。但现实生活中真的要坚持做一辈子好事的又能有几个呢?而雷锋不就珍贵在他的坚持吗?背包客、职业旅行者,听上去多有型多有“腔调”啊!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换句话说,如今的小鹏成功了,正是因为他坚持了十年。十年间的所承受的孤独与挣扎又是有多少人能够默默忍受下来的?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至

少我们该明白只有坚持才会看到雨过天晴后的那道绚烂的彩虹。 关于给与 远亲不如近邻。人在旅途中,难免会有落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小鹏在书中也通过很多小故事告诉我们他在旅行中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同时他也将这份爱心传递给其他人。因为“love is a circle”。人生不应该只是通过“获取”而感到快乐,更应该通过“给与”而获得幸福。通过做义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帮助别人,我们可以将这份爱与关怀传递到更多的人。在我们付出无私帮助的同时,这份关爱可能会随着“乘数”效应逐步放大。这不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么?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思绪一

直在翻涌。脑

背包十年读后感

海里也会浮现出自己旅行时的各种情景,有时还会引起共鸣。总觉得这是一本挺难得的书,作为年轻人应该读一读,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所改变。我想作者的目的可能也在于此吧。 篇二:背包十年读后感 周笑汀 无意中在书店,看到这样的一本书,——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我觉得是羡慕小鹏活着的姿态,在这样一个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放下沉重的包袱,背

起行囊,用足迹丈量生命的意义,让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礼,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的~ 看着这本书,我也在想,"哪一天,趁着年轻,我也背起行囊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多少风花雪月的守望,无数雪山草原的期盼,随着年轻的生命慢慢老去,眷守一份午后闲阳品茶般惬意悠长的回忆。在脑海里想过,而后总会找很多借口来欺骗自己,有时间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可能都老了~或者说我不够勇敢~~ 笔者小鹏这样洒脱的人,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放下白领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牵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以为他不害怕孤独,甚至我以为他不会感到孤独。但是他说,一个人旅行时的那份心灵宁静、却无比空旷,孤独时会强烈的想起她时,拍下天空的照片,想着头顶的天空练成思念??倍感孤独,我才明白他那时无法抗拒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或许一个人孤独时候强烈的想起某人时,那个人才是占据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吧~ 他说:只有在旅行中才能感到自己是自己。 他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美好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年来,他打过不同的工,睡过不同的床,遇见不同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起。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己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直“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看着一个个故事,身未动,心已远。如果即要文雅又要全面地对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进行一番总结的话就是:身未动,心已远,但现在身还是不动,只是YY而已。 他说“以前当过白领,每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知道领带的多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着几个要扣上。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于是他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这时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可以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也不会嫌弃。”有人说,小鹏的“背包”生活受追捧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和他有一样心境的人却不敢去付诸行动。

篇二:背包十年读后感600字

背包十年读后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和其他的关于旅游攻略的书一样,就是介绍作者各地的旅游经验,给后人以参考的书。今天有时间细细读了一遍,原来和自己理解的相差甚远,这本书以作者十年的体验旅行为经历,穿插着各地的自己的旅行所感,叙述自己的人生体验,更是一本介绍作者追逐梦想,实践梦想,成为职业旅行者心路历程的一本书。 “体验式”近年来在商业领域比较热门的词汇,开创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体验式旅行,也是一个人让人感觉很新颖的词汇。总以为背包客或者是自己钱很多,自助游,享受人生的,或者是自己苦哈哈的度过一段段旅程的。体验式旅行颠覆了自己的这种观念,是指在旅行过程中对所有未见未尝未玩过的事物都去尝试的一种旅行方式。到了一个地方,就要体验当地的最有名的最具文化特点的东西,无论是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还是肮脏的街头露宿,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僻的小乡村,是高级的享受人生,还是做一个贫民窟医院的志愿者,都包含其中。 作者文中的各地旅行的所感所想,让读的人也不由的身处其中。()在新德里的欺骗让读者不由的捏一把汗,有南印度人们的热情好客让人心里暖暖,有在特蕾莎医院的志愿行为让人感觉爱的意义,在南非的彩虹让人感受不同人种的友好相处,体验曼德拉的伟大,在四川大地震后广场呐喊让人不禁热泪盈眶??等等等等,虽不能往,却心向往之,不禁对作者的人生感动。 梦想对于每个人来说,虽崇高但虚无。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虽经历各种人生挫折,但是慢慢的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了梦想和目标而又去努力实现它。 有梦想,那就去努力实现,没有梦想,那就多读,多看,多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目标。

篇三:2016年6月12日《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读书笔记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读《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有感

书摘:

P11

那一年留学时光,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欧洲各地旅行,用游学来形容可能更加恰当。但由于囊中羞涩,我只能以各种省钱的方式旅行。比如坐一宿夜车就可以节省一天的住宿费用;比如能走路抵达的地方就不会乘坐公交;比如在巴黎的前两天我只吃了从荷兰带过去的一斤鸡翅和几片面包。当时还是冬天,矿泉水一直暴露在冷风中,竟然被冻成了冰块。但是心中是快乐的,巴黎就在我的脚下,梦想其实并不遥远。现在想来,那些小小的艰苦与磨难已经变成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P30

觉得这很像我以前的和现在的生活。

我以前当过白领,每天出入城市里最好的写字楼,代步要搭的士,喝咖啡只去星巴克,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装、白色的衬衣。我知道领带的N种打法,还有西装扣子几个要开几个要系。我还知道西餐的规矩,中餐的菜系,韩国菜有多少花样,日本菜如何料理。我的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我得看上司的脸色,分析同事的喜好,掩饰自己的骄傲,见了客户还得点头哈腰。我的世界黑白而精致,天天只想和自然拥抱。

于是我选择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这时我发现衣食住行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牛仔裤可以一个月不洗,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我也不会嫌弃。为了省下钱走更多的路,我也可以坐最便宜的夜间巴士,笑着对旁边的黑人说,对不起,挤一挤。

虽然生活变得粗糙,不再有以往流畅的线条。但我也同时发现,世界不再是黑与白,我看到比钢筋水泥多得多的色彩。

……

流浪的时候,我脱掉伪装,在街头放声歌唱;走得累了,就把双脚放在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

我选择流浪,就像堕入凡间的天使,彩色的世界让我感受到更多光芒。 P106

与一般旅行手册不同,《孤独星球》(以下简称L.P.)会在醒目位置提醒旅行者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麻烦,比如新德里的三种先生,以比如某些地方的信用卡骗局、买钻石骗局等。

因为世界绝大多数背包客都是捧着L.P.去旅行的,当他们遭遇危险和麻烦后会把自己的经历通过电子邮件发给L.P.总部。然后总部会派出作者实地调查,如果属实,他们就会在更新的版本中刊出。

不过有时候识破骗局也是旅行的乐趣之一,这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又惊险又悬疑的电影。

P159

很多人一想到自助游,就马上联想到吃苦。的确,我在旅行中也会经常挤夜车、睡廉价旅店。但如果说自助游就是吃苦,那显然是以偏概全。自助旅行在我看来,应该是增加阅历的个性化体验。该吃苦的地方吃苦,该享受的时候也要充分享受。比如在米兰,我看过那个世界顶级劲旅的主场比赛。比如在维也纳,我会去金色大厅听一场未必能懂的音乐会。如果遇到世界独一无二的豪华酒店,我当然也不会错过。我把这样的旅行叫体验式旅行。即凡是没见过没吃过没玩过的,花再多钱我也不会吝啬,可一旦尝试就浅尝辄止,再好的酒店住第二晚也会让边际效益递减。体验式旅行关于风景、金钱、时间三者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要去看最好的风景,即见未见过的,吃未吃过的,玩未玩过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花最少的钱与时间。这不同于中国大多数人的旅行观念,他们的观念又进一步可分成截然相反的两种。第一种,吃必须饕餮,住必须五星。

而后一种则在最近几年开始流行,标榜自己花很少的钱走很多的地方,把省钱作为旅行目的。

我觉得,旅行应该是美学、建筑学、历史学,而绝对不应该是经济学。如果在巴黎转机就算去过法国,那我绕地球一圈,哪儿用得了3000美元? P220

其实有更多的年轻人被我的经历鼓舞,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坚持与努力,就像三毛或者格瓦拉或者某个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曾经给我的支持与鼓励一样。我所做的,是要告诉年轻人,人生不只是房子车子,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你未必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读后感:

正如文章标题所写的一样,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曾经某个阶段,自己也有非常浓烈的愿望做一名背包客。还记得大学毕业后,有一位老师问我以后想做什么,下意识给了一个大众认识的官方回答,然后内心深处的想法:做一名流浪者,去各个地方看风土人情,看小桥流水,体验生活百态。

现实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枷锁,作者对于梦想一如既往的坚持,真的让人十分敬佩,即便前路艰险未知,即使前路可能风餐露宿,小鹏依然不忘初心,选择远行,选择用照片与文字来记载途中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特别喜欢书中作者描述的惊险刺激与歹人斗智斗勇的经历,也感动于书中异国他乡友人无私有爱的帮助。每一段旅程,不论长短,都是作者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笔,这是花多少财富都买不来换不来的。

回溯自己印象最深的旅程,当属09年独自一人北京、上海(学口译)、南京旅行,那时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自己订的机票,住的最便宜的青年旅舍,上下铺的那种;没有报团去景点,全凭一张当地的地图,每天来回公交地点奔波,累,充实,快乐。期间还结识了一些中国、外国的好朋友,后来

世博会去上海旅游时,借住在这些朋友家中。旅行中将每天的感想记成日记,现在时常翻阅,种种滋味在心头。

期待今年的自助行……

PS:《背》作者:小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篇四:《民国十年》读后感

读《明国十年》有感

在看这篇长篇著作之前,我先简单的了解了作者——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先生。唐德刚与师郭廷以,都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家,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吴国祯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袁氏当国》等。除此之外,他还撰有小说《战争与爱情》,被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别树一帜的散文 家”。

想想自己印象中的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能够用到的形容词只有:枯燥。特别是从中学开始的历史课,那是社会对我们的思想的洗涤。幸好到高中之后我选择的是理科,听文科的好友痛斥历史课的无聊和无奈??

大学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看看唐先生在《明国十年》的第一篇《告别帝制五千年》中有写道:民国初年的孙中山毕竟是个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他做临时大总统时,就反对所谓五族共和这套谬论。他主张采取美国式的民族大熔炉的哲学,而扩建一个包罗所有民族和多种文化的中华民族。其实在大清帝国时代,朝廷改满洲和新疆为省;民国时代改内蒙为省,当政者所采取的也正是这个大熔炉的哲学。不幸到人民政府时代,毛公因受苏联制度之影响就一反其道了。他把倒退误为进步,废流反土,把原已建省的新疆、内蒙、广西又全部化为少数民族的自治区,而又只许少数民族在中央集权下,享受点象征性的自治,这样就间接鼓励了少数民族中的分裂主义者和国际间的反华分子,或明或暗地搞其分裂活动了。这种伪君子不如真小人的制度,后来也就贻患无穷。今日新疆的乱源即在此。

暂且不去评论唐先生的这段话的对与错,至少在我看来,先生的这段话,比起中学时的老师对我们灌输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要好。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现在去主动的学习知识,从一味的去接受,到现在的以辩证的思维去看这些林林总总的观点。

“青少年时期的孙中山先生,恕我大胆的说一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华侨青年’,甚至如粤人俗语所说的‘金山仔’。”曾经我看过一部电影《孙文少年行》,就是讲的青少年时期的孙中山先生。我记得很清楚的情节有:少年孙文看不惯她

姐姐被缠脚的痛苦,扯掉了裹脚布;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兄长家,他反对兄长把关公视弱神明,还砸毁了的关公的塑像;他在家乡用所学的知识安装了明亮的路灯,却不被大家接受。就像唐先生所说的,这些“铸造后来革命家孙文的社会条件”。

现在是太平盛世,凤姐、著姐、这哥那哥充斥着我们的感官,都说,时势造英雄,很难说清,现在能够造出的“英雄”是哪种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少有革命家。现在其实需要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来引导社会的风气。以前买过一套《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集》,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到第三届的作品。那是的参赛者现在有名的有韩寒、郭敬明等等,那时的文章我都蛮欣赏的,之后几届直到现在不怎么看了,也许是因为我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选择性的去看,观点选择性的去接受。

“孙先生环绕地球的不断旅行、观察和阅读书报,也使他对发生在中国的问题,有更深入、更广阔的理解。他掌握了加富尔、加里波的和俾斯麦的现代‘民族主义’(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华夷之辨);寄居英伦,他也更深的体验了英语民族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代议政府’的运作;更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分裂的毛病,而向往于当时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国民运动’,尤其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导师亨利.乔治底‘单税法’的精髓。特别是对土地的‘无劳增值’和‘涨价归公’诸要点。好学深思的孙中山先生,在融会贯通之后,把它们有条理的编纂起来,这就是他后来指导‘国民革命’底政治理论的‘三民主义’了。虽然这三个‘主义’,都是当时在西欧北美,甚嚣尘上的政治经济理论,没一个是他具有原始性的发明,但是孙公能实际深入西方社会,耳濡目染,采自源泉,然后活学而活用之;较之与他同时或后辈之热衷‘西学’,奢谈‘主义’,而一知半解的夫子们、领袖们,那就高明得不可以道里计了。在那些多半是‘不知不觉’的青年信徒的眼光中,则‘总理’、‘国父’,就更是‘先知先觉’的天生圣哲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联系到现在在大学里面的抄袭风,从学生到教授,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是不是已经没有能让我们思考、探索的东西了?黔驴技穷?看看我们中学开始的实验,仿照科学家们做过的实验,一个步骤都不能错。这是不是抄袭?再者,现在流行的山寨产品,是模仿还是抄袭?

“辛亥革命,尤其是‘武昌起义’的故事,史家所记盖不下千百万言。”“可

是武昌起义的实际情形,亦不妨以三数百言一笔带过:‘武昌起义’是清末革命党人所发动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武装暴动,而能占领城池至一星期以上者。它也是如孙黄诸公所逆料的,一旦站稳脚根,则全国各地便会作连锁的响应(chain reaction)。从湖南、陕西、江西(十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开始,时未逾月,全国便有十三省宣布独立,而策动独立的主要分子往往不是革命党,而是各该省内,由立宪(保皇)党所掌握的民意机关─‘咨议局’。这一来,那些无用的满族王公应付不了,清廷乃召回已被摈斥的袁世凯来撑持危局,而袁氏则养寇自重─一面‘进剿’,一面又与革命党人私通款曲。他向武汉三镇反攻,也只取二城,留个武昌给黎元洪、黄兴这一架两头马车去慢慢拖延。”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现在再次重温那段历史,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最终失败,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专制行不通,真正的共和达不到,各军阀先圈地称王。民国之初的军阀混战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这些军阀大多没受过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却也是驰骋战场,意气风发。想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这类非正规“军事班”毕业的军事家不少,特别是乱世之中。一个人的军事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才会有所发挥,“纸上谈兵”的事说明至少口才不错。和平年代的军人,是有那么一点远离了那个最能展示才华的舞台。

读唐先生的书像是“听”故事,不呆板,不枯燥,观点引人深思。

*年*月*日

篇五:读《背蓝背包大的小多多》有感

读《背蓝背包的小多多》有感

——成长的声音

六年(1)班 曾小美

辅导老师:张锋伟

主人公多多是北京一所普通小学一个淘气而纯真的小男孩,因为活泼好动,顽皮大胆,在学校里总是受注重纪律和看着分数的班主任的批评,以致产生了厌学情绪。幸运的是,新的班主任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孩子在注重培养做人的宽松环境中,终于成为受到学校表彰的品德高尚的好学生,见义勇为的好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我以前的一个好朋友,她叫小露(化名)。

她原本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无忧无虑,是个好女孩。可是,她读书不好,好动,上课总是开小差,成绩总是在中游徘徊。但是,她很开朗,总是笑嘻嘻的。

可是,那一个阴天的早晨,让那单纯,快乐的小露消失得无踪无影。 那天早晨,乌云铺天盖地涌来,风狂笑着,吹起尘土,可谓是飞沙走石。我在校门口遇见了小露,她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人走着,我想上前与她打招呼,可是,她一看见我就逃避般地走开了。我很迷茫,我问自己:我做错什么了吗?

铃声响起,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考试卷,很生气地说:“小露同学,太不像话了,考试才考三十分,足足退步四十分,而且上课经常走神,小露同学,把试卷拿回去给见长签字。”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盯着小露看,我清晰地看见她双手颤抖地接过考试卷,眼眶通红,我知道,她在忍着泪水,她是个坚强的女孩。

放学后,我拉着她走向大桥。在大桥上,我问她:“为什么?今天早上为什么躲开我?”她哭了,边哭边说:”我爸爸要和妈妈离婚,妈妈希望我……我和她一起走,可是,这样的话,我们俩就要分开了……呜呜,我不要和你分开…. ..”我们两个紧紧地抱在一起,哭得唏哩哗啦……

小露从那天后,虽然再也没有排斥我,但是,她那美丽的笑脸再也不曾在她脸上浮现,在她脸上,全是忧愁还有成人的稳重。而我,也不再胡闹,认真地去爱身边的人。

小露最后跟她妈妈走了,走得很潇洒,不留半点芬芳。

我们都长大了,一朵花一片叶都有可能留下童年的纯真,一张奖状一步脚印也能留下成长的印记。成长,就是改变,让自己变得成熟,不再稚气,让我们与多多一起从活泼好动的孩子,变成品德高尚的好学生吧!

篇六:《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后感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后感

金容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位作者是一位敢说敢做的,实力派的电视新闻界人士,实属难得。作为学习新闻专业才刚刚第二年的学生来说实在不能不使自己敬他三分,应该是到了崇拜的地步。这本书并非描述他在创业十年间经历的新闻类史书,那些关于新闻类史书只是一个对当时创业经历属实的单纯性回忆,亦并非只是叙事类书籍,即使书中大部分是以作者亲身经历乃至感受为记载主体,讲述激情奋进的一群创业青年(包括作者)在经历无数自我牺牲于风险中得到的自我安慰和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在穿插这些故事情节当中作者要着实表达的却是一种由群体所倡导且具有群众份量的情感支柱,从而倾泻作者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自己从事的电视新闻行业的十年之久当中的电视实验得失的观察以及深刻反省。也像众所周知的一样,本书故事内容有着不为众人所知的背景因素,极具敏锐洞察力的作者从中捕获相关的前因后果,并透彻揭示出其背后所支撑并推动这些栏目中的电视理念,创新思维以及在此期间所经历的慰抚与艰辛。它语气平稳沉静,但在不时地绷紧我们的心弦,叩击这我们的思维,就像他在介绍本书时讲道:“本书是平和的、沉静的,但始终总有力量在扣击思维。希望在阅读过程时时引领读者走进电视新闻理念的深处-用以阅读的书籍能够伴随阅读者,而用以思考的书籍有可能改变阅读者。

十年前,这些满怀理想的激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吸引他们的是创业,十年后的今天,凝聚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仍然是创业-是一种创新机制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活力。尽管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我的同事们却用激情和意志堆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峦。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作为有新闻理想的学生来讲,这就是我们的圣经里传播的福音,趋势我们也有用勇气去以他为楷模。

在这十年中,电视媒体在探索中不断的前进。从《东方时空》的创立,到《焦点访谈》的开播,从《实话实说》的开办,再到《新闻调查》的成功,等等的一切说明了,这些年里,电视已经成功地“从过去企图让人们仰视的‘邪坛’上走了下来,回归到受众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用媒体’”。但是,在我理解看来中国电视的改革尚未完结,曾经的探索还需继续。因为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堪和困境,电视传播制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未必自圆其说之规则”。它并不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背信弃义的行业而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行业,其承担的宣传以及教育的工作及其负重,然而一贯乏味的教育式新闻已经在具有比较健全的

形态一是的老百姓面前已经行不通了导致无法迎合群众的胃口,直接引起收视率大大跌折,胆大而又据煽动性的揭露性报导却会碰触到另一个极大的障碍---“政策的范围”。于是,媒体开始陷入两面为难的大坑里面,不得自由动弹。为了提高收视率,为了不冒任何政治风险,不犯政治错误,中国的媒体选择远离政治,掀起娱乐化,以达到媒体的经营为目标。

电视节目“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和将人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问题的注意力”,娱乐化已成席卷全球之势。伴随着这股娱乐化浪潮,一些节目也越来越往低俗化方向发展。从煽情新闻到虚假新闻,媒体的泛娱乐化趋势不知何时止步!

有人说,如果上帝给每个传媒工作者面包的话,可能大部分传媒工作者都会是天使。从某个角度来说,可是如今的局面,或许真的不该完全责怪媒体。或者说,责备媒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媒介要盈利,要生存、发展,也无可厚非不是吗?因为当国家切断他们的资金供应后,无论是电视,还是其他媒介都必须依靠自身的经营来自负盈亏。就像初学游泳者,在潮头浪尖,自身都无法保全,又怎样兑现为他人、为公众服务的诺言呢?

据说,2005年9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批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自律公约>通知》,《公约》明确要求主持人“脱俗”,对主持人的用语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可是这项《公约》真的能起作用还以待效。节目考评制度没有变、收入分配机制不做调整,要求主持人“脱俗”、节目严肃、健康向上,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节目健康向上的,收视率低,是“较好不叫座”。节目低俗的、收视率高,是“叫座不较好”。必须改良现有的评价制度,才能使节目在收视率与社会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末位淘汰制并不合理。不同频道、不同时段,不同节目类型的收视率并没有很大的可比性。所以应当对它们的收视指标区别对待。除了收视率考评外,还应当将节目内容、质量、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等方面也纳入考评范围,以保证节目的整体效应。对一些社会效益好,但广告投入低的节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适当的给予扶持。如一些农业节目、老人健康类节目。因为电视媒体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的追求商业利益,它还必须为公众利益服务,发挥它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力。

篇七:书包与课文读后感

书包自述

嗨!我是你们装束的主要工具—书包。我们出身在工厂,原来的外衣都是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而且我们还有许多近亲呢!如:背包、手提包、皮包等等。都是为你们人类服务的,大多数的命运都不太好。就说我吧。

我的小主人之前很爱惜我,我很幸福。每一天小主人轻轻把所需的书籍放入我的肚子里,然后整理好铅笔盒弟弟,再放在第一层里,让后一切准备就绪,就背上书包一蹦一跳地去上学。但随着小主人渐渐长大后,没有更多的时间整理了。大落打落的书籍凌乱的放置在我肚子里,我的肚子都撑破了,铅笔盒弟弟也挤变了形。外衣也在慢慢脱落,原本五颜六色的我,早已毁了容。每一次小主人找东西时,都要把我翻个底朝天,我肚里的灰尘在空气周飘洒,小主人呛得慌,咳嗽了两声,把我踹到了一边,生气的大吼:“呛死我了!”我躲在一边嘤嘤的地哭泣。

有谁能听见我的哭声,又有谁能体会到我的感受!?我在这里大声倾诉我心里的话语,就是要告诉你们人类,我们为你服务,就更应该爱惜我们!

我的背包

我有一个漂亮的米奇斜挎背包。它是妈妈花了79元给我买的。它长约56厘米,宽约嬉戏玩闹的情景,非常热闹。它属翻盖儿类型的,它的拉链细小,有许多还被我挂上了许多的小饰品。它按层次分三部分,分别是:外层、中层和内层。

外层当然是位于最外层,这是我放一些杂物的地方,如:卫生纸、发票、纸张等。这里通常乱哄哄的,总也整理不好。

中层位于外层与内层之间。它是这个包中最大的地方。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如果去补习班的话,就把书放在这一部分,有时去姥姥、奶奶家。我就把零食塞到这儿。

在中层,还有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那里有三个小袋子,一个袋子比一个袋子小。通常我都把非常重要的物品放在这里,如:钱包、手机等,若是不好好取出是根本拿不出来的,因为空间实在太小了,所以如果遇到小偷就不用担心东西被偷了。

在包的最里部就是内层了。内层的地方是三大部分中最小的一部分,比32开的纸还小,只是它的三分之二。内层主要放一些非常细小的东西,像一些小珠子等等一些。

整体看我的包,好处可真不少,既可爱精致,又有实用价值。我出玩时经常背着它,这使我们俩个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未来的书包

我有一个小书包,很漂亮我很喜欢,小书包每天都陪着我,我想那什么文具时,只要打开它就有我想要的文具了,我的小书包里装了好多书,我每天上学都离不开我的小书包呢!

小书包就像一个百宝箱我想拿什么就从那里拿,我很开心,我想发明一种书包,这种书包有神奇的功能,比如说我想要一只漂亮的钢笔,一支钢笔马上就会出来了,要是有这样的书包该多好呀!

我虽然没有那样的好书包,可是我的小书包也很好可以装好多东西,可以装书和文具盒.....还有很多可以装的东西呢!

你们可能觉得书包很重,可是我却觉得书包很轻,因为只要觉得上学很有意思,就感觉不到书包很重了,我每天上学,都是高高兴兴的,所以我觉的书包很轻!

我的小书包还有专门放文具盒的地方,我一直都把小书包当做我的好朋友,所以我喜欢我的小书包!

减负书包

上学的时候,你最怕丢掉什么?对了,就是书包,这些沉重的书包,往往会把同学们的背压弯,这样可不好看。因为这个原因,我做了一个特殊的书包,这个书包非常漂亮,这个书包的一个无法打开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元件,这个元件,可以让这个书包的重量,减少三分之二,你就可以背这个书包三分之一的重量了,肯定很轻。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研制出这样的东西来!

文明的产物——书包

说起书包,它绝对是有着悠久发展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至少在中国尚未被淘汰的一种文化产物。想起来,它真是功德无量,但凡是有知识有学历的人,哪一个不是得先背着它走路?

最早的书包是一种书箱。历届披红挂彩的状元先前在肩上披着的可不是那红花,而是那蕴集了无数文化瑰宝的书箱,是压在他们身上十余年的书箱。

再后来,取代书箱的是单肩斜背的书包。这种书包在中国着实盛行了一段时间。听妈妈说,她小时侯就背过。那种单一的形式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那种书包盛载着那一代人极强的求知欲,人们忘不掉它是因为——它让人们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大环境影响,他们不得不把它小心的珍藏,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锄头或一个拎包。从此,书包也便成了他们神圣而又悲哀的向往。

时代在前进。书包成为梦想的岁月早已随着历史的巨浪翻滚而去,接踵而至的是书包泛滥的时代:双肩、单挎、斜背、月亮式??这不能不让我们的父辈不无感慨的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再没有人视书包为至圣至洁之物了。相反,它们已成了所有学子的埋怨——说它是负担。怎么不是呢?足有十几斤重,占了体重的七分之一——一定是治疗驼背的最有效方法。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似乎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沉甸甸的不是书本,而是父母的希望。

岁月在流逝,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背上书包。一旦有一天你真的告别了它,那意味着你已失去了一种极其美好的东西,是校园生活,亦或是你匆匆的青春时光?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学生不可一日无书包。”说不尽道不完的书包呀,你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走向未来。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时间:2010-12-14 21:51作者:黄继光

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在北京西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残桓断壁,真令人气愤。

当我读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富有诗情画意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读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

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万园之园”化成灰烬。看到这里,我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砸成稀八烂。我不禁大声骂道:“这些可恶的强盗!不要胡作非为!”

读完文章,我也为失去了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就这样被侵略者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破坏了我国璀璨的文明,这可是中华民族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流淌着热泪,我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在这场空前的大屠杀中,中国百姓死伤三十几万,日本鬼子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捆绑起来,用机枪扫射,甚至拿活人当枪靶,杀人取乐。

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这些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无能就要挨打。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学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得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灿烂绽放??

想想昨天,想想圆明园的毁灭,想想南京大屠杀,想想??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只有不忘国耻,时刻记住那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好好学习,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在我心里一直激荡着一个声音——落后就要挨打。

昔日的圆明园收藏着不少青铜礼器、奇珍异宝,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可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无恶不作,把里面能拿走的统统拿走,实在拿不走的就任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行,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这几天内,化为灰烬。

现在的圆明园只有几根残留的石柱,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仿佛在哭泣着向我们诉说当年英法联军毁灭它们时的情形;地上的野草左右摇摆,好像在哀叹,哀叹这座园林的毁灭。想到这情景,我的心中不由得燃烧的满腔怒火。

我们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掉呢?是当年清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军队软弱......要想让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我们的智慧去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去创造最美的文化艺术;去建造最强大的军队;去建设最富强、最美好的祖国!

原文地址:/a/duhougan/20100729/22964.html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冰天雪地01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这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园林,是一座人人都感叹的园林。

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

篇八:读后感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提起鲁滨孙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世界闻名的早期探险家。前几天,我刚刚阅读完了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飘流记》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鲁滨孙飘流记》的惊心动魄。

《鲁滨孙飘流记》讲的是鲁滨孙从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长大些,他随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学会了些本领,但几次都十分失败,都是死里逃生才活过来的。有一次,他从巴西出发,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啸和风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东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还有捕捉到的野兽,在那个毫无人烟在的小岛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又一个月,才和一些外来的人经历了些战斗,回到了巴西。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一个普通的人,怎能在岛上仅用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鲁滨孙办到了。他曾在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

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东西。他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难办的事情而绝望的精神鼓舞着我。

在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时间,我的成绩都大浮下降,我想:我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后来,我寻找原因,重新振足起来,努力复习。终于,我又一次我考了前几名。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解的奋斗到底。要不被客观的条件所束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学习,同样如此。一次考好容易,难的在于要坚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我心中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道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难,是鲁滨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寒假中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很有感触.它告诉人们在困难中不能丧失勇气.勇气和毅力是最可贵的,没有它,你就永远摆脱不了困境.这本书是英国作家笛福所写的,内容讲述了有个英国人名叫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依靠殷实的家业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水手,由于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并搭救野人"星期五".正当鲁滨逊准备救出一批沦为土人的西班牙船员时,被一群暴徒劫持,被人送上了荒岛.鲁滨逊又一次表现出超常的勇气,他单枪匹马地打败暴徒,救出船员,夺回大船,结束了自己的荒岛生活.一次,他乘船前往南美洲时,途中遇上大风,船翻了,同伴们都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生存下来.鲁滨逊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荒芜人烟的海岛.面临着这恶劣的环境,又冷又饿的他不知怎样生活下去.终于,鲁滨逊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切.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只有付出了,努力了,劳动了,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苦苦奋斗——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感五一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被其所深深吸引.由于读的是中英对照版,缩水太严重.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中文版的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心中有许多感受.首先,我认为书名叫做《鲁滨逊漂流记》似乎有些不太合适.鲁滨逊地一生中最主要的经历是他在荒岛上度过地二十八年,这同漂流根本无关.而其在海上度过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进行着有目的的航行,即使偶尔遇上风暴,船偏离航线或他落入水中,他并没有任其漂流,而是奋力将船驶回航线或自己努力像目的地游去.因此,我认为书名叫做《鲁滨逊漂流记》与内容不符,有些名不符实,不妨改作《鲁滨逊历险记》,这样才更能体现出他的冒险经历.鲁滨逊在荒岛上呆了整整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他忍受着孤独,艰辛,病痛和危险.在岛上.他除了遇到残忍的野人和可怜的俘虏外,再也没有遇到任何人.在这二十八年中,他多次回想起他父亲地忠告,并且每次都后悔不已,都埋怨自己为何当初没有听取父亲的意见.在他首次出航,遇上暴风但平安回来后,他曾一度试图放弃继续出航的念头,但最后,无知战胜了理智.我认为鲁滨逊太不理智了,他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他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至少二十八年的时光,甚至是他的一生.我想,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或许我会听从他的意见,毕竟,他是我的父亲,他的生活阅历比我丰富,他比我更冷静.在这二十八年中,鲁滨逊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他先后把三个山洞建造成了自己的家.起先,他捕杀野兽来进食,用野兽皮制作衣服,而后他

自己种植了谷物,并制作出了面包,等等.我简直难以想象鲁滨逊的生活有多么艰苦.我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我是鲁滨逊的话,我能忍受所有的困难吗?恐怕我不能,所以,我必须学习鲁滨逊的这种精神.也许,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在书中,作者笛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鲁滨逊的心理做了十分详尽的描述,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中,令我仿佛亲身经历了这次历险.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错误,比如错别字,前后矛盾,等等.不知是由于作者写书太仓促,还是想把此文变成真正的海员日记而故意出的错,也许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总而言之,我从这本书中,从鲁滨逊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东西.也许,从现在开始,我必须自己独立地做些大事了.

当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鲁滨逊乘坐的飞机在无人岛上坠毁.这是什么地方? 炽热灿烂的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在鲁滨逊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浪漫,孤独,刺激和冒险的画卷. 然而,如果真的独自留在无人岛上会怎么样呢?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炉,打不通手机,也没法叫外卖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动植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类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会感到浪漫吗? 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限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

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寒假读完这本书,真可谓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记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后,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险经历和内心活动.鲁滨逊在岛上孤身一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 他从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岛上盖了间房屋,为了防止野兽, 还在房子周围打上了木桩. 来到荒岛,面对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后,鲁滨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于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那样:"忙完春种忙秋水,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付出铸就收获". 他搭窑造罐,失败后总结教

训,终于成功;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 鲁滨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创造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搞一些发明创造,从小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滨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实,艰苦的环境,也会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炼不出精干的水手,平静的湖面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往往会诱发这种惰性,阻碍人们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否则,优越的环境,会成为滋养惰性的温床,艰苦的环境会成为淤埋弱者的深渊. 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处有荆棘,石头,高山,急流.人生,并不满布绚烂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难,快乐的丝线,组成的网. 当我们受到挫折,积极对待.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风顺!" 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鲁滨逊漂流记》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奋斗,才有出路.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于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翻开书的第一页:"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缺点.但我们不甘心承认这些,我们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吗?可为什么,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呢?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篇九:《1984》读后感

论极权社会

——《1984》读后感

在这个学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实践研究》课中,老师给我们班分配了一个任务,读奥威尔的《1984》并做一个汇报。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去看,但是为了制作PPT时有东西可写,我还是先去看了一下《1984》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被影片中极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统治政党的残酷,人们的无知所震惊,同时我对《1984》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影片毕竟是大概的故事,为了更深的了解,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整本书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的反乌托邦小说的典型作品,也是他对极权主义本质认识和预示的触合之作。这本书是围绕着主人公温斯顿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展开的,从相恋到相爱,最后再到彼此的互相背叛出卖。他们生活在一个叫“大洋国”的国家,统治阶级是一个被称为“内党”的政党组织,而这个内党的政治领导人就是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物。在这个极权世界里,人们是无知的,他们的自由被扼杀,人性被泯灭,个性被磨平,感情被欺骗,民意被强奸。

1、极权社会的经济

在“大洋国”里,经济萧条,人们过着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日子,用

书中的原话就是“不论什么时候,总是没有够吃的东西,袜子和内衣裤总是有破洞的,家具总是破旧木堪的,房间里的暖气总是烧的不暖的,地铁总是拥挤的,房子总是东倒西歪的,面包总是深色的。茶总是喝不到??”但是群众一直“被”声称生活富裕、丰衣足食。通过把几年前的预计、预算、报纸、档案通通翻出来修改一下数字,夸大现实产量,以致达到“超额”完成经济计划,给人以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大大提高的表象,让人们认为自己过着富裕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大跃进”时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

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亩产万斤粮”“全民大炼钢”,看似生活水平超小康、农业丰收、生产力上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事实呢,事实就是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由于把农业转向工业,粮

食不够,饿死两千多万人。不仅仅是过去,现在这样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大陆社会主要体现在政界,为了追求政绩,不少党政领导特别是有些主要领导,仍旧使用虚报数据,如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甚至计划生育玩数字游戏。

2、极权社会中的愚昧

在《1984》中,奥威尔曾经说过: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大洋国”中政党的三大原则。其实一看就知道,这三句话都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在大洋国中,所有的人们都坚信着这三大原则,视它们为真理。他们盲目的崇拜支持“老大哥”,疯狂地反对一切其他势力。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外党”人员,在“真理部”工作。“真理部”,一个与其名字完全相反的部门,在那里,没有一丁点儿真理;在那里,他们捏造的新闻消息来迷惑民众;在那里,各种历史事实被抹灭,让你无从考证。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无法知道真相,无法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过去,永远被“老大哥”迷惑着,永远的相信热爱“老大哥”、永远都是无知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动了为期近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段时期,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热爱痴迷的程度与小说中群众对“老大哥”一样,红本本不离手,吃饭睡觉都要背包泽东语录,一切反对毛泽东的统统消灭。刘少奇、吴晗、老舍等伟人在这场运动中遇害,这场运动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

朝鲜的金日成的个人崇拜。1954年朝鲜国庆,斯大林的画像不见了踪影,而金日成一人独大。金的画像在各处悬挂。甚至包括熟睡儿童的床头。《金日成之歌》在各种集会上咏唱。七十年代后,朝鲜各地大造金日成铜像。朝鲜人要向金日成宣誓效忠。金日成去世后,又将这种崇拜传给其子金正日,一直延续至今。

2、极权社会中的禁锢

在“大洋国”中,政党禁锢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行动自由,言论自由,就是连他们的思想也收到了禁锢,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块像毛玻璃一样的椭圆形

金属板—电幕,被安装在每个房间、街道、楼道,能观察到每一个角落,不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

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人的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和每一个声音都会被接收并传输到思想警察那里,它甚至精细到可以接收人的心跳。党员处于二十四小时受监控状态,他们所有的信念、习惯、感情、内心态度, 甚至脸部表情都必须与党的要求一致。在这里,人们其实就像生活在一个监狱中一样,到处装满了摄像头。

美国时间2013年10月26日,“停止监视我们”联盟发起示威活动,反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的活动人士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监听。当今的社会有何尝不是到处都是监控,监听着民众的一切,民众也没有一点隐私。

语言作为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在《1984》的大洋国老大哥的眼里,自然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专制极权主义的工具。老大哥发明了“新语”,毁灭旧词汇,目的是让那些所谓的“思想不纯洁”的人无词可用,以致无法表达他们的“荒谬”的观点。

小说中提到一个职业“思想警察”,他们的职责是通过电幕监视党员的行动找到思想与党当局不一致的党员并逮捕到友爱部。在友爱部中,主人公无法再坚持他的“2+2-4”的自由;在友爱部,有着可怕的“101牢房”,那里是你最恐怖的地方,你无法预料,你最怕什么,那里将出现什么。所有人在那里将被颠覆自己的思想,即使主人翁的思想再刚烈,在“101牢房”里,他背叛了他所爱的人,是去了自己爱的自由。核心党不仅希望控制党员的言行举止,更希望控制他们的思想,即要防止思想罪,新话中为罪思。极权统治往往十分依赖思想警察,比如二十世纪初日本的特高(特别高等警察),德国的盖世太保和苏联的契卡/克格勃等。

3、极权社会中的爱

在“大洋国”中,政党只允许一种爱的存在,那就是对“老大哥”热爱。在“大洋国”中,没有爱情,温斯顿和茱莉亚一起追求的爱情在友爱部中破灭,在严刑下,他们相互的背叛了对方,他们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尾。在“大洋国”中,没有亲情,“大洋国”每星期的报刊中都充斥着“小英雄”的报道,之所以称之

为“小英雄”,是因为他们偷听了父母的一些私下的谈话,向思想警察做了揭发。派逊斯之所以被投入监狱,就是因为他梦中的话被自己的孩子偷听并告了密。温斯顿的预感不幸而言中。在大洋国,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虽在,然而亲情关系却已经荡然无存,化成了彼此间的猜疑和憎恨。在“大洋国”中,没有友情,温斯顿认为他的朋友赛姆如果发觉他隐藏的思想,“哪怕只有三秒钟,他也会马上向思想警察告发的”。

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它更准确地预测了未来世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大洋国”统治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现实中也是数不胜数。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总有些人敢于追求真理与梦想,敢于挑战极权。尽管温斯顿和茱莉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明知发现就是死,还是敢于迈出追逐梦想和爱的脚步,那种无畏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日本无时无刻不想掩饰他们“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篡改历史书等教育课本,让他们的后代不再相信他们的暴行,但是八十多岁高龄的东史郎老人还在奔波, 为的是让其日本同胞能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个显然的历史事实。美国监听事件在斯诺登捅破后,民众组织游行,捍卫自己的权利。

所以面对极权,面对黑暗,我们要的不是适应、顺从它,我们要敢于挑战、推翻它,敢于寻求真理与梦想,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最终才能迎来光明。

班级:2014级科硕4班

姓名:谢嗣荣

学号:3140430

篇十:《乖,摸摸头》读后感

《乖,摸摸头》读后感

你最近还好吗?

听说在每天北上广深的晨曦里你拖着惺忪的睡眼挤进地铁公交,急促的消失在熙攘的人群里常常忘记吃早餐。

在26天制朝九晚五的一线城市拿着每月五千块工资还蜗居在房租八百的出租屋里吗。听说你来这个城市六年了却没交到什么朋友。记得上次跟你激昂碰杯大口喝酒KTV里撕心裂肺的他们还有联系吗,记得公司聚会喝醉酒的你独自一人走在凌晨大街上的心情吗。

你说过人生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迟迟没有兑现。你也说过这辈子至少为了爱谁奋不顾身一次,却只把自己爱的伤痕累累。于是你习惯了一个人。没错,每个人都会有段孤独的时光,但我希望这种孤独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无奈。

你说你想继续留在这座城市,因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看到希望,哪怕这种希望是几十年才有一次的星座流星雨。

韩寒说,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跟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不确定现在的一切对你来说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但我确定你不喜欢现在这种存在的方式。

“请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这是《乖,摸摸头》这本书扉页上的一句话。

我喜欢写真实故事的作者。

是的,我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正是有多重身份标签的大冰童鞋给你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12个真实的故事。

大冰,主持人,背包客,作家,歌手,酒吧老板,游牧民谣创始人之一,油画画师,手鼓艺人,禅宗弟子。

从丽江到拉萨,这条经典的滇藏骑行路线是很多旅行爱好者的必经之路。在滇藏线的两端有着两种生活情调,但都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朝九晚五,一个靠近天堂,一个诠释生活。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他们不是富二代,钱都是自己一点一滴赚来的。毛毛说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旅行,其他时间在玩命工作,盖了厂子,创造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开了饭店,娶了个漂亮的要死的老婆,还在南京跟厦门有自己的房产。他说旅行跟工作,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是可以提升幸福指数的东西。他的旅行从来没有影响到工作,工作也从来没有影响到旅行,他在多元化的生活中找到了平衡。而他一个从技校毕业的人,娶了一个在日本深造学服装设计的高材生美女老婆木头,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冰说:我总觉得,对年轻人而言,没有比认认真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因为尝试和选择这四个字,是年轻的你理所应当的权利。

是的,年轻的我们可以去旅行,去爱人,去做任何你喜欢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你才懂得选择,因为越是年轻,“犯错”的成本对你来说就越低,也就更明白,更快的得到。

大冰在此书中讲了12个真实的故事。

而他在某天坐在绿皮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打算策划这本书的时候小本子上竟写满了200多个值得记录的过往故事。

这几年他行走滇藏,颇具江湖义气,自然结交了一批同类的友人,这些人虽然跟她没有血缘关系却更像家人,他们都是有善意的人。

“而善良是一种天赋,善意是一种选择。”

在书的后记里他这样写到:这本书完稿后,按照惯例,我背起吉他,从北到南,用一个月的时间挨个儿去探望书中的老友们。

大鹏在拍电影,《煎饼侠》。

我去了西安,坐在“那是丽江”的小舞台上,拨弄吉他,唱了一首写给兜兜的歌。

午夜的北京,赵雷说:大哥,很久不见了,你过得还好吗?我说:我过得还行,你呢?他说:也还行,吃得饱了……马上发新专辑了,叫《吉姆餐厅》。

杂草敏发来一条短信:哥,恭喜你,你要当舅舅了。

………………

抱歉。我无法告知你书中每种故事的精彩。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都与大冰的生活有过最真实的交集,并一直结交下去。

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他们酷爱旅行,喜欢音乐爱自由。 他们在滇西北大冰的小屋唱歌,喝酒,笑看人生。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他们的故事也可以成为你的故事,又或者不是你的理想。

所以,“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那种生活。” 愿年轻的你不惧“犯错”重新上路勇敢寻梦。

愿善良的你带着微薄的行李在尘世间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愿你在多元中学会平衡,愿你有旅行也有朝九晚五。有丽江,也有深圳。

愿你有朋友,有生活。

愿你不在孤独。